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剛般若波羅蜜經》到底講述的什麼?

2021-01-08 水往雲來

引文:作為大乘佛教的重要經典,《金剛般若波羅蜜經》(以下簡稱《金剛經》)的研究者從來都是無計其數。由於語法的差異,一般普通人能誦讀《金剛經》地簡直是少得可憐。一方面是不信佛的緣故,另一方面卻與佛經的「神秘感」與「深奧感」也有著莫大的關係。今天,就讓我用最通俗的語言來與大家分享一下我的看法。

這部經典共有5180字(鳩摩羅什譯本),單純從字數來看,也不算長。但是裡面的內涵非常的豐富,主要是記錄了通過世尊(釋迦牟尼佛)和須菩提的對話,通過對話的形式來讓眾生明白佛陀所講的法理。作為佛經的開頭,用的是「如是我聞」,表示這些都是「我」親耳聽到的,親眼看到的事實。那麼,「我」聽到的是什麼樣的呢?

首先,須菩提請教佛陀如果有菩薩想要證得究竟涅槃(也就是佛果),應該怎麼樣去做,用須菩提的話說就是「云何降服其心」呢?接著佛陀就這樣回答他:

佛告須菩提:「諸菩薩摩訶薩應如是降伏其心!所有一切眾生之類:若卵生、若胎生、若溼生、若化生;若有色、若無色;若有想、若無想、若非有想非無想,我皆令入無餘涅盤而滅度之。如是滅度無量無數無邊眾生,實無眾生得滅度者。何以故?須菩提!若菩薩有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即非菩薩。」

如果作為一般的人,看到這些肯定頓時傻眼了。很多佛教名詞根本就不懂啊!但是在我看來,這段話的大概意思就是「所有的眾生,都可以得度。但是如果你將這些眾生看成是「眾生」,你就不是菩薩了。」為什麼這麼說呢?因為菩薩是不著相的,簡而言之就是「無相」的。「無相」不是說沒有這些眾生,而是這些眾生所有的因、果、報應、輪迴等等在菩薩的眼裡都是清澈透底的。所以這些眾生的任何行為舉止已經無法讓菩薩的心哪怕波動一絲的漣漪。

接著世尊就舉了一些具體的例子,比如對五蘊的看法和對空的看法。緊接著經文中提到了一個非常關鍵的問題,就是「能以身見如來不?」須菩提似乎抓到了突破口,就回答說「如來所說身相,即非身相」。世尊馬上就糾正他的看法:

凡所有相,皆是虛妄。若見諸相非相,即見如來。

為什麼說是糾正須菩提呢?因為須菩提的思想很單一,單一的落到了「身」上。雖然說須菩提從世尊的話當中找到了突破口,但是又陷在了一個固定的點上--身。然後世尊就告訴他,任何看見的東西,包括身,都是「虛妄」,也就是假相。只有破除掉所有的假相,不光是身,還包括色、香、味、觸,包括這一切的所有外界實相,全都得拋棄掉在以前對它們在認識程度上的依賴的那種方式。如果能達到這種程度,就可以知道所有看到的東西都不是原來用菩薩果位看到的模樣,才能真正的「見如來」。另外說明一下,這裡的「見如來」並非指的「看見如來」,而是指的達到如來,或者是見證自己達到如來的境界。這裡的「見」有達到、窺見的意思。

從這裡可以看出,這部金剛經所講的境界極高,是指導如何讓菩薩更進一步達到如來的經書。所以,大乘佛教認為的人可以修到佛界,並不是沒有來由的。

接著,世尊又向須菩提說了一些對於後世眾生的話題。其實這裡有預言後世的意思在裡面,這裡不談。我們繼續來看世尊接著說了些什麼。

接下來世尊問須菩提到底有沒有說「法」,須菩提這一次「理解」得很快。說佛什麼法都沒有說。為什麼呢?因為看上去好像佛說的是菩薩法,又好像說的是佛法。但是這些只有如來可以說,因為如來可以根據針對的對象來用不同的法度化不同的眾生。所以,這一切都是「無有定法」的。是圓轉如意的法,是不會有任何「實相」的法。所以,菩薩不可以說佛的法,羅漢不可以說佛的法。因為如來說的法是圓轉如意的,是「無有定」的法。

然後世尊就告訴須菩提一件非常重要的信息:

一切諸佛,及諸佛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法,皆從此經出。----《金剛經》第八品

然後,世尊又對須菩提敘說了關於果位的細分與他們所在境界的狀態。又說了一下什麼是「法」以及「法」的表現狀態。

須菩提!諸微塵,如來說非微塵,是名微塵。如來說世界,非世界,是名世界。

這裡是告訴須菩提,所有你知道的東西,那些並不是那些東西的原樣,之所以告訴你是「微塵」,是「世界」,那只是因為你的頭腦中只有「微塵」、「世界」的概念,如果告訴你其他的概念,你會完全不理解甚至連聽也是聽不懂的,所以勉強告訴你那叫做「微塵」或者是「世界」。這樣才能讓你更好地去理解如來所說的話的意思。

須菩提聽到這裡,就感動得落淚了。

緊接著,世尊又向須菩提說了一些過去轉生的大概情況。

當須菩提第二次提問應當如何「降服其心」時,佛陀做了不一樣的回答,但是也是上次回答的繼續。這次的回答是在上一次的基礎上繼續闡述了所有的一切「相」都是因為你認為是那樣才告訴你是那樣,因為你只知道那樣,如果換個方式告訴你,你就會發懵,完全不懂。也就是說,你所有看到的東西,你覺得那是「微塵」,那是「世界」,那是「法」,其實那些都是因為你的腦海裡「有」這些概念的緣故。並告訴他要放棄這些「概念」。

因為無論是對「菩薩」的概念,對「心」的概念,對一切法的概念,都是他在阿羅漢果的概念,或者是在菩薩果的概念。這些都不是如來的概念。只有如來說的,才是真正的概念,洞穿一切的概念。所以,要讓一切自己認識到的東西從「有相」變成「無相」。什麼都沒有了,都空了,才能看到事物的本來面目,也就是「見如來」。

然後,世尊又向須菩提說了如來的涵義:

如來者,無所從來,亦無所去,故名如來。----《金剛經》第二十九品

最後「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說的是無論是羅漢,菩薩所修持的法,所說的法,都如夢幻泡影一樣會破滅掉,只有努力發心修成佛,才能證得一切實相,一切有相,一切無相,一切圓滿無漏相。這當中的緣由,是因為只有如來對法的知見才是最真實的法,是「能斷金剛」的法。所以這就是《金剛經》的原意。除了如來講的法,羅漢、菩薩講的法,都是虛幻、容易變動的「泡影」而已。

所以,這是一本指導菩薩應當如何修到如來的經書。

相關焦點

  • 敦煌文物珍品:什色《金剛般若波羅蜜經》
    材 質:什色紙 現 藏:英國國家圖書館 S.4324什色《金剛般若波羅蜜經》是藏經洞出土的數以萬計的寫經的一件,卻極有價值,S.4324《金剛般若波羅蜜經》這卷文書的價值有三:其一,再現了紙的染色以及重複利用問題;其二,再現了紙的黏連問題;其三,凸顯了《金剛般若波羅蜜經》的地位問題。
  • 敦煌遺書《金剛般若波羅蜜經》劉弘珪書唐朝儀鳳元年手稿
    《金剛般若波羅蜜經》於唐代儀鳳元年十一月由劉弘珪抄寫。這是武則天為母親追福而發願敬造的經書之一,楷書字體飄逸,規整雋秀。卷後題記有抄寫時間、用紙數量,書手、初校者、再校者、三校者、詳閱者、裝潢手、使、判官等人的信息。
  • 淨心滌塵,辭舊迎新—《鄭培亮書法刻石 金剛般若波羅蜜經》
    在此,特邀鄭培亮老師攜所作《金剛般若波羅蜜經》為大家送上祝福! 《鄭培亮書法刻石》十卷本首批五卷即將由書法出版社正式出版發行,今天呈現給大家的是五百多篇(部)作品中的一件---《金剛般若波羅蜜經》。 鄭培亮原任教於高等院校,後調入中國書法家協會,長期從事理論研究、展覽策劃、編輯出版等工作。
  • 書法名家楊永法新作《楊永法楷書金剛般若波羅蜜多經》出版發行
    日前,知名學者、書法名家、上海永法文化創意產業發展基金會副理事長兼秘書長楊永法創作的《楊永法楷書金剛般若波羅蜜多經》由上海書畫出版社正式出版發行。98歲高齡的書畫泰鬥陳佩秋先生為該著作作序。《金剛般若波羅蜜多經》五千多字,是佛教重要經典之一。全經文字簡潔、思想深奧。
  • 《金剛般若波羅蜜經》中,「般若」原來是這個意思!受益匪淺
    金剛經說到《金剛經》不得不說禪宗六祖慧能。慧能大師自幼不幸,父親很早就離開了人世,從此慧能和母親相依為命。於是請教這位客人讀的是什麼經典,客人說是《金剛經》。從此以後,慧能就走上了學佛弘法的道路。「般若」的第一層意思:悟到形上學的道體、宇宙萬物的本源。我們平時講的「聰明」、「智慧」,是一個人根據自己的知識範圍,根據自己的經驗,進行分析判斷,而得出某種結論。而真正的道體是不可思議的,並不能用我們普通人的思維去研究、分析、討論,這個需要修持,正如《道德經》中所講「道可道,非常道」,這個需要個人體悟、證悟。
  • 能斷金剛般若波羅蜜經如法受持分第十三
    原文;爾時,須菩提白佛言:「世尊,當何名此經?我等云何奉持?」佛告訴須菩提:「是經名為《金剛般若波羅蜜》,以是名字,汝當奉持。所以者何?須菩提,佛說般若波羅密,是名般若波羅密。須菩提,於意云何?如來有所說法不?」須菩提白佛言:「世尊,如來無所說。」
  • 宏圓法師 主講 金剛般若波羅蜜經 講記 第1講(共15講)
    諸位法師 諸位居士大德 阿彌陀佛從今天開始,我們來共同學習大乘佛教非常重要的一部經典《金剛般若波羅蜜經》,我們都簡稱為《金剛經》。自古以來,此經的讀誦者無數,稱讚者無邊,六祖慧能大師說:「金剛般若波羅蜜,最尊最上最第一,無住無往亦無求,三世諸佛從中出」。
  • 《金剛般若波羅蜜經》中所要闡述的核心內容,究竟是什麼?
    《金剛般若波羅蜜經》(以下簡稱《金剛經》)是佛教用以修行的經典。在很多人的心目中,這些佛經僅僅只是用來念誦的,無需理解內容。這是因為他們對「念佛誦經」的一種誤解。佛教中真正講究的,就是修行。如何去修行,就需要依照佛經的內容來作為依止。
  • 你知道《金剛般若波羅蜜經》裡面這幾個名詞真正所代表的寓意嗎
    金剛經是《金剛般若波羅蜜經》的簡稱。其中「般若」並不是漢語的說法,而是印度語。在印度語裡面般若的意思就是智慧的意思。但是這個智慧跟我們平時說的智慧還有一些區別。這裡的智慧是指每一個人都有與佛有著平等的智慧。但是般若並不是有實相的,不是本來就具有的,是修行而來的。即使六道輪迴也麼有讓它受到改變。就是說般若是不會被傷害的,叫金剛經也是用了形容般若的意思。
  • 金剛經:金剛,般若,波羅蜜——這三個詞都有什麼殊勝含義?
    金剛經的全名是《金剛般若波羅蜜經》,也有版本前面多加了兩個字——《能斷金剛般若波羅蜜經》,這八個字都有不可思議的妙用,我們下面一一來介紹。兩位尊者就提到《金剛經》一部——這也是我唯一記住的佛經的名字,當時我很小,根本就不知道什麼意思,只是覺得這個名字聽起來很親切,似乎有種熟悉的感覺。
  • 【英山巖 禪修】般若波羅蜜,到底是什麼?
    「般若波羅蜜」第一次讀這五個字的人會覺得拗口「般若波羅蜜」剛開始接觸佛法的人會覺得發懵究竟什麼是「般若」雖然不明白,感覺應該很厲害是的!般若不是用文字和語言能描述得清的更多的是來自身與心共同的證悟◎ 般若  bō rě大意是慧、智慧、明等等,通過修習八正道、諸波羅蜜等,從而顯現出來的真實智慧。明見一切事物及道理之高深智慧,即稱「般若」。波羅蜜就是「度」,般若正是六度中的最後一個。
  • 般若波羅蜜,到底是什麼?真正的大智慧!
    「般若波羅蜜」第一次讀這五個字的人會覺得拗口「般若波羅蜜」剛開始接觸佛法的人會覺得發懵究竟什麼是「般若」雖然不明白,感覺應該很厲害是的!般若不是用文字和語言能描述得清的更多的是來自身與心共同的證悟◎ 般若  bō rě大意是慧、智慧、明等等,通過修習八正道、諸波羅蜜等,從而顯現出來的真實智慧。明見一切事物及道理之高深智慧,即稱「般若」。波羅蜜就是「度」,般若正是六度中的最後一個。
  • 金剛般若波羅蜜經:視頻+音頻+全文配圖
    《金剛般若波羅蜜經於此經中受持乃至四句偈等。為他人說。其福勝彼。何以故。須菩提。一切諸佛。及諸佛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法。皆從此經出。須菩提。所謂佛法者。即非佛法。 當何名此經。我等云何奉持。佛告須菩提。是經名為金剛般若波羅蜜。以是名字。汝當奉持。 所以者何。須菩提。佛說般若波羅蜜。即非般若波羅蜜。是名般若波羅蜜。須菩提。於意云何。如來有所說法不。須菩提白佛言。世尊。如來無所說。須菩提。於意云何。三千大千世界所有微塵。是為多不。須菩提言。甚多。世尊。須菩提。諸微塵。如來說非微塵。是名微塵。如來說世界。非世界。是名世界。須菩提。
  • 釋經論部·毗曇部——金剛般若波羅蜜經論
    金剛般若波羅蜜經論卷上  天親菩薩造  元魏天竺三藏菩提流支譯  法門句義及次第,  世間不解離明慧,
  • 第三期眾籌助印經書《金剛般若波羅蜜多心經》
    月21日無名功德主66.005月23日無名功德主90.005月23日王淇10.005月29日無名功德主1.005月31日無名功德主10.005月31日無名功德主20.006月1日無名功德主100.006月9日無名功德主10.006月12日無名功德主3.00總計786.00註:名單如有遺漏請微信留言或者聯繫我們24小時熱線:4007-161-796《金剛般若波羅蜜經
  • 《金剛般若波羅蜜經》全文注音
    《金剛經》傳入中國後,自東晉到唐朝共有六個譯本,以鳩摩羅什所譯《金剛般若波羅蜜經》最為流行。唐玄奘譯本,《能斷金剛般若波羅蜜經》,為鳩摩羅什譯本的一個重要補充。其他譯本則流傳不廣。《金剛經》通篇討論的是空的智慧。一般認為前半部說眾生空,後半部說法空。
  • 敦煌出土:唐代武則天為母親祈福制經書手稿《金剛般若波羅蜜經》
    敦煌出土(卷首殘,卷尾齊全)的:唐代武則天為母親祈福敬制的經書,宮廷手稿《金剛般若波羅蜜經》;尺寸為457.3X25.7釐米,硬黃紙,有烏絲欄,共殘存十紙,每紙長47釐米,高15.7釐米,現藏於故宮博物院。
  • 《金剛般若波羅蜜經》原文全文
    當何名此經,我等云何奉持?」佛告須菩提:「是經名為《金剛般若波羅蜜》,以是名字,汝當奉持。所以者何?須菩提!佛說般若波羅蜜,則非般若波羅蜜。須菩提!於意云何?如來有所說法不?」須菩提白佛言:「世尊!如來無所說。」「須菩提!於意云何?三千大千世界所有微塵是為多不?」須菩提言:「甚多,世尊!」「須菩提!諸微塵,如來說非微塵,是名微塵。如來說:世界,非世界,是名世界。須菩提!於意云何?
  • 認識《般若波羅蜜多心經》
    但是單看現行流傳最廣,大家也最熟悉的唐玄奘大師所譯《般若波羅蜜多心經》譯文,它的結構卻迥異於其他經典。依據梵文原意,《般若波羅蜜多心經》的正確念法為Praj ā -p ā ramit ā -h daya-s ūtra —般若-波羅蜜多-心-經。雖然經文由「觀自在菩薩」作為經文的開始,但實際在此靈鷲山般若會中,佛陀亦在此會上,為觀自在菩薩對舍利弗的指導作證明。
  • 字帖 | 日本空海《金剛般若經開題殘卷》高清注釋合集
    | 《書法字典+字庫版》目錄 / 點擊進入全卷為空海親筆所撰寫的中國唐代義淨譯本《能斷金剛般若波羅蜜經》的「開題」。所謂開題,就是將佛教經典的題名加以解釋,並闡述其大要。全卷書於唐代,日本平安時代,從文中有加筆改正的地方,可以知道它是一份草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