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sprit大潰敗,港資品牌難過「中年危機」

2020-12-25 21世紀商業評論

文/ 李惠琳 編輯/ 譚璐

似乎是一夜之間,港資服裝品牌集體「沒落」,一代人心中的青春記憶終結了。

堡獅龍賣身、Esprit敗走中國、I.T退市、佐丹奴業績暴跌……如今的90後、00後或許不熟悉這些品牌,不過70後、80後的衣櫥裡一定有過它們的位置。

最繁榮時期,這些品牌曾站在時尚潮流的前端,撐起全國各地商業街和賣場的半邊天。潮流瞬息萬變,經歷過短暫的輝煌歲月後,它們逐漸在激烈競爭中失去光芒,淡出一線城市的主流商圈。

今年的疫情黑天鵝,更讓這些品牌難以喘息。數據顯示,2020年,思捷環球、I.T.集團、堡獅龍這幾家港股上市服裝企業業績慘澹,尤其以Esprit母公司思捷環球的損失最為慘重,淨利潤虧損近40億港元。

當年由娛樂明星林青霞、張國榮「帶貨」的Esprit,曾經受無數少男少女追捧,在時尚圈風靡數十年,至今仍有一批忠實擁躉。

「今年雙十一本來想買幾件Esprit的衣服,淘寶一搜才發現店已經沒了。」80後何晉對Esprit退出中國市場感到惋惜,「Esprit是我之前找到風格最合適又符合心理價位的品牌,在網上買幾乎不用擔心出錯。」

業績輝煌不再,股價也一路下滑。12月23日,思捷環球的股價為1港元/股,市值為18.87億港元,還不到2007年巔峰時期1750億港元市值的零頭。

為何近年來港資服裝品牌黯然失色?Esprit盛極而衰的經歷,值得深思。

港星帶貨,風頭無兩

1964年,Esprit由美國運動員Douglas Tompkins與妻子一同創立,因採用當時年輕人追捧的嬉皮士風格,迅速在北美市場走紅。不過,真正讓Esprit成為一個全球時尚品牌並風靡中國市場,歸功於一個精明的香港商人邢李原,也就是林青霞的丈夫。

1972年,邢李原的香港遠東有限公司成為Esprit的原料採購代理商,將Esprit服裝引入亞洲各地,填補了當時時尚品牌匱乏的需求,賺得盆滿缽滿。1993年,邢李原旗下的思捷環球在香港上市,之後又分四次收購了Esprit所有控股權。

中國消費者對Esprit的印象,最初源自林青霞的親身代言。1994年,邢李原與林青霞成婚後,林青霞時常身穿自家品牌的衣服出入公共場合,變身行走的廣告牌,帶來強大的粉絲效應。

林青霞和邢李原出席活動

此外,彼時當紅的明星也紛紛為Esprit站臺,2001年上海南京西路的Esprit旗艦店開業時,張國榮、梅豔芳、林憶蓮亮相剪彩,一時間,門庭若市。

Esprit定位於高街潮牌,消費者集中在相對有經濟實力的中產階級。由於當時在內地市場並無競爭對手,Esprit佔據了主流商場最好的位置,獨領風騷十多年。

在截至2008年6月底的財年,思捷環球迎來了巔峰,營收372.27億港元,淨利潤達64.5億港元,並創下超過1750億港元的最高市值,碾壓同期的佐丹奴、堡獅龍,成為港股的「時裝之王」。

盛極而衰,失去靈魂

登上山頂,接下來的就都是下坡路。

2009年,思捷環球沒能延續此前15年的雙位數高速增長,營業額和淨利潤分別下滑了7.4%、27.4%,之後更是每況愈下。2013年,思捷環球遭遇了上市後的第次年度虧損,淨利潤虧損43.88億港元,被剔出藍籌股。

更讓Esprit備受打擊的,是掌舵者邢李原抽身離去。2006年起,邢李原先後辭掉公司董事會主席和CEO的職位,並不斷減持股份到2010年完全拋空。

Esprit最後一次被中國消費者關注,還是其中國門店和官網就以低至1折的折扣清庫存。《21CBR》記者在網上搜索發現,目前Esprit官方旗艦店已經關閉,只有一些主打折扣的淘寶小店仍在售Esprit商品。

一位店鋪客服稱,商品都是商場專櫃撤櫃後的斷碼庫存,特價銷售。從商品銷售數據看,即便打著1到2折,多數商品的月銷售訂單也僅有個位數。

12年間巨大的反差,是如何造成的?Esprit將原因歸咎為「失去靈魂」。

Esprit早期以簡約、新潮的設計廣受歡迎,然而潮流瞬息萬變, Esprit還保持恆古不變的設計,加之產品更新相對慢,沒有跟上年輕人的消費需求,難以激起購買慾。

來源:Esprit官網

更重要的變化,在於快時尚品牌的衝擊。

2002年至2007年,優衣庫、ZARA、 H&M等品牌相繼進軍中國市場,在款式、設計等方面都與國際時尚潮流高度接軌,並憑藉對年輕消費者需求的快速反應,以及更便宜的價格、更快的供應鏈,日漸佔領了內地消費者的衣櫥。

在紡織服裝管理專家程偉雄看來,港資品牌沒落,歸根究底,是對消費者的需求和變化了解不夠,品牌、產品、渠道都出現老化。

Esprit高速成長的黃金十年,移動網際網路和電商還未普及,傳統線下商場是優勢渠道。「當初國內品牌都在批發市場裡,Esprit在主流商場佔據了『制高點」,才能脫穎而出。現在如果一個品牌能在在購物中心開出500家或者上千家,也能夠成為一個主流品牌。」程偉雄說,基於慣性思維,Esprit不會輕易改變其固有模式,「這會導致了它就像溫水煮青蛙,覺醒的時候已經跳不出來了。」

此外,「零售批發」的基因也是桎梏之一。Esprit走的都是服裝行業傳統的「輕資產」路線,公司負責設計新品和召開訂貨會,產品開發周期長,使得Esprit難以對市場變化作出快速反應,「現在必須是自下而上的需求導向,品牌要按需去生產、研發、推廣,而不是關起門來自己搞。」 程偉雄說。

學習Zara,抱團慕尚

近幾年,Esprit一直苦苦尋找轉型的路徑。

2012年,思捷環球挖來Zara母公司的馬浩思擔任執行長,以及其他幾位Zara前高管負責公司戰略、採購、銷售各方面業務,開啟了「Zara化」的改革 。

比如,優化供應鏈,上架銷售時間由9個月縮短至3個月,產品風格轉向快時尚,集中發展電商業務等。為了討好年輕人,2016年趁著韓劇《太陽的後裔》爆紅,Esprit邀請韓國明星宋慧喬擔任新一季服裝代言人。

來源:淘寶店

改革確有成效,2016至2017財年,思捷環球實現了連續兩年盈利。可惜好景不長,隨著2018年馬浩思離職,New Look的前高管Anders Kristiansen接任,思捷環球又打回原形,2018至2019財年均出現超過20億港元的虧損。

不僅如此,管理層的頻繁動蕩,也讓Esprit的產品風格多次變化,模糊了品牌定位。頻繁的價格促銷也讓以往高大上的形象不復存在,造成原有客戶群體的流失。2013財年至2020財年,思捷環球在中國內地的銷售額由24億港元降至2.59億港元。

思捷環球的主要收入來自分為批發零售和加盟,市場集中在德國和歐洲地區,近年亞太市場佔比不到10%。

Esprit原本希望在中國市場尋找新的機會。2019年12月,思捷環球和慕尚集團宣布將成立合資公司,進一步改善Esprit。

不過這場被視為「抱團取暖」的合作隨著疫情的到來泡湯了。2020年7月,思捷環球公告稱,與慕尚集團的合資之協議已終止,原因在於後者未能在協議籤署後兩個月內成立合資公司。

程偉雄向《21CBR》記者分析稱, Esprit目前更趨向於做大眾休閒品牌,而慕尚集團之前可能是希望通過Esprit開拓下沉市場,二者實現品類上的互補。隨著疫情爆發,慕尚集團亟需保留現金流、聚焦主業。

Esprit還有翻盤的機會嗎? 股東仍寄希望於啟用新管理層。今年7月,思捷環球大股東提議罷免公司的CEO和多位執行董事,12月17日CEO及CFO已辭任執董。只是,未來無論誰來接盤,重振Esprit都絕非一件易事。

按照新的重組計劃,思捷環球將通過削減員工數量、降薪、優化店鋪組合等措施來降低運營成本,度過疫情難關,包括在德國關閉50%的門店,裁員約1100人,在亞洲減少100個崗位等。

十年河東,十年河西, Esprit還能重回內地市場嗎?或許,現在的年輕人已經不關心了。

相關焦點

  • 借年輕之名破品牌「中年危機」
    除了籤約代言人,巧媽媽以「節目指定產品」身份贊助歐陽娜娜新綜藝《陽光姐妹淘》,力誠食品加盟了湖南衛視綜藝《笑起來真好看》,並作為高評分旅行真人秀《地球之極·侶行》節目指定產品……  在晉江食企以不同的方式與流量明星、綜藝接觸的眾多動作中,我們不難發現,知名食品企業不免面臨品牌老化的「中年危機」,除了積極接觸新渠道、嘗試新玩法之外,與新一代明星、有影響力的綜藝節目合作,「以新帶老」依舊是許多企業品牌年輕化過程中的主流選擇
  • 港資珠寶專題報告:塑造年輕品牌,擁抱新生代
    第一類為國際珠寶品牌,包括 Tiffany、Cartier、Bvlgari、Van Cleef&Arpels,品牌文化悠久,產品設計時尚,渠 道以自營為主,主要覆蓋一、二線城市,滿足了一小部分人對奢侈品的需求。第二類包括港資品牌周大福、周生生、六福、謝瑞麟,內地品牌周大生、老鳳祥、 老廟黃金、潮宏基、明牌珠寶等。
  • 從必勝客到狗不理,深陷中年危機的餐飲品牌要學會跟年輕人對話
    1 餐飲品牌「中年危機」頻發, 難道是「後浪效應」? 同店業績持續下滑的問題亟待解決,為了走出「中年危機」和吸引更多的年輕消費者。
  • 《逆流大叔》港片的中年危機,我們的中年危機,挺住,拼搏
    香港電影似乎就正處在它的中年危機之中。它已不再是那個風光無限的少年,而是有些發福,充滿著困境和無奈的中年大叔。電影中的幾位大叔用現在的話來說就是「喪」。一副謹小慎微,一副垂頭喪氣,一副無精打採的樣子。也許他們從來都沒有想過自己的人生會變成這樣,也許他們年輕時也曾是熱血青年。但是生活把他們變成了這個樣子。
  • 熱播劇《三十而已》反應的中年危機,網際網路思維教你如何化解
    所以鍾曉芹的中年危機並不能稱為危機,只是一種平凡造成的坎坷。,恐怕都有這樣無力的感覺,既達不到單位領導的要求,也達不到家裡妻子的要求,一天就這麼點時間,自己而也不知道該怎麼分配,最終雙線潰敗。,事業受挫,家庭失敗,要想消除中年危機,就要我們認清現實,提早規劃。
  • 借年輕之名,食品企業破品牌「中年危機」
    除了籤約代言人,巧媽媽以「節目指定產品」身份贊助歐陽娜娜新綜藝《陽光姐妹淘》,力誠食品加盟了湖南衛視綜藝《笑起來真好看》,並作為高評分旅行真人秀《地球之極·侶行》節目指定產品……在晉江食企以不同的方式與流量明星、綜藝接觸的眾多動作中,我們不難發現,知名食品企業不免面臨品牌老化的「中年危機」,除了積極接觸新渠道、嘗試新玩法之外,與新一代明星、有影響力的綜藝節目合作,「以新帶老」依舊是許多企業品牌年輕化過程中的主流選擇
  • 必勝客遭遇「中年危機」
    9月1日,百勝中國正式開始招股,預計將於9月10日正式以「9987」為證券代碼在港交所掛牌上市,並成為2020年下半年首個完成回港二次上市的企業。百勝中國在招股書中引用弗若斯特沙利文(Frost & Sullivan,全球最大的企業增長諮詢公司)數據稱,按2019年系統銷售額計算,百勝中國是中國最大的餐飲企業。
  • 《布拉德的中年危機》:誰的中年不危機?
    看了部電影,英文名叫《Brad's Status》,中譯名叫《布拉德的中年危機》。status是名詞,本意為身份地位,這個中文翻譯看似平淡無奇,但個人認為譯的很精準。中年危機,這四個字,就足以成功吸引到觀眾的興趣。順手在網上查了下對中年危機的釋義:中年危機,也稱"灰色中年",一般高發在39~50歲,在40~65歲之間的男性身上,還被稱為"男人四十症候群"。
  • 吉州區召開港資、臺資、僑資企業座談會
    為打造良好的營商環境,促進港資、臺資、僑資企業健康發展,協調解決我區港資、臺資、僑資企業存在的困難和問題, 12月16日下午,吉州區委統戰部召開全區港臺僑資企業座談會。
  • 港資老牌堡獅龍5000萬易主,李寧將成其同門
    港資老牌堡獅龍5000萬易主,李寧將成其同門 2020-05-18 08:05:14 來源:中國服飾 在收購堡獅龍66.6%股權後,非凡中國及其一致行動人需對堡獅龍剩餘股份提出強制性無條件現金要約
  • 她能量丨斜槓中年姐姐,如何「浪」過中年危機?
    蔡彥芳有著一段精彩的職業生涯:她負責過阿里巴巴企業文化的傳播,在滴滴負責過僱主品牌,科技品牌從0到1的建立和運營,還是正面管教認證講師、六秒鐘情商教練、芳香療法精油講師,同時還幫著兩個親妹妹指導經營她們家自己的奶茶店和社交電商生意。妥妥的斜槓經歷,讓她能以更多的角度看待職場中的中年女性危機。
  • 郭敬明的「中年危機」
    小時代》單看郭敬明在節目裡的表現,思路是踏實不浮誇的,而且他根本不會因為自己是新手而感到畏懼,面對資深大導和演員依然強勢有主見《小時代》可以說是郭敬明內心的寫照,是典型的內聚焦型的自我敘事,以富家女顧裡為首的四個女孩生活在人為構建的上層社會;宮洺位居商業中心的玻璃別墅、以環搖拍攝展現的宴會場景,都讓人物沉醉在一系列國際品牌和商業地標帶來的物質迷戀之中。
  • 如果我們都能像王力宏,何懼「年紀大」而陷入職場中年危機
    最近,娃哈哈集團的接班人——創始人宗慶後的女兒宗馥莉,在一檔訪談節目中表示,自己並不喜歡王力宏,認為他年紀大了,有審美疲勞。20年過去了,這位任職20年的「老員工」終於還是因為年紀大了,而被解約「下崗」了。王力宏出生於1976年,生肖屬龍,今年已經43歲了。從年紀上來看,王力宏確實已經邁入中年人的行列,所以,他的這次解約,被戲稱為是「中年職場危機」。於是,中年職場危機的話題,又被朋友們熱議起來。
  • 2020年北向港資到底在A股掙了多少錢,收益率究竟如何?
    以前我專門有文章分析過外資的思路和動向,其中港資是外資的主要成分,他們這些年大肆在買中國的核心資產,將A股納入其全球資產配置,從2014年開通到目前北向港資累計淨買入金額接近1.3萬億!有人說這是陰謀論,外資想控制中國的命脈,就像當年韓國和臺灣一樣,他們買入A股是為了未來做空A股。
  • 年輕人如何避免中年危機?
    ​這就是影視圈的「中年危機」,女演員到30歲之後,就會陷入戲路窄、機會少的困境。回到我們普通人身上,難道就沒有職場焦慮,沒有中年危機嗎?電視劇《男大當婚》被問到「你為什麼混這麼慘?」,真是扎心了,這該死的中年危機。
  • 大劉長子名下股份全給了甘比,40歲生日曬剃鬚照,自嘲中年危機
    他的母親寶詠琴早早地和大劉離婚,劉鳴煒也一直表示自己並不想接班父親的事業,經不住大劉多次的要求,他才回港進了華置擔任董事一職。8月26日是劉鳴煒的40歲生日,一大早他就在自己的社交平臺上發布了兩張自拍照,並且自嘲是中年危機的第一步
  • 笑中帶淚,港片《逆流大叔》直面現實:一代人需要面對的中年危機
    以運動類題材作為切入點,反映出當今社會中年男人這一群體面臨的殘酷現實:中年危機。電影用喜劇化的敘事手法,涉及多種社會民生問題,笑中帶淚,將每個人都要經歷的人生困境刻畫得淋漓盡致。曾幾何時,港產電影的巔峰時期,讓我們記住了那些經典港片和熟悉的香港明星演員。在錄像廳流行的九十年代,很多人對於電影的啟蒙都是從這些打打殺殺的港片開始的。
  • 八卦:張萌家是有港資背景的,她老公之前是英皇高層
    姚安娜現在已經有很多品牌主動找她合作了,她的第一個代言品牌會是一個汽車,還有好幾家一線雜誌封面等著她。歡樂頌裡的85花,她結過婚,有個孩子,但是現在已經離婚了。王一博私下裡會自己買一些魔術小道具,然後片場拍戲的時候給其他演員表演,助助興。大眼女星拍戲的時候用了好幾個替身,結果被狗仔拍下來了,女星怕這件事鬧大,就臨時讓導演把替身趕出劇組了。
  • 寧波海曙區港資企業產能快速恢復
    日前,荷蘭買家給位於浙江寧波海曙區的港資企業曠世智源公司發來感謝郵件。該公司董事長金建新說,從疫情期間迅速復工復產到後疫情時期不斷擴大產能,都靠區政府協調「最強大腦」幫助企業優化智能生產線解決了產能上不去的難題。「我們針對疫情研發、主推的健康精油新品中,發往美國、澳大利亞的『爆款』訂單早已排至明年。」
  • 「中年危機」的陳冠希
    相對於『四十不惑』,或許『中年危機「不會用香水的女人沒有未來、」但這些語錄大部分是香奈兒女士為自家品牌和單品做的宣傳語,俗稱立人設。潮流圈又何嘗不是呢?藝術家、設計師、創意者還是商人,也許只是一場文字遊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