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濡以沫,不如相忘於江湖,是人們常常引用的一句話。一般用來形容美好的愛情,兩個人相互扶持,相互關愛的美好的狀態。但是,別忘了,這句話是莊子說的。要正確理解這句話,就要先了解莊子的思想。
莊子是道家學派的集大成者。他的思想的核心是逍遙。什麼是逍遙呢?莊子認為就是無所待。他舉例說,大魚和大鵬比較牛,一飛就是幾千裡高,那個翅膀覆蓋幾千裡,一下子就能從北海飛到南海,但是,要是沒有風,它飛不起來、列子御風而行,可以15天在天上飛不下來,但是沒有風,他還是要掉下來。這說明,他們都是有所待,要依靠某種東西才能生存,這就不是逍遙的境界。逍遙的境界是不依靠任何東西,身體和心靈完全處於自由的境界。
回過頭來,我們看莊子的這句話,《莊子·大宗師》:「泉涸;魚相與處於陸;相呴以溼;相濡以沫;不若相忘於江湖。」意思是時候,兩條魚戴在快要乾涸的水溝裡,只能嘴對嘴互相呼吸來保命,也就是說,在艱難的環境中,必須依靠對方,這樣的狀態,看著很美,其實很悲慘,一旦一條魚死了,另外一條魚也活不了了。這兩條魚完全處於有待的狀態,顯然不是莊子理想中的逍遙境界。那麼如何才能自由而逍遙呢?莊子認為,如果他們能夠回到大海裡,誰也不依靠,完全處於自由的狀態,那就是完全自由的狀態了!
後來,人們誤解了莊子的本意,把這句話理解成為一種美好的愛情,這樣的理解,莊子會很生氣。因為,你們還是有所待,一點也不自由灑脫,更談不上什麼逍遙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