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三字經》之「酸苦甘,及辛鹹。此五味,口所含。」有感

2020-12-20 阿強的第二人格

原文第65、66句

「酸苦甘,及辛鹹。此五味,口所含。」

—出自《三字經》、王應麟

原本解釋

在我們平時所吃的食物中,全能用嘴巴分辯出來的,有酸、甜、苦、辣和鹹,這五種味道。

作者見解

每個人都可以嘗出這5種味道,酸甜苦辣鹹。麻的話其實算作辣一類的。相信很多人都知曉,每個人喜歡吃什麼味道的食物,除了和地方特色有關,也和每個家庭的習慣有關。

四川多山多林,雨水多潮氣重容易引發人的體弱(火虛)或關節病,所以該地區喜歡吃辣,通過吃辣散掉身體裡的溼氣,減輕影響。東北幹寒,雖然說人穿衣服厚點就沒事,但寒加潮氣容易使衣物滋生細菌。長時間的身體接觸是容易影響健康的。所以東北那嘎達,不管男女,火鍋辣子常常搞。大蒜咬起來嘎嘎的,跟吃水果一樣。在其他地方的人也嘗試後看來是搞不懂的,也不懂那味。因為陽氣(火)重所以有時候脾氣是有點爆的。

酸甜苦辣鹹和啥某關係?

酸甜主要是開胃,我不清楚是是不和基因有關。酸甜有時候也跟一個人的生活環境有關,吃苦的人通過吃甜調節自己情緒。

是看個人習慣,就像前面說的,它和地區有些關係。

得看家庭習慣和適用人群(有的老年人味蕾退化後,太淡了嘗不出來味道),其次出汗多的時候,菜做的鹹一些會覺得口感可以,補充身體所需。比如說工地的工人師傅和農民。

,我們現今吃東西除了苦瓜怕是在沒吃過其他的苦東西。看中醫吃中藥的話也沒看西醫開的快捷方便。只能說嘗苦思甜。吃苦的東西可以調節你的味蕾上限,吃點苦的,過後再吃點甜的,你會覺得甜的東西是美味,其他飯菜做的也可口些。吃苦是一種刺激方式。苦的反義是甜。舉個例子:

如果你喝了中藥之後,再吃除了甜其他味道過重的東西,是很容易摔碗發火的,因為你嘗不出其他味道又或者說其他味道增加了你嘴裡的苦味。

在這五味裡,辣其實算作主味,其他四樣是輔味。如果有家庭不吃辣,那麼可以說其他味道為主。說到吃辣有一個問題,一個喜歡吃辣的人離開了溼氣重的環境去其他地方依然保持吃辣的習慣。因為身體溼氣少而火氣重,如果天氣再炎熱點,是很容易炸毛的(發脾氣、打架)。

一個人對於五味的看法、他喜歡什麼味道、不喜歡什麼味道、他過往出生地、家庭習慣、現在的環境等等因素。我們通過分析這些是可以了解到一個人的性格如何的,甚至於通過他對喜歡的口味的看法,再看他對別人的態度,是可以猜出這個人為人如何的,以及他未來遇到什麼情況會做出什麼事來。

通過對五味的了解,父母怎麼教育孩子?

很多時候孩子吃什麼是由父母定的。這章所說的五味是在告訴父母給孩子吃飯或者做食物,要做出適當的變化。不要因為自己過往上代人培養的習俗制約自己,從而影響孩子的性格變化。另外還有一點,這也是我臨時才想起的。要讓孩子對食材有正確的了解。因為如果一個人人太容易貪口腹之慾,是容易影響自己的人品和生活作風的。所謂的大魚大肉、海鮮鮑魚什麼的只是食材而已,用於調理身子。如果孩子因為吃的好不好起攀比心理,是不合理的。對於他長大後心理也是有一些影響的。所以對於食材方面的價值觀是需要父母為孩子建立的。

孩子應該怎麼吃才合理?

家長們喜歡的口味是可以保留的,老是委屈自己也不是個辦法不是?至於其他方面可以做出一些調整。

一年有春夏秋冬,地區因為經緯度、山川河流的原因使得地方有特有的環境變化特點。

第一,需要知道此時是出於什麼季節?

第二,需要知道自己處於什麼位置?

第三,季節對地方的影響多大,環境變化有多重?如果一個地方連雨綿綿。是應該多吃些祛溼殺菌的東西的。辣椒、蒜瓣等佐料常伴。

五種味道最好要吃遍。把孩子的胃調理一下,不是說愛吃辣,起碼適當的辣是可以接受的。很多人從小吃清淡的吃慣了,一吃辣就傷胃對身體不好。其實吃辣是可以祛溼的。吃清淡的這群如果是偏胖人士,身體的溼氣會非常之重,容易被身體連累變得易疲勞嗜睡。

春祛溼(殺菌),夏降火,秋養生,冬殺菌(祛溼)。四季皆可以養身體,只是說秋季季節讓人身體很舒服,這個時候養身子,好處多多,也為了過好冬天打底子。我所說的只是例子,季節和地區原因出現的變化不一樣,因為經緯度各季節長短也不一樣。所以每個人需要做出相應的變化。

注意的是夏季降火別降過頭了,人秧了一樣。夏天是防上火不是滅火。冬天也別吃辣吃的太多,衣服穿得多悶著人,脾氣是很容易燥的。

結尾語

雖然此章說是說五種味道嘴可以嘗出來。但實際說的是五味對人的影響以及口的重要性。前者因素很多,後者你可以決定自己吃什麼從而會產生什麼影響。

家庭口味的選擇是容易影響孩子的性格的。按理說應該四季均衡,但很多家庭還是主要按照自己口味來的。

關於比較喜歡清淡的家庭也是應該把吃辣的胃慢慢培養一下,因為你們一旦遇到溼寒是容易影響身體抵抗力而犯病的。不早培養,辣吃少了沒效果,吃多了胃太嬌嫩而傷胃。

可以根據孩子對口味的喜歡程度以及見解分析孩子的性格,從而在食材上,在事情上對孩子性格做出一些糾正。

給孩子樹立對於食材的正確看法,食物的實質只是養身和滿足口欲而已。如果孩子把吃飯問題放大到攀比問題,又或者因為不正確的理解和他人的對比而失去自信。對於孩子的未來成長或者說社會上發展都是不利的。

希望我的見解能給你們帶來幫助。

相關焦點

  • 這一碗孟婆湯甘、苦、辛、酸、鹹,包含人生五味,你敢試下嗎?
    此湯含甘、苦、辛、酸、鹹人生五味,湯中看似普通的幾款食材經眼淚引動真性,得化腐朽為神奇,將你人生中千般滋味濃於一湯。喝完此湯,猶如將一生付出之情統統收回,於是達到忘記之功效,聞一聞,精神抖擻,喝一口,眉清目秀,喝一碗,舉世無憂,你還等什麼,快去做啊。哈哈,你敢照此方法做下嘗嘗嗎?
  • 讀《靈樞·五味》,懂食療真諦
    伯高曰:胃者,五臟六腑之海也,水谷皆入於胃,五臟六腑,皆稟氣於胃。五味各走其所喜,谷味酸,先走肝;谷味苦,先走心;谷味甘,先走脾;谷味辛,先走肺;谷味鹹,先走腎。谷氣津液已行,營衛大通,乃化糟粕,傳下。上文就是黃帝在向岐伯請教五味分別入哪五臟?
  • 讀過黃帝內經之謹和五味
    五味入口,藏於腸胃,味有所藏,以養五氣,氣和而生津液相成,神乃自生。《素問·六節藏象論》 內經裡的五味:1.指酸﹑甜﹑苦﹑辣﹑鹹五種味道。2.泛指各種味道或調和眾味而成的美味食品。 夫五味入胃,各歸所喜,攻酸先入肝,苦先入心,甘先入脾,辛先入肺,鹹先入腎,久而增氣,物化之常也。
  • 「酒過三巡,菜過五味」中的五味到底是哪五味?不是酸甜苦辣鹹
    呂氏春秋《呂氏春秋》中的五味說起五味,很多人脫口而出就是「酸、甜、苦、辣、鹹。」,其實在《呂氏春秋》中的說法卻是「酸、甘、苦、鹹、辛。」所以,關於五味有一種說法叫做「酸、甜、苦、鹹、鮮」。後起之秀:鮮鮮味,其實在我們生活中一直很重要,比如我們說一條魚好不好,會說夠不夠「鮮」。
  • 中藥四氣五味的認定依據
    如《本草經疏》云:凡言微寒者,稟春之氣以生;言大熱者,感長夏之氣以生;言平者,感秋之氣以生,平即涼也;言大寒者,感冬之氣以生。此物之氣,得乎天者也。」由於四時氣候的變化,藥物稟受有差異,故有「四氣」之名。藥物性能的四氣,是古人根據藥物作用於人體後所發生的不同反反映而概括出來的。
  • 五味鴨,哪五味?酸甜酒辛鹹,酒是重要的一味
    大眾所熟知的五味是:酸甜苦辣鹹。有這麼一句耳熟能詳的話「酒過三巡,菜過五味」,什麼意思?酒飽飯足唄,吃過了飯桌上的所有味道的菜,那不飽才怪。老祖宗是玩數字的高手,其實三和五都是虛數,三杯和五味都可以泛化出無窮的味道。江西的三杯雞已經有了另一個版本的臺灣三杯雞。
  • 《三字經》
    (主唱)+文廟孩子(伴唱):三才者天地人三光者日月星曰春夏曰秋冬此四時運不窮曰南北曰西東此四方應乎中曰士農曰工商此四民國之良颱風少年團(主唱)+文廟孩子(伴唱):三才者天地人三光者日月星曰春夏曰秋冬此四時運不窮曰南北曰西東此四方應乎中曰士農曰工商此四民國之良颱風少年團(主唱)+張學禮家人(伴唱)+孩子:三字經傳到今承古意與時新修我身表我心永不負華夏魂05 原詩《三字經
  • 《五味子:走進你我的多彩人生》: 圍繞「酸苦甘辛鹹」人生五味而作
    《五味子:走進你我的多彩人生》這部紀實散文集定名《五味子》,源於全書65篇文章皆圍繞「酸、苦、甘、辛、鹹」人生五味而作。
  • 品酒之五味——甜、酸、辣、苦、澀
    每一種酒,都含有甜、酸 、辣、苦、澀五種味道。在酒體中,這五味都要有適當的比例,否則就會破壞酒質的平和。比如,甜味偏多了,會覺得膩口;酸味偏少了,會覺得口淡,不爽口;苦味少了,就會有不清口之感;而適當的澀味,則可以增加酒的後味;此外,還有一點辣味,方能起到刺激的作用。
  • 人間煙火色,酸苦甜辣鹹,在你的身體裡是如何作用的?
    酸苦甜辛鹹在你的身體裡是如何作用的? 五味對身體的益處 食物的口味一般分酸、苦、甜、辣、鹹,更深入的分,還有澀、焦、淡、辣、鮮。在中醫上,前面的五味和後面的五味品嘗出來的味道雖有差異,但歸經和作用卻是相同的。
  • 舌尖上的「五味」,人間百味!
    這便是我們常說的五味:酸甜苦辣鹹。比如川菜的麻辣、魯菜的鹹鮮、蘇菜的清淡,各有各的不同,便有了現在的美食。 廚老倌每一種調味品都混合有人間百味,滿足不同菜系、不同口味,讓品嘗之人在忙碌之餘仍能感受到歸屬,只屬於自己的時刻!
  • 藥補不如食補」:五味養生方法!
    氣味合而服之,以補精益氣。此五者,有辛酸甘苦鹹,各有所利,或散或收,或緩或急,或堅或軟,四時五臟,病隨五味所宜也。」 各類食物均有他們獨特的滋味,但不外乎辛、甘、酸、苦、鹹,這五種基本味道的融合。 按照中醫的說法,食物的滋味不同,其作用也不同。
  • 鹿九州鹿業:識藥性,正確認識中藥材的「五味」
    反過來說,假如兩種藥物都是甘味,但性不相同,一-是甘寒,一是甘溫,其作用也不一一樣。所以,不能把性與味孤立起來看。性與味顯示了藥物的部分性能,也顯示出有些藥物的共性。只有認識和掌握每一藥物的全部性能,以及性味相同藥物之間同中有異的特性,才能全面而準確地了解和使用藥物。什麼是五味?酸、苦、甘、辛、鹹為五味。
  • 長期五味偏嗜 小心五臟「揭竿而起」
    中醫學認為,五味(酸、苦、甘、辛、鹹)源於天地之氣,五臟對五味各有所主,五味對五臟各有所歸。長期五味偏嗜,會引發五臟的「連鎖反應」,不利於健康;反之,五臟病變會影響舌的味覺功能,使人對五味的喜惡發生改變。
  • 圍繞人生「酸苦甘辛鹹」而作《五味子》帶你體味「艱難困苦,玉汝於...
    近日,由作家出版社出版的鈕敏新作《五味子》上市,這部紀實散文集定名《五味子》,源於全書六十五篇文章皆圍繞「酸、苦、甘、辛、鹹」人生五味而作。鈕敏在後記中寫道,人活一世,各種酸楚無處不在,常會與你不期而遇,讓你猝不及防;苦,也許是最可怕的味道,但是「艱難困苦,玉汝於成」,生活的打磨可以讓你更加光彩奪目;甘,儘管是五味中最令人嚮往的味道,令人心曠神怡,但又往往稍縱即逝;辛,令不少人望而卻步,但是正因為它象徵著一種態度和格調,所以才讓更多的人感覺無辣不歡;鹹則多一分不舒,少一分不適,鹹淡適中才是生活的最佳狀態
  • 中醫藥食裡,什麼是四氣、五味、升降、浮沉、歸經?
    二、五味五味是指食物有酸、苦、甘、辛、鹹五種不同的味道,因而具有不同的食療作用。《素問●藏氣法時論〉指出:「辛散、酸收、甘緩、苦堅、鹹軟。這是對五味作用的最早概括。後世在此基礎上進一步補充,日臻完善。茲將五味的作用簡述如下。
  • 不知道食物中的四性五味,談健康談養生,一切都是空談
    羊肉甘溫,益氣補虛。名醫李東垣認為「補可去弱,人參、羊肉之屬是也」,也是將羊肉功效與人參並列。由於食物也具有藥物的功能,當然食物和藥物一樣具有寒、熱、溫、涼,辛、甘、酸、苦的理論。《神農本草經》裡記載「療寒以熱藥,療熱以寒藥」。
  • 五味鵝你吃過沒?你知道是哪「五味」嗎?大廚教你做法和技巧
    這其中的「五味」指的是:酸、甜、甘、辛、鹹,今天就給大家分享其中的做法。臺山五味鵝配方是什麼?五味鵝最為講究的就是五味,製作出來的鵝酸、甜、甘、辛、鹹,五味適宜這道菜味道才會更好,而這五味主要靠什麼配料來製作,配方中都有什麼?
  • 了解食物的四性五味 根據身體不同狀況做出選擇
    中醫認為,藥物具有「四性五味」。「四性」即寒、熱、溫、涼,「五味」即辛、甘、酸、苦、鹹。藥食本同源,《黃帝內經太素》有云:「空腹食之為食物,患者食之為藥物」。所以,食物也有「四性五味」之說,吃好了有益身心,吃不好有害健康。平時我們都知道一些食物烹飪、搭配方面的禁忌,只有根據不同的身體狀況攝取食物,才能達到好的效果。飲食宜與氣候相適,隨氣溫變換,寒涼季節少吃寒涼食物,炎熱季節少吃溫熱食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