丙辰中秋,歡飲達旦,大醉,作此篇,兼懷子由。
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不知天上宮闕,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風歸去,又恐瓊樓玉宇,高處不勝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間?
轉朱閣,低綺戶,照無眠。不應有恨,何事長向別時圓?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但願人長久,千裡共嬋娟。
每到中秋,不知有多少人在吟誦蘇軾這首詞,它傳到今天,已經942年了。
1076年的中秋夜,蘇軾「歡飲達旦,大醉,作此篇,兼懷子由。」如果蘇軾也玩手機,相信此時他會一條微信發過去:「兄弟,哥喝多了,想你了。」而蘇轍一定這樣回過來:「哥,少喝點,我也想你。」
蘇軾手札
我一直覺得,蘇軾和蘇轍是一對黃金兄弟。他們相差三歲,一起讀書,一起中進士,相聚時並肩戰鬥,分開後互相思念。在他們的生命中,似乎每一天都是兄弟,從未有過猜疑和不滿,就連他們最終的歸宿都是「在一起」:蘇轍本來要死後回老家眉山安葬的,但不知為什麼,他還是葬在了河南郟縣哥哥的墓旁。
蘇軾,字子瞻;蘇轍,字子由。他們的個性和人生,真像父親蘇洵為他們命名的那樣,蘇軾是個瞭望開拓的嚮導,他一直「瞻」望著前路,而蘇轍,則「由」著他,跟著走。
蘇轍手札
蘇轍只有一點超過了他的哥哥,在王安石、司馬光相繼去世後,哥倆同朝為官,弟弟一度當上了宰相。而在詩文,在書法上,蘇轍一直跟隨著哥哥的腳步。
尤其是書法,如果不細看,他們簡直就像一個人。跟隨,這嚴重影響了蘇轍在書法上的成就,這當然是種遺憾。
但是怎麼說呢,如果我有個蘇軾那樣的哥哥,我也願意放下自己的個性,就那麼亦步亦趨地追隨著他。
點「在看」,誇誇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