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我市爭創2022「東亞文化之都」宣傳月正式啟動。這將為我市向海內外傳播推介溫州多元文化魅力,進一步提升溫州古老山水鬥城的國際化都市形象,起到重要作用。「東亞文化之都」是中日韓領導人商定的人文領域合作的重要成果,並由三國共同創立的國際性文化城市命名活動。溫州地處中國黃金海岸線中段,北有寧波、南有泉州這兩個中國古代「海上絲綢之路」的始發港和重要港口,在中間起著過渡橋梁作用。特殊的地理位置,決定了溫州在古代中國「海上絲綢之路」的重要地位。2019年,溫州成功入圍「東亞文化之都」候選城市。此項工作得到了市委、市政府的高度重視,目前創建工作正在有序進行。我市將以「做世界的溫州」目標定位為引領,不斷豐富「重要窗口」的內涵,計劃精心籌辦系列活動,主動服務和融入新發展格局。本館金柏東、張思聰、洪振寧等多名館員擔任創建「東亞文化之都」專家委員會專家。為配合這項工作,本公眾號將陸續刊發介紹溫州的相關推文。
從浙南溫州北上遼東半島與九州,再從遼東進入朝鮮半島,日本稱之為支石,朝鮮稱為支石或撐石,溫州則稱之為石棚。這些位於世界各地的巨石陣,傳遞著怎樣的古老文化?與東甌先民有哪些特殊聯繫?東亞各國間又有哪些淵源?
浙南地區的石棚群遺址,主要集中在溫州境域。自1983年至今,溫州從瑞安馬嶼棋盤山、莘塍岱石山,平陽縣鰲江鎮龍山,蒼南縣錢庫鎮桐橋望州山等地,發現五十五座「巨石陣」。它們形制大同小異,有的由不同長短的天然巨大石頭支撐而成,有的是在地表的左、右、後三面用稍小的塊石壘成牆體,上架蓋石。這樣形成的空間被稱作石棚。
長期以來,當地人並不清楚這些巨石的用處,於是留下仙人下棋等傳說,山也就被稱作棋盤山、大石山(諧音岱石山)。
瑞安棋盤山石棚遺址
上世紀八十年代,數批來自日本、韓國的歷史考古學界學者專家慕名數次來溫考查,試圖尋找東亞環太平洋西海岸島鏈間的巨石文化遺址,探究彼此間的淵源聯繫。由此,溫州石棚開始受國內外考古學界關注。
1993年,省市文物部門聯合對瑞安莘塍岱石山的石棚,進行考古發掘。現場可見,這些石棚在選址、建築上都曾精心設計過。現場出土了部分陶、原始瓷及青銅器具等陪葬品,但未見棺槨等遺物。其後考古專家又對平陽龍山頭石棚墓群進行調查試掘,出土有春秋時期的陶片等。
瑞安岱石山石棚墓出土原始瓷盂和青銅矛
通過考古活動,基本摸清浙南石棚的內部結構。這些石棚與韓國多島海諸島,全羅南道、北道,慶尚南道、北道的石棚墓,日本九州長崎、佐賀兩縣的唐津灣沿岸和博多灣岸的石棚墓,在時間、結構與葬制上都非常相似,可以肯定,彼此之間有著文化內涵上的趨同性。溫州石棚,按目前普遍的觀點,石棚的功能有兩個,一是祭祀說,一是墓葬說,專家則傾向後者。
2001年,棋盤山石棚墓、龍山頭石棚墓、桐橋石棚墓被國務院公布列為第五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據考古專家調查,亞洲地區的石棚墓約於1600年前率先出現在浙南溫州,200年後又從浙南傳到我國遼東半島與九州;大約500年前,從遼東半島傳到朝鮮半島與九州。石棚這一古老文化最終到達地是朝鮮半島。
石棚墓的出現,為東甌這塊古老土地蒙上一層神秘面紗。這些石棚墓為什麼會出現在溫州這片土地?溫州的早期先民,面對茫茫大海,是如何對進行交流的?
遠古溫州是一片汪洋,隨著滄海桑田,淺海眾多小島構成了最早的東甌大陸,先民散居其上繁衍生息。隨著灘涂成陸、海岸變遷,島民逐漸演變成依山傍海的土著。《山海經》是中國最早的地理書,書裡的「甌居海中」,可稱得上是對溫州地理現象最早的記錄。
「甌居海中」,從另一個角度可推測,當時對外交通必取道於海上,他們的生活屬性具有強烈的親海性,並且與周邊海域海島有著日常的交流。
而隨著浙閩、臺灣及日本等地考古發現,從彼此出土的器物相似性上得到進一步映證。如溫州地區出土的彩陶與福建、臺灣屬同一類型,印紋陶、有段石錛在東南沿海一帶亦可找到同類器物,扁方形石錛則與日本同類石錛一致。可見浙南一帶在商周時期乃至更早,已通過海上交通與我國東南沿海及日本等地頻繁交往。
歷史學家毛昭晰先生認為:「無論是支石墓(石棚墓)還是稻作農業,都說明中國江南沿海和朝鮮半島之間在先秦時代存在著海上的關係。這種交往,最可能是江南和朝鮮半島之間的直航。」
唐會昌三年(843)我國航海商船船長李處人開闢溫州至日本嘉值島的直達航線,即是證明。由此可知,浙南石棚墓與日本、韓國的支石墓是存在密切的關聯度是與海上交通是一脈相承的。
而從石棚墓區域分布來看,這種地緣特徵非常明顯:在我國主要集中分布在太平洋沿岸的遼東半島和溫州的瑞安、平陽、蒼南靠海岸的狹長地帶。
歷史上,世界多地都出現過巨石崇拜現象。如距今3000年前後的環太平洋海岸沿線,該區域大致分布在南北緯30度線上下,在歐洲西部和西北部、非洲北部、亞洲的東部、東南部以及南美洲北部均有發現這種信俗。
這些巨石建築系統,日本稱支石,朝鮮稱撐石,歐洲則稱石棹,大都利用巨大天然石塊,稍經人工修整,然後支撐、覆蓋而成,是世界上現存最古老的建築之一,同一時期這種石建築被稱為 「巨石文化」。如大家熟悉的埃及金字塔、英國巨石陣、法國卡爾納克列巨石遺址、南美復活節島上的巨人石像等,均屬世界巨石文化遺產的重要組成部分。
在中國傳統文化中,也有石頭崇拜的源流。巨石通常被認為是靈魂或神仙的住所。因而它常被用作界石、棺槨或宗教崇拜對象。如商人的土地神主(禮神)就是石頭。《淮南子,齊俗訓》說:「殷人之禮,其禮用石」。
地處太平洋西岸的中國、日本和朝鮮半島等東亞國家的「巨石文化」,則明顯帶有東方葬俗色彩。
根據溫州甌江、飛雲江和鰲江三大流域眾多史前文化遺址發現,在春秋早期的徐國或後來的越國後裔來到東甌之前,生活在這裡的甌人,已經歷了漫長的漁獵與農耕相結合的經濟形式。面對無常的大海,他們祈求神靈的保佑意識是非常強烈的。如果這些石棚是與宗教祭祀有關,或許就不難理解東甌先民甘冒生命之虞、費盡心機用巨石去營建這樣的場所。
如果是專家傾向的墓葬形式,那麼,墓主是誰?是甌人祖先還是沿海其他地方遷徙來的族群?他們與遼東半島、日本、朝鮮半島的石棚墓有什麼關聯?
如果石棚墓是甌人土著先人自發而築,那麼墓主是誰?是方國國王?氏族首領?外來貴族?通神巫師?建築者又是用什麼方法把這些龐大石塊搬運到山頂或半山腰?
這一切至今還是謎。相信今後隨著對浙南石棚墓群研究不斷的深入,這種最能體現甌人先民文化特徵的石棚墓,成為一把打開甌人族源、信仰、民俗等文化內涵的「金鑰匙」。
參考書目:
金柏東,《浙南石棚墓研究》,《溫州文物論集》,浙江人民出版社,2009年6月俞天舒,《瑞安石棚墓初探》,《東南文化》1994年第5期《瑞安岱石山「石棚」與大石蓋墓發掘報告》,《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學刊》,長徵出版社,1997年高啟新,《甌掌故》,浙江大學出版社,2019年7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