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76年1月12日,傑克·倫敦生於舊金山的一個破產農民家庭,十歲就開始打工挑起家庭的重擔,小狗羅洛是他最好的朋友:
1893年,17歲的水手傑克·倫敦以《日本海的颱風故事》獲得《舊金山呼喚》雜誌徵文比賽冠軍,獎金25美元;1900年,傑克·倫敦在一流雜誌《綜合月刊》發表短篇小說《北國的奧德薩》,稿費120美刀。
1903年,傑克·倫敦出版《野性的故事》,轟動美國,形成傑克·倫敦旋風,暢銷全球:
《野性的故事》初版封面
1916年,功成名就、如日中天的傑克·倫敦,因服用麻醉品過量而去世,這個曾以《熱愛生命》激勵了無數讀者的大作家,為何會以這樣的方式離開世界?
傑克·倫敦1909年出版的半自傳體小說《馬丁·伊登》,或許有我們想要的答案:
《馬丁·伊登》初版封面
同名影片《馬丁·伊登》,今年摘得威尼斯電影節影帝桂冠:
《馬丁·伊登》情節很簡單,一個來自底層的窮小子,拼命寫作,名利雙收,步入上流社會,但卻感到空虛、幻滅,最終跳海自殺:「當人生只能帶來痛苦和疲憊,死亡就做好準備以便你能在長眠中得到安慰。那麼他還等什麼呀?可以走了。」
傑克·倫敦筆力強悍,對馬丁初入上流社會的惶恐做了非常動人的描述:
進入飯廳的那一段路程對他來說簡直是一場惡夢。他跌跌絆絆地往前走,時而衝到了前面,時而又蹣蹣跚跚地落在後面,有許多次看來是寸步難移了,然而他畢竟走完了這一段路,在她身邊坐下來。可面前擺著的各式刀叉又使他著了慌。
怎樣用鏡頭再現這一情景?
馬丁從容、自在,似乎早已習慣中產階級的餐桌禮儀;面對政府是否加大教育投入的問題,他巧妙地用食物作比喻,經費應該用於底層:
這樣的改編看似增添了人物的魅力,實則踐踏了原著的精華,太簡略,也太過敷衍——
面對中產家庭高雅的生活環境和生活方式,馬丁從惶恐無地的巨大落差中奮發向上,不顧一切地汲取學識、埋頭創作:必須出人頭地才能配得上高貴的女神。
好端端的奮鬥、幻滅的青春殘酷物語,楞被整成了苦大仇深的白左樣板戲,歐洲自由派被自己的亂編感動得一塌糊塗:
既然如此,何不讓馬丁參加遊擊隊,打擊法西斯?
馬丁時來運轉,作品大賣,紅得發紫,拋棄他的女友又找上門來:
馬丁認為她愛的只是他現在的名氣、地位,她並不愛他的作品和他這個人,整個社虛偽得要命:我厭惡生活,它令我作嘔!
可是,向曾經的愛人大吼「給我滾」?!
這不是馬丁,馬丁心地善良,就算再傷心、絕望,也不可能破口大罵一個曾經讓他頂禮膜拜的女神——
這是編導對原著卑劣的篡改,完全違背藝術和生活邏輯的意淫。
片尾拍得不錯,燦爛的晚霞中,馬丁頭也不會地遊向大海深處,充滿殉道式的悽美、悲壯:
死亡可怕而又美麗,就像馬丁投奔怒海前誦讀的溫伯恩的著名詩句:
幸虧生命並非永恆,
幸虧死者長眠不醒;
即使疲憊不堪的河流,
也能入海安身。
總體而言,這是一次糟糕到可怕的改編,唯一的功用是激發讀者閱讀《馬丁·伊登》原著的興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