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秋時節,鑼鼓喧天,一條條龍舟競渡萬江河,上演一場「群龍戲水」的好戲。10月17日,萬江街道組織民間龍舟愛好者參與傳統龍舟競技活動拍攝,兩條傳統龍舟在萬江河上精彩亮相,百餘名運動員劈波斬浪——原來,當天是中央廣播電視總臺華語環球節目中心拍攝團隊在河岸上取景,擬製作七集大型人文紀錄片《傳承》(第四季)。
拍攝當天,河岸上擠滿了圍觀群眾,有節奏的鼓聲讓每個人都情緒高昂。現場為龍舟劃手準備了熱騰騰的龍船飯,百餘名「食客」圍坐一起,共赴龍船盛宴,場面堪比五月初一龍舟景。同時,還原了原汁原味的龍頭點睛、採青、犒船等傳統儀式。一番功夫下來,打鼓元老一聲吆喝出發,鼓聲震耳,龍舟賽隨即開始,眾人齊心合力,劈波斬浪,向岸上群眾、拍攝團隊展示萬江龍舟魅力。
據了解,《傳承》(第四季)通過反映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魅力來弘揚中華民族傳承力量,記錄非遺文化傳承人的精彩技藝和人生故事,揭示幾千年來中華民族偉大的生存、生產和生活智慧。該片將以現代科學的視角來解讀祖先智慧,從物理、化學、數學、光學、聲學、數碼學等不同的維度,重新審視潛藏在中華非遺技藝中的科學密碼,以全新視覺表達解讀非遺技藝的科學價值、藝術價值和歷史價值。
根據該片分集主題需要,10月14日至17日,拍攝團隊在萬江拔蛟窩祠堂、萬江龍船廠等地先後取景,開展關於龍舟製作和龍舟競渡的主題拍攝。
期間,拍攝團隊先後深入拔蛟窩祠堂、萬江船廠拍攝傳統龍頭及龍舟製作。在拔蛟窩祠堂,祠堂三進的一側,擺放著村裡賽龍舟的裝備,包括龍舟鼓、龍頭、龍舟賽的獎盃等。祠堂林立於傳統鄉村的大街小巷,起著團結家族、反映民俗文化及傳承優良傳統文化的作用,每年龍舟賽結束後,這裡更成為了龍頭的歸宿。在古色古香的祠堂襯託下,拍攝團隊不僅能一睹祠堂芳容,還能藉助祠堂的百年底蘊作為背景,更好地拍攝出龍舟裝備的韻味。
在萬江船廠,拍攝團隊按照「器」「 匠」兩部分進行拍攝。在「器」這一部分中,則拍攝關於將龍舟由木料打磨的重要工具和工藝流程。刨子、錘子、錘子、鑿子、釘子、斧頭、鋸子、墨斗等,這些造船師傅使用幾十年的老工具,見證了傳統龍舟製造技藝的傳承,仿佛仍帶有手的溫度。此外,師傅則在現場進行傳統手工藝展示。在「匠」這一部分中,船廠師傅則分別出鏡,向觀眾介紹巧奪天工的龍舟背後,每一位不斷傳承和磨練技藝、賦予龍舟在現代生活中的新生命的「師傅」。
作為一項重要的民俗活動,龍舟競賽不僅是單純的體育活動、競技比賽,也能讓人們在水上運動中感受中國傳統文化。賽龍舟是中國端午節習俗之一,萬江素有「東莞龍舟第一景」美譽,擁有12個本地龍舟俱樂部,先後開展少兒龍舟培訓活動,較好地傳承了這項傳統文化,讓「龍的傳人」有責任、有擔當把這項運動發揚光大。因此,在招募龍舟劃手時,龍舟愛好者紛紛一呼百應,在較短的時間內完成報名,並積極備賽。
近年來,隨著萬江河湧水域水質、生態環境不斷提高,專業、業餘龍舟賽在萬江河也悄然興起,越來越多市民被龍舟的魅力所吸引,在體育運動中體會「龍舟精神」,弘揚並傳承中華民族優秀的傳統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