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生於大山,長於大山,我是農民的孩子,回到農村為父老鄉親辦實事是我的願望,回報養育自己的農村是我的初心,幫扶貧困村脫貧奔小康是我的使命。」張立冬是隴南市公安局派駐武都區的「第一書記」,曾先後在魚龍鎮孟家山村、坪埡藏族鄉俄兒村任職。
2013年12月,張立冬來到魚龍鎮孟家山村時,這裡是市級深度貧困村。「坑坑窪窪的爛泥路,搖搖欲墜的危舊房隨處可見;村民只知道種土豆、麥子,一年到頭也『刨』不出幾個錢;老百姓致富沒門路、沒資金、沒技術,集體沒收入,啥都幹不了。」張立冬對剛來到孟家山村時的情況記憶猶新,也正是這樣的情景,讓他下定決心「要給窮根松鬆土」。
3年多來,他從加強村級組織建設,培育富民主導產業,開展志智雙扶活動入手,昔日小山村發生翻天覆地的巨變——爛泥路變成了寬闊的水泥路,連通到了村民的家門口;馬鈴薯農民專業種合作社、中藥材農民專業合作社不斷壯大發展,地裡的「土蛋蛋」變成了致富的「金蛋蛋」;莊稼豐收後很快銷售一空,村集體收入翻了幾倍,村民們看到了奔小康的希望……
「作為第一書記,奮戰在脫貧攻堅一線,知道自己肩上扛的份量,只有懷揣真情,心繫群眾,苦幹實幹,才能不負使命,贏得群眾認可。」帶著沉甸甸的使命和責任,2017年7月,張立冬再次被組織選派到貧困程度更深的坪埡藏族鄉俄兒村擔任第一書記、駐村幫扶工作隊隊長。
坪埡藏族鄉是隴南市25個特困片區鄉鎮之一,自然環境惡劣,地質災害頻發,貧困程度深。俄兒村山高坡陡,石多土薄,全村161戶738人,建檔立卡貧困人口90戶389人。張立冬駐村後為了掌握第一手民情資料,帶著工作隊員走村串戶,深入田間地頭,全面摸排每戶家庭信息、發展狀況和群眾期盼等,了解群眾需求,謀求發展良策。
通過一次次的實地走訪,張立冬全面掌握了全村161戶農戶的基本信息,對90戶建檔立卡貧困戶制訂「一戶一策」,撰寫了130多篇7萬多字的民情日誌。在全面梳理匯總的基礎上,他會同村「兩委」班子,認真分析致貧原因,結合土地貧瘠、產業單一、就業困難、因病因學致貧問題突出等村情實際,提出了項目創收、就業增收、辦學治窮、法治扶貧的脫貧計劃,為實現整村脫貧奠定了堅實基礎。
「沒有主導產業,貧困人口收入就缺乏堅強支撐,收入不可持續、不穩定。」張立冬在俄兒村駐村發現,村裡山多地少,產業不明晰。駐村以來,他與村「兩委」班子成員反覆調研,決定因地制宜,精準施策,動員村民發展發展大紅袍花椒800畝,黃芪20畝、辣椒90畝、板藍根50畝,還成立了吉祥農民專業合作社和如蘭農民專業合作社,養殖土豬200餘頭、土蜂110餘箱。
2016年,市、區兩級啟動坪埡藏族鄉「整鄉搬遷」易地扶貧項目。張立冬及時召開村「兩委」會議,採取「支部書記動員村幹部,村幹部動員黨員,黨員做好群眾工作」的方式,分層分類、上下聯動,逐戶逐人開展思想動員工作。2018年10月,全村144戶群眾全部搬遷入住新家園。如今,在新的村莊裡,道路硬化了,自來水接通了,文化廣場建成了,太陽能路燈亮了,村莊變乾淨變美了……俄兒村群眾收穫了滿滿的獲得感、幸福感、自豪感。
值得一提的是,駐村期間張立冬還依託公安工作優勢,深入推進法治扶貧,積極開展普法宣傳,加大矛盾糾紛滾動排查,融入基層社會治理,主動承擔治安巡邏任務,點亮鄉村「平安燈」。同時,定期召開寺廟管理人員座談會,及時關注信教群眾思想動態和佛事活動情況,有效維護了藏區社會和諧穩定。
責任比山高,使命重如鐵。七年來,張立冬用心用情用力幫扶,他所在的駐村幫扶工作隊2015年、2016年連續被評為全省先進駐村幫扶隊。紮根山區,無私奉獻,張立冬以忠誠和熱血踐行脫貧攻堅使命,展現了一名基層民警無私奉獻的樸素情懷,詮釋了共產黨人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崇高品格與價值追求。 (馮維平袁媛遠)
[責任編輯:呂紅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