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亞文化交流的遠古秘密,藏在溫州這一片巨石裡

2021-02-22 溫州文史館

 

日前,我市爭創2022「東亞文化之都」宣傳月正式啟動。這將為我市向海內外傳播推介溫州多元文化魅力,進一步提升溫州古老山水鬥城的國際化都市形象,起到重要作用。「東亞文化之都」是中日韓領導人商定的人文領域合作的重要成果,並由三國共同創立的國際性文化城市命名活動。溫州地處中國黃金海岸線中段,北有寧波、南有泉州這兩個中國古代「海上絲綢之路」的始發港和重要港口,在中間起著過渡橋梁作用。特殊的地理位置,決定了溫州在古代中國「海上絲綢之路」的重要地位。2019年,溫州成功入圍「東亞文化之都」候選城市。此項工作得到了市委、市政府的高度重視,目前創建工作正在有序進行。我市將以「做世界的溫州」目標定位為引領,不斷豐富「重要窗口」的內涵,計劃精心籌辦系列活動,主動服務和融入新發展格局。本館金柏東、張思聰、洪振寧等多名館員擔任創建「東亞文化之都」專家委員會專家。為配合這項工作,本公眾號將陸續刊發介紹溫州的相關推文。

從浙南溫州北上遼東半島與九州,再從遼東進入朝鮮半島,日本稱之為支石,朝鮮稱為支石或撐石,溫州則稱之為石棚。這些位於世界各地的巨石陣,傳遞著怎樣的古老文化?與東甌先民有哪些特殊聯繫?東亞各國間又有哪些淵源?

浙南地區的石棚群遺址,主要集中在溫州境域。自1983年至今,溫州從瑞安馬嶼棋盤山、莘塍岱石山,平陽縣鰲江鎮龍山,蒼南縣錢庫鎮桐橋望州山等地,發現五十五座「巨石陣」。它們形制大同小異,有的由不同長短的天然巨大石頭支撐而成,有的是在地表的左、右、後三面用稍小的塊石壘成牆體,上架蓋石。這樣形成的空間被稱作石棚。

長期以來,當地人並不清楚這些巨石的用處,於是留下仙人下棋等傳說,山也就被稱作棋盤山、大石山(諧音岱石山)。 

瑞安棋盤山石棚遺址

上世紀八十年代,數批來自日本、韓國的歷史考古學界學者專家慕名數次來溫考查,試圖尋找東亞環太平洋西海岸島鏈間的巨石文化遺址,探究彼此間的淵源聯繫。由此,溫州石棚開始受國內外考古學界關注。

1993年,省市文物部門聯合對瑞安莘塍岱石山的石棚,進行考古發掘。現場可見,這些石棚在選址、建築上都曾精心設計過。現場出土了部分陶、原始瓷及青銅器具等陪葬品,但未見棺槨等遺物。其後考古專家又對平陽龍山頭石棚墓群進行調查試掘,出土有春秋時期的陶片等。

瑞安岱石山石棚墓出土原始瓷盂和青銅矛

通過考古活動,基本摸清浙南石棚的內部結構。這些石棚與韓國多島海諸島,全羅南道、北道,慶尚南道、北道的石棚墓,日本九州長崎、佐賀兩縣的唐津灣沿岸和博多灣岸的石棚墓,在時間、結構與葬制上都非常相似,可以肯定,彼此之間有著文化內涵上的趨同性。溫州石棚,按目前普遍的觀點,石棚的功能有兩個,一是祭祀說,一是墓葬說,專家則傾向後者。

2001年,棋盤山石棚墓、龍山頭石棚墓、桐橋石棚墓被國務院公布列為第五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據考古專家調查,亞洲地區的石棚墓約於1600年前率先出現在浙南溫州,200年後又從浙南傳到我國遼東半島與九州;大約500年前,從遼東半島傳到朝鮮半島與九州。石棚這一古老文化最終到達地是朝鮮半島。

石棚墓的出現,為東甌這塊古老土地蒙上一層神秘面紗。這些石棚墓為什麼會出現在溫州這片土地?溫州的早期先民,面對茫茫大海,是如何對進行交流的?

遠古溫州是一片汪洋,隨著滄海桑田,淺海眾多小島構成了最早的東甌大陸,先民散居其上繁衍生息。隨著灘涂成陸、海岸變遷,島民逐漸演變成依山傍海的土著。《山海經》是中國最早的地理書,書裡的「甌居海中」,可稱得上是對溫州地理現象最早的記錄。

「甌居海中」,從另一個角度可推測,當時對外交通必取道於海上,他們的生活屬性具有強烈的親海性,並且與周邊海域海島有著日常的交流。

而隨著浙閩、臺灣及日本等地考古發現,從彼此出土的器物相似性上得到進一步映證。如溫州地區出土的彩陶與福建、臺灣屬同一類型,印紋陶、有段石錛在東南沿海一帶亦可找到同類器物,扁方形石錛則與日本同類石錛一致。可見浙南一帶在商周時期乃至更早,已通過海上交通與我國東南沿海及日本等地頻繁交往。

歷史學家毛昭晰先生認為:「無論是支石墓(石棚墓)還是稻作農業,都說明中國江南沿海和朝鮮半島之間在先秦時代存在著海上的關係。這種交往,最可能是江南和朝鮮半島之間的直航。」

唐會昌三年(843)我國航海商船船長李處人開闢溫州至日本嘉值島的直達航線,即是證明。由此可知,浙南石棚墓與日本、韓國的支石墓是存在密切的關聯度是與海上交通是一脈相承的。 

而從石棚墓區域分布來看,這種地緣特徵非常明顯:在我國主要集中分布在太平洋沿岸的遼東半島和溫州的瑞安、平陽、蒼南靠海岸的狹長地帶。

歷史上,世界多地都出現過巨石崇拜現象。如距今3000年前後的環太平洋海岸沿線,該區域大致分布在南北緯30度線上下,在歐洲西部和西北部、非洲北部、亞洲的東部、東南部以及南美洲北部均有發現這種信俗。 

這些巨石建築系統,日本稱支石,朝鮮稱撐石,歐洲則稱石棹,大都利用巨大天然石塊,稍經人工修整,然後支撐、覆蓋而成,是世界上現存最古老的建築之一,同一時期這種石建築被稱為 「巨石文化」。如大家熟悉的埃及金字塔、英國巨石陣、法國卡爾納克列巨石遺址、南美復活節島上的巨人石像等,均屬世界巨石文化遺產的重要組成部分。 

在中國傳統文化中,也有石頭崇拜的源流。巨石通常被認為是靈魂或神仙的住所。因而它常被用作界石、棺槨或宗教崇拜對象。如商人的土地神主(禮神)就是石頭。《淮南子,齊俗訓》說:「殷人之禮,其禮用石」。 

地處太平洋西岸的中國、日本和朝鮮半島等東亞國家的「巨石文化」,則明顯帶有東方葬俗色彩。 

根據溫州甌江、飛雲江和鰲江三大流域眾多史前文化遺址發現,在春秋早期的徐國或後來的越國後裔來到東甌之前,生活在這裡的甌人,已經歷了漫長的漁獵與農耕相結合的經濟形式。面對無常的大海,他們祈求神靈的保佑意識是非常強烈的。如果這些石棚是與宗教祭祀有關,或許就不難理解東甌先民甘冒生命之虞、費盡心機用巨石去營建這樣的場所。

如果是專家傾向的墓葬形式,那麼,墓主是誰?是甌人祖先還是沿海其他地方遷徙來的族群?他們與遼東半島、日本、朝鮮半島的石棚墓有什麼關聯?

如果石棚墓是甌人土著先人自發而築,那麼墓主是誰?是方國國王?氏族首領?外來貴族?通神巫師?建築者又是用什麼方法把這些龐大石塊搬運到山頂或半山腰?

這一切至今還是謎。相信今後隨著對浙南石棚墓群研究不斷的深入,這種最能體現甌人先民文化特徵的石棚墓,成為一把打開甌人族源、信仰、民俗等文化內涵的「金鑰匙」。

參考書目:

金柏東,《浙南石棚墓研究》,《溫州文物論集》,浙江人民出版社,2009年6月俞天舒,《瑞安石棚墓初探》,《東南文化》1994年第5期《瑞安岱石山「石棚」與大石蓋墓發掘報告》,《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學刊》,長徵出版社,1997年高啟新,《甌掌故》,浙江大學出版社,2019年7月

相關焦點

  • 溫州藏有一有著遠古風貌的山水田園,距離市區23公裡,值得一去
    (文:旅行日記官,歡迎轉載與分享,創作不易,請註明出處)相信大家對於溫州並不陌生吧,這裡商業歷史和文化全國聞名,很多人也都聽說過這裡的許許多多的商業傳奇。獨特的城市魅力以及強勢的經濟發展,使得溫州也受到了很多外來務工人員的喜歡,2019年末,這裡的常住外來人口就達到了297萬人,而全市的常住人口為930萬人。如此多的外來人口,也說明了這個城市的繁華。
  • 「對鳥」飛進北國江城 溫州吉林開展文旅交流
    作為對口支援結對城市,近年來,溫州市與吉林市先後開展了一系列互通有無、互相助力的文旅交流活動。溫都訊 溫州滑雪俱樂部與北大湖滑雪度假區在吉林籤署戰略合作協議、松甌墨韻 2020溫州吉林書畫交流展暨永嘉大師《證道歌》書畫展、 甌越風 江城情 溫州-吉林文旅交流綜藝晚會 連日來,溫州市與吉林市兩地頻頻互動,在推動省際文旅發展方面取得豐碩成果。
  • 「最長唐詩」《證道歌》 溫州鼓詞保留至今的傳統曲目
    因此,趙孟頫為惟壽所書這一珍品,可能是通過佛教界途徑為達蘊所得並傳入朝鮮半島,並最終入藏韓國中央國立圖書館。  根據相關報導,截至2013年11月,溫州市文化部門在各地相繼徵集到了包括宋代大文豪蘇東坡、元代大書法家趙孟頫、晚清國學大儒沈曾植等書寫的《證道歌》60多個版本。
  • 東亞文化之都 西安新春音樂會奏響
    12月10日晚,東亞文化之都西安新春音樂會在西安音樂廳奏響華彩樂章。西安在2020年的歲末,通過一場融合中、日、韓三個國家經典民族音樂的演出,充分地凝聚了三個國家之間的友誼,展示了千年古都的文化魅力、歷史底蘊。
  • 歐美人接受阿拉伯文化,甚至是印度文化,為何不接受東亞文化?
    「音及物」更具形象展示……中華文化有共生性群聚性以及包容性內生性的特點,如果全盤西化,就很可能會亡國滅種,單純的敞開心扉和平交流不存在被西化的可能,但只要和越南韓國去漢字,我們文化的根源性就要動搖,過個幾十年我們就不知道是什麼民族了,很多人認識不到這點,天下大同,說實在的,你和白人說天下大同,他們的大同是他們同我們,而我們的天下大同是我們包容他們,不一樣的文化特點,我們不會強制其他民族和國家構建和我一樣的文化特點
  • 文化讓溝通無國界 東亞文化之都西安新春音樂會圓滿落幕
    東亞文化之都作為中日韓領導人會議人文領域的重要成果,是中日韓文化交流的旗艦品牌和重要平臺,是亞洲第一個國際性文化城市命名活動。西安作為東亞文化之都2019評選出的城市,自去年至今年以來開展了系列線上線下對外文化交流活動。
  • 中山市溫州商會 赴新馬交流合作
    摘要:5月10日至13日,廣東省中山市溫州商會會長楊振巧率商會理事代表組成經貿考察團,赴新加坡、馬來西亞開展經貿投資考察活動,進一步拓展與東南亞國家的經濟合作與交流…… 中山市溫州商會 赴新馬交流合作溫商網訊
  • 永嘉大師著作版本今天首次在溫州集中亮相
    溫都訊 11月2日上午,「書傳天下——永嘉大師著作國際版本展暨東亞文化交流活動」在溫州市圖書館舉行,共展出《證道歌》與《永嘉集》的中、日、韓等國家百餘種版本。這是永嘉大師著作版本首次集中亮相。東亞文化交流活動現場,溫州大學溫州學研究所所長洪振寧、韓國又石大學孔子學院韓方院長全弘哲、日本廣島大學綜合人文學院副院長荒見泰史、浙江省社會科學院哲學研究所所長陳永革、溫州大學東亞漢文獻研究中心主任王小盾、四川大學文學與新聞學院教授張子開等中日韓三國專家學者匯聚一堂,通過線上線下視頻連線方式,圍繞玄覺與東亞文化交流的主題,展開了深入的討論。
  • 【尋味】弄堂食肆的廚房裡藏了多少秘密?
    本周,小編帶你敲開幾家弄堂私房食肆的院門,看看這些隱秘的廚房裡,究竟藏了多少秘密菜式。柒捌玖溫州味道,新鮮搭配青瓷高腳盤裡裝著各種溫州傳統小吃,軟嫩的魚餅,香滷的牛肉,裹了麵粉炸至金黃的小蝦,晶亮的膠凍,讓人吃出了兒時的味道。先行上桌的黃山魚(學名黃姑魚)燒水餃,讓滿桌食客都頗為驚訝。黃山魚兩面煎成金黃,煮成奶白色的魚湯,再把手工剁餡、自家包的水餃煮在魚湯裡。魚燒得入味,餃子也沾了魚湯的光。這樣一大份菜,按照魚的價格起伏,大約只賣58~68元。
  • 遠古巨人遺骸——考古界不敢公開的秘密
    ,具體還有帶人們去進一步考究。 PP島是泰國的旅遊勝地,位於布吉島與泰國本土之間,屬於南部的喀比省。由於近年越來越多的人前往布吉島度假,使不少嚮往寧靜假期的人選擇鄰近布吉的 PP 島。2004年12月26日,PP島在印度洋大地震所引發的海嘯中受到嚴重破壞。
  • 青山一道同風雨,明月何曾照兩鄉:唐詩裡的中日文化交流
    兩個國家之間的交流日益頻繁,其中在文化層面上的深入交流更是上升到了一個全新的階段,當時主要的文學形式——唐詩,就對這種情況有了比較充分的反映。本文嘗試從唐詩的角度,對當時中日兩國文化的交流情況進行探討,一覽中日文化交流史上的空前盛況。
  • 東亞文化之都2019豐島活動前期座談會在東京舉行
    人民網東京11月7日電(鄭瑾) 6日晚,東亞文化之都2019豐島活動前期座談會在東京帝京平成大學舉行。豐島區區長高野之夫、文化廳次長中岡司、眾議院議員太田昭宏、豐島區日本中國友好協會會長尾崎隆信等出席了座談會。會上東京都知事小池百合子發來祝福視頻。
  • 二十八宿裡,隱藏了什麼秘密,和「四色陶」文化的分布如此一致
    二十八宿裡,隱藏了什麼秘密?和「四色陶」文化的分布如此一致。二十八宿,簡單來說,就是指天上四組共計二十八顆星星,它們分別在天空的東南西北四方,是我們古人觀察天體運行的智慧結晶。其實在遠古大洪水之前,黃帝時期是分為十二州的。只是經過那場大洪水之後,原來的「並、幽、營」三州就被廢棄了。《漢書·地理志》這樣描述:「黃帝時,天下分為萬國;堯時,洪水為害,天下被隔絕,成為十二州」。
  • 2020溫州國際時尚文化產業博覽會開幕
    今年文博會以「創意·融合·發展」為主題,集中展示城市文創產業發展成果、甌江山水詩路文化帶風採、工藝美術精品力作、溫州城市書展及「寓言文學」「閱讀溫州」「百縣千碗」等文化品牌。鹿城、甌海、瑞安、永嘉設有分會場。開幕式後,陳偉俊饒有興致地參觀展廳,與參展方交流文化產業發展,並叮囑有關部門充分吸收建議,把文博會辦得一屆更比一屆好。
  • 藏在溫州各大商場裡「超驚豔」的美食,2017年又要給溫州吃貨們大驚喜?!
    熔巖芝士裡脊豬排 26元/塊 「幸世」不思議の豬排,來源於日文單詞「幸せ」的變形,意為「幸福、幸運」,而我們的幸運,大概也有可能藏在這一塊小小豬排裡。也許是冰制的關係,這樣的抹茶沒有自身的「苦澀」,留下的是愈融愈烈的茶香與奶香。不知道有多少人有著冬日吃冰的小癖好呢?這奇妙的感覺只有親身體驗才能領會哦~
  • 第五屆閩浙「老鍾家」文化交流研討會
    弘揚鍾氏文化,傳播鍾氏正能量,完全是免費訂閱,請放心關注。 第五屆閩浙「老鍾家」文化交流研討會金風送爽,雁過留聲,秋色宜人的大好季節!在這熱情似火而又充滿溫馨的日子裡,迎來了一年一次的盛會:第五屆閩浙「老鍾家」文化交流研討會2018年9月15日至16日,來自福建,浙江及外省的鍾姓宗親代表在這個被譽為「世界灘涂攝影基地」的福建省霞浦縣,以最熱烈、最隆重的方式,慶祝第五屆閩浙「老鍾家」文化交流研討會在世紀鉑金大酒店順利召開!
  • 溫州玻璃鋼化糞池前景一片廣闊,市場呈現供不應求的局面
    溫州玻璃鋼化糞池前景一片廣闊,市場呈現供不應求的局面   合肥峰昊一直專注於水泥整體化糞池的生產與銷售。溫州玻璃鋼化糞池,耐酸鹼強,使用壽命長,抗壓,抗震,抗坍塌,如有需要,歡迎來電諮詢!
  • 閩都文化在東亞文化圈的流播(上篇)
    >「東亞」這個概念,大致可以從三個層面理解,地理層面、歷史層面、文化層面,這三個層面各有其獨立性又有相互的關聯性。19世紀中葉以後至20世紀中葉,日本通過明治維新、躋身於「西方」列強後,試圖重構亞洲國際秩序,而首先使用了「東亞」這一名詞。它與「東亞共同體」、「大東亞共榮圈」、「亞洲主義」等,均是日本侵略擴張的一種意願訴求。二戰以後,日本戰敗,「東亞」則是東亞區域內各國各地區基於平等意識、共同的文化認知基礎所形成的一個地區。
  • 一場溫州.臺灣動漫文化交流會在這
    11月22日下午,由溫州市動漫協會主辦的2020年溫州•臺灣動漫文化交流會在市區書盒1670·無料書鋪舉辦。近年來,動漫文化產業在文化創意、設計和創新領域的地位越來越受到人們的關注。
  • 「東亞文化之都」西安新春音樂會舉行
    陝西日報訊 (記者 柏樺)日前,由文化和旅遊部指導,省文化和旅遊廳、西安市人民政府主辦的「東亞文化之都」西安新春音樂會在西安音樂廳舉行。韓國、柬埔寨、馬來西亞等國駐西安總領事館總領事等相聚一堂,共睹唐詩之都的盛世風採。  音樂會以交響樂為主要形式,輔以合唱、唐詩吟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