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三字經》之「三綱者,君臣義。父子親,夫婦順。」有感

2020-12-25 阿強的第二人格

原文第27、28句

「三綱者,君臣義。父子親,夫婦順。」

—出自《三字經》、王應麟

原文解釋

「所謂三綱,就是君是臣綱;父是子綱,夫是婦綱,臣要復從君;子要服從父『』婦要服從夫「的意思。

作者見解

這倆句看起來好像講的是君臣、父子,夫婦。卻沒直接說孩子怎麼做,是不起有點怪?但是《三字經》本身定義是育兒經啊,那麼我們是不是就可以理解成,這倆句話是要我們給孩子樹立好榜樣呢?

第27句:

「三綱者,君臣義。」

就像25、26所理解意思。三綱說的要麼是父母子,要麼是你和我,以及你和我之間的聯繫。所以,這句話是說,君要有君的樣子,臣要有臣的樣子,倆者是通過「道義」互相對對方負責的。

君臣的關係,我們可以把它看做家庭之外的關係。類比到孩子身上的話,就是教孩子如何和家庭以外的人相處,以什麼樣的心態相處。簡單說就是教孩子為人處世。

第28句:

「父子親,夫妻順。」

父親和兒子親密。說親密當然不是說和孩子同級,同級他還能聽你的話?只能說你和孩子亦師亦友也是孩子他父親。父親有父親的樣子,教導出的孩子要有孩子樣子,使得父子關係融洽。

這句話當然我們可以理解成先父子親,那肯定也母子親了。然後孩子是父母的紐帶,父親母親會教導孩子,孩子對大人的感情反饋反而會使得夫妻之間更融洽。

也可以單獨地理解成夫妻之間要相處融洽,你們的融洽會給孩子一個好的家庭環境,讓孩子對於未來結婚充滿憧憬,除此之外,他也會從父母身上學習到如何對待另一方愛人的方法。父子,夫妻這倆種示範可以看成家庭內的關係。

總結語

所以根據這倆句,我們知道了父母不僅要給孩子樹立正確觀念對待家庭外的事。也要給孩子一個好的家庭環境,以身作則,使得他懂得父子親,夫妻順的道理。也算是為他未來成家如何處理自己的家庭關係、如何對待自己的孩子提供了一定的參考。

育兒並不是一代人的事,它需要一代代持續的努力,最終使得每一代的孩子都能成為一個優秀的人。達到家庭和睦,事業興隆的地步。

好了,我的講解就到這裡,希望能對朋友們起到一定的思想開導和幫助。

相關焦點

  • 古玉版「君臣義,父子親,夫婦順。」
    一,一對夫婦在拜天地。二,一個年輕人跪在一個老者面前。三,一個帝王坐在大殿上。玩了好久,都不知道這三組人物啥意思?直到一天女兒讀三字經"三綱者 君臣義 父子親 夫婦順"。才恍然大悟。原來古人想表迖的就是這個意思。君為臣綱 父為子綱 夫為妻綱。就是君王與臣子的言行要合乎義理,父母子女之間相親相愛,夫妻之間和順相處。如果要改善社會的風俗。
  • 《三字經》
    04 歌詞《三字經》作詞:(宋)王應麟 辛曉娟作曲:賈軼男編曲:柒玖演唱:颱風少年團馬嘉祺(主唱)+文廟孩子(伴唱):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習相遠苟不教性乃遷教之道貴以專張學禮+文廟孩子:昔孟母擇鄰處子不學斷機杼馬嘉祺
  • 讀《三字經》之「為人子,方少時。親師長,習禮儀。」有感
    親師長,習禮儀。」—出自《三字經》、王應麟原文解釋做兒女的,從小時候就要親近老師和朋友,以便從他們師友那裡學習到許多為人處事的禮節和知識。
  • 《三字經》|孩子朗讀
    微信訂閱號「鄭老師的話」之群友之聲點擊音頻條收聽該條朗讀,歡迎大家踴躍投稿
  • 《三字經》通篇解讀(新)
    但這樣解讀似乎並不合乎《三字經》的基調。原因在於:如果從頭開始讀《三字經》,你會發覺它的內容是作者給父母以及其他教育工作者論述教育方面的總結,所以如果把「為人子」解讀為身為父母的孩子,那麼這句話就是講給孩子的,這樣的轉折有些突然,而且跟後面兩個具體故事無法銜接,所以這句話不應該這樣解讀。
  • 真正的英文三字經
    (內容來自趙彥春的個人博客)天津外國語大學趙彥春教授最新譯作《英韻三字經》日前由光明日報出版社出版。這是歷史上第一個以三詞對譯三字的《三字經》英譯版本。趙彥春的《英韻三字經》,以獨特的「三詞格」來闡釋《三字經》這部中華經典中「三字」這一顯著特點,不僅在形式上做到完全吻合原著的特點,兼顧了原著的形式之美,在音節和押韻方面更是做到絲絲入扣,形神兼顧。《三字經》以三字之簡橫貫古今,短小精悍、朗朗上口,包容天地萬物之雜,匯聚華夏文化之粹。
  • 王力宏 - 《三字經》驚豔眾人、國學經典不再難背
    作為人生中的第一個啟蒙經典,《三字經》以這樣的方式走近孩子,讓孩子在潛移默化中浸潤於中國文化,才更深入人心。視頻來源於網絡,侵刪!選擇創作並演唱《三字經》,對王力宏來說是一次大膽嘗試。因為《三字經》是他人生中接觸到的第一個經典,蘊含著最鮮亮、最樸素的文化價值,「我們是誰,我們從哪來」,還有家庭、生活中的一些非常珍貴的觀念。 作為中國人,每個人的骨子裡都有對自己本民族文化與生俱來的接受和喜愛。從《龍的傳人》到《三字經》,往下深深紮根,往下努力傳承,這也是王力宏一直在堅持的原因。
  • 父子有親,君臣有義,夫婦有別,長幼有敘,朋友有信
    清華大學彭林教授在講《中國古代禮儀文明》系列節目時講過:「人倫之基,萬世之始。」人倫是中國古代對人與人之間基本的道德關係及其相應的道德規範的統稱。 中國古代許多思想家,特別是儒家,最重視人倫。
  • 父子情深
    道合君臣義,恩深父子情。化機元不偶,天意竟何成。人家用舐犢之情形容父子情深。
  • 郭居敬《二十四孝·蔡順拾葚供親》
    二,《二十四孝》的作者為了避免重複,曾子用了「齧指心痛」的內容,而寫蔡順則繞過了這一歷史故事,用「拾椹供親」的故事,而在《後漢書》中沒有這一記載。三是,蔡順怕死後的母親害怕打雷,因此常在雷雨天繞墓哭泣。這一情節,與《二十四孝》的孝子王裒《聞雷泣墓》又有類似了。
  • 讀《三字經》之「酸苦甘,及辛鹹。此五味,口所含。」有感
    —出自《三字經》、王應麟原本解釋在我們平時所吃的食物中,全能用嘴巴分辯出來的,有酸、甜、苦、辣和鹹,這五種味道。因為如果一個人人太容易貪口腹之慾,是容易影響自己的人品和生活作風的。所謂的大魚大肉、海鮮鮑魚什麼的只是食材而已,用於調理身子。如果孩子因為吃的好不好起攀比心理,是不合理的。對於他長大後心理也是有一些影響的。所以對於食材方面的價值觀是需要父母為孩子建立的。孩子應該怎麼吃才合理?
  • 人生難逢開口笑 —— 讀《 笑場 》有感
    庭前柏樹子書的第一部分,是「扯經」,據說網絡上很火,但我沒有看到過,之前第一次讀《笑場》時,就是因為這個章節讀不下去,如今讀完,倒還蠻有意思,像小時候讀的《烏龍院》漫畫,而「扯經」裡的對話當然沒有漫畫的那種「黃趣」,而是一些日常對話與日常故事,然後有些佛理在內,讀著讀著,越讀越上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