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旗譜》
俞平1959年參加了《紅旗譜》的演出,從此走上中國影壇,演藝生涯的後延影響,一直持續到當今,達到了60年。
以她為原點,我們可以看到中國文藝的嬗變軌跡。
筆者查到她參加演出的最近一部影視作品,是2001年播放的電視劇《重案六組》。
《重案六組》第一部
在第11集中,時年61歲的俞平扮演一個教授夫人,片中,她的丈夫在家裡被人殺死,而她扮演的角色,卻自己承認是殺夫兇手,讓警察頗感意外。後來隨著進一步探訪,才知道,她的教授丈夫花心異常,經常與不正當女性鬼混,後來被應召女郎殺死,而教授夫人為了丈夫的聲譽,承擔了殺人過失。
《重案六組》第一部
在影片裡,俞平表現了教授夫人的陰鬱的神情,與她當初出道時走上銀幕的處女作中的那個天真、嬌羞的小姑娘相比,已經呈現出歲月滄桑衝洗過後的巨大反差。
而俞平最後參加拍攝的一部電影是1995年的《贏家》,在劇中扮演 53歲的母親一角。在劇中,她的扮相已經相當老態。
《贏家》中的俞平
而1977年她在《青春》中扮演一名女軍人的角色形象,當時她37歲,而角色年齡卻已經達到六十多歲,比她本人的年齡大25歲,正是後來她在《淚灑臺北》中的年紀,但是三十多歲演六十多歲與真正的五六十歲演自己的效果是不一樣的。
我們現在回過頭來,從俞平第一部電影《紅旗譜》開始我們的尋訪。
《紅旗譜》中的俞平
今天看來,俞平在《紅旗譜》中太過驚豔,時年19歲的俞平以她的正當青春的年華,再現了一個女孩在人生中的最美麗的時段。
而俞平在影片中的出現,還有一個喻意,這就涉及到《紅旗譜》這個小說的創作構思。
在電影裡,俞平僅僅是扮演了一個鄉下小姑娘,但是,這個角色,卻是牽連起小說表現地域的鄉村與城市的重要連接點。
《紅旗譜》劇照
看起來,《紅旗譜》是描寫鄉村社會的,但是小說原著共分三部分,作者梁斌真正熟悉的部分,恰恰是城裡的生活。《紅旗譜》三部分是:第一部分是護鍾鬥爭,第二部分,是反割頭稅鬥爭,第三部分是「二師護校鬥爭」。
《紅旗譜》劇照
實際上,作者梁斌參與的正是小說裡的護校鬥爭,前面的鄉村生活,他是間接體驗到的,所以,他在寫小說時,在鄉村與城市之間設置了一個過度人物,這就是由俞平扮演的春蘭一角。
《紅旗譜》劇照
拍電影時,將小說裡的第三部分給刪去了,而僅僅留下了相當於小說前傳的鄉村部分。而俞平角色的作用,正是為日後的城市鬥爭作鋪墊的。
《紅旗譜》劇照
在電影裡,春蘭心儀的運濤被抓走,在電影結尾部分,運濤並沒有出現,而春蘭的主要情節,都是依託運濤而存在的,這樣,《紅旗譜》裡的春蘭,便像是運濤的影子。她與運濤的情感部分,成為她在《紅旗譜》裡的存在價值。
《紅旗譜》劇照
所以說,春蘭在電影裡更像是一個鋪墊,並沒有捲入到核心情節中去,她在衣服上繡著「革命」的字樣,在電影裡僅僅是一個過場戲,而她與運濤的情感發展,也在電影裡有頭無尾。
《紅旗譜》劇照
儘管如此,俞平的個人氣質,讓這個形象超越了電影本身的局限,而破空而出。在小說裡,描寫春蘭臉有些長,皮膚有些黑,看上去黑不溜秋的,完全是鄉村裡的一個很質樸的小丫頭,但俞平憑藉著她的天生麗質,把這個形象賦予了另一種完全不同的小家碧玉的氣質,在影片裡,她穿透了電影對她的容納。
《紅旗譜》劇照
她身上匯集的線索都沒有展開,如影片裡葛存壯扮演的反派角色,曾經有意讓她做小,受到春蘭的強烈反對。但這一個情節也不了了之,這都與《紅旗譜》的結構太過龐大所致,現在電影僅僅是擷取了小說的前兩部分,根本未能反映出春蘭後來更加波瀾壯闊的人生。
《紅旗譜》劇照
俞平能把一個鄉村姑娘的並沒有大起大落的人生前本,強化了角色身上的妙出天然的嬌俏羞澀部分,算是非常圓滿地完成了她的處女作的演繹使命。
《紅旗譜》劇照
《紅旗譜》的續集裡,春蘭還有著更多出色的表現,她拒絕了村裡人讓她嫁給朱老忠兒子大貴的提議,一心等待著運濤的出獄,在三部曲的作品最後,她與運濤戰鬥在一起,擁有一個艱難歲月裡罕有其匹的美好前景。電影《紅旗譜》僅僅拍了一個非常微小的片段,幾乎沒有展現小說剛剛啟動的精彩,同時,《紅旗譜》後兩部文字平平,幾乎像是流水帳,這也與《紅旗譜》這第一部小說受到編輯蕭也牧的加工修改有關,後兩部可能更能真正地反映梁斌的文學水平。
《耕雲播雨》劇照
接下來,俞平於1960年在《耕雲播雨》中扮演女氣象員。俞平在影片裡的風格迥異於《紅旗譜》裡的羞羞答答的鄉村姑娘,影片的主題立意需要展現她的風風火火的幹練氣質。
《耕雲播雨》劇照
作為一部改編自李準小說的電影,《耕雲播雨》完全沉湎在技術性的介紹中,而人物的刻畫幾乎沒有,俞平扮演的角色,在影片裡基本沒有什麼情感的交代。
《耕雲播雨》劇照
而蹊蹺的是,影片前半部分,趙聯扮演的鄉村小夥與俞平扮演的角色過從甚密,但到下半部分的時候,另一個由張亮扮演的小夥經常出現在女氣象員身邊,而前面趙聯扮演的小夥卻不知去向。
《耕雲播雨》劇照
趙聯很像是在《紅旗譜》裡與俞平搭檔而意猶未盡臨時拉到劇組跑龍套的,後來另一個帥小夥張亮正式加盟,趙聯沒有什麼戲,便抽身離去了。張亮在《革命家庭》裡扮演哥哥一角,算是那個時代的流行性帥哥形象。
《耕雲播雨》劇照
俞平在影片中,已經明顯顯示出氣質上與《紅旗譜》中春蘭的不同,可以看出,俞平在《紅旗譜》裡打造出一個鄉間溫婉可愛的小姑娘,更多的是她的演技的指向性操作,一個電影演員,是不存在什麼純粹的本色表演的。
《耕雲播雨》劇照
1961年,俞平在《暴風驟雨》裡扮演劉桂蘭。
《暴風驟雨》劇照
周立波的小說原著受到蘇聯作家肖洛霍夫《新墾地》的影響,他本身也翻譯了肖洛霍夫的這本小說。
《暴風驟雨》劇照
肖洛霍夫可以說是對中國作家影響深遠的作家。他的遣詞造句,直接定型了莫言的語言風格。山東作家馮德英《苦菜花》裡也從肖氏《靜靜的頓河》裡襲仿了原蘇聯小說的那種憂鬱氣質,讓這部小說烙印上中國小說裡罕見的自然主義特徵,而莫言的軍事細節的描寫,也從《苦菜花》裡受益不少。
《暴風驟雨》劇照
《新墾地》與《暴風驟雨》一樣,都採用了外來的視角,來折射一場土地上的天翻地覆的變遷。《新墾地》裡的的話癆「狗魚大爺」,直接平移成《暴風驟雨》裡的滑稽可笑的老孫頭。
《暴風驟雨》劇照
《暴風驟雨》裡俞平扮演的劉桂蘭是一個童養媳,在家裡倍受欺凌,後來她勇敢地尋找自己的真愛,而她更大的作用,是與影片裡的放豬娃一起告密了地主家的隱秘信息。
《暴風驟雨》劇照
《暴風驟雨》裡的人物設置,基本與雨果《悲慘世界》的主題相仿,從老人、婦女、兒童三個維度,揭示了砸碎舊世界的理由。
《暴風驟雨》劇照
俞平正是演繹了婦女這個維度。影片中她表現了受欺凌與受侮辱女性的無可奈何的生存境遇,為她義無反顧地投身到革命洪流中作了至關重要的鋪墊,她也在這場鬥爭中找到了自己所愛。影片在她拿著鬥爭反動地主後的勝利成果——一雙枕頭套的笑逐顏開中完成了人物的塑造。
《暴風驟雨》劇照
多少年後,她的繼女嚴歌苓在《一個女人的史詩》中卻對同一場歷史事件,進行了另類的設定。小說裡鬥爭地主,無人響應,只是因為小說裡的地主是一個好人,而且小說裡寫到一個地主奶奶的可憐的乞求段落,直接讓小說裡的父親於心不忍,反對鬥爭地主,然後回到省城匯報,被指為思想不堅定而調離農村工作組。
這也是我們可以從俞平參演的電影及她的人生經歷中,看清中國文藝思潮演變的脈象的原因。
《早春二月》劇照
1963年,俞平在《早春二月》裡扮演方萍。
《早春二月》劇照
在影片裡方萍只有寥寥幾個鏡頭,且在回憶中出現。方萍是謝芳扮演角色的同學,當謝芳角色見到孫道臨扮演的角色,說曾經在什麼地方見過他,女主說得很突兀,幾乎如同賈寶玉見過林黛玉一樣,似乎有命定前緣,但後來女主展開回憶,她與方萍坐在江邊的長椅上,見到孫道臨的角色彷徨無主,精神苦悶,由此看來,俞平在影片裡只是起到陪襯作用,幾乎難以讓人有任何記住的可能。
《早春二月》劇照
出現了一面之後,俞平就完成了在該部影片中的演出任務。從俞平接連參加了兩部謝鐵驪導演的電影來看,她在這部影片中的出演,更像是在《暴風驟雨》之後,受到導演邀請,作了一次救場龍套。
《早春二月》劇照
1963年,俞平還在北影廠的《汾水長流》裡扮演落後農民的女兒孫玉蘭。
《汾水長流》中的俞平
《汾水長流》改編自山西作家胡正的小說,導演沙蒙曾拍攝過經典之作《上甘嶺》,但這部電影拍的沉悶無比。可能受制於小說原著,電影冗長地被大段的開會場面分割,而戲劇衝突也不夠強烈,讓電影裡幾乎沒有什麼亮點。
《汾水長流》中的俞平
俞平在影片中扮演落後農民的女兒孫玉蘭,她較為突出的場面,是在一場鄉民開會的場景中,她面露羞態,直言她的父親口口聲聲聲所稱的家裡沒有糧食的原因是她的父親嗜好喝酒,把家裡的糧食兌成酒給喝光了。除了這些場面之外,她在影片後半段,幾乎沒有什麼出現。
《汾水長流》中的俞平
而另一個由袁玫扮演的角色,因為與男主人公有一段感情描寫,在影片裡比俞平醒目。
《汾水長流》中的袁玫
袁玫扮演角色,被她的繼父強制安排,要嫁與她的沒有血緣關係的哥哥,而她卻愛上了村裡的幹部,從而構成了電影裡比較富有邏輯性的矛盾衝突。後來,她對她的繼父一番唇槍舌劍,輕而易舉地讓繼父改變了舊有觀念,同意加入合作社。矛盾轉換太過簡單。整個電影枯燥乏味。
《汾水長流》中的袁玫
1964年俞平在《小二黑結婚》裡扮演女主角小芹,而給觀眾留下俞平最為出色角色的印象。
《小二黑結婚》劇照
畢竟俞平在《紅旗譜》裡只是一個出場並不多的配角,雖然在影片裡的驚鴻一瞥足可以先聲奪人,但是,她不足以在影片裡完成挑大梁的職責,而在《小二黑結婚》裡,俞平是當之無愧的鏡頭聚焦中心。
《小二黑結婚》劇照
雖然《小二黑結婚》的情節較為簡單,但俞平在電影裡,卻比《紅旗譜》展現了更富有層次的農村姑娘的情感狀態,而影片裡她的個性設定,重新回到了《紅旗譜》中的那種羞澀而靦腆的狀態。
《小二黑結婚》劇照
俞平在影片裡,表現了農村小姑娘的超級敏感的神情包,她的目光一觸即潰,她的肢體欲拒還迎,她的身上掛滿了懸疑,而這正是一個小姑娘最魅惑的一種存在,所以,《小二黑結婚》堪稱俞平登峰造極之作,日後,她也無法復現她在本部影片裡獨擅勝場的對少女丰韻的展現。
《小二黑結婚》劇照
她之所以能夠讓她呈現的角色形象與她自身的天賦達到同頻共振的效果,是因為《小二黑結婚》裡,小芹的形象是一個受保護的對象,影片裡,趙樹理最終將情節簡化為兩個男人對小芹的爭奪,這兩個男人,就是小二黑與由葛存壯扮演的那個村裡的投機分子。
《小二黑結婚》劇照
這樣,葛存壯在與俞平的合作中,兩次扮演了同樣的覬覦俞平角色的形象,而在這種外在的脅迫下,俞平都展現了如出一轍的楚楚可憐的女性樣貌特徵。
《小二黑結婚》劇照
小芹的情感世界並沒有得到深入挖掘,電影需要表現的是她的作為男性競爭的中心點的存在,俞平出色地演繹了這種狀態。她與小二黑一直處於一種若即若離狀態,而直接導致他們的情感露出崢嶸的,恰恰是反派角色的捉姦,由此直接將她與小二黑的朦朧情感暴露在政府的審視之下,然後情節就急轉直下。
《小二黑結婚》劇照
所以,《小二黑結婚》是一個結構非常簡單的電影,壞人被抓,阻擋感情生成的外來力量,也就頓時瓦解。試想一下,如果壞人不被抓,誰來破解鄉村牴觸愛情的強大勢力?如此看來,電影用來宣傳的是情感的自由,而不是情感的發生。連趙樹理都驚訝,他寫的一個短篇小說,怎麼能改編成電影。電影對旁白的簡單幹脆的使用,也反映出它沒有興趣表現小芹與小二黑之間的情感滋生因果,電影強調的是剛剛萌芽式生長的鄉村健康力量。
《小二黑結婚》劇照
而一個女性被蟄伏的情感,卻給予了俞平展現女性嫋娜外形的最佳契機。《小二黑結婚》復歸了《紅旗譜》的傳統,俞平跳過上幾部電影裡的活潑幹練,再次演繹出了女性的羞怯情態。這說明她用的是演技,而不是本色表演。
《小二黑結婚》劇照
1974年,俞平在新版《南徵北戰》中扮演民兵隊長趙玉敏,將近十年脫離銀幕,重新出現在鏡頭前的俞平已經步入中年,這是她的電影生涯的一次重大轉折。
《南徵北戰》劇照
《南徵北戰》劇照
她此刻進入到必須依靠演技才能塑造人物的階段,而失去顏值的加注,是眾多女演員難以突破的屏障。而俞平就屬於這一類型的女演員。
《南徵北戰》劇照
1976年,俞平在《芒果之歌》中扮演工宣隊員夏彩雲。
《芒果之歌》中的俞平
影片裡的俞平素顏示人,臉型又長又瘦,表演誇張,毫無女人的柔媚之處。
《芒果之歌》劇照
而36歲的她,在影片裡也有了一個十七八歲的女兒。這也意味著她不得不讓位於更年輕的演員衝鋒陷陣在銀幕前臺。
《芒果之歌》劇照
1977年俞平在謝晉導演的電影《青春》中扮演女軍人向暉。
《青春》劇照
37歲的俞平在電影裡,鬢髮斑白,角色年齡要比她本人年齡大二十五歲。影片裡她的老態是年輕人扮演老人的那種看起來精神抖擻的精神狀態。
《青春》劇照
後來,她的繼女嚴歌苓稱她與陳衝的相識,緣於俞平在這個電影中與陳衝的合作。
《青春》劇照
1978年,俞平在《巨瀾》中扮演技術員李湘。
《巨瀾》劇照
電影劇本早在文革期間就開始醞釀,主創人員魯彥周、肖馬、江深為此抽調到北影,編寫此片劇本。
同時期,李準也從河南來到北影,編劇《大河奔流》。
後來在1977年左右,魯彥周、江深(注意一下,沒有嚴歌苓的父親肖馬參與)編寫了一個名叫《大河春秋》的劇本,由安徽話劇團排演,取得了不錯的反響。
《巨瀾》劇照
可以看出,安徽系的作家與河南系的作家,匯聚北京,遙相呼應,在這裡,分別創作治理淮河與黃河的電影劇本。他們在辛勤耕作之餘,也沒有忘記在情感上大獲豐收。
李準在這時候有了自己的紅顏知己他當時對這個紅顏知己保證,讓她扮演《大河奔流》裡後來由李秀明扮演的那個角色,說這個角色是專門為她寫的。
《巨瀾》劇照
但是他的紅顏知己畢竟人微言輕,李準只能失言了。後來,李準把他的紅顏知己推薦給謝晉,謝晉安排她在《牧馬人》裡扮演一個沒有姓名的女教師,朱時茂扮演的角色來到母校時,有這個女教師的驚鴻一瞥。
蕭馬也在這時候,開始了他的精神的放飛,與俞平建立了用他的女兒嚴歌苓的話來講叫作真愛的一種感情。
《巨瀾》劇照
李準與蕭馬也應該在這時候相識,日後,當嚴歌苓與李準的三兒子李克威在上海改稿的時候相遇,他們相識的淵源,也來自於父輩的關係。
像是一種奇緣,李準的兒子與蕭馬的女兒走進了婚姻。
李準對嚴歌苓的影響頗大。《金陵十三釵》的故事,最早是李準寫的一個劇本,描寫的是妓女拯救世界,嚴歌苓善於兼收並蓄,並有所發揮。她的小說《第九個寡婦》原型故事的最早來源,就是從李準的長子那裡獲得,為此,嚴歌苓還專程跑到李準的老家河南去了解當地風情。嚴歌苓與李克威離婚之後,仍然與李準一家保持親密關係,李準的妻子寫了一部關於家庭的傳記作品,嚴歌苓細讀後,還專門發推文介紹。
《巨瀾》劇照
可以看出,嚴歌苓對名家向來沒有詆毀之意,雖然俞平在最初是讓嚴歌苓恨之入骨的拆散她父母婚姻的小三,但是嚴歌苓最終選擇了原諒。
而真正可憐的是嚴歌苓的親生母親,鬱鬱而終,嚴歌苓稱當時她的條件不是很好,沒有給母親更多的物質資助,後來她的父親蕭馬晚年的時候,她的經濟條件有了較大改善,她可以做到在物質上對父親的無憾,但嚴歌苓的母親的不幸,則是嚴歌苓的創作生涯中她無能為力只能看著愈演愈烈的終生的痛。
《巨瀾》劇照
她為她的母親獻上《一個女人的史詩》,在小說結尾,她安排父親與母親和好如初,她只能改變小說,而不能改變生活的絲毫,反而屈從於現實的鐵律。
在電影《歸來》中,她更是隱諱地利用了蕭馬與母親賈琳分居八年的事實,當時,蕭馬與妻子同住一個小區,卻分居於兩個地方,兩個人可望不可及,轉化成《歸來》之後,嚴歌苓讓母親患上了失憶症,給夫妻冷戰套上了名正言順的自然力的藉口,以掩飾這背後的真正的情感分割的痛。
《巨瀾》劇照
嚴歌苓通過藝術加工,為母親安排了一個更暖心的結局,同時也讓父親的背叛能夠找到恰到好處的理由。在嚴歌苓的筆下,她將家庭裡不能承受的痛苦,盡力進行美顏處理。
因此,《巨瀾》是改變俞平以及蕭馬、李準、嚴歌苓等一眾編劇大腕集群的一個重要觸發點。
《巨瀾》內容太過龐雜,有帝國主義勢力的後延影響(以教士為代表),有奸商代表,有異己分子,還有地方匪幫,這些負方的力量,形成了治淮的破壞一方,當這些力量被剷除之後,治淮的難度也就一掃而空,這樣,《巨瀾》裡與其說是描寫了與天鬥,不如說是與人鬥。
《巨瀾》劇照
按照這樣架構設置出來的電影,只能是一種概念化的產物,與《大河奔流》相比,李準還注重寫出不一樣的人物,而《巨瀾》裡的人物形象完全是概念化的拼湊,所以,李準能將《大河奔流》改寫成《黃河東流去》,而《巨瀾》卻難以在文學史上留下價值。
俞平在影片裡一直到三分之一的地方才出現,她的設定是一個上海姑娘,是知識分子的代表,一直堅持正確的治淮方向,她反對奸商行為,跳下澆鑄的閘塘,阻止奸商意圖造成既定事實的工程。
《巨瀾》劇照
影片裡男主人公由張連文扮演,他的妻子在抗美援朝戰爭中犧牲,而電影裡似乎暗示,俞平作為知識分子的代表日後會成為張連文角色的情感彌補,但因為電影閃爍其辭,所以,這一段朦朧的情感線在電影裡也過於微弱。
人到中年的俞平在影片裡已經被李秀明新一代的電影演員遮蔽了風頭,但即使是李秀明的角色,在《巨瀾》裡也是虎頭蛇尾,她作為被淮河之災所害的民眾的代表,與她的青梅竹馬的戀人分手,後來在治淮鬥爭中重新相聚,這與《大河奔流》裡的李麥的兒子重新找到他的戀人也就是由張金玲扮演的那個角色如出一轍,這都反映出構思雷同已經成為制約當時文藝發展的一個關鍵性問題。
《巨瀾》劇照
如何求得人物刻畫的突破,是改革開放之後的新時代文藝的巨大問號,在這種形勢下,莫言推翻了之前的「大事件+重逢」的套路模式,推出了他的「私情勃發」新式樣,一時在中國文藝創作領域掀起了「欲望激情」的滾滾浪潮,綿延影響數十年,直到讀者與觀眾徹底地反感。這種模式一度時期被美其名曰「生命力書寫」。
《紅高粱》劇照
但這種「生命力」的標的物是女性,陳凱歌與張藝謀早期電影,都體現了這種男性生命力對女性的窺視、覬覦與竊取,而值得注意的是,時過境遷,「生命力」的神話日益被推翻,日後嚴歌苓以女性視角主導電影編劇大權,成為陳凱歌、張藝謀、馮小剛三大中國導演趨之若鶩的取代莫言「生命力」的新的觀念輸出物,這背後反映出,男性生命力早期以攻擊性為特徵的文化流向,演變成日後功成名就之後以守成為代表的創作心理趨向。
《歸來》劇照
張藝謀電影裡的主導作家從莫言轉向到嚴歌苓,正意味著電影導演操練起的男性視角從初出道的「攻城」動機向升級為「大宅主人」後的「站位不同決定心理動機不同」的轉變。
嚴歌苓之所以日後在影視界炙手可熱,正是因為她作為文工團的一員,一直是處於男人覬覦的群落,當馮小剛終於可以與她平起平坐的時候,嚴歌苓對於這一群落裡女性心理的開掘,等價了馮小剛現在拍電影時的心態。
《芳華》劇照
《芳華》裡馮小剛藉由嚴歌苓的眼睛與視線,進入到他當年只能窺其一角的女性群落,並以此作為他的懷舊與好奇心理的釋放窗口。
1979年,俞平在《李四光》中扮演李四光的夫人。
《李四光》劇照
雖然電影沒有多少新意,情節平均用力,流水帳地交待了人物的履歷,但是俞平在影片裡卻體驗了從少女到老嫗的全程人生經歷,可以說是俞平演藝生涯的一次總結。
1980年,俞平在三部影片中出演角色,可見她在當時的紅火程度。
一部是在《惡夢醒來是早晨》中扮演女主角。
《惡夢醒來是早晨》劇照
這是傷痕電影的代表,只是情節太過老套,電影技法也太過淺薄,俞平的演技當時就被陳荒煤、鍾惦棐批評,認為太造作,虛假。
另一部是《叛國者》。影片再一次祭起了俗套,電影故事發生的年代,大致在1976年左右,科學學到邊境去考察,巧遇當年被政治風暴衝走的妻子與女兒,妻子角色的扮演者就是俞平。
《叛國者》劇照
這種「大事件+重逢」模式屢試不爽,是編劇的壓箱法寶。
第三部是《愛情與遺產》。這是當年西影高擎「西部片」大旗之前熱衷拍攝的一類平庸電影,奇怪的是,當時西影特別喜歡拍攝東部沿海題材的電影。
《愛情與遺產》劇照
《愛情與遺產》裡,俞平扮演一位去世的母親,在影片裡的回憶場景中出現,沒有人物性格的起伏,只是跑龍套的角色。導演是日後拍攝了非常經典的西部片《野山》的顏學恕。
1981年,俞平在嚴歌苓編劇的電影《心弦》中扮演朝鮮大娘。
《心弦》劇照
其實這個劇本的編劇就是俞平當時尚未結婚的丈夫蕭馬,只不過是掛了嚴歌苓的名字,這是嚴歌苓自己證實的。
電影更給人一種胡編亂造之感,在書宅裡很容易能編出這樣的電影。
1982年,俞平在《魂系藍天》中扮演女主角方潔。
《魂系藍天》劇照
這可以說是俞平中年時期最重要、也最成功的一部電影。
《魂系藍天》劇照
電影以強5研製為背景,正如《飛行交響曲》是以我國搭載核彈飛行試驗為原型,但真實故事發生的時間,都在文革前,而電影表現的年代,都看似放在改革開放時期,所以,電影裡不可能還原歷史的真實氛圍,所以都無一例外地以情感故事組配電影情節。
《魂系藍天》劇照
強5研製試驗,是一個浩大的工程,在電影裡,被簡化成俞平扮演角色的獨挑大梁,而她因為丈夫試飛犧牲,鬱鬱寡歡,後來新來的試飛員一步步打開了她的心扉,整個電影以言情來映射歷史事實,但給人的感覺仿佛是這些高尖端技術人員,整天在那裡談情說愛,過於依靠言情來連綴史實,使這些電影給人的感覺並不好。
《魂系藍天》劇照
但對於俞平來說,電影的設定給了她展現表演層次性以極大的機緣。從一開始的封閉自我,到後來的心扉洞開,她表現出一個中年女性的情感轉變過程。
從開始的冷麵到後面的暖心轉變,俞平讓角色形象十分豐潤。這樣的機會,以後不會再有了。
《魂系藍天》劇照
電影帶有上影風格的細膩的特點,導演於本正後來曾經擔任過上影的廠長,當時是於本正獨立導演的第一部電影。從電影技法上來說,上影的電影的確嚴格遵守了鏡頭之間的銜接性。
比如,從俞平扮演的一個上電梯的鏡頭中,可以看出,三個鏡頭之間,人物的表情是前後承接的。
《魂系藍天》中的一組連續的鏡頭,注意人物表情的連續性
而即使是現在的電影裡,很多導演,都無法做到這種鏡頭之間人物表情的連貫性。
同年,俞平在《龍種》中扮演穆玉珊。這是寧夏電影製片廠拍攝的首部電影,得到當地政府高度重視。電影改編自張賢亮的小說,原來俞平一角由朱可心扮演,後朱可心生病,臨時救急,請來了俞平。
《龍種》劇照
朱可心在《西安事變》中扮演宋美齡,被認為是最像宋美齡的一個演員。
俞平當時正急著與蕭馬結婚,開始予以回絕,後電影劇組找到俞平母親,好說歹說,才說動了俞平加盟電影。
1987年,俞平在峨影《紅與白》中扮演一個丈夫因醫療事故而去世的女醫生,這個人物設定,與《魂系藍天》中的女設計師頗為相像。
《紅與白》劇照
本片是由《紅衣少女》導演陸小雅執導的一部電影,也算是金雞獎獲獎導演的一部新作,但電影太過生冷,賣弄怪異的技巧。1987年是中國電影的分水嶺,當年電影票房跌入谷底。《紅與白》這種故作高深的電影為此現象的出現也作出了貢獻。
《紅與白》劇照
電影表現醫學院發生了一起醫療事件,領導方為了醫院聲譽,掩蓋真相,而許還山扮演的男主角卻力主公布真相,而他正是當年導致俞平所飾角色的丈夫致死的原因。
《紅與白》劇照
當他道出真相、釋去包袱之後,便向女醫師求愛。俞平整個電影裡的苦苦唧唧的形象,是《魂系藍天》中的前半部分的角色人設。電影太過沉重,充斥著憂心忡忡的意念,嚴重偏離觀眾興趣熱點。
《紅與白》劇照
1987年,俞平在《公民從這裡誕生》中扮演韓校長。
《公民從這裡誕生》劇照
1993年,在《血祭黃沙鎮》中扮演奶媽。
《血祭黃沙鎮》劇照
這是典型的娛樂片大潮中的平庸片。奶媽在電影裡寄載著女主人公身世真相的責任,當她說出真相之後,就被殺了。
1993年,在《淚灑臺北》中扮演母親一角。
《淚灑臺北》劇照
1995年,在《贏家》中扮演寧靜所演角色的母親。
《贏家》中的俞平
從俞平的從藝經歷來看,她的身上基本上烙印著時代的印跡,從六十年代的紅色電影,到文革期間的三突出表演,再到傷痕電影的加盟,再在娛樂片大潮中沉浮,她的演藝生涯裡,可以管窺到中國電影的標誌性節點。
而因為她的個人生活的緣故,使得她與中國影視的最核心的編劇體系有著犬牙交錯的聯繫。這也是我們在本文中稍稍涉足她的個人私生活的原因。
《叛國者》中的俞平
因為她的演出,她的生活網,從俞平一個人的原點,可以上下縱橫六十餘年,一直延續到今天,我們仍然可以看出,由她放射出的脈線與脈動。
這也是我們願意回顧俞平電影的原因。
《贏家》中的俞平與寧靜
本文由「文學私秘」原創,如要轉載須徵得本人同意,並請註明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