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寒流」中的兩岸交流 | 島內各界人士追思王曉波

2021-01-09 華夏經緯網

  7月30日,「臺灣同胞的傑出代表、臺胞愛國統一陣營的傑出領袖和理論家、社會活動家」王曉波先生病逝於臺北。  8月8日,王曉波先生骨灰撒於臺灣海峽。  9月3日,在「王曉波教授紀念會」會場,曾陪同老兵返鄉的楊祖珺演唱的《美麗島》和女生合唱《我的祖國》、《黃河協奏曲》旋律依次迴響,展出王曉波先生在海峽兩岸為「做一個太平盛世的中國人」而奮鬥的精彩一生。

王曉波(右1)和母親章麗曼等家人的全家福合影

  「做一個太平盛世的中國人」,這句話,對王曉波先生來說不是口號,是從血淚苦難中生長出來的信念。1953年他9歲時的元宵夜,母親張麗曼在臺中家裡被捕,當年在臺北馬場町刑場就義,父親因「知匪不報」坐牢,他和兩個妹妹從此成為「匪諜」的孩子飽受困苦欺凌。1973年,王曉波因思想見解不容於當時的國民黨當局被逮捕訊問,後被臺大哲學系解除教職。臺灣資深媒體人黃智賢曾說過:「多少人因為政治受難的經歷而榮華富貴,曉波老師要得到這些太容易了,但他沒把這些看在眼裡。」

  王曉波看在眼裡的是什麼?他1980年從美國給在大陸的舅舅寫家信說:「我們家庭的悲劇,也是中國悲劇的一部分,我們不怨天也不尤人,我們只恨中國不強大,自己不爭氣,我們只應抹乾眼淚為中國的明天而奮鬥,希望我們的悲劇不要在我們的子孫身上重演。」

  正是有這樣的心胸氣度,當1987年臺胞初到大陸,看到的多是落後之處甚至有嫌棄之意時,王曉波看到的是:「今天的中國不僅僅是獨立的國家,而且是有保衛自己獨立的能力的國家。」王曉波父母及其家族近百年來磨難重重,其父親王建文離世時,王曉波撰文:「您下輩子要做一個太平盛世的中國人」。王曉波在接受記者採訪時曾表示,兩岸統一才能開啟中華民族的太平盛世。因著這個信念,他一生在臺灣經歷「兩蔣」「李扁」時期,直至最後一刻,無論被迫害、打擊還是被嘲笑,立場從未動搖。

  東吳大學前任校長劉源俊教授在紀念會上說:「我們今天紀念的是一位民族大義士。」

  朱雲鵬教授在紀念會上回憶王曉波主持微調課綱時說,我們全體小組成員最佩服的是他的意志力和勇氣,無論有什麼人指責我們,他都說「沒問題,我可以和他公開辯論」。這樣的勇氣來源於王曉波先生紮實的學術根底,他著作等身,哲學史學兼修,被臺大解職後還能從講師晉升為教授全憑研究實力。

  臺灣地區前領導人馬英九在紀念會上說:「曉波兄不相信受日本殖民統治50年的臺灣人,會反對民族主義而擁護殖民主義,他只相信哪裡有壓迫哪裡就有反抗,認為臺灣人民絕不是天生的帝國主義殖民統治順民,因此開始深入研究臺灣史,對抗日先賢蔣渭水的研究尤為其中最大成就。他在有限的資源下全力收集各種蔣渭水的文獻資料,並且遍訪臺灣抗日耆老,還原了臺灣抗日史,主持出版了《蔣渭水全集》。」馬英九說,正是因為王曉波的研究成果,他才「認識」了「臺灣孫中山」蔣渭水。

  王曉波對臺灣抗日歷史的研究,也列入了北京中國人民抗日戰爭紀念館。在歷史研究的過程中,他意識到臺灣沒有一部抗日史,那段記載只有日本殖民統治者的行刑口供,以致後人將抗日誌士林少貓誤為「土匪」。因此,1984年王曉波撰文呼籲:「如果我們不能即時搶救臺胞抗日史的文獻,等這代抗日臺胞過去後,臺胞抗日英烈只能以日本人的記述來寫他們的歷史,豈不是永世的抱憾?」

  王曉波妻子宋元說,為了研究那段歷史,王曉波每天「啃」日據時代的《臺灣民報》。他遍訪當事人,除了歷史,也留下這些可敬的臺灣前輩人生最後的記錄。1987年,王曉波推動成立臺灣史研究會,擔任創會理事長,他以數十本臺灣史研究著作證明:「臺灣文化在某種意義上,比其他省更具有河洛成分」「近代臺灣歷史的發展,是與近代中國革命發展息息相關的」。有人在座談會上挑戰他:「你為什麼反『臺獨』?」他回答說,我是知識分子,不是政客,我研究臺灣歷史,就要提出我的意見,這是我的責任。

  世新大學副校長李功勤在紀念會上回憶他眼中已不年輕的王曉波:「牛肉麵、高粱酒,騎著腳踏車王子般進出校園,小館子裡高聲議論家國……」

  馬英九在紀念會上說在臺大四年級時認識講師王曉波,相交49年,王曉波只求過他兩件事,一是請求幫助政治犯陳明忠保外就醫;二是請求批准在北大任教的陳鼓應先生的妻子返臺探親。馬英九任內聘請王曉波主持課綱微調和高中歷史課綱修訂,王曉波因此成為「臺獨」勢力的箭靶,馬英九說:「曉波兄從來沒有抱怨,最多感嘆一句,我雙拳難敵四手啊!」

  王曉波先生一路走來,發起校園「保釣」運動、推動老兵回鄉探親、創辦統派團體、創辦《海峽評論》、致力歷史哲學研究……這些不被大多數臺灣民眾了解,最讓他「上版面」出名的還是2009年歷史課綱修訂和2013年的課綱微調,受邀與他一起工作的李功勤在紀念會上說:「在某些報上,比槍擊要犯上版面還多」,所受攻擊可想而知。但王曉波在自傳性質的《故人故事:我的告白》中特別記錄這一段工作:我不但校正了經李、扁時期以皇民化扭曲的臺灣歷史教科書,並且把臺灣人民抵抗日本殖民統治的歷史和參加祖國革命的歷史,列入高中歷史課綱中。

  朱雲鵬在紀念會上說,很可惜微調課綱後來被推翻了。在2016年選舉狂潮之後,臺灣已進入另一個階段,民主被民粹遮掩,和平快要被仇恨淹沒。

  「歷史教育新三自運動協會」理事長、嘉義大學應用歷史學系教授吳昆財說,我們會延續曉波先生的終生志願,讓中華文化千秋萬世於兩岸中國人的土地之上。

王曉波(前排右2)與臺灣抗日誌士親屬協進會部分成員在抗戰館合影

王曉波(右1)陪同臺灣著名抗日家族——霧峰林家後裔參觀抗戰館臺灣同胞抗日史實展

紀念會現場。

  騎著單車、背著大包,愛吃牛肉麵、愛喝高粱酒,學識淵博、品格高尚,有著濃烈家國情懷……

  臺灣統派學者王曉波7月30日在臺北因病逝世。9月3日,王曉波教授紀念會在臺北舉辦;8月21日,王曉波副主席追思會在臺北舉辦……一個月來,舉辦紀念會、撰寫回憶文章,人們用各種形式追思他精彩傳奇的一生。

  他是「匪諜」的兒子,自小受盡磨難。王曉波1943年生於江西,1949年隨家人赴臺。其母章麗曼1953年被臺當局作為「匪諜」槍殺,父親也被判入獄7年。王曉波和三個妹妹由外婆帶大。他後來描述那段艱辛的日子,到市場撿人們丟棄的菜葉,到田裡撿剩下的番薯頭,活得不如野狗。作為「匪諜」的兒子,他在學校常被欺侮,不服輸的王曉波去學武術,一度打出名聲,成為「不良少年」。直到高二,他幡然悔悟,兩年刻苦努力,考上了臺灣大學哲學系,並一路念到碩士研究生。

  磨難如同粹煉,沒有讓王曉波膽怯或消沉,相反,他一生都勇往直前,甚至抱著「求仁得仁」的信念,「不因環境顛沛易其心,不因世事困窘易其幟」,堅守理想、不懼挑戰。王曉波受訪時曾表示,這是來自對中國近代悲劇命運及自己生活經驗的體驗,尤其是中國人民的痛苦。「我們家庭的悲劇,其實只是近代中國民族大悲劇中的一部分」。在大學畢業紀念冊上,他寫下「我願終身做真理的僕人,永遠為中國苦難的良心」的留言,這句話如同誓言,成為他77年人生的最好寫照。

  臺灣大學哲學系教授苑舉正與王曉波老師共事十幾年。他說,王曉波的精神可以概括為「為生民立命,為往聖繼絕學」。

  為什麼念哲學系?王曉波說,他聽說哲學是一個民族文化的骨骼。攻讀碩士時,他更以「一種自覺的責任感」直接選擇了中國哲學。苑舉正說,曉波曾因政治迫害被臺大解職,23年後才得以重回臺大教書。但他對學術研究不離不棄,先後著有《先秦儒家社會哲學研究》《韓非哲學的歷史研究》等學術著作。中國法家研究會副會長宋洪兵評價,研究中國法家的人很多,但系統深入研究的只有兩人,王曉波老師是其中之一。「他撰寫的5本法家著作,堪稱研究法家必讀的參考書。」2018年中國法家研究會成立,王曉波是首任會長。

  與此同時,王曉波從大學起就積極參加社會運動,參與《大學雜誌》《夏潮》《中華雜誌》採編,1991年再創辦《海峽評論》。他女兒王逸君說,爸爸名字中有「波」,但他一生從未隨波逐流。王曉波曾笑稱自己專門是負責「炒冷飯」的。他為勞工階級發聲,為臺灣的抗日誌士和政治受難人的冤案申訴,「保釣運動」、推動老兵返鄉探親運動,都有他的身影。很多人回憶起,1970年,正是讀了王曉波與王順合寫的《保衛釣魚臺》一文,心潮澎湃,投身「保釣運動」。臺灣地區前領導人馬英九說,曉波兄成了「保釣運動」的「點火人」。

  1988年,王曉波與胡秋原、陳明忠、陳映真等人籌組成立中國統一聯盟,後轉型為統一聯盟黨。統一聯盟黨主席紀欣說,王曉波一生通過教學、寫文章、辦雜誌、演講,成功宣達理念。他更是一個劍及履及的行動派,例如,他籌組了臺灣史研究會。

  王曉波辭世後,臺灣媒體以「曾扛上李登輝」為題報導他。他生前堅決反對自李登輝開始推動的「去中國化」運動。為此,與包括李登輝在內的「臺獨」分子多次隔空論戰。「『臺獨』都不敢接招,因為辯不過他。」王曉波年輕時就想到,要認同臺灣必須認識臺灣,於是著手研究臺灣史。他對臺灣史下了硬功夫。夫人宋元曾透露,王曉波甚至啃完了整套《臺灣民報》——臺灣日據時期影響力最大的報紙。

  也是在這樣的認知下,有人問王曉波為什麼反對「臺獨」,他回答,我是知識分子,受臺灣人民供養來研究知識的,我研究過臺灣問題。一般小老百姓沒有研究過,我如果不提出我研究的意見,讓那些沒研究的小老百姓去決定,這是知識分子的不負責任。

  馬英九執政時,王曉波被任命為「課綱微調小組」召集人。他力主歷史課綱撥亂反正、正本清源,在課綱小組中據理力爭,從不退縮。與他同在「課綱微調小組」的朱雲鵬教授說,當時最令我們全體小組成員佩服的,就是他的意志力和勇氣。不論有什麼人指責,他都勇敢的站出來,說:「沒問題,我可以和他公開辯論。」宋元也回憶,王曉波常說:「撼山易,撼王曉波難」,「他不退縮,不迴避,堅持理念,『雖千萬人吾往矣』。」

  國臺辦發言人馬曉光評價,王曉波把畢生的精力獻給了祖國統一和民族復興的偉大事業。這句話並不誇張,王曉波生前曾表示,臺大的教職是職業,祖國統一是志業。職業需要退休,「不到中國實現統一的一天,我們的志業永遠不言退的」。

  「王曉波令人敬佩的,不僅有對國家的熱愛、統一的執著,還有他的心胸開闊,不計舊惡。」臺灣大學政治學系榮譽教授張麟徵說。《聯合報》前社長張作錦曾撰文表示,王曉波曾說「大夫無私交,也無私怨」。張作錦認為,「無私交」不易達到,「無私怨」就更難,「處處以公為重,從大局著眼,那真是天下第一等情操。」而王曉波「不僅是講,而且是實踐了。」

  女兒王乃雯說,父親有一身難以望其項背的傲骨。統一聯盟黨副主席王永則稱讚王曉波「貧賤不能移,富貴不能淫」。王永說,「在臺灣史研究會時,很多人直接送錢來,沒有任何附加條件,王曉波也完全不收。」而王曉波並不富裕,生病前仍在兼課,以貼補家用……

  9月3日,在王曉波教授紀念會上,朱雲鵬說出了很多人的心聲:「我們除了追念他的風骨和精神以外,很重要的,就是要秉承他的理想,繼續奮鬥。為了維護下一代知的權利而奮鬥、為了維護兩岸和平而奮鬥、為了追求全體人民美好的未來而奮鬥!」 

臺灣地區前領導人馬英九出席王曉波教授紀念會並致辭。人民網記者孫立極攝

  臺灣知名統派學者王曉波教授7月30日凌晨在臺北去世,享年77歲。

  王曉波1943年1月生於江西,1949年隨家人赴臺,其母上世紀50年代犧牲於臺灣「白色恐怖」時期。王曉波曾任教於臺灣大學哲學系、中國文化大學哲學系。他是創立臺灣統派組織中國統一聯盟的重要成員,曾任中國統一聯盟副主席。他創辦了《海峽評論》雜誌並擔任總編輯。他長期旗幟鮮明反對「臺獨」,反對島內「去中國化」歷史教育,積極為兩岸和平統一鼓與呼,被稱為「臺灣統派的一面旗幟」。

圖為2015年10月,王曉波在香港舉行的紀念抗戰勝利暨臺灣光復70周年大會上致辭。新華社記者 呂小煒攝

  王曉波教授去世的消息傳出後,其生前同事、好友、統派團體等紛紛表達哀悼與緬懷之情。

  臺灣大學政治學系榮譽教授張麟徵對記者表示,作為與曉波教授認識幾十年的同事、好友,聽聞他去世的消息,實在讓人承受不起。

  她說,曉波是一個憂國憂民的人,一生志業就是希望中國強大起來。他認為國家要富強、民族要復興,兩岸必須統一,所以一生都關切兩岸關係,並對自己的理想非常執著。

  「他待人真誠,氣度恢弘,性格豁達,是我們學習的榜樣。他的走,對我們是很大的衝擊,很難讓人不傷心。」張麟徵說。

  臺灣抗日誌士親屬協進會理事長蕭開平對記者表示,曉波教授的去世,讓臺灣統派痛失一位導師。曉波教授為臺灣統派團體做了很多開創性的工作,我們很多工作都是在他指導下開展起來的。作為歷史學者,他很早就意識到要在臺灣開展反對「去中國化」的工作,強化中華文化在臺灣的傳承發展,維繫臺灣與祖國大陸的臍帶關係。

圖為2005年10月,王曉波在北京舉行的紀念臺灣光復60周年學術研討會上發言。 新華社記者汪永基攝

  蕭開平說,作為臺灣抗日誌士親屬組成的團體,協進會要牢記曉波教授的指導,繼續挖掘、弘揚臺灣人民的抗日事跡和愛國愛鄉土的光榮傳統,不斷促進兩岸團結,不懈追求實現祖國統一。

  「早上,起了大風,呼呼吹著。老師啊!一路好走!」臺灣資深媒體人黃智賢在社交網絡平臺上撰文說,「曉波老師生前自述:『做一個太平盛世的中國人,是近代一代代中國人多麼卑微而緲不可及的願望啊!』老師的家族,一生,為了中國,付出了多少代價。但他只說,就因為有千千萬萬的王家,所以,中國才能脫胎換骨!……老師雖來不及見到統一,卻見證了中國的逐漸強大。」

  黃智賢寫道:「老師是哲學大學者,更是一生支持統一、望國家興盛的愛國志士。他竭盡全力,發掘、維護臺灣在日據下的抗日史實,不容青史盡成灰。……期待兩岸統一、海峽灑酒告慰您之日。」

  依王曉波教授遺願,他的骨灰將撒向臺灣海峽。

(根據人民日報海外版、新華社、中評社綜合整理)

相關焦點

  • 毛鑄倫先生、王曉波先生追思會在臺北舉行 臺盟致唁電
    8月21日,中國統一聯盟前主席毛鑄倫先生、前副主席王曉波先生追思會在臺北舉行。  王曉波先生曾任臺灣大學哲學系教授、《海峽評論》雜誌總編輯,2001年起連續12年擔任中國統一聯盟副主席,致力於反對「文化臺獨」,仍在馬英九任臺灣地區領導人期間擔任島內課綱微調召集人。王曉波曾言:「我們統派苦心孤詣在臺灣守著時間,祖國沒有辜負我們。」王曉波先生2020年7月30日病逝,享年77歲。
  • 島內各界人士追思王曉波「做一個太平盛世的中國人」
    9月3日,在「王曉波教授紀念會」會場,曾陪同老兵返鄉的楊祖珺演唱的《美麗島》和女生合唱《我的祖國》、《黃河協奏曲》旋律依次迴響,展出王曉波先生在海峽兩岸為「做一個太平盛世的中國人」而奮鬥的精彩一生。義 者「做一個太平盛世的中國人」,這句話,對王曉波先生來說不是口號,是從血淚苦難中生長出來的信念。1953年他9歲時的元宵夜,母親張麗曼在臺中家裡被捕,當年在臺北馬場町刑場就義,父親因「知匪不報」坐牢,他和兩個妹妹從此成為「匪諜」的孩子飽受困苦欺凌。
  • 知名統派人士毛鑄倫、王曉波先生追思會在臺北舉行
    你好臺灣網臺北8月22日消息(記者 蘇伯皓)中國統一聯盟前主席毛鑄倫先生、前副主席王曉波先生追思會21日在臺北舉行。追思會現場毛鑄倫先生、王曉波先生心懷民族大義,矢志不渝推動祖國統一,堅決反對「臺獨」,是臺灣統派的旗幟性人物。毛鑄倫先生2020年7月28日病逝,享年73歲。王曉波先生2020年7月30日病逝,享年77歲。
  • 臺灣知名統派人士王曉波去世,出生於鉛山,其母為潛伏臺灣的中共地下黨烈士
    ◆ ◆ ◆ 海峽導報訊(記者 薛洋)導報記者從多個信息源獲悉,臺灣知名統派人士
  • 王曉波才重要!
    王曉波與李登輝,這兩個人代表了臺灣政治光譜上統、「獨」兩個極端,他們過世後,媒體的報導卻完全不成比例,但對於臺灣前途命運與兩岸關係的未來,他們在我們心理上所產生的張力,也完全不可同日而語。 今天我們也要告訴您,「李登輝算什麼?王曉波才重要!」
  • 聚焦「寒流」中的兩岸交流 | 海峽兩岸(福建·漳州)融晴文化藝術展...
    期間將突出地域、文化、線上、青年特色,舉辦第二屆閩臺電影展、兩岸青年文化交流嘉年華、水仙花微電影短視頻展等線下活動。此外,還重點搭建兩岸文化交流合作雲平臺,研究發布兩岸影視、音樂創作交流計劃,實現兩岸線上定期文藝創作交流研討、文藝精品展示、文創項目合作。
  • 王曉波:我們統派在臺灣苦心孤詣守著時間,祖國沒有辜負我們
    上世紀70年代日本在美國操縱下恣意侵佔釣魚島,引發全球各地華人抗議,當年10月,王曉波在《中華雜誌》寫下「保衛釣魚臺」文章,催生了臺灣的保釣運動。馬英九表示,臺灣保釣運動就是從王曉波開始,他是大家的精神領袖。
  • 吳敦義現身江丙坤追思會眼眶泛紅:永遠懷念他對兩岸貢獻
    海基會前董事長江丙坤的追思會堂於14日開放,各界人士赴現場弔唁。中國國民黨主席吳敦義現身時,被媒體拍到臉色沉重、眼眶泛紅,談到江丙坤,他說:「他的貢獻我們永遠懷念」。綜合東森新聞雲、《聯合報》等臺媒消息,14日,吳敦義與妻子蔡令怡赴追思會堂弔唁。
  • 臺灣各界舉辦系列活動紀念光復75周年
    中新社臺北10月25日電 10月25日是臺灣光復75周年紀念日,臺灣各界當天舉辦系列紀念活動。當天上午,兩岸和平發展論壇、勞動黨、統一聯盟黨等十幾個團體發起社會各界紀念臺灣光復75周年活動。臺灣各界人士在臺北中山堂「抗日戰爭勝利暨臺灣光復紀念碑」前共同緬懷抗日先烈。「張燈結彩喜洋洋,勝利歌兒大家唱,唱遍城市和村莊,臺灣光復不能忘。」
  • 我的好朋友王曉波也走了
    王曉波(1943年1月16日-2020年7月30日),生於江西省鉛山縣,1949年隨父親到臺灣,臺灣知名統派人士、學者。始終如一地推動兩岸和平發展與統一,同時還是臺灣地區最早的一批"老保釣",早在1970年10月就在《中華雜誌》寫了"保衛釣魚臺"文章,他的文章在當時催生了各種保釣團體的應運而生,他在保釣運動中展現出來的愛國熱情及理論素養值得一代代中國愛國之士仰視。
  • 臺灣各界呼籲儘速商籤兩岸貨貿協議以保產業競爭力
    原標題:臺灣各界呼籲儘速商籤兩岸貨貿協議以保產業競爭力  新華網北京12月11日電(記者查文曄 陶冶)中國大陸與韓國籤署自由貿易協定(FTA)將於本月20日生效並第一次降稅,受到臺灣各界關注。島內相關人士呼籲儘速完成兩岸貨物貿易協議商談,以維繫臺灣產業競爭力。
  • 臺灣知名統派人士王曉波病逝 其母為中共地下黨烈士
    海峽導報訊(記者 薛洋)導報記者從多個信息源獲悉,臺灣知名統派人士、知名學者王曉波今早不幸病逝,享年77歲。大陸友人紛紛致哀,稱其仙逝「讓祖國統一大業蒙受重大損失!」王曉波王曉波1943年生於江西省鉛山縣,1949年隨父親王建文來到臺灣,居住在臺中。其母章麗曼留在上海,進入新華社工作,之後加入中國共產黨,成為臺灣工作委員會成員。
  • 中新時評:交流合作勢不可擋 兩岸關係克難前行
    該論壇作為兩岸規模最大、範圍最廣、影響最深的民間交流盛會,今年在常態化疫情防控形勢和民進黨當局阻擋幹擾下順利舉辦,更顯難能可貴。正如國務院臺辦發言人馬曉光日前所言,這說明加強兩岸交流合作是兩岸同胞的主流民意,眼前困難和阻礙無法撼動兩岸交流合作的歷史趨勢。
  • 經濟前景渺茫 島內人士憂兩岸不穩拖累臺灣經濟
    原標題:經濟前景渺茫 島內人士憂兩岸不穩拖累臺灣經濟 (圖片來源:臺灣《中時電子報》)   據臺灣《旺報》報導,臺灣經濟研究院(臺經院)25日公布4月景氣動向調查報告,製造業為連續第4個月上揚,創近13個月新高,但是升幅不大。出口部分,學者指出,去年5月基期高,今年5月相關數據可能往下掉,整體景氣將從先前「雪隧塞車」(看不到前景)到變成「九彎十八拐」、「五連髮夾彎」的難以捉摸與渺茫的不確定性,令人憂心的就是兩岸不穩,將拖累臺灣整體經濟。
  • 唐湘龍:比起李登輝,這些統派人士的凋零更值得思索
    作者:小一前段時間,臺灣地區前領導人李登輝病亡的消息被報導出來,迅速引起兩岸的廣泛關注。唐湘龍認為,比起李登輝病亡的消息,統派人士的凋零更值得引起人們的深入思考。但李登輝卻說釣魚島「不歸屬臺灣」,在無數次公開場合鼓吹釣魚島「是日本領土」,這無疑引起兩岸民眾的憤怒。另外,在李登輝及其親信操盤下,黑道勢力明目張胆的介入政治中,掌握權力,並與與黑道勢力和地方財團聯手打造的維持統治的「共犯結構」,損害了臺灣民眾的利益。李登輝的所作所為,可以說破壞了臺灣原有的良好的政治經濟環境,對臺灣是後患無窮。
  • 暫停赴臺自由行 島內該如何理解?
    「鑑於當前兩岸關係,決定自2019年8月1日起暫停47個城市大陸居民赴臺個人遊試點。特此公告。」周三,文化和旅遊部下轄海峽兩岸旅遊交流協會一則41字的公告震動了臺灣島內。這是大陸方面首次對赴臺自由行進行限制。臺灣旅遊業預估,此舉將導致大陸遊客減少超過70萬人次,相當於每年約260萬人次赴臺遊客總數的26%。
  • 大陸居民赴臺旅遊人數大幅下降 臺灣觀光業正面臨史上最強「寒流」
    若兩岸關係得不到好轉,未來前景將更加悲觀。為應對觀光業慘狀,臺交通部門推出相關「秋冬旅遊補助」政策,但業者普遍認為,大陸遊客不來造成的損失巨大,相關補助根本不足以彌補缺口。專家:兩岸交流合作受阻 影響臺灣經濟民生大陸居民赴臺旅遊人數大幅下降,臺灣觀光業迎來「霸王級」寒流。
  • 臺灣各界鼓勵大陸運動員在世大運取得佳績
    新華社臺北8月23日電(記者潘麗君何自力)臺灣各界人士22日舉辦兩岸交流聯誼會,歡迎前來參加臺北世大運的大陸運動健兒,並鼓勵他們在賽場創造佳績。 期間,島內同胞悉心詢問運動員們的訓練及適應情況,對於已經取得的成績表示祝賀,並祝願他們再接再厲、再創輝煌。 受邀參加當天交流會的大陸體育代表團運動員主要為舉重選手。「年輕人,加油!
  • 兩岸青年交流邁入新階段
    這六項原則一出爐,立即在臺青群體中引起熱議,也得到了兩岸各界的眾多好評。如今兩岸實力對比翻轉,到大陸求學、就業正夯。赴陸求學今年出現「一票難求」的盛況,更高的薪資和發展空間也吸引越來越多優秀臺青西進就業、創業。談及臺青「六原則」,長期關注兩岸青年交流的南開大學法學院副教授李曉兵表示,「青年回歸理性的這一天,也是兩岸關係走向理性的歷史時刻。青年的覺悟和成長,意味著兩岸關係發展的水到渠成。」
  • 兩岸青少年舞蹈團明起臺北高雄展演
    由黃埔軍校同學會、中國舞蹈家協會、臺灣中華舞蹈學會聯合主辦,臺灣工商業聯合會承辦,香港舞蹈團兒童少年團、北京博覽同盟文化交流中心共同協辦的第五屆兩岸三地青少年舞蹈交流展演活動將於2月13日和18日在臺北和高雄兩市隆重舉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