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以上》這部電影自上映以來就褒貶不一,我覺得這部電影是有不足的地方,但並不是劇情上的三觀問題,也不是細節上的邏輯問題,相反,電影劇情的邏輯還是說得通的。我認為是劇情上缺乏創意,沒有太多出人意料的事情,沒有對「友情以上」這個東西進行描寫和顛覆,結局也只是滿足於大團圓,沒有現實的真實感和感同身受,是帶著理想化的結局。但是這個結局何嘗不是對現實中很多在「友情以上」錯過的男男女女最後的彌補和慰藉。
有很多人覺得這是一部備胎上位的電影,覺得為什麼男主角潘不直接告白,甚至在女主角琴面前是如此的怯弱?其實比起備胎,我更覺得他們之間是維持一種「友達以上,愛情未滿」的模式,男主角潘是先愛的一方,因此在喜歡的人面前會呈弱勢的一方,他不敢打破現狀,怕到時候連朋友都做不到,所以他只能以朋友的名義去照顧喜歡的人,以朋友的名義去愛著她。以男主角的視角來看,我們觀眾會覺得男主角潘付出的更多,甚至於說琴渣,說她對待愛情很不認真,那是因為她父親出軌的事情,讓她內心對愛情充滿了不安質疑,讓她不敢相信潘對她的感情,才會一次次地躲避潘的真心。
但當女主角琴說出「如果我們在一起又分手了怎麼辦」「等你將來有女朋友了,我們還能做朋友對嗎?」那一刻琴心中的不安與怯弱在無限的放大,她不敢邁出這一步,她怕他們如果分手就會失去潘,這個世界上對她最好的人!一方是怕成為戀人之後分手,此生再也沒機會做回朋友,另外一方是再不戳破關係就要放棄,結束現在似友非友的關係。她流著淚目送他的背影,他無望地在機場像個孩子一樣大哭,在此時此刻他們已經失去了最不想失去的對方。這就是「友達以上,愛情未滿」模式下的悲哀。索性結局是皆大歡喜。
在十年的時間裡,男女主角都談過戀愛,但是對於女主角而言,只要不是他,是誰都不入眼。對於男主角而言,只要不是她,是誰都無所謂。或許是潘十年的陪伴與真情在慢慢地彌補琴內心的創傷,讓她相信真愛是存在的。所以在青春期裡遭遇過創傷的琴,最後克服心魔,奔向了潘,奔向了幸福!或許這個皆大歡喜的結局只能出現在電影裡面,但只要在現實中我們能更加勇敢一點,不要怯弱地甘於朋友的位置,勇敢地爭取屬於我們的幸福,成功與否我們都不會留下遺憾,畢竟相濡以沫,不如相忘於江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