昭和電工事件:企業賄賂政府大案,源於美國主導的戰後日本改革

2020-12-25 騰訊網

日本議會

所謂金權政治,就是權錢交易。財閥用金錢幫助議員或黨派選舉,而議員或黨派以巨大的政策優勢回報財閥,二者相得益彰。日本堪稱全球金權政治之最,這和戰後美國對日本政體的英美化密不可分。昭和電工事件被「譽」為日本金權政治的開端,是日本戰後第一個被揭露出的金權黑幕。

一、來自美國的「幹涉」

戰前日本體制不必多說,軍國主義、帝國主義、法西斯主義,什麼臭名昭著的詞往上按都不過分。

戰前日本社會

1945年8月15日,日本投降,美國獨佔日本。8月22日,美國陸軍部告訴麥克阿瑟不對日本實行軍管,而是依靠現有日本政府進行間接統治。28日,盟軍成立了盟軍駐日佔領軍總司令部。30日,麥克阿瑟進駐日本。

其實美國也在反思日本為何如此好戰,最終美國認為是日本體制有嚴重問題,所以在美國的主導下,日本被迫進行了體制改革。9月,美國發布了改革目標,即「保證日本不再成為美國的威脅,不再成為世界安全與和平的威脅」。就是在美國第一的影響之下,日本被美國逼著進行了戰後體制改革,而改革的一切都要符合美國利益。

日本的太上皇麥克阿瑟

二、日本改革成了金權政治的根因

戰後美國先將皇族首相東久邇宮稔彥踢下去,扶持了親美人士幣原喜重郎,讓他推行改革。但幣原骨子裡也是個右翼分子,他主導的改革就是將《大日本帝國憲法》改名《日本國憲法》,原《帝國憲法》的「天皇神聖不可侵犯」改成「最高不可侵犯」,其他的一個字都沒動。這種換湯不換藥的換字遊戲惹得美國很不開心,最終美國又踢了開幣原,將吉田茂扶植上去,並由美國人惠特尼幫日本寫了一部新憲法。

吉田茂

惠特尼的憲法就是今天日本不斷試圖衝破的憲法,該憲法最大的亮點就是日本放棄了國家交戰權,不能對外發動戰爭。美國告訴日本,如果不接受,「將對天皇的人格進行重大改變」,這句話潛藏的意思就是日本要是不聽話,美國將廢除天皇,把日本變成共和制。最終,新憲法順利通過了日本國會,成了日本根本大法。

憲法推進的同時,在美國主導下,對日本一切舊體制都進行了改革。

政治上,剝奪天皇神性,剝奪天皇參政權,天皇的話語、聖旨不能成為法律;議會中取消貴族院,改為美國式的參眾兩院,議員皆由選舉產生;內閣改為真正的議會內閣,議院黨魁直接成首相,4年一屆;懲治戰犯,釐定戰爭罪責;廢除陸軍省、海軍省、參謀部和日本軍隊。

在美軍指揮下的日本人

經濟上,將天皇制的統治根基財閥、地主全部廢除。美國先確定了日本的15家康採恩,就是三菱、三井等大財閥,打算將其全部拆分,但因為中國解放,美國開始反華反共,此項改革夭折;在農村美國打土豪(沒殺,只是將他們的大部分田地剝奪,再分給貧僱農),此項改革十分符合民心,這也是日本共產主義運動受挫的主要原因。

日本農村

日本的民主改革是金權政治發生的根本原因。因為日本的改革完全被美國主導,美國引入的是英美體制,金錢和選舉密不可分,都是資產階級有錢人的遊戲,你什麼時候聽過資本主義國家沒錢還能參選議員?所以為了選舉,所有議員都要先想方設法弄錢,多多益善,日本政界有四當三落之說,即用4000萬就能當議員,3000萬就要落選,這也是昭和電工事件爆發的根本原因。

日本國會議事堂

三、吉田經濟學

戰後日本一片廢墟,復興經濟成了當時日本的當務之急。吉田茂在戰後初期五任首相,實際主導了戰後初期日本的經濟復甦。1946年第一次吉田內閣時期,吉田茂就成立了經濟委員會,商討復興方式。

吉田茂和美國欽差

1946年12月27日,經委會確立了「傾斜生產方式」的辦法,即優先發展煤炭、鋼鐵、化肥、運輸等重工業,這是吉田經濟學的核心奧義。

1947年5月成立了社會黨片山潛內閣,片山的黨獲勝的重要原因就是他的競選口號是:大工業實行國有,工人參與管理。雖然是進步勢力的內閣,但經濟方面,片山無法擺脫吉田經濟學,所以他也在資金和原料供給上大力照顧和鋼鐵、煤炭相關的產業,生產的鋼鐵優先給煤炭行業,煤炭產品又優先返給鋼鐵產業。可當年10月,國會否定了大企業國有化的法案,片山承諾失效,內閣陷入困境,於1948年2月垮臺。

片山潛

四、吉田經濟的再推進

1948年3月,民主黨蘆田均上臺,復興經濟上將傾斜生產改為超傾斜,這是把原本傾斜產業中條件好、能力強的企業單提出來,對他們再優先照顧,換句話說,就是培養大資本,集中全日本的力量、資源和經濟,對鋼鐵、煤炭相關產業的巨頭進行補助和援助。比如為增加鋼鐵產量,內閣拿出當年總預算的5%,全部補貼給三菱等5家鋼鐵巨頭,並向他們提供低廉的進口礦石和煤炭。

蘆田均

經過三代首相的畸形發展,到1948年末,日本鋼鐵和煤炭行業已經恢復到1930年的水平,可輕工業被嚴重擠壓,恢復不足半數,纖維業更是只有1930年的24.2%。通過這種對比我們發現,這種超傾斜生產方式的優點,就是只要是被超傾斜選中的企業就能恢復產能。而這構成了昭和電工事件的背景。

五、昭和電工事件

通過上面諸多介紹,我想大家該明白1948年日本的國情了,總結下來就是,政治民主化,民間輿論和選民支持能決定一個政權的存亡;首相能決定國家走向;而有錢才能當選,錢是多多益善;財閥改革失敗,大財閥被保存下來;傾斜生產方式是一塊肥肉,誰的企業能被選中,誰就能優先復興。

昭和電工會社訪問浙大

昭和電氣工業公司是30年代新崛起的財閥集團,是個綜合公司,主要領域是石油化學、肥料、電子製造。該公司在戰爭期間遭受重大挫折,戰後遲遲不能恢復。1948年,為了取得補助資金(傾斜生產資格),該公司社長日野原經過中介向首相蘆田均、民主黨重要議員、通商產業省、農林省、經濟安定本部、大藏省等部門官僚和興業銀行高管賄賂7000萬日元,換取了28.67億補助貸款,該貸款超過了公司總資本的10倍,是一種非常不正常的借貸。

同年下半年,該賄賂事件被揭發,社會輿論一片譁然。迫於社會壓力,日本法院當時就抓捕了日野原和副首相西尾末廣等64人,其中37人被起訴。10月,蘆田內閣倒臺,蘆田均也被捕。至1958年,案情被冷處理了10年,法院將其餘大部分人判為無罪。1962年,法院讓日野原、西尾末廣背鍋,昭和電工案這才落下帷幕。

文史君說

昭和電工事件揭開了戰後日本金權大幕,以此為開端,日本金權交易愈演愈烈,昭和電工事件逼得日本首次通過了斡旋受賄罪,此罪專門針對中介。關於昭和電工是如何被媒體知道的,原因不詳。當時日本黨派林立,勾心鬥角。戰後的民主改革原則上一屆首相能幹4年,但狼多肉少,為了提前讓己方上臺,在野黨可都是虎視眈眈,想方設法下絆子。所以昭和電工事件的揭發和在野黨密不可分。

參考文獻

正村公宏:《戰後史》,築摩書房,1985年。

吳廷璆:《日本史》,南開大學出版社,2016年。

(作者:浩然文史·紫橘)

本文為文史科普自媒體浩然文史原創作品,未經授權禁止轉載!

本文所用圖片,除特別註明外均來自網絡搜索,如有侵權煩請聯繫作者刪除,謝謝!

我們會每天為大家奉上精彩的歷史文章,懇請各位讀者朋友關注我們的帳號!您的點讚、轉發、評論,這是對我們最好的支持!

相關焦點

  • 抓了法國人的東京地檢特搜部,真是美國設在日本的東廠?
    特搜部成立僅1年,就挖出「昭和電工事件」。昭和電工1939年成立,是日本最重要的企業之一。1948年,昭和電工為獲得政府貸款,向當時執政的蘆田內閣多個高官行賄7000萬日元,其中,就包括國務相慄棲赳夫、大蔵省主計局長福田赳夫等人。
  • 冷戰時期美國出於戰略需要,使戰後日本四十年時間內成為發達國家
    戰後日本的蕭條在1945年8月15日,日本天皇發布《終戰詔書》,宣布日本無條件投降。之後,美國總統杜魯門任命麥克阿瑟為駐日盟軍的最高司令,專門負責戰後日本的重建工作。雖然很多人認為日本在二戰之前,也是一個工業國家。
  • 特搜部:日本檢察體系的反腐利器
    為了因應這種混亂狀態,自1947年開始,東京地方檢察廳成立了「物資隱匿事件搜查部」,以揭發囤積物資的行為,1949年更名為「特別搜查部」,簡稱「特搜部」,其任務除了對隱匿物資行為的偵查外,還包括對政界貪汙、企業造假帳等違法犯罪行為的查辦。
  • 廢墟中再次出發:野口悠紀雄親歷的戰後日本社會
    除了免去經營管理層的職務,佔領軍還對大企業進行了分割。根據1947年公布的《經濟力量過度集中排除法》,日本制鐵、三菱重工業、王子製紙等大企業都成為分割對象。在美國,壟斷企業被看作妨礙公平競爭,插手政治的「巨惡」。所以佔領軍想當然地認為,日本的財閥也需要整治。但是針對這些私人企業的改革,進行得並不徹底。
  • 日本昭和時代
    1926年12月25日,飽受病痛折磨的大正天皇去世,裕仁登基為日本天皇,改年號為昭和。「昭和」,取自於《尚書·堯典》:百姓昭明,協和萬邦。當時的日本人或許絕不會預料到,日本就此步入波雲詭譎的昭和時代。 裕仁不僅是日本在位時間最長、最長壽的天皇,也是自平清盛和鎌倉幕府以來權力最大的天皇,更是日本歷史上最有爭議的天皇。
  • 原創 《昭和雜貨店物語2》:日本人為什麼懷念戰後的昭和時代?
    文 | 手遊那點事 | 雙桅船(PS:日本昭和年代戰後體現的人文情懷並不能掩蓋它犯下的滔滔罪行。)
  • 環境汙染公害之日本水俁病事件
    國家行政單位不再進一步深入調查,窒素公司繼續它的生產及排汙,直到5年後在日本新潟出現另一起水俁病。  1965年,新潟大學向新潟衛生部反映,在新潟的阿賀也川流域發現有機水銀中毒患者(後來被稱為新潟病),原因是當地一家叫昭和電工的廠家向河裡洩的工業廢水裡含有有機水銀。昭和電工反駁說中毒者並非水銀中毒,而是農藥中毒。
  • 公平與自由:美國百年社會改革——民主國家社會的波折歷程
    並且也解決了在美國社會上長久以來所爭論的資本主義的性質問題,包括資本主義的社會現實反映問題,人們對資本主義不再有懷疑。第三次美國社會改革源於60年代的甘迺迪詹森,並一直持續到了當下。這場改革被稱為偉大的社會改革。
  • 戰後的日本士兵夠慘麼? | 鐵血頭條
    「別走,進來玩玩」戰後美軍的大量入駐日本政府不得不下令火速開設妓院,以滿足不斷湧來的35萬美國佔領軍的「特殊需要」這個行為,直接導致了日本色情業的蓬勃發展。「努力幹,建設新日本」戰後日本百廢待興;而大量歸國的日本俘虜兵
  • 令日本人懷戀的昭和時代,是如何造就的?
    昭和時代的前30年,日本政府致力於侵略擴張。根據《波茨坦宣言》闡述的管制日本的各項原則,戰後初期美軍佔領當局在日本推行了包括修改憲法、解散財閥、農村土地改革等內容廣泛的民主改革,日本政府在美軍佔領當局的指令下規定婦女享有選舉權,工人有權與僱主集體談判,實行九年義務教育,禁止在教材中傳播軍國主義和極端民族主義,新聞、出版和言論自由,解散秘密警察等,逐步直至徹底剷除了日本上層建築和經濟基礎中殘餘的封建因素,掃除日本資本主義經濟發展道路上的障礙
  • 戰後日本:廢墟中的崛起
    對很多中國人來說,關於日本,知道更多的,是日本的戰爭史,或給當今中國年輕一代以巨大影響的文化,而對戰後日本的生長史了解有限。「戰後日本」並非始於廣島和長崎的核爆,也不是始於「八一五」這個民族向世界交槍的那一天(日本史上最漫長的一天),而是在1945年春天就開始了。在衝繩海域,當聯合艦隊的首席戰列艦「大和」號被美國人打沉後,這個民族就開始了全面的崩潰。
  • 日本大正時代最大瓜西門子事件
    究其根本,在日本民主政黨制度建立的大正時期,就已經埋下了腐敗的種子,今天就帶大家看看大正時期第一大案——西門子事件。大正時代的日本一、大正民主說貪汙之前,我們先來說說大正民主。可以說大正時代是日本國民權利意識覺醒,爭取資產階級普選、民主的時代。因為日本掌權者不敢無視這些運動,也不能強硬鎮壓,所以此時日本的政治氣氛,遠比明治、昭和時期要寬鬆,由此得到了「大正民主」這一稱號。
  • 日本前首相安倍晉三被逮捕?!因涉嫌公款吃喝!
    從表面看,這件事並沒有多大的影響,但是因為安倍晉三當時的首相身份,其實質已經涉嫌"賄賂選票"。這在日本社會是不能容忍的。日本舉辦「賞櫻會」有一段時間了——從1952年起,日本政府就在東京新宿御苑舉辦「賞櫻會」,邀請社會各界代表與首相一起欣賞櫻花,費用由政府承擔。
  • 戰後日本電影 記錄下了一代人的創傷
    不只是他們的電影,在同時期的其他日本電影中也都有這種消極情緒的跡象。曾經有調查表明,談及日本昭和時期(1926-1989),日本人用得最多的關鍵詞是「戰爭」。1926-1930年是準備戰爭時期、1931-1945是參戰時期,而1946-1989是戰後重建。戰爭,是伴隨著日本人整個昭和時期的母題。
  • 日本反戰思想家鶴見俊輔逝世:他曾撬動戰後日本
    鶴見俊輔曾歷任京都大學副教授、東京工業大學副教授、同志社大學教授,因不滿當局先後三次辭去教職,成為一介庶民,批判日本天皇制,追究天皇戰爭責任;參與安保鬥爭,反對美國對越戰爭,保護美國逃兵,支持和平憲法,與大江健三郎等發起「九條會」,批判小泉內閣右傾政策,抗議日本政府修改憲法。
  • 日本網友號召"逮捕安倍"
    從表面看,這件事並沒有多大的影響,但是因為安倍晉三當時的首相身份,其實質已經涉嫌"賄賂選票"。這在日本社會是不能容忍的。日本舉辦「賞櫻會」有一段時間了——從1952年起,日本政府就在東京新宿御苑舉辦「賞櫻會」,邀請社會各界代表與首相一起欣賞櫻花,費用由政府承擔。
  • ...為何害怕美國黑人?戰後駐紮在日本的美國黑人成為了她們的夢靨
    二戰隨著日本宣告投降而結束,加快日本投降的是美國在廣島和長崎投了兩顆原子彈,如果日本不狂妄的發動太平洋戰爭,也許戰爭的結局將會被改寫,而日本戰後的命運也不會那麼悲慘。按照國際上的規定,在日本法西斯投降之後,同盟國可以共同佔領日本,不過,在最後只有美國佔領的日本,當日本的民眾得知自己的國家要被數十萬美軍佔領的時候,很多人都陷入了絕望。
  • 戰後的日本經濟:追趕型增長的發展與問題
    經濟學家劉慶彬在日本從事經濟研究,他的梳理讓我們看到,理解這一切還得回看日本經濟如何在戰後崛起。對於「安倍經濟學」的突破和問題他亦作出了判斷。日本的經濟主體由從前的以農業和輕工業為主轉為以重工業為主。鋼鐵業、船舶製造業、機械工業、汽車製造業和電子設備產業成為工業部門的主導產業。國內生產總值(GDP)年均增長率高達8%,從「發展中國家」一躍跨入「發達國家」的行列。1968年,日本經濟躍居西方世界第二位,僅次於美國。第二階段為1970-1985年間的轉型時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