參考消息網8月6日報導(文/徐劍梅 王超 劉立偉)「聖經帶」的受訪者不分黨派對華態度都比較友好。他們中多位有在華旅遊經歷或表示希望將來到中國看看。其中一位20年前從湖北收養一名女嬰並視若己出,另有兩位閱讀過中國現當代史書籍。提到中國時,受訪者首先想到的詞彙包括:(面積)大、(人口)多、勤勞、守紀律、生產了各種產品、歷史悠久、朝核問題、共產主義、中美二戰合作、飛虎隊、大熊貓、長城和中國菜等。
總體上,多數受訪者對中國有粗淺了解,對中國和中華文化有好感但沒有強烈好奇心。多數受訪者不認為中國是美國最大威脅,認為美國最大威脅來自國內。他們期望美中關係能夠穩定和改善,認為兩國應當成為強有力的合作夥伴。
不過,也有一些美國人得知記者來自中國後露出戒備表情並拒絕接受採訪。在阿肯色河畔一個偏僻自然村,個別村民對陌生人進村態度粗暴,連聲質問「你們為什麼來我們這裡?」
在塔爾薩槍展,女攤主瑪麗蓮·彭伯頓說,有位男子挑選了一把內藏長刀的手杖,付錢時發現刀身下端刻有「中國」字樣後不肯買,稱他可以買泰國或越南貨,就是不買中國貨。
儘管女攤主說這只是個別現象,但此次「聖經帶」之行,記者還是隱約感受到,川普政府、兩黨國會議員和美國媒體的對華指責,在民眾心理上已留下一些痕跡,今後還可能加深。阿肯色州本頓鎮的衛理公會牧師戴也談到,現在美國關於中國的報導很負面。
從採訪見聞看,增加對華關稅對「聖經帶」上美國民眾生活的影響非常有限。多數受訪者表示,他們認為川普政府不應用施加關稅的方式處理中美經貿爭端,希望雙方能儘快達成協議,並希望國家間的爭端不要影響到民眾層面的交往。
非政府組織「自由種子」總裁阿莉薩·賈維斯認為,實現貿易平衡很難,但必須尊重而不是「懲罰」其他國家;美國應增強自身競爭力,使用優惠措施這樣的「胡蘿蔔」而不是關稅「大棒」吸引企業回流。她同時強調美國企業對公平、誠實的貿易關係的訴求,期望中美貿易關係能共贏。
談到未來中美關係發展,多位受訪者都提到「合作」一詞,認為美國需要維繫與中國的良好合作關係,共同解決全球性問題。
在阿拉巴馬州,朗牧師表示,他希望國與國關係不要對民間交往產生負面影響,希望兩國民眾享受彼此之間的交流和對話。德克薩斯州的賈維斯說,她反對限制中國訪美人員籤證,認為「中美關係將繼續保持現狀,有競爭、有分享」。
麥克默裡大學教授法布裡奇奧說,他擔心中國科技發展對美國構成挑戰,也擔心兩國處理彼此分歧的能力,但他認為美國必須承認中國在國際社會中的合法地位,接受中國實力正在增長的事實,美中應加強合作,制定對雙方都有利的規則。
戴牧師說,當前從美國某些政客和媒體那裡聽到的總是關於中國的負面聲音,但「中美必須繼續合作,才能讓人類在這個星球上生存」。她希望美國擁抱多樣化,加強兩國交流,共同解決全球性問題。
阿拉巴馬州的馬斯廷對中美關係和世界的未來感到迷茫。她說,她喜歡中國人,相信美中應該做朋友,但「看不到一個很好的解決方案」。她說:「我們都在朝著我們不知道的方向前進,朝著我們有生之年不會知道的方向前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