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之欲明明德於天下者,先治其國;欲治其國者,先齊其家;欲齊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心正而後身修,身修而後家齊,家齊而後國治,國治而後天下平。」
在很多古裝劇中,如果要預示著一位皇子日後會成為一代賢明的君王,肯定會有這樣的鏡頭:
深夜,小皇子在老夫子的指導下,拿著一本書,正襟危坐,搖頭晃腦、奶聲奶氣地誦讀著上邊這段話。老夫子肯定會在小皇子的桌前,捋著鬍鬚來回踱步,時不時滿意地點點頭。緊接著鏡頭一閃,小皇子就長成了風度翩翮、玉樹臨風的大皇子,開始具體向觀眾講述他的「帝王養成記」。
為什麼賢明的帝王都得讀開篇這段話呢?答案就在這段話所出自的著作和寫這本著作的人身上。
這段話出自《大學》,相傳為曾子所作,它跟《中庸》《論語》《孟子》並稱「四書」,是古代官定的教科書和科舉考試的必讀書,對中國古代教育產生了極大的影響。
《大學》的作者曾子,名參,字子輿,春秋末年魯國南武城(今山東濟寧嘉祥縣)人,是孔子儒學的正宗傳承人,是繼孔子之後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在「孔子一曾子一子思一孟子」這個儒家傳承鏈條中,曾子是承上啟下的重要人物。
在《大學》中,曾子以修身為根本環節,提出「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被稱為「八條目」。其中,「格物、致知、誠意、正心」是對「修身」的補充、說明。因此,八條目可以概括為常講的「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四條目。
綜上所述,《大學》之道的核心就是「修齊治平」,這也是儒家治國之道的核心策略。秦以後,歷代帝王都推崇儒學,而《大學》為從政者設立了人生的階梯,所以《大學》成為歷代帝王必修科目。
「修齊治平」到底啥意思?
從字面上理解通過「格物、致知、誠意、正心」達到修身的目的之後,就可以使得家齊,家齊之後就可以將國家治理好,國家治理好了就可以平定天下。「修齊治平」之間是一種從前到後的因果關係,講求先後順序,彼此間又相輔相成。
儒家強調「修己是治人的前提」。因此,修身既是《大學》思想的根本目的,同時又是治國平天下的出發點。必須要通過提高自身的道德修養,來實現家庭的和諧,社會的和諧,乃至天下的和諧。
可以說,修身是曾子的重要思想,他把修身看作是實現仁政德治的根本。他以君子為修身標準,就如何說話、做事、待人、交友提出了一系列主張,他的「吾日三省吾身」和「慎獨」,是現在很多人的修身規範。
在「修齊治平」這個因果順序中,不得不提的是曾子另一個重要思想「孝」。曾子在《孝經》中提出「夫孝,始於事親,中於事君,終於立身」。由此看,孝可以構建和實現家庭關係的和諧,是齊家的基本內涵,而從齊家到治國的途徑也是一個「孝」字,這也是為什麼中國古代倡導以「孝」治天下的原因。
當然,「修齊治平」並不只是帝王的必修課。儒家主張「學而優則仕」,提倡積極的出世精神,鼓勵每個人以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為己任。而儒家的正人先正己、修己以安百姓、修身治國齊家平天下的政治理想,可以說是我國古代政治文化的精華。
曾子(公元前505年—公元前435年),名參(shēn),字子輿,春秋末年魯國南武城(山東嘉祥縣)人,是中國著名的思想家,孔子的晚期弟子之一,與其父曾點同師孔子,是儒家學派的重要代表人物。
《濟寧,甏是味兒》
山東友誼出版社出版
定價:58元
出版時間:2019年1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