卡耐基說過一句話,「人的天性之一,就是不會接受別人的批評,總是認為自己永遠是對的,喜歡找各種各樣的藉口為自己辯解。」深以為然。
很多時候,因為一句話沒說好,一件事情沒做好,就會被周圍人指責和批評,但是我們習慣性的不回去承認自己的錯誤,而是去找各種理由和藉口。
首先是將責任推脫在別人的身上,當無法賴給別人的時候;又會找尋各種客觀、自然的原因來解釋,所有的目的都是為了證明,「這不是我弄得,都怪它。」
這種現象,不管放在朋友、親人、夫妻的交往中很常見,在職場工作中更是很明顯。
所以,孔子說「過而不改,是為過也。」一個人倘若犯了錯,而不去改正它,,才是真的錯了。儒家另一賢人孟子也說過「行有不得,反求諸己」和孔子表達的是同樣道理。
後來曾子很好的傳承了儒家思想,在《論語》中說下這樣一段話: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
曾子說,我每天對自己進行多次反省;檢查自己替別人辦事盡心盡力了嗎?同朋友交往以誠相待了嗎?老師傳授的知識用心溫習了嗎?
這是孔子的學生曾子提出的學問。曾子,又名曾參,是孔子學生七十二賢人裡較有名聲。
可能最讓人熟悉曾參的,還是因為「曾子殺豬」這一個故事。
話說,有一天曾參的妻子要去市集買東西,兒子吵鬧著要跟去,妻子就哄他說:「等娘親回來了,讓爹爹給你殺豬肉吃。」
等妻子從市集上回家,發現曾子正在捉豬要殺掉,妻子忙上去阻攔他,說「我是哄孩子的,不用當真。」
曾子卻說,「答應孩子的事情,就要做到,否則孩子怎麼學會誠信呢?」
說完,曾子真的把豬殺掉了。
曾子認為,人生有三件大事:做事、做人和做學問。
我們常念叨「吾日三省吾身」這句話,被很多人拿來當座右銘。但究竟反省哪三件事情,你真的知道嗎?
首先是,「為人謀而不忠乎」,自己替別人辦事,真的有用心、盡力了嗎?
有時候人家求你幫個忙,本來對你來說很簡單,但因為自己的不在意或者輕視,而應付了事;
因為朋友遇到困難,想找人幫助,你見是朋友開口拉不下臉拒絕,結果這件事情讓你跑東跑西,還耽擱了自己的正事,然後索性找藉口說不行。
上面這些做法,都是不正確的。
既然答應了別人的事情,就要辦到,西漢史學家司馬遷在《史記》中說「言必信,行必果,己諾必誠。」。如果總是這樣讓對方失望,時間久了,好人緣也就沒了。
卡耐基在暢銷書《人性的弱點》裡寫道:「心靈的成熟過程,是持續不斷的自我發現、自我探尋的過程,除非我們先了解自己,否則我們很難去了解別人。」
人際交往中,往往更注重的就是對方的真實人品怎樣,而對待自己就明顯比對別人要求寬鬆,這是不對的。
曾子說,「與朋友交而不信乎?」這句話孔子也曾傳授過「與朋友交,言而有信」「人而無信,不知其可也」,意思是說與朋友交往,能夠以誠相待,十分重要。
的確,平常生活中我們都講究「真誠」,有些人表面笑嘻嘻,暗地卻耍小心思,這樣的一旦被識破,就會遭到周圍人的指責與遠離。
畢竟誰不想要一個我好,你好,最後大家都好的交際圈呢?
誠信,是一個人的立身根本。正如《擇友》裡說的,「在這個世上,誠實的人最尊重、最珍視的莫過於真正的朋友,這種朋友可以說是另一個自我。」
除了前面兩件事,還需要反省什麼呢?
曾子說「傳不習乎?」讓我想到孔子在《論語》中說到的「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就是說,老師傳授的知識用心溫習了嗎?
從表面看,是說學生從學校裡、課本上學習到一個新知識後,要回去再多複習。那就沒有我們成年人的事情了嗎?不是。
你看看,當年孔子的的三千弟子、七十二賢人裡,都幾乎是已成家立業的成年人,年齡層次比較偏大,和現在的學校教育完全不同。
所以,孔子覺不可能只是說讓他們回家認真複習他的學問或思想,因為孔子不僅是大思想家還是一名老師,老師負責「傳道受業解惑」目的就是能讓學生回去能在生活中實踐運用。
所以,在這裡說得「溫習」,寓意就是能夠學到一門技能、掌握一個知識點,然後需要反覆在實踐中操作、檢驗,最後才能徹底掌握,知識也才真正的屬於你。
就好像俗話說,「吃一塹長一智」也是同樣道理,不管是生活經驗還是課本知識,都是需要反覆在生活中運用,然後總結成自己的一套方法論。
做學問是如此,做人亦是如此。
明代大儒王陽明,曾說「若能反己,方見自己有許多未盡處,奚暇責人?」可見儒家人都十分重視自我反省,藉此提高自身修為,你認為新時代的我們,有哪些更好的自我反省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