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擊上方「徐徐道來話北京」,加星標,我們天天和您悶得兒蜜!
今天推送圖文與音頻內容不同,點擊音頻可直接收聽!
大興是永定河懷抱中的驕子。因于成龍在大興治水成功,康熙賜名「永定河」,後擴指全流域。永定河大興段全長55.2公裡,流域周邊保存著豐富的歷史遺蹟、非遺文化,擁有豐富的農耕文明、紅色文化和良好的生態基礎。目前已經成為市民旅行、觀光、體驗的重要遊覽線路。
在很多影視劇、戲曲中,講述的都是出身山西的于成龍為官清正廉潔的故事,他也被康熙譽為「天下廉吏第一」。鮮為人知的是,在康熙年間,還有一位廉吏也叫于成龍,他生於蓋州,深受山西于成龍的賞識,並且都擔任過直隸巡撫等要職,後世尊稱二人為「大小於公」,民間有「前於後於,百姓安居」的說法。
在《蓋平縣誌·人物誌·鄉宦》中,就有關于于成龍的記載。縣誌中除了簡單介紹了其為官的履歷,還以「大小於公」將他與山西的于成龍進行區別。
大於公,又被稱為老于成龍,是山西永寧人,字北溟,生於1617年,用兵如神、善於治盜,以清廉著稱,被康熙皇帝譽為「天下廉吏第一」。近些年,他的故事一度被搬上螢屏,拍成電視劇,改編成京劇,因此知道的人非常多。
小於公,又被稱為小于成龍,則指的是蓋州于成龍,字振甲,號如山,比大於公小21歲,雖也才華超群,勤政廉能,頗受康熙皇帝賞識,但後人知之甚少,甚至在蓋州市也鮮有人知,但在咱們北京的永定河傳說中卻是流傳著很多故事。當然,很多不太了解的人,常常將二人混為一談。
《蓋平縣誌》記載,于成龍於清崇德三年(1638年)出生於奉天府蓋平縣,也就是現在的遼寧蓋州市,幼年時便過繼給他的叔父於得水為子。順治十年(1653年),于成龍跟隨於得水遷至河北固安縣南房上村,死後葬在了北京石景山。據史料記載,小于成龍死後隨他的父親於得水葬於石景山區楊莊村西,但他的墓地如今已不復存在。
不過,在1995年,北京市石景山區農委在楊莊村西一帶修建樓房時,在地下挖出了一盒青石材料的方形墓誌。墓誌非常大,長寬各96釐米,上面刻著密密麻麻的蠅頭小楷。當時,北京市石景山區文化委員會研究員苗天娥和另一位老專家將墓誌上的文字抄了下來。經過仔細辨識,他們驚喜地發現,這塊墓誌上記載的竟然是小于成龍的生平事跡。
墓誌上面的銘文共有4200個字。通過銘文和史書上的記載,我們可以了解小于成龍的生平。
小于成龍和大于成龍一樣,都是大器晚成。康熙七年(1668年),小于成龍因為治水的軍功,得到河北樂亭知縣一職,開始了他的政治生涯,當時他已經30歲了。
初入官場的小于成龍,廣修學宮,勸民間開墾土地,免賦稅,大力圍剿地方盜匪,政績頗為顯著。在樂亭連任11年知縣後,他晉升為通州知州。小于成龍在通州仍力剿盜匪,老百姓在他的治下安居樂業。在他離開通州之後,老百姓感念他的德政,還為他建了一座於公祠。
在通州任職期間,小于成龍不僅深受百姓擁戴,還得到了時任直隸巡撫的老于成龍的欣賞,並且上疏推薦了這位小于成龍,留下了「于成龍疏薦于成龍」的佳話。
由於政績突出,外加老于成龍的舉薦,小于成龍升任江寧,也就是現在南京市的知府。小于成龍頗有老于成龍之風,清正廉潔、一心為民,敢於和制府,也就是制置司衙門,掌軍務的部門據理力爭,澄清土地賦稅,狠狠地打擊不法豪強勢力。也因為這件事,他引起了康熙皇帝的重視。
《八旗通志》中的《于成龍傳》記載,康熙皇帝南巡至江寧,提升小于成龍為安徽按察使,並召見了于成龍的父親於得水,賜貂裘披領,諭之曰:「爾子于成龍,居官清廉,惟爾教子有方,特加賞賚。」這個賚字是賜予,給予的意思。
自那之後,小于成龍一再被提拔。康熙三十五年(1696年),噶爾丹作亂,康熙御駕親徵時,點名小于成龍督運糧餉。
小于成龍沒有辜負康熙的厚望,他率軍走過數千裡的沙漠,歷盡千辛萬苦將軍糧送到。康熙凱旋後論功行賞,授拜他喇布勒哈番,也就是「騎都尉」。
▍小于成龍最大的功績是啥?
康熙晚年提起此事,仍對于成龍讚賞有加,無限感慨地說:「朕北徵時,于成龍總理糧餉,凡事調度得宜,不憚勞苦,真為國出力。」
小于成龍不僅清廉,還是位能臣,他一生立功無數,其中最為人稱道的是對永定河的治理。
清代時,永定河稱為渾河,水患日益嚴重,河水平均3年就泛濫一次,特別是康熙三十七年(1698年),渾河泛漲,淹沒兩岸旗下及民人莊田,百姓流離失所。
時任兵部尚書兼右都御史管直隸巡撫的小于成龍臨危受命,治理渾河。他改變以往的治河辦法,注重渾河的全程治理。他全程監督,3個月時間共疏浚河道145裡,築南北堤180餘裡。
當年7月,小于成龍疏請將霸州等處開挖的新河命名為永定河。康熙斟酌再三,將整個渾河幹流賜名為永定河,題額建碑,首次敕封永定河神。永定河之名由此誕生,于成龍的名字也名垂青史。
永定河之名沿用至今已有300多年的歷史,永定河水利史上始終記載著這位功臣的大名。後來,于成龍從康熙三十一年(1692年)出任河道總督,致力於治河。他曾多次治理過淮揚等河道,積累了豐富的治河經驗。
▍于成龍辦了一件惠民的大事是啥?
在河道總督任上,小于成龍還幹了一件惠及萬民的大事,那就是豁免河夫、增設河兵,改派募為僱募,使民不擾,徹底根除了明清以來僉qiān派累民的弊端。所謂僉派就是強行徵派的意思。
在清朝初期,統治者在一些重大工程中採用了僉派民夫的辦法。最終,在于成龍的多次呼籲和堅持下,清朝革除了僉派民夫這一弊端。
康熙三十八年(1699年),小于成龍病情加重,向康熙奏請病假離任,康熙命其在任調治,並遣御醫前往探視,賜藥診治。第二年,于成龍終因積勞成疾病逝於淮署衙門任所,也就是今天的江蘇淮陰。
臨終前,于成龍為此生有三件事沒能完成而遺憾不已。一是河工未成,于成龍原本想把治理永定河的方法和經驗運用到治理黃淮上,卻沒有完成;二是上有80歲的祖母,但自己不能侍養送終;三是祖墓未築。
拍攝於1966年3月18日,現已不存
于成龍死後和他的父親葬在北京市石景山區的楊莊。墓地如今已不復存在,不過,在北京市石景山區的老檔案中,還能找到拍攝於1966年的于成龍墓地舊照。這座墓地雖然現在看上去比較壯觀,但在當時已是非常的簡陋。除了一對華表外卻沒有其他石像生。這可能與他廉潔奉公、一生儉樸有關。
▍于成龍為民誆駕
資料來源:
大興文史系列叢書編輯委員會編著:《大興記憶》
永定河傳說之《于成龍為民誆駕》 搜集整理:李新樂
FM1039:周一至周日
早6:00-6:30
徐徐道來話北京
326896656@qq.com
掃描關注 線下活動早知道
本節目圖文音頻所有權利歸屬於
北京人民廣播電臺交通廣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