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元:什麼樣的社區更有「韌性」?多元參與是靈魂

2020-12-28 鳳凰公益

編者按

5月12日是第12個「全國防災減災日」,主題是「提升基層應急能力,築牢防災減災救災的人民防線」。在此次新冠疫情的影響下,韌性社區的建設將會成為社會組織今後可以參與的重要領域。

5月12日,對於仍生活在中國土地上的人們來說,是一個需要銘記的日子。時光飛逝,一晃已到汶川地震12年祭,也是中國第12個全國防災減災日,在「新冠疫情」的影響下,再談防災減災正合時宜。今年3月,筆者寫了篇短文,強調疫後社會組織可參與打造「韌性社區」,而如何構建韌性社區,其實並無一套通用而行之有效的方法,對於不同的實踐者而言,結合所在社區的實際情況,或許會有不同的行動策略。結合過往的觀察或實踐,筆者覺得「激發社區活力」,或是社會力量參與社區減防災,以及構建韌性社區的基礎。

何為社區,我們需要什麼的社區

隨著城市化進程的逐步推進,社區作為城市的基本單元被廣泛提及,隨之而來的社區建設與社區治理也越來越受到重視,近幾年的政府工作報告對此多有說明。

然而,什麼是社區?

1887年,德國社會學家滕尼斯在《社區與社會》一書中最早提出社區概念,並將其界定為「通過血緣、鄰裡和朋友關係建立起的社會生活共同體」,隨後社區的概念被不斷演化。在我國,社區常見於政府行政區劃管理中,如居委會或村委會管轄的居民生活區。但就個體居民而言,最直觀的感受或簡單的理解就是我們所生活的居住小區及其周邊能影響到生活的活動區域。

對社區有了一個簡單的理解後,我們究竟需要一個什麼樣的社區呢?對於每個生活在社區裡的個體或許都有自己對社區的想像。然而,面對越發不確定的時代,對於處於風險社會之中的我們而言,建設一個更具韌性的社區至關重要。

激發社區活力

是社會組織參與構建韌性社區的基礎

關於構建韌性社區,筆者通常會從「硬體」和「軟體」這兩個維度來考量。社區硬體層面,如居住環境、出行、生活配套、安全設施等建設,從社會力量參與的角度,有可以參與的地方,如我們常見的社區公共空間的打造亦可算入此類,在此筆者將不展開闡述。對於筆者而言,更看重社會組織在社區軟體層面上的建設,並傾向從激發社區活力出發。筆者覺得激發社區活力,是社會組織參與構建韌性社區的基礎。

社區,常被喻為社會/城市的細胞。如參照人體,我們會看到,當人體免疫細胞活力不足時,很容易造成免疫力下降,進而引發身體疾病。社區作為人們日常生活關鍵場所,亦是如此,如社區活力不足,也會在一定程度上引發諸多的社會問題。

如何激發社區活力,對於社區工作者而言,應該都不陌生,筆者將基於對夥伴們的觀察和實踐,談談自己對此的理解。

居民素養及能力的提升是基礎的基礎

過往,我們常說社會工作主要是做人的工作,而回到社區工作或韌性社區建設,人的工作變得更至關重要。

南都基金會曾與上海知行社區發展服務中心合作了一個研究項目,產出的《社區生命力指數評估手冊》中提到:居民首先應該具備友善信任的社區交往行為,才能和鄰居、社區管理者產生積極的互動,居民們可以有良性的溝通,能夠尊重、包容、互助地處理人際關係,善待陌生人,和社區其他人建立友誼;其次是關愛互助的利他心,才能在鄰居發生困難的時候給予關懷、支持與幫助,建立深厚的鄰裡之情;最後是共享共商的社區參與能力,居民願意互通信息、共享資源,共同參與社區公共事務,這對社區整體性發展大有裨益。

說到這裡,我們會看到,在推動社區發展及構建韌性社區過程中,社區居民既是建設的主力,也應是被陪伴的對象,對社區居民的教育或能力提升是社區工作的一項重要工作,且是基礎中的基礎。

社區自組織建設是激發社區活力的養分

清華大學羅家德教授在《社區營造的理論、流程與案例》中提到,社區營造其實就是一個社區的自組織過程,提升社區內的社群社會資本,以達成自治理的目的。現代城市或鄉村社區,都存在大量待解決的問題或居民需求,政府從社會保障的角度會編織一張安全網來兜底,但遠遠無法滿足多樣化且個性化的需求;而社會/社區組織不論從組織數量,還是服務類別本身,也遠遠無法滿足全社會的需求。落到社會問題集中呈現地的社區來說,在一定程度上就需要社區居民自己組織起來,不論是從興趣,還是從解決某個問題的角度,畢竟社區居民才是離社區問題最近的人。

而社區自組織並非一蹴而就,社區是否有多元參與的氛圍和條件,社區是否存在某個話題或議題的召集人並定期組織大家,都決定了自組織能否發育或成長。也許一個專業的社會/社區服務組織會促進其所在社區的居民參與,並逐步發育出自組織,但這個過程是循序漸進的,如最開始不知道怎麼切入,開展相對輕鬆或安全的興趣小組或活動是一個可行的方法,這有助於打開社區居民的戒心,為後面工作的開展打下基礎。

社區自組織應是一個自發,且自下而上生長的過程,社區工作者可以在這個過程中起到引導或催化的作用,但不應該佔據主導地位。

多元參與是激發社區活力的靈魂

如果把城市或社會比作一個大生態的話,社區就是在大生態裡的小生態,具有生態所需的各種要素。雖在一定程度會受到大生態的影響,但也具有相當的獨立性,要讓這種獨立性發揮功能,需要生態裡的各種要素積極運轉起來。對社區本身來說,需要生活在社區裡的不同主體參與到社區公共生活之中。然而,回歸現實中的社區,我們又常會看見社區居民/家庭的社會原子化,人與人之間的不信任,對社區公共事務的不關心、不參與,社區關係越發冷漠與疏離。

對於個體而言,或許我們很難去評價怎樣的生活狀態更好,但對於生活在社區的居民來說,擁有良好公共生活的社區,讓社區居民有歸屬感、認同感並形成良好互動和互助的社區,尊重多元參與的社區會更有韌性。這裡的多元參與,既強調成員構成的多元化,也強調「參與」這個動作,包含了社區居民、社區組織/自組織、行政工作者、企業等,更主要的是要尊重社區裡相對弱勢人群的參與和發聲;當面臨應急狀態時,能形成一元主導、多元合作與參與的協作狀態,這樣更具有抵禦或降低風險的能力。

例如,成都市愛有戲社區發展中心發起的義倉項目,就是一個針對城市社區「鄰裡關係疏離、公共生活匱乏」而設計的項目,項目以居民的需求為導向,激發鄰裡互動並參與社區公共生活,進而構建起互信、互助、自覺的新型鄰裡關係。雖然此項目並非從減防災的角度去設計,但項目激發了社區活力。

對於從事社區工作的組織而言,靈活運用參與式方法,尤其是在項目設計之初就讓利益相關方參與進來,有助於促進社區裡的多方參與,確保項目質量。

今年全國防災減災日主題是「提升基層應急能力,築牢防災減災救災的人民防線」,在此文中,筆者並未去介紹如何提升能力或提升何種能力,但對於社會/社區組織而言,調動社區居民的主觀能動性,或許比單純的能力提升更為重要。

相關焦點

  • 如何讓社區生活更美好?成都寬巷子社區在寬門工作坊找啟發
    陳靜 四川在線記者 張紅霞在成都的探索中,各具特色的場景正在重新定義城市經濟和生活,社區是城市的重要細胞,什麼樣的場景會讓老百姓生活更美好?企業怎樣來參與場景打造?近日,成都市青羊區少城街道寬巷子邀請了在社區場景打造上的優質企業,開啟了一場讓社區生活更美好的頭腦風暴,這也是寬巷子社區第三次走進寬門工作坊。在寬門工作坊上,寬巷子社區書記吳麗萍發布了「公共空間—街巷—院落」三大場景體系的需求清單。
  • 多元參與·共建共享——東城街道社區基金啟動儀式成功舉行
    、北京齊化社區公益基金會聯合主辦、北京市恩派非營利組織發展中心承辦的「多元參與·共建共享東城街道社區基金啟動儀式」在東營市社會組織黨群服務中心舉行。據了解,東城街道社區基金將成為山東省第一支街道級社區基金,探索可持續的新的治理模式。其中同時成立金水社區基金(子基金),開展社區試點,帶動居民自身參與,共建愛心企業的關注,重點激活社區居民自治細胞,促進社區多元主體參與社區環境治理、治安、融合等重點難點問題的解決,多元主體有序參與社區治理,使居民自我提出、自我服務、自我管理。
  • 雁西路社區多元參與助力「冬防」
    在雁北街道雁西路社區,在街道的領導和安排下,社區以黨建為引領,發動轄區資源,針對轄區商鋪多的特點,積極與街道城管辦聯合發,利用社區資源,加大對轄區商鋪尤其是燃煤商鋪和新開業商鋪的管理力度,提前告知,防範燃燒有煙煤和柴。近日,在街道分管領導的帶領下,雁西路社區全體工作人員全部進入網格,同街道城管辦工作人員同巡查、同處理。
  • 近百位建築界頂級專家圍繞「韌性城市·健康人居」論道城市設計
    本屆大會為此開闢專題論壇,邀請設計大師、著名建築師、知名學者齊聚一堂,分享親身參與首都歷史文化街區保護方面的實踐與思考。 北建大教授湯羽揚是文化遺產保護領域的專家,她帶領的團隊在歷史城市保護與發展方面有諸多創新之舉。結合多年實踐,她認為「集體記憶」是其中不可忽略的重要關鍵詞。
  • 居民如何參與社區規劃?來成華區社區規劃品質提升項目評審現場看看
    9月10日,第二屆成華區社區規劃品質提升項目評審暨「城視·成畫」—社區規劃設計節在保和街道和美社區舉行。目前,成華區正以社區規劃設計節活動為依託,讓居民參與社區規劃,完善黨委領導、政府負責、社會協同、公眾參與、法治保障的社會治理體制,不斷提升社區規劃工作的影響力和專業性,努力建設更高品質、更具特色、更有溫度的生活社區。
  • 廣饒街道:多元共治 激活社區治理「一盤棋」
    今年以來,廣饒街道全力貫徹落實市縣社會治理三年行動部署,啟動以「聯動融合、多元善治」為主要內容的矛盾糾紛多元化解體系建設,實現矛盾糾紛化解的「專業化、精細化、聯合化」,破解了新形勢下的社會治理難題。搭建「一個平臺」探索實施「街道一個平臺,統籌調度;社區一個中心,聯調聯動;村村都有場所,首問負責」的工作方法,搭建起矛盾糾紛多元化解調處平臺。成立以黨工委書記任組長的領導小組,把矛盾糾紛調解的主戰場放在城市社區和農村管區,街道全力做好吹哨響應、縱橫銜接和統籌調度。
  • 吳興區環渚街道三舉措引導多元主體有序參與社區治理實踐
    三個行政村的10名村幹部在做好本村工作的同時,全程參與社區治理,共同做好疫情防控、文明城市創建、城市精細化管理等各項中心工作,統一排班參與門崗值守、統一分樓道開展「洗樓」排查、統一分區塊開展環境整治……村社幹部團結協作,真正做到「分工不分家、人合心更合」。二是社會組織專業服務。
  • 探索「五議」制度 推進新型農村社區多元共治
    近年來,江蘇省鹽城市亭湖區始終根植鄉土文化,因地制宜探索出「五議」制度,構建完善黨組織領導下的新型農村社區多元共治架構,不僅改變了村民的生活環境,更是讓群眾養成好習慣、形成好風氣。為有效解決居戶分離的治理難題,區委組織部第一時間指導花川新型農村社區成立了黨支部,區民政局指導成立花川新型農村社區管理委員會,引進專業物業服務公司,初步形成了黨組織領導下的多元共治架構。同時,建立了黨支部和社區管理委員會聯席會議制度,成立由駐點的黨代表、人大代表、政協委員以及村幹部和部分群眾代表組成的新型農村社區民主議事協會,定期召開會議,對「三重一大」事項進行民主協商,共商共決。
  • QQ音樂撲通社區啟動音樂視頻創作營,多元風格混剪作品高能來襲
    近日,QQ音樂撲通社區正式啟動「音樂視頻創作營」,通過提供豐厚現金周邊獎勵、與專業剪輯師交流學習機會,向熱愛音樂的剪輯達人發出誠摯邀請。目前第一期主題招募已吸引數百名創作者參與,誕生了動漫、遊戲、影視混剪等眾多優秀原創視頻,或高燃或治癒的多元風格引得用戶大呼「全程高能」。
  • 變「亡羊補牢」為「未雨綢繆」 浙江如何打造「韌性城市」
    杭州上城區始版橋未來社區建設效果圖,通過打造「內生循環」提升社區韌性。浙江新聞客戶端訊 在城市生活,你是否體驗過一場暴雨導致交通崩潰的痛,是否經歷過地震之後斷水斷電的難,有沒有感受到因疫情封城後物流阻斷帶來的不便……痛點產生,很大程度是由於城市韌性不足。
  • 多元共策音樂盛會 助力打造社區新IP
    8月31日晚,一場由5個麓客社群聯合共創、經過30多個日夜精心籌備、22個組團集體發聲、近100位居民參與的音樂liveshow,在麓湖國際社區·麓客島南坡草坪熱力開演。這場以「聲音的鄰居」為主題的「同麓人音樂會·音樂留聲機」吸引了700餘名鄰居。
  • 社區國際化 城市更包容 杭州探索國際化社區建設新路子
    據統計,截至2016年7月底,主城區(不含蕭山、餘杭和大江東)抽樣的364個社區中,有341個社區居住有境外人員,佔社區總數的93.68%。今年11月中旬,杭州市率先出臺了《關於全面提升杭州市社區建設國際化水平的實施意見》,圍繞杭州城市國際化的戰略目標,立足於構建惠及全市居民的國際化社區發展體系,把國際化社區建設作為城市國際化的基礎工程加以推進。
  • 肌膚有韌性 年輕更任性 碧歐泉「奇蹟水」一瓶穩住「韌」性肌膚
    年輕總想任性做自己,享受任性的快樂總要以丟失肌膚韌性為代價,快讓碧歐泉「奇蹟水」肌底精華露幫你召回肌膚韌性,一瓶強韌肌膚屏障,輕鬆煥活彈潤美肌。#肌膚有韌性年輕更任性#。碧歐泉「奇蹟水」蘊含5%高濃度品牌靈魂成分Life PlanktonTMProbiotic Fraction益生微生物發酵物,在保溼滋養的同時,還能深透肌底舒緩修護,讓肌膚韌性十足。
  • 北京南路社區30多個孩子當起「小管家」,參與社區管理有模有樣
    自行車停放得太亂了,得整理一下;堆放的廢品當垃圾直接扔了太可惜,要是能賣掉還能為社區積攢一筆經費……如今,在酒仙橋街道南路社區,這些讓成年人操心的問題,也成了三十多位孩子管的事兒,議事、社會實踐,再到解決問題,辦得有模有樣的孩子們成了居民心中真正的「小管家」。
  • 「讓音樂看得見」第三季上線 網易雲音樂以Mlog打造多元音樂社區
    據悉,第二季「讓音樂看得見·音樂影像徵集大賽」共徵集3萬多份音樂影像作品,其中包括葛東琪、劉萊斯、柏松等獨立音樂人,更有歐美歌手Charlie Puth、Madilyn以及The Chainsmokers等知名音樂人在Mlog上發布翻唱作品與MV,累積曝光量高達7.2億,累積閱讀量1.1億,累積互動量1000萬餘次。
  • 深讀丨越是困難越向前 浙江經濟有韌性更有活力
    3月4日,《浙江日報》刊發《537個重大項目集中開工——浙江經濟,有韌性更有活力》一文。全文如下:新冠肺炎疫情打亂了人們的生活節奏,波及了正常的經濟秩序。近期,隨著疫情防控形勢的變化,各地恢復正常經濟的各項舉措陸續出臺。
  • 為了社區更和諧 越城區社區「五鄰社」聯合會推進互助自治記事
    2018-11-29 11:31 | 紹興日報融洽鄰裡關係塔山街道魯迅故裡社區「五鄰社」聯合會有會員50人,會員中有酷愛讀書讀報的李青雲,有製作盤扣的「非遺」傳承人吳英,有擅長演唱紹興蓮花落的朱麗麗……社區「五鄰社」會員們利用他們的一技之長和奉獻社會的愛心,組建起「閱書香」讀書讀報隊、「手中線」「非遺」傳承隊、「星風採」文娛活動隊等10支特色小隊
  • 鄭舒燕:做一個有韌性的企業符合韌性城市需求
    怎麼樣能夠讓客戶更安心,讓員工更安心,怎麼樣做一個有韌性的企業,符合韌性城市的需求。以下為演講實錄摘編:智能化我們也在期間做了很多嘗試。最最重要就是走到各個地方要量體溫。一開始也是用非常手工的方式,給管理人員買溫控的量體溫,同時檢查他們有沒有戴口罩。
  • 潮流社區nice:引領Z世代球鞋文化多元發展
    想要了解球鞋文化,必然離不開潮流社區,潮流社區聚集了最多、最全的興趣人群。為什麼是潮流社區,與Z世代不無關係。隨著Z世代成為移動網際網路上網主力,垂直社區也迎來了爆發。從小玩著智慧型手機長大的Z世代,對APP的偏好和使用習慣自成一派:從量上來看,100個APP是手機標配;從質上來看,願意主動探索嘗試小眾高格調的APP;從行為上來看,更願意在APP內進行垂直一體化的社交、付費。特立獨行之外,年輕人同樣熱愛分享與社交,時刻尋找自己的舒適圈。
  • 長沙縣:以花會鄰香滿社區,社區插花培訓以文化惠民
    星辰在線12月8日訊(通訊員 鮑銀)花道是中國傳統修身養性、陶冶身心的生活藝術,為體現文化聚民、文化悅民、文化惠民的服務宗旨,南塘衝社區堅持以黨建引領服務社區的群眾活動。12月8日下午,長沙縣湘龍街道社區學習聯合南塘衝社區黨總支、紫盛社會工作服務中心共同開展黨建引領「以花會鄰•香滿社區」插花培訓體驗活動。此次活動共吸引40餘名社區居民參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