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些年我國的綜藝節目可謂是層出不窮,內容也越發多樣,但質量卻是良莠不齊。所以許多愛看綜藝的朋友,經常會遭遇沒有下飯綜藝的尷尬。
就好比我自己,遇到「綜藝荒」,就只能回看曾經看過的良心綜藝,而這其中,排在最前面的就是接下來的這部綜藝:
《非正式會談》。
在國內,「綜N代」節目並不太被觀眾看好,因為很多綜藝第一季、第二季可能還好,但是越到後面,觀眾就越容易看不到新意,節目也越做越差。
但《非正式會談》這個綜藝卻避免了國內大多數「綜N代」的尷尬。
目前《非正式會談》已經到了第六季,而且豆瓣評分均分在9分以上,在國產綜藝中這已然是非常好的成績。
接下來就跟大家介紹一下這部保質保量的良心綜藝。
首先說一下,《非正式會談》這個節目,能夠做到第六季,真的非常不容易。
其中一個原因:缺錢。
我們都知道,做綜藝真的很燒錢,場地、舞臺、嘉賓等等都需要錢。在眾多地方臺裡,近些年有能力打造出名綜藝的,也就那麼幾個。
而《非正》,並不是那幾個有能力花大量投入打造綜藝的電視臺做的,而是湖北衛視。
這個節目缺錢到什麼程度?
曾經因為沒錢而停更了一段時間。
節目遊戲環節,大家拼死拼活而贏得的獎品,最貴的也不過是一張過百的地鐵卡。
舞美幾季都沒換,到第四季才終於換了,還是節目的鐵粉免費幫忙設計的,而這位粉絲,只收到了一張籤了名的地鐵卡作為回贈。
到近幾季,湖北衛視終於和B站聯手打造這款節目,贊助算是穩定下來了,原本以為條件會好點,沒想到卻幾乎沒變,真的是「不忘初心」啊……
一句話介紹這個綜藝,其實就是四個中國人和一群外國人用中文搞事情的文化訪談類節目。
四個中國人,分別是會長大左(主持人)、副會長楊迪、秘書長陳銘和書記官陳超(這個配置用的是最近幾季的版本)。
而節目還有一群來自不同國家的青年作為常駐嘉賓。
比如說第六季「非正」的外國青年嘉賓有:
功必揚(阿根廷&西班牙)、薩沙(俄羅斯)、鍾逸倫(工作在英國的美國和義大利混血)、唐小強(土耳其)、一之瀨(日本)、寧大人(南非)、歐陽凱(美國)、孟傑明(澳大利亞)、阿雷(義大利)、oo(緬甸)、天樂(印度&泰國)。
這些來自不同國家的青年,有個性、有顏值、有想法,而且每一位都能夠用中文表達想法,與中國有著或深或淺的緣分。
這裡舉三個例子:
1、來自阿根廷的代表功必揚。
在15歲時參加了「漢語橋」比賽並取得了不錯的名次,18歲就來到中國求學。他不僅能夠講一口字正腔圓的漢語,也非常了解中國文化。經常在社交媒體上向大眾分享阿根廷和中國文化,被許多網友稱為「中阿文化交流的使者」。
2、《非正》第三季開始加入的俄羅斯青年薩沙。
本科在哈爾濱工程大學上學的他,耳濡目染下,能夠說一口流利的東北話,總是被觀眾稱為「來自俄羅斯的東北人」。
3、還有第六季加入的來自美國的攝影師歐陽凱。
在節目中裡,他對中國西南地區的山如數家珍。他用鏡頭告訴世界,中國不止有霧霾和汙染,也有許多令人震撼的壯麗美景,同時他還身體力行參與汙染治理和自然環境保護,曾被《人民日報》報導。
這些青年聚在一起總是碰撞出不一樣的火花,所以這些嘉賓的互動也是節目的一大看點。
而個人認為更令這檔節目吸引人的,是它的內容。
作為文化訪談節目,《非正式會談》的立意,是打破認知的局限,發現新世界的入口,促進文化交流,消除誤解和偏見。
我們都知道,這個世界是多元的,不同的國家和地區存在著文化差異。而文化背景、成長環境的不同,使得不同國家的人對待同一個問題總會有不同的看法。
所以在《非正》的每一期節目中,都設有「全球文化相對論」環節,提出一個有趣的現象,讓代表們分析自己國家的有趣案例。
比如第五季有一期的全球文化相對論環節,談的是各個國家古代奇葩的審美標準。
觀眾在這個環節就可以了解到不同國家在某個時代的審美,如日本平安時代「拔眉毛、塗黑牙齒、把臉抹白」的審美,而之後也有代表介紹,英國伊莉莎白一世時期也有拔眉毛的現象。
還有美國「美麗時代」的束腰潮流、蘇丹人在臉上刻傷疤、歐洲17-18世紀人們在臉上貼痣等等審美。
最後還有陳銘對不同時代審美標準出現的原因做出總結提升。
可以說這是一個打破觀眾常規認知的環節,「漲知識」在這個節目真的能夠實現。
除此之外,這個節目還會提出一個熱點或青年人關心的問題作為議題,讓嘉賓們自由討論。
比如說朋克養生、立flag、追星、原著黨和影視黨之爭、微笑服務等等。
每個人都有自己支持的立場和觀點,甚至可以展開激烈的辯論,有時候也會爭的面紅耳赤,最後還有不容錯過的「銘看條」的總結。
所有的討論,都是希望通過平等交流的方式,讓人們對一個現象有更全面、更深的認識。
看這個綜藝,最大的感受是,可以嗑顏,可以爆笑,也可以有思考。
如果說誤解是因為不了解,偏見是因為無知,
那麼,《非正式會談》在做的事情,就是提供以不同文化視角看世界的入口,消融誤解和偏見。
這樣的綜藝,真的每日催更一百遍都不為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