新京報訊(記者 王真真)近期,有報導稱瑞典快時尚品牌H&M或將關閉香港旺角旗艦店。而在此之前,英國的快時尚品牌Topshop、美國快時尚品牌GAP等也宣布或已經實施了在香港的關店計劃。快時尚服裝品牌的「衰退」似乎進入集中爆發期,尤以在近年來快時尚品牌搶佔的中國市場表現明顯。比如2016年進軍中國市場的英國快時尚品牌Superdry於今年6月宣布暫時退出中國市場、Topshop今年10月將徹底退出大中華區市場的線下零售渠道。
分析指出,快時尚品牌紛紛宣布關店甚至退出熱門市場的背後,不僅僅是疫情的衝擊。同時對於快時尚品牌們而言,撤店甚至退出中國市場或許也是暫時的,尋求轉型的他們也在努力自救。
關店潮蔓延,H&M或將關閉香港旗艦店
圖片來源/H&M官網截圖。
據報導,H&M位於香港旺角旗艦店租約將在今年第四季度合同到期,有消息人士透露該品牌在此地的租約屆滿後將不再續租。據悉,H&M旺角旗艦店佔地4645平方米,月租為900萬港元。
H&M不是第一家計劃關閉香港門店的服裝品牌。今年7月,英國快時尚品牌Topshop宣布將於今年10月份關閉位於香港中環的旗艦店,該店於2012年開業。而美國內衣品牌維多利亞的秘密(以下簡稱「維密」)已於今年6月關閉了其位於香港銅鑼灣的旗艦店,該店開業不足兩年,是維密在香港的最後一家門店。另外,美國的快時尚品牌GAP也從7月下旬開始陸續關閉在香港的8間分店中的5間,包括希慎商場店、尖沙咀旗艦店、K11 MUSEA店(有2家店鋪)及又一城店。
不止在香港,快時尚品牌的「關店潮」正在全球蔓延。受疫情等方面的影響,H&M計劃今年關閉約170家門店;ZARA母公司西班牙服裝巨頭Inditex集團計劃今年和明年永久關閉旗下1000-1200家門店,這個數字相當於全球現有門店數量的13%-16%。GAP表示將在未來兩年內關閉230家同名門店。美國服飾集團Guess也表示將關閉全球100家門店。
Superdry等快時尚品牌敗走中國市場
隨著越來越多的快時尚品牌宣布關店計劃,關於快時尚品牌「衰退」的說法似乎進入了一個驗證爆發期。其中在中國市場的表現也比較明顯,而中國市場也恰好是近年來快時尚品牌紛紛搶佔的重要市場。
2016年進軍中國市場的英國快時尚品牌Superdry於6月宣布暫時退出中國,其自營專賣店以及品牌電商旗艦店自7月起陸續關閉。隨著Topshop在香港最後一間門店於今年十月關閉,Topshop將徹底退出大中華區市場的線下零售渠道。此外,今年6月底,日本時尚集團 Stripe International 也宣布退出中國市場,旗下earth music&ecology、E Hyphen world gallery、 Samansa Mos2 等七個品牌的線上線下所有銷售渠道均被關閉。
除上述品牌外,GAP旗下Old Navy在今年年初也已撤出中國市場,此外,New Look、Asos、Forever 21等品牌也接二連三敗退中國市場。
圖片來源/Superdry微博。
以Superdry、Topshop等為代表的國際快時尚品牌,在其雄心勃勃的高光時期進入中國市場,但經歷快速發展後的許多快時尚品牌,逐漸暴露出越來越多的行業問題,而疫情的暴發更是讓他們雪上加霜。今年租約屆滿後不會再續租的H&M旺角旗艦店,早在一年前就傳出求轉租的消息,而疫情似乎成為了壓倒這些品牌的「最後一根稻草」。 英國時裝委員會執行長卡洛琳·拉什在接受歐洲新聞電視臺採訪時表示,人們正在面對一場「庫存危機」。「當你宅在家裡不用去公司、不去外面吃飯、不去參加活動時,對服裝的需求幾乎不存在。」
競爭加劇,疫情下業績承壓
近年來,快時尚領域的市場競爭愈發激烈,一些曾經風頭無兩的快時尚品牌業績已經開始下滑,而疫情又給快時尚服裝市場帶來了巨大的衝擊。據H&M此前公布的2020年上半財年業績顯示,受新冠肺炎疫情的衝擊,H&M淨銷售額同比下降23%至836.12億瑞典克朗;銷售額從去年同期的574.74億瑞典克朗下降到286.64億瑞典克朗,同比下跌50.1%。ZARA母公司西班牙服裝巨頭Inditex集團公布的業績顯示,2月到4月底的3個月之內,Inditex集團銷售額為33億歐元,同比大跌44%;淨虧損4.09億歐元,成為史上首次季度虧損。
有分析指出,快時尚服裝品牌陷入「衰退」危機,與其自身行業本質存在一定的關係。快時尚一詞源自20世紀的歐洲,通常形容服飾企業對秀場的時尚設計快速反應後製成的緊跟潮流的產品,具有上貨時間快、價格低廉、緊跟時尚潮流等特點。快時尚本身的業務特性決定了其進入門檻並不是很高,這也使得進入快速發展期後的快時尚服裝品牌越來越多,競爭日益激烈。
同時,快時尚是伴隨著「即興消費」的興起而繁榮的,但隨著消費理念的升級,消費者衝動購買的行為也越來越少。一些中產轉向輕奢甚至奢侈品牌,而年輕人則更青睞個性化品牌。一味追求速度和價格的快時尚品牌,在品牌定位上多數不清晰,且隨著市場競爭的發展,品控不穩定、產品同質化、性價比低、產品庫存過剩等問題日益凸顯。
加碼數位化成快時尚品牌發力重點
圖片來源/Inditex集團官網。
行業頹勢疊加疫情衝擊,令許多快時尚品牌不得不轉換發展思路、尋求轉型進行自救,其中加碼數位化成為近年來許多快時尚品牌發力的重點。計劃兩年內關閉100餘家門店的zara母公司Inditex集團表示,計劃投入10億歐元用於支持在線平臺業務,同時投入17億歐元用於升級整合的店鋪平臺,且其預計在線銷售的佔比將從2019年的14%上升到2022年的25%。
H&M也曾表示,其繼續應對新冠肺炎疫情所採取的行動就是加速行業的數位化轉變,H&M正在加速與數位化、供應鏈和組織相關的轉型工作。此外,優衣庫也在不斷增加線上投資。截至6月底的四個星期內,優衣庫日本涵蓋電商的整體銷售額同比增長26.2%,同店銷售增幅26.2%。
加速轉型數位化並非快時尚品牌們在疫情期間的一時興起。事實上,早在2016年起,幾大國際快時尚巨頭們看重的利潤增長均遭遇不同程度的下滑後,為了提升業績和改變市場,以H&M、Zara等為代表的快時尚品牌就開始了轉型升級,其中就包括採取了一系列數位化轉型措施。其中,Zara自2016年開始就實現了Inwallet的行動支付方式,同時還在西班牙、德國和美國的一些門店試點互動式更衣室、自助結帳區等創新服務等;H&M則於2018年進駐了天貓等電商平臺。
服裝零售市場的未來發展難以預測,借「即興消費」東風而迅速興起繁榮的快時尚服務品牌們,能否數位化的當下進一步開拓發展邊界尚需時間和業績的驗證。
新京報記者 王真真
編輯 王勝男 校對 李世輝
圖片 H&M官網截圖、Inditex集團官網、Superdry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