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
5月12日是第12個「全國防災減災日」,主題是「提升基層應急能力,築牢防災減災救災的人民防線」。在此次新冠疫情的影響下,韌性社區的建設將會成為社會組織今後可以參與的重要領域。
5月12日,對於仍生活在中國土地上的人們來說,是一個需要銘記的日子。時光飛逝,一晃已到汶川地震12年祭,也是中國第12個全國防災減災日,在「新冠疫情」的影響下,再談防災減災正合時宜。今年3月,筆者寫了篇短文,強調疫後社會組織可參與打造「韌性社區」,而如何構建韌性社區,其實並無一套通用而行之有效的方法,對於不同的實踐者而言,結合所在社區的實際情況,或許會有不同的行動策略。結合過往的觀察或實踐,筆者覺得「激發社區活力」,或是社會力量參與社區減防災,以及構建韌性社區的基礎。
何為社區,我們需要什麼的社區
隨著城市化進程的逐步推進,社區作為城市的基本單元被廣泛提及,隨之而來的社區建設與社區治理也越來越受到重視,近幾年的政府工作報告對此多有說明。
然而,什麼是社區?
1887年,德國社會學家滕尼斯在《社區與社會》一書中最早提出社區概念,並將其界定為「通過血緣、鄰裡和朋友關係建立起的社會生活共同體」,隨後社區的概念被不斷演化。在我國,社區常見於政府行政區劃管理中,如居委會或村委會管轄的居民生活區。但就個體居民而言,最直觀的感受或簡單的理解就是我們所生活的居住小區及其周邊能影響到生活的活動區域。
對社區有了一個簡單的理解後,我們究竟需要一個什麼樣的社區呢?對於每個生活在社區裡的個體或許都有自己對社區的想像。然而,面對越發不確定的時代,對於處於風險社會之中的我們而言,建設一個更具韌性的社區至關重要。
激發社區活力
是社會組織參與構建韌性社區的基礎
關於構建韌性社區,筆者通常會從「硬體」和「軟體」這兩個維度來考量。社區硬體層面,如居住環境、出行、生活配套、安全設施等建設,從社會力量參與的角度,有可以參與的地方,如我們常見的社區公共空間的打造亦可算入此類,在此筆者將不展開闡述。對於筆者而言,更看重社會組織在社區軟體層面上的建設,並傾向從激發社區活力出發。筆者覺得激發社區活力,是社會組織參與構建韌性社區的基礎。
社區,常被喻為社會/城市的細胞。如參照人體,我們會看到,當人體免疫細胞活力不足時,很容易造成免疫力下降,進而引發身體疾病。社區作為人們日常生活關鍵場所,亦是如此,如社區活力不足,也會在一定程度上引發諸多的社會問題。
如何激發社區活力,對於社區工作者而言,應該都不陌生,筆者將基於對夥伴們的觀察和實踐,談談自己對此的理解。
居民素養及能力的提升是基礎的基礎
過往,我們常說社會工作主要是做人的工作,而回到社區工作或韌性社區建設,人的工作變得更至關重要。
南都基金會曾與上海知行社區發展服務中心合作了一個研究項目,產出的《社區生命力指數評估手冊》中提到:居民首先應該具備友善信任的社區交往行為,才能和鄰居、社區管理者產生積極的互動,居民們可以有良性的溝通,能夠尊重、包容、互助地處理人際關係,善待陌生人,和社區其他人建立友誼;其次是關愛互助的利他心,才能在鄰居發生困難的時候給予關懷、支持與幫助,建立深厚的鄰裡之情;最後是共享共商的社區參與能力,居民願意互通信息、共享資源,共同參與社區公共事務,這對社區整體性發展大有裨益。
說到這裡,我們會看到,在推動社區發展及構建韌性社區過程中,社區居民既是建設的主力,也應是被陪伴的對象,對社區居民的教育或能力提升是社區工作的一項重要工作,且是基礎中的基礎。
社區自組織建設是激發社區活力的養分
清華大學羅家德教授在《社區營造的理論、流程與案例》中提到,社區營造其實就是一個社區的自組織過程,提升社區內的社群社會資本,以達成自治理的目的。現代城市或鄉村社區,都存在大量待解決的問題或居民需求,政府從社會保障的角度會編織一張安全網來兜底,但遠遠無法滿足多樣化且個性化的需求;而社會/社區組織不論從組織數量,還是服務類別本身,也遠遠無法滿足全社會的需求。落到社會問題集中呈現地的社區來說,在一定程度上就需要社區居民自己組織起來,不論是從興趣,還是從解決某個問題的角度,畢竟社區居民才是離社區問題最近的人。
而社區自組織並非一蹴而就,社區是否有多元參與的氛圍和條件,社區是否存在某個話題或議題的召集人並定期組織大家,都決定了自組織能否發育或成長。也許一個專業的社會/社區服務組織會促進其所在社區的居民參與,並逐步發育出自組織,但這個過程是循序漸進的,如最開始不知道怎麼切入,開展相對輕鬆或安全的興趣小組或活動是一個可行的方法,這有助於打開社區居民的戒心,為後面工作的開展打下基礎。
社區自組織應是一個自發,且自下而上生長的過程,社區工作者可以在這個過程中起到引導或催化的作用,但不應該佔據主導地位。
多元參與是激發社區活力的靈魂
如果把城市或社會比作一個大生態的話,社區就是在大生態裡的小生態,具有生態所需的各種要素。雖在一定程度會受到大生態的影響,但也具有相當的獨立性,要讓這種獨立性發揮功能,需要生態裡的各種要素積極運轉起來。對社區本身來說,需要生活在社區裡的不同主體參與到社區公共生活之中。然而,回歸現實中的社區,我們又常會看見社區居民/家庭的社會原子化,人與人之間的不信任,對社區公共事務的不關心、不參與,社區關係越發冷漠與疏離。
對於個體而言,或許我們很難去評價怎樣的生活狀態更好,但對於生活在社區的居民來說,擁有良好公共生活的社區,讓社區居民有歸屬感、認同感並形成良好互動和互助的社區,尊重多元參與的社區會更有韌性。這裡的多元參與,既強調成員構成的多元化,也強調「參與」這個動作,包含了社區居民、社區組織/自組織、行政工作者、企業等,更主要的是要尊重社區裡相對弱勢人群的參與和發聲;當面臨應急狀態時,能形成一元主導、多元合作與參與的協作狀態,這樣更具有抵禦或降低風險的能力。
例如,成都市愛有戲社區發展中心發起的義倉項目,就是一個針對城市社區「鄰裡關係疏離、公共生活匱乏」而設計的項目,項目以居民的需求為導向,激發鄰裡互動並參與社區公共生活,進而構建起互信、互助、自覺的新型鄰裡關係。雖然此項目並非從減防災的角度去設計,但項目激發了社區活力。
對於從事社區工作的組織而言,靈活運用參與式方法,尤其是在項目設計之初就讓利益相關方參與進來,有助於促進社區裡的多方參與,確保項目質量。
今年全國防災減災日主題是「提升基層應急能力,築牢防災減災救災的人民防線」,在此文中,筆者並未去介紹如何提升能力或提升何種能力,但對於社會/社區組織而言,調動社區居民的主觀能動性,或許比單純的能力提升更為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