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曾子的日三省吾身,到王陽明的致良知,真誠懇切自修的踐履精神

2020-12-22 飛仙時空

跟隨大師的腳步,站在巨人的肩膀之上,追隨古聖先賢學習孔夫子的《論語》。我們繼續跟隨南宋理學大師朱熹學習他所編寫的《論語集注》,這是本系列文章的第7篇。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

為人謀而不忠乎?

一提到「忠」,現代人可能會反感,認為「忠」就是「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的愚忠。「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這句話到底是誰說的,是從什麼時候開始出現的?在任何一部儒家經典著作中都找不到這句話,甚至找遍整個網際網路都找不到出處。

而這句話多次出現在明清兩朝的小說中,所以這兩句話很可能是在明清兩朝極端的皇權統治之下才出現的。說這句話的人是歷史的罪人呀,歷史上沒有人敢站出來親口承認這句話是他說的,沒有人敢承擔這個歷史責任呀。所以,不要把那些亂七八糟的思想或主張都抹黑到儒家來,更不要污衊孔子以及歷史上的聖賢。

那到底什麼是「忠」,朱熹的解釋是「盡己之謂忠」,盡己就是儘自己的本分、儘自己的能力,這就是忠了。

為人謀而不忠乎?每個人每天都要扮演很多角色,自己是不是盡了各種角色的本分?在公司作為員工,是否盡了員工的本分,沒有消極怠工?在父母面前是子女,是否盡了為人子女的本分,是否對父母和顏悅色?在配偶面前,是否盡了夫妻的本分,關愛對方而又給予對方空間?在孩子面前,是否盡了為人父母的本分,是否和善而又不失威嚴?在社會上作為社會的一份子,是否盡了社會公民的責任?這些都是對忠的拷問。

在《三國演義》中有兩個人就是「忠」與「不忠」的典型代表,關羽是劉備的拜把兄弟與部將,他曾經投降曹操,他對劉備是絕對的忠心。雖然他投降曹操時也曾經「身在曹營心在漢」,不過他在曹操麾下的時候也是盡心盡力地替曹操辦事,在曹營的時候,關羽對曹操依然是忠。而另一個不忠的反面代表就是呂布,他做丁原的義子,非但不盡義子的本分,反而為榮華富貴而殺丁原;他做董卓義子的時候,還是不盡義子的本分,為了一位女人而殺董卓;當他走投無路,劉備好心收留他,他非但不思恩圖報,反而奪取劉備的徐州。

與朋友交而不信乎?

朱子說「以實之謂信」,實,就是不虛、不假的,不要玩虛假的那套。古代人的生活與職業角色都較少,放在今天,同學、同鄉、同事、工作夥伴、顧客、生意場上的朋友,都算是朋友。在朋友間是否講信用,不跟朋友玩虛的,不欺騙朋友,就是信。

借了朋友錢,說好過幾天還,幾天之後是否真的還了?

賣給顧客的商品是否能保證質量,沒有以次充好?

販賣的食品,是否保證食品安全?

說好了愛人家一輩子,這個承諾堅持了多久?

一被這樣地拷問,有些人也許心虛了,有些人甚至惱羞成怒了。

可以拒絕,可以不給承諾,但是要誠信。對他人的不誠信,就是對自己的不誠信。是自己給自己貼上大標籤告訴別人「我不誠信,你們以後不要在我身上有任何期望」。人無信不立,業無信不興。

傳不習乎?

朱子對「傳」的解析是「受之於師」,「習」是「熟之於己」,傳習兩個字都是對自己而言的,老師教授給我是為「傳」,我把知識技能操之熟練是為「習」,「習」強調的是熟練,並非僅僅是指複習,因為複習還不一定意味著已經熟練。再重複一遍:「習」強調的是熟練。這樣「傳習」兩個字合起來的意思就是:把老師教授給我的學問,反覆練習,操之熟練。做到「傳習」這兩個字,就不辜負老師的一番教,也不辜負自己的一番學。

曾子每天都在「傳習」二字上檢視自己,一方面是他對老師的信任和誠敬,另一方面是他對學問的敬畏之心。

明朝中期,王陽明的弟子們匯集多人的力量,前後耗時約四十年的時間,彙編成一本書,名為《傳習錄》,「傳習」二字就出自曾子這裡,他們熟讀朱熹所編寫的《論語集注》,對「傳習」二字的理解可謂滾瓜爛熟、深入骨髓,可見王門弟子們對老師的敬重以及對陽明心學的敬畏之心。

踐履精神

「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曾子每天都在「忠」、「信」、「傳習」這三件事上反省自己,他就這樣切記下功夫,有則改之,無則加勉。

朱子評價曾子說:「其自治誠切如此,可謂得為學之本矣」。曾子如此真誠懇切地自修,可以說他是掌握了為學的根本。朱子又說:對於「忠」、「信」、「傳習」這三件事,則又以「忠」和「信」作為傳習的根本。意思是在孔夫子所教的那麼多學問之中,朱子認為「忠」和「信」是孔夫子所教的根本。

反觀現在的社會問題,在「忠」、「信」、「傳習」這三件事上,社會上已經不再傳習孔夫子的學問,否定批判的聲音不絕於耳,嗤笑「忠」為愚忠,人與人之間不誠信,社會出現信任危機。社會的走向跟孔子、曾子、朱子的本意背道而馳。

尹氏說:「曾子守約,故動必求諸身。」「守約」在網上找到兩種解釋:一是「保持儉約的德性」,二是「遵守約定的事」。個人認為這兩種解釋都不能很好地解釋「曾子守約」的意思。

曾子守約,首先守約有守住自己、約束自己、管理自己的意思,他不是管人、不是管外界。他聚焦在自己的身語意上,而不是聚焦在他人的身語意上。

「守約」另外一層意思,只好借用佛家的詞彙來解釋,佛家講戒定慧三無漏學,戒能生定,定能生慧。曾子守約就是他做到了戒和定,戒是不做不該做的事,定是定力。曾子堅守住「忠」、「信」、「傳習」這三件事,不做不忠不信的事,不管生活工作多忙,他都傳習老師所教他的學問。他不是口頭說說而已,他真的做到了,並且有定力,不受外界的誘惑。

最容易讓世人淪陷的莫過於財色,口頭說自己不貪不義之財、不好色,這很容易。可是一旦真的面臨財富的誘惑,面臨美色的誘惑,是否能夠抵制誘惑,是否能夠繼續持戒,是否能夠保持定力,這才是真功夫、真境界。

謝氏說:「孔子很多弟子,有很多傳人,可是他們越傳越失真,到後來都失傳了。唯獨曾子這一學派,專門向內用功,反求諸己,傳承不會失真,從曾子的後代傳人子思、孟子就可以看出來了。聖人的嘉言善行,不能全部流傳在世上,唯有曾子這一派倖存而未泯滅,學者怎麼能夠不盡心傳習呢?」

曾子守約,能夠約束自己、管理自己,能夠持戒,不做不該做的事情,把時間精力聚焦在自己的身語意上。這就是曾子的誠意正心,這就是曾子的格物致知,這就是曾子的致良知,致吾心之良知於日常事務上。曾子每天都在檢視自己,每天都在致良知,乃至一輩子都在檢視自己,一輩子都在致良知。正因為如此,曾子做到了戒和定,因而生慧,有大智慧,所以他被稱為「宗聖」,配享孔廟。

相關焦點

  • 王陽明:心即理,致良知,知行合一
    此後,在27歲時,王陽明又按照朱子所說的居敬持志是讀書之本、循序致精是讀書之法的說法,重新埋頭苦讀儒家經典以及朱子書籍,但其結果卻使王陽明依然感覺物之理與己之心終難契合,復又病倒。這兩次事件對陽明思想的轉化與發展具有重要的象徵意義,意味著王陽明對於朱子理學的那套為學方法格格不入而產生了根本懷疑,他開始意識到即便向外求知「如何反來誠得自家意」?
  • 曾子的吾日三省吾身
    曾子的「三省」可歸於兩點,一為治學二為處世。「為人謀」和「與朋友交」這是為人處事;「傳習」是治學 。先講治學,什麼是「傳」?古人尤其是先秦時期,由於紙張未能發明,字只能刻於竹板故簡冊繁重。所以口耳相傳者多。
  • 孔子說了3句話,被學生曾子用1句話帶火,成為多數人的口頭禪
    後來曾子很好的傳承了儒家思想,在《論語》中說下這樣一段話: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曾子說,我每天對自己進行多次反省;檢查自己替別人辦事盡心盡力了嗎?同朋友交往以誠相待了嗎?老師傳授的知識用心溫習了嗎?
  • 《論語》導讀之四:「吾日三省吾身」,人們日常生活的口頭禪
    《學而》(4)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曾參,字子輿,魯國人,生於公元前505年,比孔子小46歲,是孔子晚年的學生。曾參是孔子的得意門生,以孝著稱,後世被人稱為曾子,尊為「宗聖」。
  • 王陽明:浮雲掩日,人只貴於自修
    王陽明:「毀謗自外來的,雖聖人如何免得?人只貴於自修,若自己實實落落是個聖賢,縱然人都毀他,也說他不著。」誹謗是從外來的,即使聖人又如何避免呢?人貴在自我修養,如果自己確確實實是個聖賢,縱然大家都毀謗他,也傷害不到他。
  • 王陽明:養浩然正氣,立君子威風,才能久立於天地之間
    王陽明的心學理論之中,致良知是核心其核心內容,而致良知的本質就是養浩然正氣。一個有一股浩然正氣的人,才能長久立於天地之間。必須在身心上有了驗證之後,真正的體會到了這件事情,才算是無善無養,養浩然正氣才算成功。什麼叫做浩然正氣呢?
  • 吾日三省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
    曾子尚且如此,像我們修養尚淺的人,還有什麼不這樣做的呢?「吾日」,指的是曾子天天都有做反省的。那要是有一天在家都睡大覺,哪也沒去,啥事也沒幹;或者生病了,誰也不招惹,他這天反省什麼呢?無事可反省,一次反省也不用啊,還多次反省什麼呢?你也許會說,曾子可以反省以前做過的事啊,每天多次反省以前啊。這好似講得有道理。
  • 解讀丨「心能轉物」的王陽明
    史載,王陽明出生後,到了5歲還不會說話,但已默記祖父藏書。有一次,一位高僧過其家,摸著他的頭說:「好個孩兒,可惜道破。」到龍場後,王陽明沒有氣餒,根據風俗開化教導當地人,受到民眾愛戴。在這個時期,他對《大學》的中心思想有了新的領悟。他認識到「聖人之道,吾性自足,向之求理於事物者誤也」。他在這段時期寫了《教條示龍場諸生》,史稱龍場悟道。43歲之後,他致力於致良知之學。
  • 王陽明:36歲那年,我堅持了這3件事,從人生低谷走向萬丈光明
    王陽明心學,知行合一,心即是理,致良知,理論的東西,人人都可以背誦下來。但是,知道不等於做到,做到一時,不等於做到一世。王陽明經常和弟子說,要在事上練。王陽明的心學,看似簡單,難在實踐。我們每一個人,都無法控制外在的遭遇,但是可以控制自己的心。
  • 王陽明的8句經典名言,心學精華,影響深遠!
    王陽明,官至兵部尚書、都察院左都御史,精通儒釋道三家,開創出了堪稱儒學新局面的心學,被認為是可直追孔孟的聖人,他還領兵平亂剿匪,用極少的代價閃電般地擊潰數倍於己的敵人。王陽明堪稱立德、立功、立言三不朽,史上極為少見。一、怒所不當怒,是怒鬼迷;懼所不當懼,是懼鬼迷也。
  • (第三講:巧言令色+三省吾身)
    孔子此語,意在告誡他的弟子,無論是做人還是做事,都應真誠坦蕩。若是利用花言巧語討好別人就是為假作惡,這樣做是無法修成完善人格的。同時,他期望弟子們努力提高個人修養,看清社會上的各色人群,更加合理地處理人際關係,並最終走向成功。二、曾子曰:「吾(wú)日三省(xǐng)吾(wú)身:為(wèi)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
  • 曾子殺豬的故事及寓意
    下面我們一起來看看曾子殺豬的故事及寓意吧!曾子殺豬的故事  一個晴朗的早晨,曾子的妻子梳洗完畢,換上一身乾淨整潔的藍布新衣,準備去集市買一些東西。她出了家門沒走多遠,兒子就哭喊著從身後攆了上來,吵著鬧著要跟著去。孩子不大,集市離家又遠,帶著他很不方便。因此曾子的妻子對兒子說:「你回去在家等著,我買了東西一會兒就回來。
  • 王陽明的六堂人生課(六):品德修為「致良知」
    分明聽到王陽明一聲斷喝。 哪來天生的聖人?我只不過是個肯下笨功夫的庸人;哪來不朽的「第一」?我只不過是個有血有肉、愈挫彌堅、知行合一的普通人;哪來無敵的「戰神」?我只不過是一位和你一起切磋踐履「心學」的師友和戰友:為什麼破山中賊易,破心中賊難?
  • 席書:王陽明的生死知己,淺析四品官為何拜未入流的王陽明為師?
    題記:王陽明的心學核心是"知行合一",注重的是"拿得起",講究的是為人要有擔當精神。王陽明在自己悟出心學之後,他整個人的處事風格都變了,變得非常尖銳。他的尖銳來自於他的氣場強大的內心,再加上他"天才"的身份,很多達官貴人都想要交王陽明這個朋友,甚至還有官位比他大,而且年齡比他大的人拜王陽明為師。
  • 王陽明心學核心是啥?無非要做好三個字,說著簡單做著難
    說起王陽明我們都會想到他的「知行合一」,其實在他自己眼中,另外三個字才標誌著陽明心學的終點,他說「吾平生講學,只是『致良知』三字」,分量非常重。其實我們可以扭曲地設想一下,如果只有「知行合一」,如果一個念頭是殺人放火,那遵循著知行合一,豈不是胡作非為,因此需要「致良知」。
  • 明朝王陽明創立心學,知行合一原來是這個意思
    王陽明所創立的心學是中國封建歷史上離我們最近的一個理論研究成果。而且它的創立者王陽明通過自己研究得出的這個理論成果指導了自己的實踐活動而且立下了很大的功勳。這也是研究它的人們看到了新學的成果與威力。所以引來了後代許多人對它的研究和學習。自從明代出了王陽明之後,一直到清朝滅亡中國幾乎都沒有出來一個非常厲害的聖賢人物。
  • 王陽明受朋友勉勵專心讀書:改變人生的師友之道你需要了解一下
    01王陽明的求師之道王陽明認為,只有那些對自己的道德心進行了深刻剖析和反省,並且毅然以聖賢之道為己任的人,才能求得真正的老師。為了說明求師之道,王陽明舉了曾子的例子。在孔子的弟子中,曾子以"孝"聞名天下。
  • 王陽明生而不凡,但到五歲還不能說話,高僧:名字道破了天機
    即便到了今天,陽明心學依舊在世界各地傳播,日本近代的明治維新就是得益於陽明心學,日本學者高瀨武次郎就曾說:「我邦陽明學之特色,在其有活動的事業家,乃至維新諸豪傑震天動地之偉業,殆無一不由於王學所賜予。」而且,大家所熟悉的日本經營之聖稻盛和夫,也十分崇拜王陽明,在他的經營哲學中,可以看到很多王陽明致良知的思想影子,比如「自利則生,利他則久」,「成功=能力+努力+態度」等。
  • 王陽明心學的「格物致知」非「格物窮理」,常被錯誤解讀
    王陽明,陽明心學的創立者,傳奇的一生實現了「立功、立德、立言」三不朽的成就,能被尊為中國的第二位聖人是實至名歸的。陽明心學對近代東方尤其是中國的影響是極其深遠的,很多歷史名人都學習、踐行他的學問。但是,學習陽明心學往往會陷入「唯物」與「唯心」思辯與爭論中,這不奇怪,年輕時的王陽明也困惑過,他按照朱熹的「格物窮理」的要求試圖求理於事物以失敗而告終,直到「龍場悟道」,才明白「心即理」,心外無理,求理於事物是錯的,那麼,陽明心學是「唯心」的嗎?也不是,應該說是「唯良知」、「唯天理」、「唯心體」的,並不是我們通常意義上理解的「主觀」的「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