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郎才盡,是一個成語,形容文思減退,才氣不如過去,指一個人的能力退步,前後對比判若兩人。成語典故出自《南史·江淹傳》。江郎,即江淹,實有其人,為諸多南朝辭賦大家之中佼佼者,有獨佔鰲頭之說。著有《恨賦》、《別賦》等名篇。為什麼後來一下就「才盡」擱筆了呢?傳記中說是「五色筆」沒了,交還給物主後,就寫不出好東西來了。其實,現實中的江郎很多,這是為什麼呢!
《南史·江淹傳》中說:「淹乃探懷中得五色筆,一以授之。爾後為詩絕無美句,時人謂之才盡。」傳記中的江淹是個神童,有超強的記憶力和悟性,名傳鄉村百裡。年紀尚輕,他就寫出了許多詩歌和文章,不少佳作被文壇的名士大夫們相互傳誦,獲得非常高的評價,成為當時大名鼎鼎的文學家,就像現在的網紅,紅得發紫,但大多數是領風騷三五天,而後灰飛煙滅。
江淹比網紅要長久而實惠多了,一直混到中年以後,世上該得的名望、官位和金錢都有了,方才文章沒以前寫的好,而且產量銳減,詩更是極少寫,最後直接擱筆,不寫了。因他的思維駑鈍了,想寫的時候,提筆很久都寫不出一個字,偶爾來了靈感,出來的文句苦澀,內容平淡無華,一無可取。
有人不解地問江淹究竟是怎麼回事,他說有一次,自己在江邊的冶亭裡睡午覺,夢見一個人,那人說自己叫郭璞,然後走上前,問他要毛筆,並說:「文通兄,我有一支筆放在你那裡很久了,現在應該還給我了吧?」江淹沒有辦法,只好將一支五光十色的毛筆還給了物主郭璞。從此,不知怎麼的,江淹文思枯竭,思想混沌,再也寫不出什麼好文章來,大概是郭璞把神筆帶走了。這個故事,可能是擱筆後的江淹最後一次激情創作者了。
其實,細心地一琢磨,這個謊撒得也太不靠譜了。毛筆不是現在的鋼筆,寫不了多久就掉毛成禿筆,怎麼能混跡江湖幾十年呢!顯然是江淹編的一個藉口。這藉口也我們創造了「江郎才盡」這個成語,怎麼「才盡」的!江淹在南朝混得挺不錯的,據傳劉宋時期的國子博士檀超,是個才高八鬥、目中無人的傢伙,但拜讀了江淹的文章之後,竟也心悅誠服地甘拜下風。江淹的文採肯定是不錯的,他在官場上也一樣的風光,雖然前期坎坷了點,後來混的也是風光八面,一個出身卑微的人,也是奇蹟了。
在世家豪族把持權力中樞的東晉南朝時期,江淹出身貧苦家庭,13歲時父親就已逝去。他憑藉著自己的聰慧好學,6歲即可作詩,到了20歲時已經文採出眾,紅透南朝內外,以著名文人的姿態步入仕途。江淹先在劉宋末年擔任建平王劉景素的幕僚,不長時間卻遭人誣告貪汙受賄,被關進了牢獄之中。獄中的江淹再度憑藉著文採戰勝了邪惡,獲得新生,分別幹過中書侍郎、尚書左丞、御史中丞等官職,並曾主持編纂過國史,這都是憑藉自己的才學名氣躋身於高層貴族圈。
南朝那會兒,戰亂頻繁。宋、齊、梁、陳四朝更迭,江淹經歷了兩次,卻始終佇立未倒。這是需要花費多少精力去應對,用一個費盡心機來形容,也不為過。其次,官做大後了,政務也繁忙了,也得花費點精力。三是官兒多實在,也沒必要再去寫文章賺名氣了。四是筆也不用再拿了,平時有什麼奏摺都有文官操辦,無須勞心費力地親自動筆。時間一久,那「五彩筆」也不知道擱哪兒去了,他的文章沒了文採是肯定,就像現在的官兒,尤其是大官,肥頭大耳的最後連公文都寫不出來是一回事。
「江郎才盡」,這個故事,現在看來,應該有三層意思:一是告誡我們不要滿足現有的成就、不思進取,只有努力上進、積極進取才會有更大的成功;二是幹什麼都要專業,騾與馬是要分開的,該幹啥幹啥,不要吃著碗裡看著鍋裡,胡思亂想或三心二意是不行的;三是要有創新精神,不能在一棵樹上吊死,打一槍換一個地方,也不失為個人發展新理念。還有很多,因人而異,江郎才儘是萬萬使不得的,必須有才,行行出狀元,要思考,要與時俱進,要不斷地創新和發展。(文/蔡駟 圖/網絡) (文/圖如有侵權,請告知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