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類社會是一個龐大而複雜的系統,就像宇宙中的星系一樣,如果想要把握其規律,最好的辦法是探尋他們的本質。人類的產生是人類社會形成的重要起點,每個人的關係網絡、行為活動等等都離不開社會,人類社會只是自然界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對完整的「大社會」起著主要的牽引作用。
關於人類社會的本質問題,因為所處環境和出發角度不同,各學者都有著自己獨到的見解。魯迅先生在1926年發表的一篇文章《學界的三魂》中談到中國舊說人有三魂七魄,進而推及到國家,認為一個國家也應該有國魂,而官魂、匪魂、民魂正是他所認同的國魂組成部分。
其實魯迅先生此言恰恰是揭露了社會和人的本質,只不過先生擔心自己斷言太過狹隘,遂將所言三魂放置於學術界。
千百年來根深蒂固的為官之魂——行官勢、擺官腔、打官話
何為官?《說文解字》有言:「官,吏事君也。」《禮記》謂之朝廷治事之處也。自古以來做官之人是為統治者排憂解難、處理朝堂地方瑣事,做官的好處自然不必言說。能夠成為國家事務的參與者和決策者,本就與旁人不同,所獲報酬相對而言也就較為豐厚,社會地位也會高於一般平民百姓。
中國人的官癮之大,自古有之。多少讀書人寒窗苦讀數年,不為學識,只為討得一官半職。範進多年考取功名無果,一朝中舉幾近癲狂,這背後折射出的是當時的社會風氣。為官之道本在於為國為民,而有多少為官之人掛羊頭賣狗肉。
表面上是維護一方民眾,實則暗地裡相互勾結,為自己謀取利益。無論是為官多年的老人,還是初入官場的新鮮血液,最先接觸到的不是如何為民請命、報效朝廷,而是學著前輩如何有個官樣。中國人講究做任何一行都要有一行的樣子,哪怕學不到精髓,做做樣子也足以唬住一部分人。
在魯迅先生看來,從漢朝到清朝,郭巨為孝廉埋兒刻木、重程朱理學而戴高帽穿破靴、明清八股文之制,從本質來看「官魂」貫穿始終,而為官之魂就在於行官勢、擺官腔、打官話,中國古代的官場黑暗讓真正想要做好官的人無法在其中存活下去。
有些人無法忍受便早早乞骸骨告老還鄉去了,這部分官員還算是清醒。更有不在少數的原本清廉正直的官員終被同化,在巨大的誘惑之下甘心與之同流合汙。極少數的官員身處其中卻不沾染一絲淤泥,行走於深不見底的官場泥淖之中,希望能夠改變現狀。
古時候做官之人大多不記百姓服務,表面卻虛偽至極,將官場的一套套學得有模有樣。這樣的為官之魂,在中國存在了幾千年之久,早已根深蒂固,如果說官魂一直如此,遲早會將國家蛀空,最終受苦的是百姓。
官、匪本質上相互轉換,官匪時而同氣連枝、時而分道揚鑣
何為匪?匪即盜,盜匪則是以打家劫舍、與朝廷對立的有組織的團夥,匪徒之輩向來敢於挑戰權威。魯迅先生在《學術界的三魂》中說:「頂著一個皇帝做傀儡,得罪了官就是得罪了皇帝,於是那些人就得了雅號曰『匪徒』。」
《水滸傳》中所描寫的官逼民反,甚至官員也被逼上梁山,從這點就可以看出官匪之間其實並不是界限分明的。不過魯迅在這篇文章中探討的是學術界的官匪,凡反對官方言論之人,都被稱為「土匪」、「學匪」,說到底是官方在控制著社會輿論方向,一旦出現和官方思想相悖的言論都稱為。
造反之人、挑戰權威的人被官方貶低為匪,而匪徒造反成功,便可取代當時的官僚統治階級,所以官、匪其實本出於同源。當官匪雙方處於不同的時代背景時,關係往往會產生微妙的變化,有時官就是官、匪就是匪,可有時候官匪卻能同仇敵愾或同氣連枝,這都是可以根據實時觀察出來的。
魯迅先生在這篇文章中之所以提到官場的官魂,是為了抨擊那些學術界的「官魂」。當時學術界章士釗任教育部部長,將很多歪風邪氣帶入學術界,是魯迅先生在文章中最不齒的。那些反對章士釗的文人都被冠以「學匪」的蔑稱。
而那些沒有主觀意識的牆頭草,看到風往章士釗這邊吹,就往這邊倒。原本的匪徒之輩卻因為風水輪流轉,一躍成為了學術界的「官」,相互轉換其實就在瞬息之間。難以想像這樣的官魂與匪魂統治了數千年,百姓的生活只有水深火熱,永遠看不到希望。
民魂乃國魂之本,民魂得到發揚和進步方能克制官魂、匪魂
魯迅先生說:「唯有民魂是值得寶貴的,唯有他發揚起來,中國才有真進步。」《學術界的三魂》一文最後提到了民魂,何為民?社會中的普通平民百姓,非官也不是匪。魯迅先生認為雖然官魂和匪魂佔據了國魂的大半,但不可否認的是民魂是最珍貴且最難聚集的。
但是一旦民魂得到發揚,便能扭轉局勢。「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則載舟,水則覆舟。」平民百姓就像水一樣,能夠助船行駛,自然也能讓船傾覆。在魯迅先生看來,如果連學術界都被官魂和匪魂所佔領,那麼想要依靠學術界促進社會進步只能是徒勞。
唯一的解法是發揚民魂,將官魂與匪魂打倒,這樣社會才能真正走上正途,取得長足的進步。魯迅先生的文章向來一針見血,文章犀利且能夠振奮人心,先生所處的時代充斥著官魂與匪魂,而僅存的民魂仍舊處於沉睡之狀。
即使學術界被侵蝕,也總有一些像魯迅先生一樣清醒的學者能夠拿起筆,直擊民眾的內心。想當年魯迅先生棄醫從文,就是因為發現救治病人容易,最難治的是人心。正是因為當時的社會還存在這樣清醒且犀利的言論,才能夠點醒世人,團結一心對抗官魂和匪魂。
免責聲明:文章內容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和其它問題,請在30日內與本號聯繫,我們將在第一時間刪除內容。文章只提供參考並不構成任何投資及應用建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