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認為,藥物具有「四性五味」。「四性」即寒、熱、溫、涼,「五味」即辛、甘、酸、苦、鹹。藥食本同源,《黃帝內經太素》有云:「空腹食之為食物,患者食之為藥物」。常見的像茯苓、大棗、丁香、八角等物,早已被我國衛生部定義為既是食品又是藥品。所以,食物也有「四性五味」之說,吃好了有益身心,吃不好有害健康。平時我們都知道一些食物烹飪、搭配方面的禁忌,只有根據不同的身體狀況攝取食物,才能達到好的效果。
飲食宜與氣候相適,隨氣溫變換,寒涼季節少吃寒涼食物,炎熱季節少吃溫熱食物。寒性和涼性的食物,如綠豆、芹菜、柿子、冬瓜、絲瓜、西瓜、鴨肉等,具有清熱、生津、解暑、止渴等功效,對內火偏重、陽氣旺盛的人非常適宜。溫性和熱性的食物,如羊肉、辣椒、生薑、茴香等,具有溫中、散寒、補陽、暖胃等功效,對陽虛胃寒的人有所幫助。
食物除了五味之外,還有淡味和澀味,常把淡味附於甘味,澀味附於鹹味。
辛味能行氣,通血脈。腸胃不適、腹痛等患者,可以吃些茴香、桂皮等,有行氣、散寒、止痛的作用。外感風寒可以吃些有辛辣味的生薑、蔥白等物。風寒溼痺患者可以適量飲用有滋補功效的藥酒,以辛散風寒、溫通血脈。
甘味有補益強壯、補虛氣血的作用,常見的甘味食物有山藥、紅棗、葡萄、香蕉、甘蔗等,陰陽兩虛、氣血兩虧及五臟羸弱的人比較適宜,甘味還能消除肌肉疲勞疼痛和解毒,但甜食不宜過多攝入。
酸味可促進食慾,健脾開胃,增強肝臟功能,提高鈣、磷等微量元素的吸收率。常見的酸味食物有山楂、檸檬、西紅柿、橙等,適宜久洩、久痢、久咳、久喘、多汗、虛汗、尿頻等遺洩患者食用。但過量食用會導致消化功能紊亂。
苦味有清瀉、燥溼的功效,適宜熱證、溼證患者,比如苦瓜味苦性寒,可以清熱、明目、解毒、瀉火。適宜熱病煩渴、中暑、目赤等病症,茶葉苦甘性涼,能清利頭目、除煩止渴、消食化痰。
鹹味可軟堅散結、潤下,適宜治療便秘、結核等。鹹味食品多為肉類和海產品,比如海蜇味鹹,可清熱、化痰、潤腸、消積,對 痰熱咳嗽、小兒積滯、大便燥結最為適宜,海帶味鹹,有軟堅化痰的作用。
了解食物的「四性五味」後,我們要根據身體不同時期陰陽偏盛偏衰的情況,有針對性地進補,以調整臟腑平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