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有三魂七魄國家亦有,魯迅用3個詞總結社會本質,一針見血!

2020-12-24 長葶古巷

人類社會是一個龐大而複雜的系統,就像宇宙中的星系一樣,如果想要把握其規律,最好的辦法是探尋他們的本質。人類的產生是人類社會形成的重要起點,每個人的關係網絡、行為活動等等都離不開社會,人類社會只是自然界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對完整的「大社會」起著主要的牽引作用。

關於人類社會的本質問題,因為所處環境和出發角度不同,各學者都有著自己獨到的見解。魯迅先生在1926年發表的一篇文章《學界的三魂》中談到中國舊說人有三魂七魄,進而推及到國家,認為一個國家也應該有國魂,而官魂、匪魂、民魂正是他所認同的國魂組成部分。

其實魯迅先生此言恰恰是揭露了社會和人的本質,只不過先生擔心自己斷言太過狹隘,遂將所言三魂放置於學術界。

千百年來根深蒂固的為官之魂——行官勢、擺官腔、打官話

何為官?《說文解字》有言:「官,吏事君也。」《禮記》謂之朝廷治事之處也。自古以來做官之人是為統治者排憂解難、處理朝堂地方瑣事,做官的好處自然不必言說。能夠成為國家事務的參與者和決策者,本就與旁人不同,所獲報酬相對而言也就較為豐厚,社會地位也會高於一般平民百姓。

中國人的官癮之大,自古有之。多少讀書人寒窗苦讀數年,不為學識,只為討得一官半職。範進多年考取功名無果,一朝中舉幾近癲狂,這背後折射出的是當時的社會風氣。為官之道本在於為國為民,而有多少為官之人掛羊頭賣狗肉。

表面上是維護一方民眾,實則暗地裡相互勾結,為自己謀取利益。無論是為官多年的老人,還是初入官場的新鮮血液,最先接觸到的不是如何為民請命、報效朝廷,而是學著前輩如何有個官樣。中國人講究做任何一行都要有一行的樣子,哪怕學不到精髓,做做樣子也足以唬住一部分人。

在魯迅先生看來,從漢朝到清朝,郭巨為孝廉埋兒刻木、重程朱理學而戴高帽穿破靴、明清八股文之制,從本質來看「官魂」貫穿始終,而為官之魂就在於行官勢、擺官腔、打官話,中國古代的官場黑暗讓真正想要做好官的人無法在其中存活下去。

有些人無法忍受便早早乞骸骨告老還鄉去了,這部分官員還算是清醒。更有不在少數的原本清廉正直的官員終被同化,在巨大的誘惑之下甘心與之同流合汙。極少數的官員身處其中卻不沾染一絲淤泥,行走於深不見底的官場泥淖之中,希望能夠改變現狀

古時候做官之人大多不記百姓服務,表面卻虛偽至極,將官場的一套套學得有模有樣。這樣的為官之魂,在中國存在了幾千年之久,早已根深蒂固,如果說官魂一直如此,遲早會將國家蛀空,最終受苦的是百姓。

官、匪本質上相互轉換,官匪時而同氣連枝、時而分道揚鑣

何為匪?匪即盜,盜匪則是以打家劫舍、與朝廷對立的有組織的團夥,匪徒之輩向來敢於挑戰權威。魯迅先生在《學術界的三魂》中說:「頂著一個皇帝做傀儡,得罪了官就是得罪了皇帝,於是那些人就得了雅號曰『匪徒』。」

《水滸傳》中所描寫的官逼民反,甚至官員也被逼上梁山,從這點就可以看出官匪之間其實並不是界限分明的。不過魯迅在這篇文章中探討的是學術界的官匪,凡反對官方言論之人,都被稱為「土匪」、「學匪」,說到底是官方在控制著社會輿論方向,一旦出現和官方思想相悖的言論都稱為。

造反之人、挑戰權威的人被官方貶低為匪,而匪徒造反成功,便可取代當時的官僚統治階級,所以官、匪其實本出於同源。當官匪雙方處於不同的時代背景時,關係往往會產生微妙的變化,有時官就是官、匪就是匪,可有時候官匪卻能同仇敵愾或同氣連枝,這都是可以根據實時觀察出來的。

魯迅先生在這篇文章中之所以提到官場的官魂,是為了抨擊那些學術界的「官魂」。當時學術界章士釗任教育部部長,將很多歪風邪氣帶入學術界,是魯迅先生在文章中最不齒的。那些反對章士釗的文人都被冠以「學匪」的蔑稱。

而那些沒有主觀意識的牆頭草,看到風往章士釗這邊吹,就往這邊倒。原本的匪徒之輩卻因為風水輪流轉,一躍成為了學術界的「官」,相互轉換其實就在瞬息之間。難以想像這樣的官魂與匪魂統治了數千年,百姓的生活只有水深火熱,永遠看不到希望。

民魂乃國魂之本,民魂得到發揚和進步方能克制官魂、匪魂

魯迅先生說:「唯有民魂是值得寶貴的,唯有他發揚起來,中國才有真進步。」《學術界的三魂》一文最後提到了民魂,何為民?社會中的普通平民百姓,非官也不是匪。魯迅先生認為雖然官魂和匪魂佔據了國魂的大半,但不可否認的是民魂是最珍貴且最難聚集的。

但是一旦民魂得到發揚,便能扭轉局勢。「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則載舟,水則覆舟。」平民百姓就像水一樣,能夠助船行駛,自然也能讓船傾覆。在魯迅先生看來,如果連學術界都被官魂和匪魂所佔領,那麼想要依靠學術界促進社會進步只能是徒勞

唯一的解法是發揚民魂,將官魂與匪魂打倒,這樣社會才能真正走上正途,取得長足的進步。魯迅先生的文章向來一針見血,文章犀利且能夠振奮人心,先生所處的時代充斥著官魂與匪魂,而僅存的民魂仍舊處於沉睡之狀。

即使學術界被侵蝕,也總有一些像魯迅先生一樣清醒的學者能夠拿起筆,直擊民眾的內心。想當年魯迅先生棄醫從文,就是因為發現救治病人容易,最難治的是人心。正是因為當時的社會還存在這樣清醒且犀利的言論,才能夠點醒世人,團結一心對抗官魂和匪魂。

免責聲明:文章內容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和其它問題,請在30日內與本號聯繫,我們將在第一時間刪除內容。文章只提供參考並不構成任何投資及應用建議。

相關焦點

  • 魯迅當年總結出來的十條混文壇秘訣,一針見血入骨三分!
    魯迅先生的雜文向來以犀利著稱,往往只用寥寥數語就能一針見血地揭示問題的本質或描繪出事情的真實面貌。1933年,魯迅寫了一篇題為《文攤秘訣十條》的雜文,在這篇文章中魯迅總結出了混好文壇的十條秘訣。魯迅先生在魯迅總結的這十條秘訣中,竟然沒有一條是關於寫作本身的,大多是自我包裝和宣傳,與今日的「文壇」極為相似,且看魯迅當年都總結出了哪十條秘訣:須竭力巴結書坊老闆,受得住氣。
  • 魯迅最諷刺的一段語錄,僅僅只有64個字,卻一針見血揭示人性醜陋
    作為我國近現代著名的文學家,魯迅的存在,其實對於中國人民的啟蒙開化有著不可替代的作用,他的觀點一向是一針見血,充滿著批判和諷刺意味,尤其是對於中國人民的劣根性而言,魯迅其實是深惡痛絕的。《狂人日記》是中國第一部現代白話文小說,也是魯迅創作的第一個短篇白話日記體小說,小說中通過被迫害人"狂人"的形象和自述,揭示了封建舊社會禮教的吃人本質,其中對於社會的批判更是堪稱經典。我翻開歷史一查,這歷史沒有年代。
  • 魯迅和文章中的四句話概括了社會和人的本質,深刻深刻一針見血
    的文章將告訴你魯迅先生。魯迅是一個用鋼筆讓我們反思和反思的人,他的話珠璣也很有啟發性。很多人愛他勇敢地愛著他,更多的人恨他,恨他的憤世嫉俗。我們不談魯迅的小說和魯迅的感受,我們只討論魯迅的四個句子。與我們的中國不同的是,我們的各個學派都提出了深刻的文化思想,閱讀他們的作品,我們可以看到他們都用類比思維來討論,比如莊子很好地利用了寓言,這一體系嚴密性是西方哲學體系無法比擬的。以我們的文章為例,最常用的句子是:孔子說,老子說,甚至魯迅,他不批評他們中的任何一個,但他們所說的一定是正確的,我們應該用頭腦思考嗎?
  • 魯迅剛正不阿的語錄,只有14個字,卻一針見血,很刺耳,發人深省
    魯迅的形象就能給人一種剛正不阿的感覺,他的眼睛像黑夜的貓頭鷹一樣,哪怕是在黑夜也能一看清世間的萬物另一面,他的頭髮沒有一根是耷拉著的,都是豎著,朝天長的,特別茂密。魯迅的還有一方面不得不提了,就是他的鬍鬚特別有個性,如頭髮一樣粗曠濃密,很特別。
  • 魯迅曾對國人提出十大批判,80多年過去了,這些話仍一針見血
    要說誰是近代最有責任感的文學家,非魯迅莫屬。當年深感國民意識之腐朽,特意棄醫從文,從日本辭學歸國。留下一句「學醫救不了中國人」,誓要用自己堅毅的筆觸,喚醒國人愚昧的思想。
  • 魯迅最諷刺的一段話,一針見血揭示人性黑暗,現在很多人在做
    說到魯迅,相信很多人並不陌生。上學的時候,我們都學過許多魯迅先生的文章。魯迅文筆犀利,是我國現代文學的奠基者。魯迅先生以筆代槍,給黑暗中的人們指明了方向。在民國時期,那個大師頻出的時代,魯迅先生無疑是當之無愧的偉大的文學家、思想家和革命家。
  • 被人質疑的魯迅,在現在的社會中,最缺的就是魯迅這樣的「猛人」
    被人質疑的魯迅,在現在的社會中,最缺的就是魯迅這樣的「猛人」說到魯迅,大家一定不陌生,學過他很多的課文,魯迅被稱為現代中國的聖人,偉大的文學家、思想家和革命家。我們現在討論魯迅,總覺得討論不明白,仿佛中間有很多的隔閡;詆毀他的人,挖空心思把他塑造成面冷心冷的人;頌揚他的人,不遺餘力地把他捧到神壇上;其他不明所以的人霧裡看花,越發糊塗。
  • 貓有三魂七魄?大黑《天界》仙寵魂玩法全解
    俗話說,人有三魂七魄,每個魂魄都控制著相應能力,但動物卻比人少了許多魂魄,所以它們永遠屈居於人類之下,為人所用。那麼,當動物們也有三魂七魄時,它們又會發生怎樣的變化?這些仙寵不僅僅只是純粹的戰鬥機器,它們還分別擁有潛能、五行、陣法、點化、經脈、通靈等多種特殊能力,每一種能力都與「三魂七魄」中的特定魂魄相對應,玩家擁有一隻戰寵,亦將仿若擁有一個形影不離、並肩作戰的戰友一般。
  • 人的三魂七魄是怎麼回事?
    有的單單有眼睛,有的單單有耳朵,互相幫助的。能聽的小孩子,就幫助能看的小孩子,互相可以通的。所以你修成了,就可以六根互用,耳朵也可以吃飯,也可以說話,這個很多你想不到的境界。弟子:上人,您以前提到您有一個小徒弟到天上去玩,被魔王圈著,然後他就對您說:「怎麼辦?我不能回來!」這是不是他的魂魄有一些到那裡去了?
  • 為什麼說魯迅的作品被陸續移出教科書?主要有3個原因,了解一下
    魯迅在文學創作等多個領域貢獻卓著,對五四運動以後的中國社會思想發展有重大影響,蜚聲世界文壇,被譽為「二十世紀東亞文化地圖上佔最大領土的作家」。 毛主席曾評價:「魯迅的方向,就是中華民族新文化的方向」。魯迅先生的文學才華、研究翻譯、嬉笑怒罵等,皆是中華民族新文化運動的一道靚麗風景線。
  • 魯迅的後人在做啥?兒子是高官孫子成大明星,有個教育方法很有效
    於是,他決定放棄學醫,轉而去學習文學,他要用手中的筆,與封建社會思想作鬥爭。▲魯迅年輕時照片1906年夏季,還在日本留學的魯迅,收到母親郵寄來的一封信,說是母親已經身患重病,讓他速回國。他回到家才知道是被母親騙回來結婚的,結婚對象是年長他3歲的朱安。在母親的逼迫下,他與朱安成親,當他看見妻子裹著小腳時,對包辦婚姻的厭惡達到頂峰。
  • 工藤新一與怪盜基德「本質上」有何區別?你啃的CP又有怎樣的火花
    但對於他們倆,則有一個共同的點:攜手正義,堅持原則,真相永遠只有一個!我們不妨先說說黑羽快鬥這個角色。對於「真相」這個詞,他倒是不像工藤新一那樣,執著於社會正義。他所尋求的正義和真相,是那個關乎父親死亡的「潘多拉寶石」——是他堅持的原則。
  • 魯迅的文字是多麼一針見血
    魯迅的文字是多麼一針見血!
  • 魯迅最「一針見血」的25句話,小時候看不懂,現在讀起來豁然開朗
    小時候讀不懂魯迅,總想著:這個人就寫了這麼點東西,怎麼就那麼出名?等到而立之年之後,在職場上、生活裡到處碰壁,有了閱歷之後,再轉過頭讀讀魯迅,這個時候我突然就明白了,魯迅筆下寫的,不就是現在的我嗎!迂腐的孔乙己,嘴裡叫著「和尚摸得我摸不得」的阿Q,長大後卑微的「迅哥兒」,還有那些「狂人」......
  • 魯迅最諷刺的一段話,將人性的醜陋展露無疑,而現在人卻依然如此
    魯迅是我國現當代著名的文學家、思想家,他的存在對於中國人民的啟蒙開化有著不可替代的作用,民主科學的觀點在他的筆下是最好的素材,他的批判和諷刺,一針見血,特別是對於中國人民劣根性的描述,冷峻又客觀。《狂人日記》是他的第一本白話小說,在現當代文學史上,也有著舉足輕重的地位,其中以第一人稱敘述的狂人的心理,寫出了狂人與這個庸俗世界的格格不入,其中對社會的批判更是堪稱經典。我翻開歷史一查,這歷史沒有年代。歪歪斜斜的每頁上都寫著「仁義道德」幾個字,我橫豎睡不著,仔細看了半夜,才從字縫裡看出來,滿本上都寫著兩個字「吃人"!
  • 臺灣大學生,有多少人知道魯迅?
    在此種氛圍下,臺灣青年只能偷偷閱讀早年刊行及後來翻印的魯迅舊書。有「臺灣魯迅」之稱的陳映真回憶,他初中時發現父親「不忍為避禍燒毀的、魯迅的小說集《吶喊》」後,就開始仔細閱讀,並借鑑到自己的創作中;作家劉大任也說,「臺大第一宿舍一位讀法律的本省籍同學,有天神秘兮兮地把一本故意用洋雜誌封面做了封套的《魯迅選集》塞在我枕頭底下:『明天找個沒有人的地方去讀』」。
  • 一個字(詞)總結2020,你選哪個?
    2020年即將落幕,又到了寫年終總結的時候。近期,不少國家陸續評出了年度漢字或年度詞彙,為2020年做總結。這「魔幻」的一年,應該如何「一字(詞)總結」呢?如今,嚴防「3密」成為日本國民防控疫情的新生活方式,在12月1日,「3密」順利當選日本2020年度最流行詞。位列2020年度漢字第二位和第三位分別是「禍」和「病」;第四位至第十位分別是「新」「變」「家」「滅」「菌」「鬼」和「疫」,同樣有不少疫情相關漢字。
  • 三魂七魄中,為何靈魂最重要?
    9、 三魂有善、惡、半善半惡之分別,七魄具有功能作用性。或者,七魄(肉體)為三魂棲息、依附之所在。10、生魂代表著生存、生命、生活的欲望,是自然具來的天性,純屬利己之性,故其本質屬惡。11、靈魂代表著智慧——思考、理解、領悟、判斷、分別、創造、發明、學習、操控……等,故本質屬善。12、覺魂代表著感覺、感受、知覺、反應、施受……等。
  • 王朔:魯迅到底有什麼思想?
    魯迅的書也不例外,一翻翻到一篇雜文,主要內容是摘抄當年一分流氓小報登載的社會新聞,說的是上海一婦人訴上法庭告其夫雞姦,似乎引的是原始卷宗。我當時是一特別正經的人,就是那種對這類下流故事愛看,看完之後又奮起譴責的傢伙。我對魯迅文風的第一觀感並不十分之好,如此文摘怎麼能算他的東西?有一種人寫文章專愛引用別人的話,當時是一時弊,現在還是一俗例,起先我把魯迅也當成了這種人。
  • 人的三魂七魄是怎麼回事?(宣化上人)
    它在人身上,所以人能言行動作,都是這個支使的。魂魄聚到一起,然後修成了,在佛教就是「佛」,在道教他們修就是「仙」。有的單單有眼睛,有的單單有耳朵,互相幫助的。能聽的小孩子,就幫助能看的小孩子,互相可以通的。所以你修成了,就可以六根互用,耳朵也可以吃飯,也可以說話,這個很多你想不到的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