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北方人演潮語話劇,成海內外潮汕人共同記憶

2021-01-13 騰訊網

爆料:czwj0666

「前門夏雨來,後門夏秀才,石磨罰你擔去擔回來。」

從上世紀90年代開始,《夏雨來》系列潮語電視劇幾乎成了每個潮汕人茶餘飯後的趣談,電視劇中「燈籠吊瓜」「夥計借帽」等橋段和大量的潮語段子至今在坊間為人津津樂道,趙曙光所飾演的「夏雨來」一角也成了海內外潮汕人無法抹去的共同記憶。

近日,南都記者在廣東汕頭話劇團專訪了著名潮語話劇演員趙曙光。作為一個北方人,趙曙光「半路出家」,年輕時為演好潮語小品苦學潮汕話,後期在電視劇創作中加入大量潮語「諧音梗」深受人們喜愛,其中很多段子也成了現在潮汕人日常生活中常用的語言。

1

北方人跳舞8年轉行演話劇

曾花三四年苦學地道潮汕話

南都:作為一個河北人,你是如何進入潮語話劇圈子的?

趙曙光:上世紀70年代初,我就考入了汕頭歌舞團跳舞,一跳就是8年。這期間,我對小品、話劇很感興趣,就經常到歌舞團排演的話劇中跑龍套。1978年,汕頭重新組建話劇團時,因為缺青年演員,趁這個機會我就調去汕頭話劇團。

剛到話劇團我很苦惱的。我是河北衡水人,從小跟著家人來到汕頭生活,在這裡生活久了也能說一些潮汕話,但說得很不地道,如月亮的「月」總會說成比劃的「劃」。這在日常交流不成問題,但如果放在舞臺,整個表演在臺詞方面就很不達標了。

南都:作為北方人要學好潮汕話應該不容易,你花了多長時間?

趙曙光:潮汕話跟普通話差別太大了,潮汕話有八個音調。但為了良好的舞臺效果必須學啊,一個演潮語話劇的連潮汕話都說不好怎麼說得過去?

潮汕話怎麼學?我就找汕頭本地朋友幫我正音,找來潮汕話的字典逐字矯正,平時沒事就練繞口令訓練口舌靈活度,排練時也要逐字逐詞校正發音。這樣一直堅持了三四年後,我才講得一口地道的潮汕話。

三四年時間說短不短,說長也不長,你看我涉足藝術的年頭都近50年了,這三四年算個啥?

2

上世紀90年代開始創作「夏雨來」

創作玩潮語「諧音梗」

南都:你塑造的「夏雨來」這一角色家喻戶曉,可以講講這個角色的創作背景嗎?

趙曙光:其實很早之前,在汕頭澄海,坊間就流傳著明朝秀才夏雨來的故事,人們對於這個人物的評價褒貶不一,有人認為他性格孤傲,愛耍小聰明,仗著官家權勢愛搞惡作劇,也有人誇讚他是個「鬼才」,腦子靈活得很,為人仗義,專為社會底層打抱不平。

為了全面了解這個人物,我當年就走到澄海鄉村去和村民聊天,聽他們講夏雨來。基於對這個人物有全方位的認識,才開始著手進行劇本創作。我記得是在1995年創作出《夏雨來》第一部,之後9年,每年一部,整個《夏雨來》系列一共十部。為了回饋觀眾,接下來還計劃推出潮語電影《夏雨來下山》。

南都:潮汕地區幾乎每戶人家都有《夏雨來》的影碟,當年創作的時候,想過《夏雨來》會火遍整個粵東嗎?

趙曙光:《夏雨來》可以說是潮汕地區的第一部電視情景劇,作為第一個吃螃蟹的人,我起初是抱著一種嘗試的心態在寫這個劇本,就想看看能不能適應這個市場。沒想到第一部剛推出就傳遍整個粵東地區、海外潮人圈,當時各地影像商店都會打電話求「加貨」,我想過《夏雨來》會受歡迎,但當時想不到會這麼火。

南都:你認為《夏雨來》能受到廣泛喜愛的原因是什麼?

趙曙光:首先這個人物是來自民間的,他很接地氣,作為影視角色,夏雨來足智多謀又愛懲惡揚善,他行俠仗義的一面是大家所稱道的。

而這部電視劇全片使用潮汕話、潮汕民間場景,老少皆宜,哪怕是在農村地區,文化程度不高的老年人看起來也沒有任何障礙。雖說是古裝片,但片中紅桃粿攤子、上書齋、養豬、擔柴禾等場景都是潮汕人最熟知的,這無形就拉進了與觀眾之間的距離。

最重要的是,這部電視劇幾乎每場戲都有朗朗上口的潮語打油詩,你可以理解為那些押韻的段子。在第一部中,夏雨來為了整蠱欺軟怕硬的燈籠商販,故意跟在燈籠攤販後面賣吊瓜,燈籠商販吆喝一聲燈籠,他就在後面跟一句吊瓜,合起來就是「燈籠吊瓜」,諧音也成了「燈籠吊衰」(潮汕話為「吊燈籠倒黴運」的意思)。

潮語電視劇《夏雨來》中「燈籠吊瓜」橋段。網絡資料圖

再比如「瘦脯瘦脯,像條蛇鼓」「秀才吃朥餅——有日」「你一開聲我就知八成」「活到這麼老,臉皮這麼厚」等等,這些都是運用潮汕話諧音或押韻的字詞來體現臺詞的趣味性。

這些段子你用普通話很難準確傳達其中的意思,所以說只有懂潮汕話的人看潮汕小品、話劇才「有味兒」,而其中很多段子也成了現在潮汕人日常生活中常用的語言。

3

不喜歡被叫「笑星」

表演在逗笑的同時應該給予思考

南都:當些年存在著嚴重的盜版碟問題,你為何堅持繼續創作?

趙曙光:其實從《夏雨來》第四部開始基本就是無收益甚至是虧錢,原因有很多,包括被大範圍盜版,市面上盜版碟滿天飛。

你問我為什麼堅持做?因為觀眾呼聲太大了,所以哪怕不賺錢甚至虧本,我也不在乎,因為對我來說,不管是創作《夏雨來》還是2000年前後改編推出的《72家房客》,最大的收穫是「夏雨來」和「警察369」這兩個IP,我所飾演的角色受到潮汕人的認知,我也因此賺到了名聲,這比賺錢要重要得多。

南都:觀眾可能不知道你的大名,有人只喊你「夏雨來」「369」,還有直稱「笑星」的,你介不介意?

趙曙光:確實,現在走在路上有人就會直接喊我「夏雨來」或者「369」,還有人叫我「夏先生」,在印尼、新加坡等東南亞地區的潮人圈裡更是這樣,人們可能不知道趙曙光是誰,但他們一定知道「夏雨來」。我完全不介意這樣稱呼,相反我認為這是大家對這些作品、角色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我很榮幸,也覺得這些稱呼都挺親切的。

趙曙光在《72家房客》中飾演警察「369」。網絡資料圖

但是,我非常不喜歡別人管我叫「笑星」,我認為「笑星」就是小品中放一些沒有營養的段子娛樂大眾,觀眾笑一下就過去了。一個演員總不能止步於此,除了逗笑之外應該給觀眾帶來思考。

南都:近些年來看到你更多潛心於潮語話劇創作,在你看來,潮語小品和話劇可以有共通的地方嗎?

趙曙光:小品可以作為話劇演員的一種訓練方式,小品的特點是短平快,它投入時間精力成本相對較低,可以通過大眾媒介廣泛傳播,更容易被大眾接受。

但培養話劇的觀眾可就不容易了。我認為話劇是一種高雅的藝術,是一種陽春白雪的東西,兩個小時的時間,一群演員從頭到尾一口氣演完呈現給觀眾。對臺詞的熟悉程度、對角色的把握方向等,這些對演員來說都是極大的考驗,需要前期長時間的排練沉澱,這種難度跟小品或者影視作品不能比,小品或者影視劇可以NG,一場話劇大幕拉開後不可能重來。

你看很多著名演員已經很少出現在銀幕上,他們全身心投入北京人藝等大劇團,演話劇確實更具有挑戰性,演成了也很有成就感,你知道當演完一場話劇,觀眾起立鼓掌並投來欣賞的目光時,臺上的演員是能夠深切感受到的,有時甚至會留下眼淚。

4

年輕人要沉住氣

老年人要給自己找樂子

南都:你多年來一直堅持做潮語話劇,為什麼?

趙曙光:地方話劇代表著一個城市的文化氣息,潮語話劇也一樣。我創作潮語話劇的目標是,融合更多潮汕特色,潮汕風俗,讓潮語話劇搭載著潮汕文化走出國門。

當然,潮語話劇的觀眾需要長時間培養,這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我們近些年來出品的一些話劇如《風雨僑批》《母親的夢》《大潮商魂》等,多為政府購買、惠民演出的形式演出,這也算是培養潮語話劇觀眾的方式吧,我就想,只要讓觀眾走進劇場,我們的劇就不會讓你中途走掉。

而近些年多次線下演出確實也是取得一些較好的反響,作為我們這樣的地方話劇演員來說,雖然都是送票形式請觀眾看話劇,但當我們的作品能夠贏來觀眾熱烈的回饋時,我覺得日日夜夜費心費力的排練都值了。

南都:在潮汕,你的粉絲可以說是涵蓋男女老少,有什麼想對他們說的嗎?

趙曙光:年輕人應該沉住氣,不能浮躁,也不要害怕大器晚成,當然,有成績了不要膨脹。有機會還是要不斷充實自己,你有料走到哪兒都吃香,你沒料,靠嘴巴靠拍馬屁,永遠成不了事兒,包括我們團話劇演員,或者各行各業的年輕人都應該是這樣。

對於中老年粉絲們,希望他們多給自己的生活找找樂子,該吃吃該喝喝,多出去旅遊,別老整天圍著下一輩轉,每一代人有每一代人的福氣,好不容易熬到退休,應該多享受生活。

來源:南方都市報

DISCLAIME

相關焦點

  • 這個河北人花4年學會潮汕話,拍出了頂流神劇,還成了潮汕大明星.
    河北人趙曙光做到了。而且,他把潮汕話與藝術形式相結合,成為了海內外潮汕人民家喻戶曉的話劇大明星。最近,《南方都市報》發布了一篇對趙曙光的專訪,他回憶起當年從河北來到汕頭的故事。在鏡頭面前,這個長相酷似謝賢,看起來紳士十足的叔叔,滿口潮汕口音。其實,趙曙光這個名字,不如他的話劇角色「夏雨來」響亮。
  • 潮語話劇《大潮商魂》重登臺 或將改編成電視劇
    原標題:突顯潮商愛國愛家精神特質 潮語話劇《大潮商魂》來穗,潮燦鄉親你在哪裡? 導讀:《大潮商魂》一劇並非汕頭話劇團首次嘗試用潮汕方言創作,「聽潮語、看話劇」其實是他們的優良傳統。
  • 震驚丨「夏雨來」趙曙光原來不是潮汕人?
    夏雨來講述30年打拼        說起趙曙光,相信每一個潮汕人都不陌生        趙曙光不單是演員,還是編劇、導演和舞者,作為潮汕話劇界的翹楚,他扮演的秀才「夏雨來」、警察「369」、潮商「楊天麟」等都是潮汕人無法抹去的記憶,這些角色家喻戶曉,但趙曙光如何與話劇結緣卻鮮為人知。
  • 牛肉火鍋,是潮汕人最後的倔強
    據記載,潮汕地區的先祖是夏周時期的閩族,秦漢以來因為政治活動,大量中原人南遷。在唐宋以前,潮汕都還是地廣人稀、經濟發展緩慢的地區;自唐後期起,受兩次南下移民浪潮的影響,這種局面得到緩解。
  • 潮汕大型情景劇《母親的夢》首演
    「這麼多年來,我創作的作品都離不開潮汕文化。我總是思考怎樣用獨特的方式,將所思所想融入劇中人物血液裡。」當談到創作「基因」這個話題時,潮汕大型情景劇《母親的夢》編劇、總導演趙曙光這樣說。在《母親的夢》的創作過程中,他也是如此傾注自己的心血:以一個潮汕姿娘(「姿娘」即女人)的一生經歷,展現汕頭這座城市的變化,展現潮汕女人的勤勞賢惠和對信念的堅守。
  • 謝文榜執著扮演潮汕文化傳播者 潮語歌曲《做風臺》火爆網絡
    這首潮語填詞的歌曲作品就是【做風臺】,一經流傳轉發就受到了社會廣大聽眾朋友們的喜愛,紛紛轉發在各大網絡平臺,傳唱於大街小巷,不知不覺成了一時網絡傳唱熱度很高的潮語歌曲。於是四處打聽,千迴百轉,終於尋找到了這位歌手,原來就是眼前這位貌不驚人,美不出眾的吉他男!
  • 潮籍歌手湯媛媛第八屆國際潮青聯誼會閉幕式獻唱受歡迎
    由於湯媛媛的新歌《等你的回答》目前網絡上暫無相關視頻資料,無法在此與各位共同欣賞。深表遺憾。  不過,小編整理了湯媛媛其他兩首潮語代表作品MV推薦給各位,希望大家喜歡。  故鄉是潮汕  作為一位一直旅居在海外的廣東潮汕的歌手,每日每夜對故鄉的那種思念透進身體裡的每一個細胞,歌曲《故鄉是潮汕》唱出了湯媛媛對故鄉的無限憧憬和美好回憶。  歌曲中描繪的很多場景都是我們曾經的經歷,當我們身在家鄉的時候,這些場景再平凡不過;可是一旦當我們漂泊他鄉,這些場景又成了我們揮之不去的甜蜜鄉愁。
  • 《故鄉是潮汕》——潮籍歌手湯媛媛作品欣賞
    小編整理了湯媛媛兩首潮語代表作品MV推薦給各位,希望大家喜歡。  故鄉是潮汕  作為一位一直旅居在海外的廣東潮汕的歌手,每日每夜對故鄉的那種思念透進身體裡的每一個細胞,歌曲《故鄉是潮汕》唱出了湯媛媛對故鄉的無限憧憬和美好回憶。
  • 潮汕|潮汕人那些事兒:達濠人的這些習俗
    成為海內外二千多萬潮人所共同擁有群體性文化。  正象文首所言,要考量潮俗文化,應從潮人一年中最主要、最隆重、也是最歡樂的節日——新春佳節來切入。達濠古鎮的過年節俗,就是潮俗文化中以個代表。  達濠人的過年,從臘月廿三日即已開始,到正月十五元宵節方落下帷幕,高潮當是「除夕」和「新正」。
  • 潮汕菜,給你最濃烈的年味兒
    潮汕菜以「色、香、味、形」俱佳而遠播海內外,深受世人讚美。1988年國家副主席王震品嘗潮菜後,欣然命筆題下「潮州佳餚甲天下」的贊語。潮汕由於潮汕籍海外華僑的往來,博採海內外名食之精華,菜式豐富多彩,質量精益求精,儒雅高檔,精工烹製,原汁原味,清淡可口,潮汕牛肉丸、潮汕粿汁、清湯蟹丸、鴨母捻、無米粿、滷水鵝腸、潮汕蠔烙、春卷、粽球等新年美食深受廣大「吃貨」的喜愛。
  • 首部潮汕人物辭典工具書首發 填補潮學研究空白
    受訪者供圖  兩大因素  成編撰「內驅力」  84萬餘字、800多頁、5000多位歷史人物,一目了然的索引、言簡意賅的介紹……採訪時,陳荊淮向記者展示新出版的《潮汕人物辭典(古代卷)》,淡淡書香撲鼻而來。「別看書上那短短的幾行人物介紹,這些都需要研讀大量的書籍才能寫出來。」他說。
  • 正月初七潮汕人吃的"七樣菜"原來大有學問,你知道這些菜的寓意嗎?
    變後生,變生雅下面來科普一下「七樣羹」農曆正月初七為人日,是潮汕人的人日。這一天,家家戶戶都會吃「七樣羹」。大人、小孩每人至少吃上一大碗。吃「七樣羹」時,大人要教小孩子唱一首歌謠:「七樣羹,七樣羹,大人吃了變後生(年輕),奴仔吃了變紅芽(面色紅潤),姿娘吃了如拋(朵)花。」
  • 【潮汕三市八景全輯】這輩子是潮汕人,一定要走過潮汕的這些地方!
    汕頭與潮州、揭陽、汕尾等幾個市構成了著名的潮汕地區,這個區域作為廣東三大文化組成塊之一(另兩個為粵文化和客家文化),有著獨特而濃鬱的民俗風情。除了領略這座亞熱帶海濱城市的山海風光外,獨特的潮汕文化和品嘗潮汕飲食同樣也是來汕頭旅行的意趣所在。
  • 潮汕特色菜製作大公開,全是潮汕人最愛的美食!
    ,喜歡生吃海鮮或者醃製的海產品,而潮汕生醃海鮮素有「潮汕毒藥」之美譽,蓋指吃過的人用不了太久就會茶飯不思而四處尋覓,那是因為這種「毒藥」味道鮮得令人髮指的緣故,能令人慾罷不能,越吃越上癮。潮菜中的醬碟佐食十分豐富和精細,被公認為其他菜系所不及的。別說正宗潮菜館餐桌上那隨菜附上的數十個小伴碟容易嚇著人,就連普通潮汕人家的廚房一隅,也必定是擺滿了各種醬料瓶罐的。
  • 潮汕之美將個性之美連結人生
    她是中國青少兒短片藝術大賽的執行副主席兼秘書長她是大賽主題曲的演唱者她是大賽承辦單位蜜瓜文化傳媒的創辦人她是中國煤礦文工團的話劇演員她更是一名活躍於熒幕前的知名演員多棲發展,並在每個階段重新定位自己——陳哈妮,一位顏值擔當卻靠才華吃飯,讓人捉摸不透的個性藝術工作者。
  • 南粵古驛道五周年 汕頭小公園辦潮汕音樂文化展演
    當晚,潮樂演奏——潮陽笛套音樂《燈樓》,潮語歌曲《一封番批》《夜色小公園》,話劇《風雨僑批》精彩片段輪番上演;現場還進行了「尋訪中央紅色秘密交通站後人」倡議書發布;還展出了僑批及潮劇、潮繡、潮汕勾花、潮汕木雕等傳統非遺文化,一場精彩的潮汕文化盛宴為2020年南粵古驛道「Hello 5G杯」定向大賽總決賽(汕頭·南澳站)劃上圓滿句號。圖為展演的精彩節目。
  • 央視專題報導潮汕僑批歷史——《她從海上來——憶述僑批》上集
    閩南、潮汕語系中把信叫做「批」。 汕頭市的僑批文物館,最早建立於2004年。2013年僑批檔案入選世界記憶遺產之後,僑批的研究價值日益被學界、社會重視。據統計,現存的僑批主要分布在廣東、福建等地,在構成僑批檔案的約17萬份僑批中,僅潮汕僑批就多達10萬餘件。
  • 潮商題材大型話劇《大潮商魂》首演
    當晚,潮劇院裡座無虛席,著名潮籍戲劇家郭啟宏,廣東省文化廳副廳長楊樹,汕頭市委常委、宣傳部部長周鎮松以及廣東省劇作家調研採風團一行觀看了演出。專家在演出後的座談會上鼓勵「好戲要走出去」,希望該劇能一炮打響。    《大潮商魂》以清光緒初年汕頭招商局一段波瀾壯闊的歷史為背景,描寫以楊天麟為首的華僑潮商在面臨外商壟斷,官辦輪船公司僵化管理等種種危機時,衝破困境,奪回航海權的故事。
  • 電影《人潮洶湧》的導演是個遵義人,他很「牛」!
    《無名之輩》在上映之初幾乎沒有作太多宣傳,更沒多少人關注,上映第一天後貓眼給出的票房預測只有7000萬,由於這個電影的投資不大,屬小成本電影,如果是7000萬,收回投資也沒問題,但上映幾天後,電影的口碑逐漸發酵,憑藉過硬的水準讓票房「起死回生」,最終收穫7.9億!成了國產電影票房黑馬,豆瓣有超87萬人給它打出了8.1分的高分!由此,饒曉志憑藉該片一戰成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