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軾蘇轍:史上最深的兄弟情

2021-02-07 那些年

特別提醒:親愛的朋友們,今天的節目是重播哦,我們的節目將在9月16號恢復直播,屆時將為大家帶來關於西夏的精彩內容。另外,9月23號開始,《那些年》將在每晚8點播出。內容精彩,值得期待❤祝大家中秋節快樂!



想直接聽音頻?

請直接戳上集丨下集

蘇軾、蘇轍,北宋王朝的雙子星。他們一母同胞,卻性格迥異。蘇軾曠達灑脫,蘇轍沉穩內斂。少年時一起伴讀詩書,青年時雙雙名動天下,文學上他們相互唱和,宦途中他們攜手共進。他們是兄弟,更是知己。無論經歷怎樣的順逆枯榮,他們的感情始終如一。對蘇軾而言,四海只有一子由。蘇轍也總是說:兄長,你只管瀟灑地向前走!


 誰都不是配角 

   

一門三蘇,最耀眼的是蘇軾。蘇軾名氣太盛,熱情奔放,以至於人們往往會忽略同樣出類拔萃的蘇轍。世人都羨慕蘇轍有個好兄長,實際上,兩人旗鼓相當,誰都不是誰的配角。


蘇軾年長蘇轍近3歲,他們自幼一起讀書,入仕之前未曾有一日分離。蘇軾從小就是弟弟控,處處照拂弟弟。無論春夏寒暑,蘇軾帶著蘇轍讀書習字,不荒廢一日。外出登山浮水,蘇軾撩起衣服涉水而過,蘇轍默默跟在身後。遊歷四方,蘇軾得了好物都想著弟弟。他曾經買到一個形制奇特的硯臺,自己非常喜歡,回來卻割愛送給了弟弟。蘇轍從小就是跟在天才哥哥身後的小尾巴,終其一生,他對哥哥的仰慕始終如一。雖然仰望著哥哥,他卻沒有成為蘇軾的影子,而是成長為另一座高峰。


三蘇祠中的蠟像


蘇軾蘇轍同榜考中進士。之後,在難度最高的制舉考試中再一次雙雙榜上有名。蘇軾得了第三等(一、二等皆為虛設,三等為實際最高等級),成為北宋開國百年來第一人!事實上,蘇轍本也有機會名列三等,相比蘇軾 「直言當世之故,無所委曲」,他的策論卻真正筆鋒犀利,讓人驚駭。他把矛頭直指宋仁宗,詳盡論說其為政得失,掀起了軒然大波。司馬光對此特別欣賞,「所試文詞,臣不敢言」,要將他置於第三等。考官胡宿堅決反對,最終定為第四等。宋仁宗看過兩人文章後對皇后說:「朕今日為子孫得兩宰相矣!」蘇軾也認為蘇轍的文章比自己的厲害,說世俗不知蘇轍的好處是因為文如其人,沉穩低調。其學生秦觀也作證說:「中書(蘇軾)嘗謂『吾不及子由』」。



如果說蘇軾像煙火一樣輝煌絢爛,那麼蘇轍就像燭光一樣平和溫暖。從年幼到出仕,兄弟二人相知相伴,相互欣賞,互相幫扶。蘇轍說蘇軾亦師亦兄,「撫我則兄,誨我則師」。而對蘇軾而言,蘇轍不只是兄弟,更是最好的朋友: 「豈獨為吾弟,要是賢友生。」無論是在精神世界還是在世俗世界,他們一生都並肩攜手,風雨同行。


 相知無遠近 


入仕後,兄弟兩人宦海漂泊,聚少離多。世人都看到了蘇軾的曠達,蘇轍卻時時刻刻牽掛著蘇軾的脆弱。觀其一生,蘇軾到哪兒都能走出天下何處不為家的氣勢。但每次和蘇轍分離,畫風卻急轉直下,各種悽悽慘慘戚戚。


嘉祐六年(公元1061年),蘇軾出任鳳翔府判官,為了照顧父親,蘇轍辭謝外職不就,與父親同住京師。這是兄弟二人第一次分離。離別時,蘇軾望著蘇轍在雪地上騎著瘦馬的背影,擔心他衣衫單薄,一直看著他頭上的烏帽在連綿起伏的溝隴中全然不見才轉身離去。在寄給蘇轍的詩中他寫到:「亦知人生要有別,但恐歲月去飄忽。寒燈相對記疇昔,夜雨何時聽蕭瑟。君知此意不可忘,慎勿苦愛高官職。」他囑咐弟弟,別只顧著追求仕途精進忘了咱們「夜雨對床」、常常團聚的約定啊! 



漂泊一生,蘇軾每到一處都會給弟弟寫信贈詩,詩作中以「子由」為題的詩詞就超過100首。他對蘇轍感嘆:「吾從天下士,莫如與子歡。」


林語堂先生說:往往為了子由,蘇東坡會寫出最好的詩。蘇轍回憶起與蘇軾進京考試時路過澠池寺院,在寺壁上題詩一事,作《懷澠池寄子瞻兄》。蘇軾和詩:「人生到處知何似,應似飛鴻踏雪泥。」 兩人同在山東為官,卻因公務繁忙不能相見,中秋節這天,清冷的月光下,想起五年未見的弟弟,蘇軾心中感慨,寫下千古絕唱《水調歌頭·中秋》:但願人長久,千裡共嬋娟。

  


比起心無城府的蘇軾,蘇轍要沉穩持重多了。他深知蘇軾秉性「其於人,見善稱之如恐不及,見不善斥之如恐不盡,見義勇於敢為,而不顧其害。用此數困於世,然終不以為恨。」他尊重並努力維護蘇軾的赤子之心,但也不忘時時勸誡。蘇軾愛交朋友,蘇轍苦口婆心勸誡他交朋友要謹慎。眼見不平事,蘇軾「如蠅在喉,不吐不快」。蘇轍聽到急急制止,告訴他口不擇言容易禍從口出。


聽聞鳳翔玉女洞中的水能延年益壽,蘇軾定期派侍衛前去取水。為防止侍衛偷懶,他特意做了調水符。後來他發現侍衛仍會用其他泉水替換,於是寫信給蘇轍感嘆人心不古。蘇轍回信時毫不留情地批評了他:「多防出多欲,欲少防自簡……置符未免欺,反覆慮多變。授君無憂符,階下泉可咽。」他提醒蘇軾欲求過多,反受其累,只要約束欲望,才是真正的「無憂符」。


 難兄難弟 


公元1079年,蘇軾被指在詩句裡譏諷朝廷,烏臺詩案發。御史臺派人前往湖州緝拿蘇軾。在河南任職的蘇轍提前得到消息,立刻派人前去報信。又急急寫下《為兄軾下獄上書》上呈皇帝,言辭懇切,請求朝廷削去自身官職來替兄贖罪。


蘇轍為了救兄不惜以身犯險,而蘇軾因為一場烏龍留給蘇轍一首絕命詩。長子蘇邁每天給獄中的蘇軾送飯,父子約定,若無事則送肉和菜,若判死罪則送魚。一日,蘇邁有事,委託親戚代送。為給蘇軾改善夥食,親戚特意做了一尾魚。蘇軾見魚,以為大限將至,不禁悲從中來。平靜後寫下《獄中寄子由》:「是處青山可埋骨,他年夜雨獨傷神。與君世世為兄弟,又結來生未了因。」雖然是一場誤會,但是在死亡面前,蘇軾最先想到的是蘇轍,最想說的話也是希望來生還能和他做兄弟,足見二人感情之深。蘇轍讀詩後大哭。這首詩輾轉到了神宗手中,神宗看後被他們的手足之情深深感動。


蘇軾最終免去一死,被貶黃州,蘇轍也受牽連被貶筠州。據說出監獄時,蘇轍見到蘇軾,拼命捂著他的嘴,提醒他禍從口出。



公元1080年,蘇軾和蘇邁前往黃州。蘇轍帶著家人和蘇軾的眷屬前往高安。安頓好自家人後,又把蘇軾家眷送往黃州。烏臺詩案,從始至終,蘇轍都拼盡全力地為蘇軾奔忙,毫無怨言。


在黃州、筠州的4年,兄弟二人詩文往來不斷。蘇轍因喝酒過度犯了肺病,蘇軾寫詩相勸說他要多加保養。聽聞蘇轍在筠州與官長不和,蘇軾又勸蘇轍不必委曲自己,大不了來黃州一起耕地種菜,也能怡然自得。


 同進同退,殊途同歸 

    

哲宗即位,皇太后垂簾聽政,兄弟二人被召回京城,共同經歷了政治生涯的輝煌時期。紹聖元年(公元1094年),新黨執政,二蘇又開始了長達7年的貶謫生涯。蘇軾晚年寫到:欲問平生功業,黃州惠州儋州。而蘇轍的貶謫地圖也大致相似:筠州雷州循州

   

蘇軾被貶惠州,連路費都湊不出來。蘇轍傾其所有,資助了哥哥七千緡。蘇軾這才得以安排一家老小到宜興生活,免除了後顧之憂。


紹聖4年(公元1097年),蘇軾被貶海南,蘇轍被貶雷州。五月,在藤州,這對難兄難弟相遇了。或許珍惜這次相聚的不易,或許冥冥中意識到這可能是最後一次相處,他們儘可能地慢慢趕路,延長相伴時日。此時的他們兩鬢斑白,沉浮一生仍然身陷泥潭,想起少年出蜀時的意氣風發,想到一直企盼的「對床聽雨」遙遙無期,不禁慨嘆連連。



分別前夜,蘇軾痔病發作,難受不止。蘇轍一夜未眠,照顧左右。他反覆誦讀陶淵明的《止酒詩》,勸哥哥戒酒。清晨,蘇軾登舟渡海。自此,兩人天各一方。在海南,兄弟之間依舊詩信不斷。蘇軾分享他苦中作樂的海島生活,蘇轍寫信告訴蘇軾自己當了曾祖的歡喜。有時候長時間得不到蘇轍的書信,蘇軾就會擔擾,還會用《周易》卜上一卦。


徽宗即位,蘇軾獲赦,蘇轍也奉召回京。蘇轍厭倦仕途,請求歸隱許昌。蘇軾決定處置完宜興的田產後與蘇轍相聚。

    

蘇軾希望和弟弟住在一處,但是又怕增加他本就沉重的負擔。當他思慮再三,決定與蘇轍結鄰而居時,趕上時局有變,他害怕再次捲入政治漩渦,只好作罷。他最後把兄弟不能聚首歸咎於天命。給蘇轍的信中,他託付了身後事,並叫他不要破費,不必徇俗。   


很快,蘇軾因瘴毒發作,在常州去世。臨死前,蘇軾對友人錢濟明說:「惟吾子由,自再貶及歸,不及一見而訣,此痛難堪。」一生都在追求「對床聽雨」的蘇軾,終究臨死都沒能再見到弟弟。


蘇轍從此閉門著書,不談政事。看到蘇軾在海南和陶淵明《歸去來辭》的舊作時,他不僅潸然涕下,慨嘆:「歸去來兮,世無斯人,誰與遊?」


    

11年後,蘇轍去世,和蘇軾葬在一起。終於,蘇軾和蘇轍以另一種形式兌現了歸隱田園、夜雨對床之約,自此再也不分開。


自古以來,兄弟鬩牆、文人相輕者數不勝數。蘇軾蘇轍兄弟卻能在詩詞唱和中相知相伴,在宦海沉浮中同進同退,在患難困頓中友愛彌篤。「與君世世為兄弟」,中國古代文化中的「悌」字之意全在這裡了! 


相關焦點

  • 蘇軾蘇轍詩文中的兄弟情
  • 中秋圓月,蘇軾與蘇轍的兄弟情,但願人長久千裡共嬋娟
    說到蘇軾,想必大家都不會陌生。北宋時期的大文豪,詩詞以大氣豪放為主。這一年中秋之夜,註定不平凡,因為這夜中秋佳節,蘇軾寫下了一首千古名詩《水調歌頭》。蘇軾一生政治起伏,這一年他被朝廷調任山東密州知州。八月十五,中秋之夜,他在密州超然臺舉行了一次隆重聚會。當地知名人士都來赴會,其中也不乏有知己好友。
  • 史上最鐵兄弟情,蘇軾蘇轍究竟誰更有才?
    今天,小編要為大家來講講「蘇轍」。那講蘇轍,即使小編很想避開講蘇軾,但是後來發現不可能。因為講蘇轍,他身上太多的故事,太多的品質都跟蘇軾有關。甚至有些品性都是蘇軾給襯託出來的。有人說蘇轍其實挺憋屈的,有這麼一個流量老哥蘇軾,太光芒萬丈了。以至於自己的才華被遮擋並淹沒了。
  • 蘇軾與蘇轍手足情篤,明月可證!
    今日為中秋、國慶雙節,近日在故宮博物院文華殿展出的「千古風流人物——故宮博物院藏蘇軾主題書畫特展」備受關注。這些天裡,關於蘇軾,關於蘇軾蘇轍的中秋詞,關於蘇門兄弟情誼種種,怎不來在腦際心頭。  在歷史上,一門三才子聲名最著者,除曹操曹丕曹植曹氏父子而外,怕是要數蘇洵蘇軾蘇轍父子了。如論其團結友愛,曹門兄弟就有些不及格,單說這一點,蘇門兄弟的手足之情足以令人動容。
  • 蘇軾和蘇轍:與君世世為兄弟
    莫回頭出獄當天,傷疤沒好就忘了疼的蘇軾又開始提筆賦詩《十二月二十八日,蒙恩責授檢校水部員外郎黃》,嚇得蘇轍趕緊捂住他的嘴:百日歸期恰及春,餘年樂事最關身。出門便旋風吹面,走馬聯翩鵲啅人。卻對酒杯渾似夢,試拈詩筆已如神。
  • 蘇軾蘇轍今古兄弟情-4:此外知心更誰是(1062年)
    九百多年前蘇軾蘇轍橫空出世,若是少了二人中任何一個的兄弟情誼,我們都無法在今天讀到「但願人長久,千裡共嬋娟」、「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妝濃抹總相宜」。用蘇轍的話說,「子瞻撫我則兄,誨我則師。」用蘇軾的話說則是,「與君世世為兄弟,此外知心更誰是」。我們將在這個28篇的系列裡,隨著蘇軾蘇轍一起譜寫今古兄弟第一情。
  • 蘇軾蘇轍:患難與共手足情深,坎坷風雨一生相隨
    可在蘇軾蘇轍兄弟身上,我們看到的是患難與共的寶貴親情。蘇軾,字子瞻,號東波居士;蘇轍,字子由,晚號潁濱遺老。蘇軾蘇轍的母親程氏生了六個子女,但只有最小的兩個孩子蘇軾、蘇轍活了下來。「軾」,是車上的前列扶手,是車的最顯眼處,也是最易惹禍處。「轍」,是車輪壓出的痕跡,有功而不賞、有難而不擔。
  • 蘇軾蘇轍,兄弟情深,蘇軾半夜被雨驚醒,起身寫詞給弟弟
    蘇軾的那首經典的《水調歌頭》裡,就抒發著自己對弟弟蘇轍的思念之情。而在蘇軾仕途不順,不斷被貶謫的時候,也時常思念起自己的弟弟,經常給蘇轍寫詩寫詞。這樣的兄弟情誼,的確是讓後世不少人羨慕又欽佩。而在宋哲宗紹聖元年八月,蘇軾被貶至惠州的時候,亦是寫了一首詞作給弟弟蘇轍。當時半夜三更,蘇軾被雨驚醒,想到自己此時此刻的悽涼處境,心中不自覺地就思念起了自己的弟弟。
  • 蘇軾蘇轍,月光下的黃金兄弟
    轉朱閣,低綺戶,照無眠。不應有恨,何事長向別時圓?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但願人長久,千裡共嬋娟。        每到中秋,不知有多少人在吟誦蘇軾這首詞,它傳到今天,已經942年了。        1076年的中秋夜,蘇軾「歡飲達旦,大醉,作此篇,兼懷子由。」
  • 蘇軾蘇轍今古兄弟情-6:窮年弄筆衫袖烏(1063年)
    九百多年前蘇軾蘇轍橫空出世,若是少了二人中任何一個的兄弟情誼,我們都無法在今天讀到「但願人長久,千裡共嬋娟」、「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妝濃抹總相宜」。用蘇轍的話說,「子瞻撫我則兄,誨我則師。」用蘇軾的話說則是,「與君世世為兄弟,此外知心更誰是」。我們將在這個28篇的系列裡,隨著蘇軾蘇轍一起譜寫今古兄弟第一情。
  • 蘇軾蘇轍兩兄弟開創的宋代蜀學到底是什麼學問?
    蘇軾、蘇轍兄弟是四川宋代文人士大夫最傑出的代表,兩兄弟與其父蘇洵在著名的唐宋八大家中佔了三席。可蘇軾、蘇轍兄弟不僅僅因為傑出的文學成就名垂青史,由他們開創的「蜀學」,與程頤、程顥兄弟的「洛學」,以及王安石的「新學」在整個宋代儒家學說形成「三足鼎立」。到南宋時期的繼承者張栻、魏了翁,繼續與朱熹的理學、陸九淵的心學並列。
  • 從名字意蘊看蘇軾、蘇轍的人生發展
    北宋慶曆六年,三十三歲的蘇洵進京趕考失利,回家鄉之後寫了一篇《名二子論》,這篇不到百字的小文,簡單說明了他為兩個兒子蘇軾、蘇轍取名的內涵。先講蘇軾,「軾」的含義是車廂前供人倚靠扶手的橫木。「軾」的功能是用來憑靠、瞭望,蘇洵藉此鼓勵兒子蘇軾要遠瞻前方,眼光長遠。名與字相關,所以蘇軾的字又叫子瞻,瞻就是向遠處看的意思。
  • 中秋節望月,蘇軾和蘇轍分別寫了《水調歌頭》,一首浪漫一首樸實
    蘇軾的眾多詩詞中,寫給最多的人不是紅顏知己,妻子朋友,而是他的弟弟蘇轍。那首最經典的《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寫作的緣起就是因為思念自己的弟弟。「丙辰中秋,歡飲達旦,大醉,作此篇,兼懷子由」。他希望「千裡共嬋娟」之語能安慰到弟弟。當然弟弟蘇轍的心裡也是有哥哥的,同樣是中秋夜蘇轍也寫下了一首《水調歌頭》應和。
  • 蘇軾除夕夜睡不著給蘇轍寫首詩,短短幾句,安慰世間多少年少失意
    千年文壇,蘇軾是不容忽視的一個,這指的是他才華,也是指他的愛湊熱鬧,基本上所以傳統佳節,東坡都要揮筆寫詩。元宵節他寫《木蘭花令》,開篇就是「元宵似是歡遊好,何況公庭民訟少」,讓東坡最開心的是元宵節找他打官司的人少。
  • 從策論中品味蘇轍雄辯氣勢
    《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是蘇軾膾炙人口的詞作,創作於宋神宗熙寧九年(1076年),蘇軾被貶官到山東密州。一次醉後即興填詞,同時表達對弟弟蘇轍的思念,詞中一句「但願人長久,千裡共嬋娟」,以蘇軾的方式將兄弟深情抒發得感人至深而又浪漫無邊。 蘇軾蘇轍兩兄弟,志趣相投,無話不談。
  • 蘇轍寫詩給向哥哥訴苦,蘇軾隨手寫首詩安慰,一開篇就是千古名句
    作為宋代詞壇的「扛把子」,蘇軾在詞這一領域可謂是一路扶搖直上達至巔峰。不過在仕途上蘇軾卻是一波三折,因為「烏臺詩案」,半生遭遇數不清的貶謫,讓人唏噓。這樣的蘇軾難免對於家庭疏於照顧,索性蘇軾有個好弟弟蘇轍,不僅幫著他撐起了老蘇家,更是在他仕途蒙難之時為他東奔西走。
  • 蘇軾半夜被雨驚醒,抬手寫下一首詞給蘇轍,開頭7字就是千古名句
    蘇軾,字子瞻,號東坡居士,北宋偉大的文學家、詩人、詞人、書畫家、政治家、哲學家、佛學家還有美食家,四川眉州眉山人,與其父蘇洵、其弟蘇轍並稱為「三蘇」,「唐宋八大家」之一。他的弟弟蘇轍就想盡各種辦法來營救蘇軾,在獄中的蘇軾以為自己必死無疑,就給家人和弟弟寫了首絕筆詩:柏臺霜氣夜悽悽,風動琅璫月向低。夢繞雲山心似鹿,魂飛湯火命如雞。
  • 蘇軾思念其弟蘇轍寫下一首詞,有美景更富哲理成為望月懷人佳作
    但是每逢中秋明月當空,人們在思念親人的時候,思念故鄉的時候,最容易想到的詩句大概就是「但願人長久,千裡共嬋娟。」這句千古名句出自大文豪蘇軾的筆下,公元1076年的中秋夜,皓月當空、銀灰遍地,蘇軾與其弟蘇轍已經五年沒有團聚了。蘇軾的弟弟也正是唐宋八大家之一。蘇軾望著天空中的一輪明月心中頓生孤獨之感,同李白的「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
  • 蘇軾半夜被雨驚醒,抬手寫下一首詞給蘇轍,開頭7字就是名句!
    蘇軾已死,他的名字只是一個記憶,但是他留給我們的,是他那心靈的喜悅、思想的快樂,這才是萬古不朽的。——林語堂說蘇軾大家都不陌生,宋代著名的文學家,名列「唐宋八大家」之一,和辛棄疾並稱為「蘇辛」,是宋詞豪放派的代表人物。蘇軾20歲的時候進京趕考,當年考試的主考官是大名鼎鼎的歐陽修,他讀完蘇軾的考卷,讚嘆不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