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叔禮老師自1992年搬到山區,神交古聖先賢,足不出戶,過不交際應酬的簡樸生活;潛心治學,靜觀自然,感通天地哲理,獨立思考、敢於想他人之不敢想,詮釋經典不假他人之詞,以純淨心直接面對,格物致知。
10.20日晚18:30,馬叔禮在復旦美研中心進行了精彩的演講,復旦哲學學院袁新書記發表了講話,並向馬老師表示熱烈的歡迎。袁新書記總結道:「少不讀《水滸》,老不讀《三國》。書中『天下大事分久必合,合久必分』的幾字真言,說盡天下大勢。」
今年是馬叔禮老師第五次來到復旦講學,本次講題為:「是非成敗的歷史觀」。
一個人需要建立三個大的觀照:宇宙觀、歷史觀、和人生觀。人為什麼要宇宙觀?老子說:「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這句話濃縮下來就是人法自然,人生於天地之間,只能取法乎自然,利用規律,而不能創造規律。一個人知道越多自然規律,能做的事情就越多。人為什麼要建立歷史觀?因為人類歷史的總經驗累積下來一定會大過個人,個人如果僅僅滿足於自己的體驗,就會狹窄,不會有大格局。一個人要靠著這三個觀照,來做大事。
人為什麼要讀歷史?今天的地球有46億年歷史,我們看到庭院裡的花朵,是今天的花朵,但它是46億年來天地交感的影響的結果,如果把種子放到月球上,就沒有交感的能量,就不會開花,所以歷史之中也充滿了能量。從孔子,到李白杜甫,到曹雪芹,每一代的作者都沒想到後人超越了自己。然而越是現代的人,對歷史的繼承反而越少,現代人懂得存錢,卻不知道存智慧,智慧常在歷史中,卻往往被大家視若無睹。
「滾滾長江東逝水」,一個人不知道珍惜時間是因為看不見時間,孔子告訴我們,時間如流水。李白說:「君不見黃河之水天上來」。拿人的一百年與黃河相比,只是滄海一粟,水流常常被比作時間之流。浪花淘盡歷史人物。什麼叫歷史人物?如果沒有這個人,後面的歷史就不存在。比如沒有蔣介石北伐,就沒有之後的抗戰,不論喜不喜歡這個人物,都可以用「是非」或者「成敗」來論他。
論「是非」的時候,則不以成敗論大局。論「成敗」之時,則勝者為王,敗者為寇,歷史由勝者來書寫。這兩種觀照我們都要有。
世界上歷史的發展有三個模式: 原來是非常分裂的,比如希臘的城邦,短暫統一之後還是分裂。還有一種始終統一不起來,比如猶太民族,一直流浪始終不能建國。這個民族在二次大戰時被德國人屠殺,後在英法德幫助下建國,兩千多年來才有一次統一。第三種是中國,在隋唐統一後,五代又分裂,宋朝統一後又被異族入侵,一對夫妻破鏡重圓都很難,而國家又比一個家庭更複雜。為什麼中國可以分裂後又不斷統一?因為大家都是漢族。
埃及文明,古巴比倫文明都已經消失,印度統一的時間非常短。我們看埃及的金字塔,歐洲的教堂,它們都和宗教信仰緊密相關,都不是生活的場所。我們中國的古運河、長城、故宮、都江堰,它們都是實用性的,這說明了什麼?說明我們的學文化很深,善於用自然規律解決現實的問題。什麼是學文化?就是說明文化背後的道理。
學文化有三個重要功用。第一:在遇到異族入侵時,我們有說明自己的能力。可惜五四運動之後,我們用西方的哲學解釋中國的哲學,用西方的音樂解釋中國的音樂,講到最後喪失了說明自己的能力。第二:文化衝突之時,懂得變通,幫助這個民族走得長遠。第三:幫助中斷的文化再生。
第一:美國扔下兩顆原子彈,挽救了亞洲的戰局,接下來美國拯救法國英國,又託管德國和日本,政治地位達到了新高。各國的重建都必須仰仗美國,這又進一步提高的美國的經濟地位。
第二:戰爭結束後,科技人才進入民用行業,用高新技術發展新市場,建立更多的工廠。
第三:為了集結更多的資金,股份制又出現了;為了刺激消費,分期付款誕生了,更多的市場又被開發。
因此,二戰後美國的生產力佔全球一半,美國扮演了全世界救星的角色,這也是美國巨大信心的來源。
911賓拉登的襲擊挑戰了美國霸主的地位,使美國憤怒。這個問題表明了阿拉伯世界對美國宣戰,這是基督教與伊斯蘭教長期以來遺留的問題。為什麼這些恐怖分子這麼不怕死?推動他們的力量是什麼?是恨。自從以色列佔領土地之後,巴勒斯坦人感到絕望,沒有希望,而美國渾然不覺自己的外交出了問題。為什麼今天有這麼多的難民?美國用戰爭毀掉了伊拉克和阿富汗,動用大量的資源。美國的天時沒有持續,一直在遭受挑戰。
往近處看,香港也得到過極好的天時,在國共內戰的時候,香港進口大量物資;在文革時期,香港又在專心貿易,一直到鄧小平改革開放,香港才慢慢失去獨好的機會。
怎樣一個國家可以主導這個世界?第一,這個國家要夠大,二要夠強。金融風暴和911事件都使美國元氣大傷,又導致歐洲經濟不景氣,這都是中國的機會,是「天時」。一帶一路的構想非常聰明,非常有吸引力,亞洲歐洲陸路相連,這就是抓住了「地利」。
如果將來大陸統一臺灣,類似於兩韓統一,達到人和,我們可以致力於通過文化來達到這個目標,因為中國真正最強大的,就是文化。
中國立國之所以能夠久遠,就是因為引導國家的人具有很高的才智,這和科考也有很大的關係,八國聯軍攻打中國,中國仍能繼續撐住,就是因為有林則徐、左宗棠這樣的人才在。科考、舉薦、世襲都是選拔人才的方式,才能給國家找到出路。
人一生要自己問三個問題,是否立德、立才、立學?以德服人、以學拓寬格局、以才幹解決現實問題。就像鼎的三個腳,保持重心的穩固。
如何以成敗論英雄?看是否天時、地利、人和,如何評價歷史人物的層次?成功有分哪幾種?立功、立德、立言。秦王立功:書同文,車同軌;老子立言;孔子寫《春秋》,不戀官位,乃是立德。真善美,是人類追求的最高境界。
▼ 課程預報名與諮詢,請點擊「閱讀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