腸道微生物群為肝硬化診斷提供便利

2020-12-23 科學網

腸道微生物群為肝硬化診斷提供便利

作者:

小柯機器人

發布時間:2020/7/1 20:36:25

美國加州大學Rohit Loomba和索爾克生物研究所Ronald M. Evans研究組合作取得進展。他們揭示了可以預測肝硬化的通用腸道微生物組特徵。這一研究成果於2020年6月30日在線發表在《細胞-代謝》上。

為了確定肝硬化診斷與腸道微生物的相關程度,研究人員比較了包括非-非酒精性脂肪性肝(NAFLD)對照、NAFLD肝硬化患者及其直系親屬在內的163名特徵明確參與者的糞便微生物組。通過使用隨機森林機器學習算法結合鳥槍法宏基因組學和非目標代謝組學譜的差異豐度分析,研究人員發現離散的宏基因組學和代謝組學特徵在檢測肝硬化方面同樣有效(診斷準確度為0.91,曲線下面積[AUC])。

將宏基因組學特徵與年齡和血清白蛋白水平相結合,可以準確地區分在地理上分離區域病因和遺傳上不同人群的肝硬化。肝硬化患者的血清天冬氨酸轉氨酶水平增加,這可以區分肝硬化和早期纖維化。這些發現表明腸道微生物組種類可能為肝硬化的非侵入性診斷提供便利。

據悉,腸道微生物組紊亂與NAFLD向晚期纖維化和肝硬化的發展有關。

附:英文原文

Title: A Universal Gut-Microbiome-Derived Signature Predicts Cirrhosis

Author: Tae Gyu Oh, Susy M. Kim, Cyrielle Caussy, Ting Fu, Jian Guo, Shirin Bassirian, Seema Singh, Egbert V. Madamba, Ricki Bettencourt, Lisa Richards, Manuela Raffatellu, Pieter C. Dorrestein, Ruth T. Yu, Annette R. Atkins, Tao Huan, David A. Brenner, Claude B. Sirlin, Rob Knight, Michael Downes, Ronald M. Evans, Rohit Loomba

Issue&Volume: 2020-06-30

Abstract: Dysregulation of the gut microbiome has been implicated in the progression of non-alcoholicfatty liver disease (NAFLD) to advanced fibrosis and cirrhosis. To determine the diagnosticcapacity of this association, we compared stool microbiomes across 163 well-characterizedparticipants encompassing non-NAFLD controls, NAFLD-cirrhosis patients, and theirfirst-degree relatives. Interrogation of shotgun metagenomic and untargeted metabolomicprofiles by using the random forest machine learning algorithm and differential abundanceanalysis identified discrete metagenomic and metabolomic signatures that were similarlyeffective in detecting cirrhosis (diagnostic accuracy 0.91, area under curve [AUC]).Combining the metagenomic signature with age and serum albumin levels accurately distinguishedcirrhosis in etiologically and genetically distinct cohorts from geographically separatedregions. Additional inclusion of serum aspartate aminotransferase levels, which areincreased in cirrhosis patients, enabled discrimination of cirrhosis from earlierstages of fibrosis. These findings demonstrate that a core set of gut microbiome speciesmight offer universal utility as a non-invasive diagnostic test for cirrhosis.

DOI: 10.1016/j.cmet.2020.06.005

Source: https://www.cell.com/cell-metabolism/fulltext/S1550-4131(20)30306-5

相關焦點

  • ...與慢性肝病,肝癌|慢性肝病|腸道菌群|微生物群|肝癌|代償|-健康界
    儘管肝硬化的病因可能有所不同,但在肝病的末期,微生物群與肝臟的相互作用在很大程度上與病因無關。也就是說無論哪種都可能發展為肝硬化。這些發現可能解釋了為什麼腸道微生物群的改變和細菌易位的增加可能為不同器官的免疫病理發展為器官衰竭,加重全身炎症和誘導ACLF的環境。
  • 兒童發育期間維持健康和疾病發展的腸道微生物群|腸道菌群|兒童...
    對於這每一個問題,腸道微生物群因素都尤為顯著。腸道微生物群與兒童發育之間的關聯為改善健康預防提供了一個獨特的機會,也是兒科醫學的基石。環境會影響微生物群的發育 (圖1)。雖然關於微生物群在出生前是否通過胎盤的子宮內微生物定植而受到影響的數據存在衝突,但一致認為出生後立即微生物定植的數據顯著性增加,其中初始定植由兼性厭氧菌引起,隨後是專性厭氧菌。
  • 人類腸道微生物群204938個參考基因組的統一目錄
    人類腸道微生物群204938個參考基因組的統一目錄 作者:小柯機器人 發布時間:2020/7/22 14:23:31 歐洲生物信息學研究所(EMBLEBI)Robert D.
  • 人類腸道,細菌4600多種,你知道幾種
    腸道細菌據估計,人體內外含有的微生物群的細胞,包括細菌、真菌和其他微生物比人體細胞還多。單單就在人類腸道中就發現了4600多種細菌。這種被稱為宏基因組學的方法,提供了一個強大的替代方法來分離和測序單個物種的DNA。
  • 腸道微生物與人體健康研究進展
    本文總結了人體腸道中病毒、真核生物、細菌和宿主免疫系統的相互作用,微生物群的失衡可能導致的疾病如肥胖和克羅恩病等,以及微生物環境在人體內的成熟過程,期望有助於診斷和治療與腸道微生物失衡相關的疾病。1 人體腸道微生物人體的微生物主要分布在體表[1]、腸道和口腔[2],微生物的種類及數量構成是不同的。其中,腸道中的微生物數量約為機體自身細胞(1013)的10倍,在自然界中,結腸中分離出的微生物密度最高,人體糞便乾重的 60%為細菌。
  • 微生物群通過腸腦迴路調節交感神經元
    他們發現微生物群可通過腸腦迴路調節交感神經元。該研究於2020年7月8日發表於《自然》。 他們通過將生物小鼠模型與轉錄組學、電路追蹤方法和功能操作相結合,來表徵微生物群對腸道相關神經元的影響。他們發現腸道微生物組調節腸道外源性交感神經元,微生物群清清除導致神經元轉錄因子cFos的表達增加,並且用產生短鏈脂肪酸的細菌感染無菌小鼠,其定植抑制了腸道交感神經節中的cFos表達。
  • 腎臟疾病中的腸道菌群
    這些發現可能有助於慢性腎臟病的治療,並為改善人類健康提供了針對微生物群及其蛋白質組酶活性的臨床方法。>儘管飲食調整是慢性腎臟病治療的基石,但飲食與微生物群相互作用在慢性腎臟病發病機理和治療中的機製作用尚未得到充分研究。
  • 腸道菌群調節腸道平衡的新機制
    腸道菌群調節腸道平衡的新機制 作者:小柯機器人 發布時間:2020/2/12 13:11:30 英國弗朗西斯•克裡克研究所Vassilis Pachnis和Yuuki Obata合作的最新研究發現通過微生物群進行神經元編程可調節腸道生理
  • 最新研究進展 | 行為和神經退行性疾病中的腸道微生物分子
    此外,腸道微生物組具有驚人的遺傳多樣性,從人類腸道微生物種群中測序出超過2200萬個基因,並且擁有龐大的獨特酶庫,能夠產生和修飾多種化學結構基團。 我們基於這些基礎發現來描述和概念化化學信息的解碼,這些化學信息如何介導腸道-腦軸的觀察效應,從而為理解和治療多種神經系統疾病提供希望。
  • 樹突狀細胞來源的鐵調素通過螯合微生物群中的鐵促進黏膜癒合
    樹突狀細胞來源的鐵調素通過螯合微生物群中的鐵促進黏膜癒合 作者:小柯機器人 發布時間:2020/4/11 13:46:02 樹突狀細胞來源的鐵調素可以螯合微生物群中的鐵以促進黏膜癒合,這一成果由美國康奈爾大學Gregory F
  • 微生物群和微生物組有區別嗎?本文帶你詳細了解它們的前世今生
    而且,攜帶抗生素抗性基因的微生物通常屬於天然微生物群中的稀有分類群。 在壓力條件下,它們為健康和生存提供了保障,並確保了生態系統的可塑性。但是,在動物和人類腸道微生物組中,這些方面對於疾病暴發和治療至關重要,因此在WHO對抗生素耐藥性擴散的預測中得到了應用。同樣,在這裡,計算資源仍然是使生物信息學成為微生物組分析瓶頸的問題。
  • 腸道菌群調節人類免疫細胞動力學
    腸道菌群調節人類免疫細胞動力學 作者:小柯機器人 發布時間:2020/11/27 13:03:01 美國斯隆·凱特琳紀念癌症中心Joao B.
  • 科學家發現腸道微生物與左旋多巴的種間代謝途徑
    在最近一項研究中,哈佛大學和加州大學舊金山分校的研究人員描述了腸道菌和左旋多巴代謝的種間途徑,這些微生物活性的變化可能導致患者對左旋多巴產生異質反應,如療效下降和副作用。
  • 手肝掌、皮膚蜘蛛痣、身體黃、腹水或提示肝硬化及肝癌
    肝掌為慢性肝炎、肝硬化的重要標誌之一,但也可見於少數健康人。治療應注意休息、合理膳食、尋找病因、積極治療肝臟疾病及補硒等。蜘蛛痣---是一種特發性毛細血管擴張症,為皮膚小動脈分支末段擴張所形成。痣體有一個中心點,周圍有呈輻射形的小血管分支,形態似蜘蛛,故而稱為蜘蛛痣。
  • 維生素D與腸道菌群的互作|腸道菌群|維生素D|細胞|疾病|嬰兒|-健康界
    這些結果提供了強有力的證據,表明宿主維生素D信號和老年人腸道菌群健康之間存在重要的相互作用。腸道中CYP27B1-和CYP24A1-24-羥化酶的共定位表達可能會被存在的微生物群增強或抑制。 無論是通過飲食幹預和/或在臨床上給合適的人群補充維生素D,發現與更有利的腸道微生物多樣性相關的活性維生素D代謝產物(包括已知的丁酸鹽生產者的特定微生物)可能會為臨床提供潛在的幹預目標。
  • 每天補充這種水果有助腸道健康,最新研究實錘了!
    次級膽汁酸是一種可損傷腸道細胞的物質,降低次級膽汁酸更有利於腸道健康。 C肝可導致肝臟慢性炎症壞死和纖維化,甚至可能發展為肝硬化、肝細胞癌。C肝的流行呈全球性,世界衛生組織(WHO)估計在2015年全球有7.1億HCV感染者,全球流行率1%。我國也是C肝大國,C肝是我國第四大常見傳染病,預計C肝感染者人數超過1000萬人。
  • 他汀類藥物或可用於治療腸道菌群失調
    他汀類藥物或可用於治療腸道菌群失調 作者:小柯機器人 發布時間:2020/5/10 21:40:18 比利時魯汶大學Jeroen Raes、法國索邦大學Karine Clément等研究人員合作發現,他汀類藥物或可用於治療腸道菌群失調
  • 陳根:腸道菌群改善焦慮狀態,健康飲食的意義之重
    文/陳根當今社會,以擔心或恐懼為特徵的焦慮障礙和抑鬱症已經成為人們在精神健康方面的新的關涉,同時,焦慮和抑鬱往往也是最難查明的問題之一。但已有研究證實,不良的飲食習慣是導致焦慮和抑鬱惡化的因素之一,而改善飲食習慣可以緩解疾病症狀,這與腸道微生物有著密切關係。事實上,腸道龐大菌群和腸道神經元組成的複雜網絡,早已讓腸道成為人體的另一大感覺器官。
  • 狗狗嘔吐的鑑別診斷
    3.2伴隨症狀犬腹痛症狀表現為弓腰,腹圍緊縮,觸摸腹部敏感。嘔吐伴有腹痛者多見於急腹症,如腸套疊、腸扭轉、病毒性腸炎等。若腹痛症狀可在嘔吐之前獲得暫時緩解,多是急性胃腸炎、腸套疊等;但膽囊炎、膽結石、腸道蛔蟲病、急性胰腺炎等則嘔吐後不能使腹痛緩解。
  • 肝臟硬度正常值是多少 怎麼預防肝硬化
    LSM≥17.5 kPa可以診斷B肝肝硬化;LSM≥12.4 kPa可診斷為進展性肝纖維化;LSM<10.6 kpa可排除肝硬化可能;<="" p="">LSM≥9.4 kPa可診斷顯著肝纖維化;LSM<7.4 kpa可排除進展性肝纖維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