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訊 | 重新聚焦媒介:東亞錄像藝術的興起

2021-02-08 魔都看展

策展人:金曼(Kim Machan)

藝術家:山口勝弘、白南準、小野洋子、山本圭吾、金丘林、飯村隆彥、久保田成子、樸鉉基、金順基、王功新、鮑藹倫、陳劭雄、耿建翌、朱加、袁廣鳴


展期:2020年12月27日——2021年3月21日

地址:上海市靜安區曲阜路9弄下沉庭院,負一層


展覽主辦:OCAT上海館

展覽協辦:華僑城(上海)置地有限公司

Please scroll down for English

OCAT上海館將於2020年12月27日至2021年3月21日榮幸呈現研究型展覽「重新聚焦媒介:東亞錄像藝術的興起」(Refocusing on the Medium: The Rise of East Asia Video Art)。此次展覽將首次匯集來自日本、韓國和中國,開創了錄像藝術實驗之先河的重量級藝術家,旨在重新審視藝術家在東亞錄像藝術興起之時對於這一媒介的處理方式,並以期為跨國性當代藝術媒介的錄像藝術在全球範圍內的歷史梳理做出貢獻。

自1965年可攜式攝影機索尼Portapak在日本發明以來,各大洲的藝術家都獲得了接觸這一全球性媒介的機會,並為其發展做出了貢獻。在過去的十年中,有關錄像藝術歷史的展覽在亞洲各地舉辦。當這些材料逐漸積累到一定程度,特定國家錄像藝術史的深度和細節逐而浮現;更值得讚賞的是,這些展覽和相關的研究材料亦擴充了既有的全球錄像藝術之歷史,並對錄像媒介的實驗性實踐和國際交流進行了學術性闡釋,激起人們更徹底地反思錄像藝術的解讀方式。


本次展覽將展現東亞錄像藝術是如何在後媒介的當代藝術實踐之背景下,成為一種以錄像藝術之媒介特殊性為條件的全球混合藝術形式。作為一種特徵鮮明的新技術和實驗性藝術媒介,錄像藝術的到來沒有文化傳統的先行鋪路,也沒有重要的藝術慣例或歷史前提——但它卻成為了一種全新的全球性當代藝術工具。


這種媒介觀使我們有理由來重新調整思路,重新評估東亞藝術家對這段仍有爭議的歷史的貢獻。東亞藝術家是如何舉起錄像設備、並對這一新興的全球媒介展開實驗的?這是否會改變我們看待錄像藝術史的方式?


從白南準(Nam June Paik)所牽涉的韓國、日本、歐洲和美國的全球藝術網絡開始,東亞藝術家便開始利用這種文化非特定性的媒介,進入到新的交流點和同樣複雜的跨區域、跨國界網絡中。在二十多年的時間裡,錄像藝術將全球的藝術家勾連起來,特別是1968年以來的日本、1978年以來的韓國、1983年以來的臺灣地區、1985年以來的香港地區和1988年以來的中國大陸。在很短的時間內,前所未有的錄像藝術實驗跨越了各大洲和文化領土,在工業化和發展中經濟體中出現,使錄像藝術成為第一個全球性的當代藝術媒介。

白南準,《電視佛》,1974(2002),「Nam June Paik TV Wave」展覽現場,Nam June Paik Art Center,2020。圖片由Nam June Paik Art Center提供,圖片版權歸Nam June Paik Estate所有。

*《電視佛》在展覽「重新聚焦媒介:東亞錄像藝術的興起」中將與Nam June Paik Art Center合作,以直播的形式接入Nam June Paik Art Center當前展覽 「Nam June Paik TV Wave」中作品《電視佛》的實時畫面。

通過與韓國白南準藝術中心的合作,白南準最具代表性的錄像裝置作品《電視佛》[TV Buddha, 1974 (2020)]將在本次展覽的入口大廳處現場直播。 這種投影方式在展覽的語境下,頗具挑釁姿態地質疑了錄像媒介的種種特性——在場性;對時間和空間的扭變;幻象、現實和真實體驗之間的緊張關係,同時顛覆著這一媒介的觀念策略,並連接起本地和全球期待的動態網絡。儘管很少在日本以外展出,山口勝弘(Katsuhiro Yamaguchi)自1972年開始的閉路電視互動錄像裝置,足以證明了他對於新興的國際當代藝術對話的積極貢獻。本次展覽中,《宮娥》(Las Meninas,1975)這件在1975年第13屆聖保羅雙年展上首次展出的作品,將為我們提供一次複雜的藝術實驗體驗。這件作品包含閉路電視、六臺視頻顯示器、以及兩幅迭戈·委拉斯開茲(Diego Velázquez)17世紀的同名繪畫的全尺寸複製品,繼而使米歇爾·福柯(Michel Foucault)在《事物的秩序》(The Order of Things,1966)中對這幅畫作進行的分析成為現實。

山口勝弘,《宮娥》,1974-1975,閉路電視錄像裝置。圖片由山口裕康提供。

*靜幀畫面為山口勝弘在作品前接受採訪,出自1995年影片《山口勝弘的錄像裝置與錄像雕塑的記錄》。

展覽中的其他藝術家,如小野洋子(Yoko Ono)在《天空電視》(Sky TV,1966-2020)中利用閉路電視將崇高的空間概念轉化;樸鉉基(Park Hyunki)將自然元素和最新的技術並置在錄像裝置《無題(電視石塔)》[Untitled(TV Stone Tower),1982]的兩件重要作品中,提出了關於存在的哲學問題;王功新的閉路電視錄像裝置《有效的空間》(Effective Space, 1995-2020),通過顛覆和打亂雕塑空間,挑戰了傳統的透視和感知規則;金順基(Kim Soungui)的作品利用錄像設備的便攜性、錄製和重錄功能,以唯有錄像才能做到的方式,對線性時間進行了幹擾和解構。之所以選擇這些作品,是因為它們在後媒介的當代藝術實踐背景下,對錄像藝術獨特的可能性及媒介特質進行了堪稱典範的探索。金丘林(Kim Kulim)、飯村隆彥(Takahiko Iimura)和袁廣鳴(Yuan Goang-Ming)等藝術家在解構了屏幕空間的同時,將物質載體的現實和錄像媒介的幻象強行結合起來,以顛覆「再現」的確定性並強調當下。在大多數作品中,對材料和觀念的雕塑性處理佔據了主導地位,特別是山本圭吾(Keigo Yamamoto)、久保田成子(Shigeko Kubota)、陳劭雄、朱加、耿建翌和鮑藹倫(Ellen Pau)的作品,對於觀念性的屏幕和顯示器空間給予了特殊關注。

樸鉉基,《無題(電視石塔)》,1975,圖片由Estate of Park Hyunki和現代畫廊提供。

*展場畫面攝於1979年,韓國大邱Lee Gallery展覽現場。

王功新,《破的凳》(局部),1995-2020,圖片由藝術家提供。

展覽「重新聚焦媒介:東亞錄像藝術的崛起」將從早期東亞藝術家的部分作品中重新審視錄像藝術的興起,這些作品在後媒介的當代藝術實踐語境下,對由錄像藝術之特殊處境所激發的特殊媒介性展開了實驗。

金曼是亞太媒體藝術(Media Art Asia Pacific)的創始人,曾在澳大利亞及亞洲地區開展一系列策展項目,其中包括在2014-15年於上海、廣州、首爾、布裡斯班和雪梨多地巡迴性展覽——「海陸空:重訪錄像藝術的空間性」;並曾策劃包括張培力、王功新、席帕·古普塔、鄭然鬥、張怡和大衛·凱利等藝術家的個展。2016年,她聯合策劃了展覽「張培力:從繪畫到錄像」,同時作為撰稿人參與了展覽同名出版物的出版,該出版物由澳大利亞國立大學出版社發行。金曼目前在澳大利亞昆士蘭大學進行東亞錄像藝術興起方向的博士論文研究。

特別鳴謝

亞太媒體藝術

昆士蘭大學

韓國藝術經營支援中心

亞洲聯網,墨爾本大學

澳大利亞藝術理事會,澳大利亞政府

白南準藝術中心

久保田成子錄像藝術基金會


感謝以下機構對本次展覽的支持

Microscope畫廊

現代畫廊

阿拉裡奧畫廊

馬凌畫廊

馬刺畫廊

香格納畫廊

耿畫廊

溫馨提示:


觀眾須出示本人有效身份證件、本人實時綠色「隨申碼」;入館前須接受體溫測量;參觀過程中皆需全程佩戴口罩;排隊和觀展時請保持1.5米以上距離;展廳將實施限流措施。


參觀時間 | Admission Hour

10:00-18:00 周二至周日(周一閉館)

最後入場時間:17:30

10:00-18:00 from Tuesday to Sunday (Closed on Mondays)

Last Entry 17:30


聯繫我們 | Contact us

Tel: 021-66085180

Email: ocatshanghai@ocat.org.cn

Weibo: @OCAT上海館

Instagram: @ocat__shanghai


地址 | Address:

上海市靜安區曲阜路9弄下沉庭院,負一層(軌道交通8號線、12號線曲阜路站)

-1F Sunken Garden, Lane 9, Qufu Road, Shanghai (MTR Line 8 & 12 Qufu Road Station)

相關焦點

  • 文創:「 重新聚焦媒介:東亞錄像藝術的興起 」
    2020年12月27日,「 重新聚焦媒介:東亞錄像藝術的興起 」展覽於OCAT上海館開幕。展覽「重新聚焦媒介:東亞錄像藝術的興起」首次匯集來自日本、韓國和中國,開創了錄像藝術實驗之先河的重量級藝術家,旨在重新審視藝術家在東亞錄像藝術興起之時對於這一媒介的處理方式,並以期為跨國性當代藝術媒介的錄像藝術在全球範圍內的歷史梳理做出貢獻。
  • 新展播報 | 重新聚焦媒介:東亞錄像藝術的興起
    日榮幸呈現研究型展覽「重新聚焦媒介:東亞錄像藝術的興起」(Refocusing on the Medium: The Rise of East Asia Video Art)。此次展覽將首次匯集來自日本、韓國和中國,開創了錄像藝術實驗之先河的重量級藝術家,旨在重新審視藝術家在東亞錄像藝術興起之時對於這一媒介的處理方式,並以期為跨國性當代藝術媒介的錄像藝術在全球範圍內的歷史梳理做出貢獻。自 1965 年可攜式攝影機索尼 Portapak 在日本發明以來,各大洲的藝術家都獲得了接觸這一全球性媒介的機會,並為其發展做出了貢獻。
  • 重新聚焦媒介,看東亞錄像藝術的興起
    12月27日,OCAT上海館舉行了2020年最後一場展覽開幕式,是由金曼策展的「重新聚焦媒介:東亞錄像藝術的興起」。
  • 魔都趣打卡丨重新聚焦媒介,看東亞錄像藝術的興起之路
    >/你們知道東亞藝術家是如何舉起錄像設備對這一新興的全球媒介展開實驗的嗎?是否會改變我們看待錄像藝術史的方式?來,不妨去OCAT上海館裡的[重新聚焦媒介:東亞錄像藝術的興起]的研究型展覽,尋找答案...相比於「好」拍🤳,這個展高品質的學術更能引起與觀眾的對話。自1965年可攜式攝影機索尼Portapak在日本發明以來,各大洲的藝術家都獲得了接觸這一全球性媒介的機會,並為其發展做出了貢獻。
  • 龐貝考古驚現「路邊攤」、收藏節目停播、聚焦東亞錄像藝術、人才...
    原創 舉個慄子 藝術慄子 收錄於話題#藝術慄子3#晚安慄子3#龐貝古城1#錄像藝術1#雲岡石窟1點擊閱讀更多:07重新聚焦東亞錄像藝術12月27日在OCAT上海館開展的研究型展覽「重新聚焦媒介:東亞錄像藝術的興起」,首次匯集來自中國、日本和韓國、開創錄像藝術實驗先河的重量級藝術家
  • 直播《電視佛》,走入《宮娥》中,15位藝術家在OCAT上海回到東亞錄像藝術的起點
    當人類社會在為全球化負面而買單並再一次思考全球化何去何從時,OCAT上海館藉由研究型展覽「重新聚焦媒介:東亞錄像藝術的興起」重新梳理興起於全球化前夜的東亞錄像藝術。 展覽由澳大利亞策展人金曼策劃。「作為一種特徵鮮明的新技術和實驗性藝術媒介,錄像藝術的到來沒有文化傳統的先行鋪路,也沒有重要的藝術慣例或歷史前提——但它卻成為了一種全新的全球性當代藝術工具」 金曼表示。展覽共呈現15位東亞藝術家的重要作品,審視他們對於這一獨特媒介特質的探索,以期為跨國性當代藝術媒介的錄像藝術在全球範圍內的歷史梳理做出貢獻。
  • 15位重量級藝術家的影像藝術作品,來靜安這裡看
    12月27日, 「重新聚焦媒介:東亞錄像藝術的興起」 研究型影像藝術展, 在靜安區曲阜路9弄下沉庭院的
  • 上海展訊|趁著春光,50個展覽開啟你的藝術三月!
    趁著春光,Cc為大家整理了50個上海最值得看的展覽,開啟你的藝術三月~*展訊推廣合作請聯繫 contact@cc-ism.net2021/03/12-05/09📍Cc基金會&藝術中心上海市普陀區莫幹山路50號15號樓101室
  • 展訊、活動共紛呈,坐標上海,2021我又可以了!
    展期:2021/1/1-2021/4/7(周一閉館)展覽時間:10:00-18:00地址:靜安區汶水路210號靜安新業坊3號樓門票:60元本次展覽將展出安迪·沃霍爾在1962年至1987年完成的72件作品,涵蓋絲網版畫、膠印版畫、攝影、錄像等。
  • 曹愷,東亞實驗媒體源流考古 上
    本文是基於我自2009年以來,以東亞版圖內的實驗媒體為考察對象,與韓國、日本以及中國港澳臺地區的部分研究學者、策展人、藝術家共同探討東亞地區實驗影像起源的一篇階段性筆記。根據媒介的歷史發展過程,本文以膠片介質的電影為論述主體,亦涉及磁帶介質的錄像,故本文論及的「實驗媒體」內涵將限定在「實驗影像」(電影與錄像)範疇內。
  • 展訊 | 影像上海藝術博覽會
    博覽會從各個層面鼓勵關於攝影藝術的新技術和新實踐,體現對時代和社會生活的即時響應,為觀眾帶來與時俱進的全新體驗。值得關注的是,許多作品遠非傳統概念中的靜止圖像,移動影像,錄像藝術,數字藝術、裝置、雕塑,甚至表演藝術和諸多難以定義的獨特作品,均將本屆匯聚一堂,為觀眾奉上一席屬於多元化資訊時代的饕餮大宴。
  • 曹愷:東亞實驗媒體源流考古 下
    在錄映太奇出版的資料《失去又尋回——錄像太奇最佳作品集一》(Lost and Found——Best of Videotage Volume 1)中,僅僅收入了自1984年之後的錄像藝術作品,並沒有包括在此之前的膠片實驗電影,這是把香港實驗媒體的源頭定位於錄像帶媒介的起點。
  • 2019 影像上海藝術博覽會盛大啟幕
    Courtesy of UP Gallery (Hsinchu City)『在場』版塊是一個獨樹一幟的實驗性平臺,通過大型作品探索影像藝術與裝置、錄像、行為等其他藝術媒介的關係,將貫穿整個博覽會的現場空間。
  • 【圖集】促進東亞藝術發展聚焦南臺灣 高雄藝博藝術熱力不間斷
    此舉將讓整個藝博舉辦期間,購藏熱度持續增溫毫不間斷,同時促使全臺藝文焦點,均聚焦在整個南臺灣上。突破以往對於中國主軸探討城市上海北京,此次更聚焦於中國藝術家的生產地——湖北,邀請中國美術史家暨武漢合美術館館長魯虹擔任論壇特別嘉賓,帶來「中國當代藝術30年——1978-2008」,同時邀請湖北美術學院袁曉舫帶來「當代藝術在湖北」的專題演講,於目前中國當代藝術重整期間,帶來全新的趨勢角度。
  • 【OCAT上海館 | 徵稿啟事】《擴頻Amplifier——OCAT上海館媒體藝術專號》
    、以媒體藝術1研究為學術方向的中英雙語電子期刊,每年推出兩期,每期以專題形式聚焦媒體藝術的某一特定問題領域,計劃於2021年正式上線。(詳情請點擊「閱讀原文」)首期刊物以「亞洲媒體藝術」為專題,現正式向國內外研究者公開徵集相關研究性稿件,主題包括但不限於:聚焦特定區域或某一創作媒介的亞洲媒體藝術專題性研究;展覽研究;藝術家個案研究;書評;創意性研究寫作等。
  • 重新理解媒介,當代水彩的創作與思考 | 趙龍
    >重新理解媒介當代水彩的創作與思考文/趙龍媒介是藝術家進行創作的物質基礎,在傳統藝術中,媒介依附於藝術形象而存在。傳統藝術技法與沒有本質改變的媒介材料,是貼在水彩身上的兩個最為顯著的標籤。水彩似乎已經定格在抒情與敘事表達範圍內的純粹寫實藝術。如何突破這種創作局限,進而創作出具有當代性的水彩作品,或許可以從重新認識水彩這種藝術媒介入手。
  • 上海展訊 | 用80場展覽為你的2020年畫上句號!|藝術家|美術館|當代...
    02  重新聚焦媒介:東亞錄像藝術的興起  2020/12/27-2021/03/21  OCAT上海館  上海市靜安區曲阜路9弄下沉庭院,負一層    OCAT上海館將於2020年12月27日至2021年3月21日榮幸呈現研究型展覽「重新聚焦媒介:東亞錄像藝術的興起」(Refocusing on the Medium: The Rise of East Asi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