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子的「三省」可歸於兩點,一為治學二為處世。「為人謀」和「與朋友交」這是為人處事;「傳習」是治學 。
先講治學,什麼是「傳」?古人尤其是先秦時期,由於紙張未能發明,字只能刻於竹板故簡冊繁重。所以口耳相傳者多。學習的常態應該是老師和學生之間面受機宜者多,坐而論道者多。據王東嶽先生講,當時孔夫子弟子分為三種,及門、登堂、入室,也代表著學問程度的高深,同時看出和老師的親疏關係,畢竟那時供學習的文字資料實在匱乏,師生之間口耳相傳是獲得知識的重要渠道。為了方便記憶背誦,在內容前加上了數字,如三省三友三樂三戒四教五美六言九思之類。
這裡有兩個問題,一是書籍的重要性,如果沒有書籍這一載體,經驗傳承思想傳播會受到極大束縛。所以人們被迫想盡辦法,如在竹板上石碑上刻字,在青銅器上鑄字。每個字都是如此艱難如此的珍貴,使古人在文字表述上極盡簡約內涵盡力豐富,以至於我們現在翻譯古文會補上很多句子的成分,也造成現代對古人思想理解的見仁見智,甚至大相逕庭。正因為古時鑄鼎刻碑刻竹板如此不易,所以古人治學態度無比嚴謹,往往傾其一生心血澆灌自己的學術成果。這些勞動成果便是流傳千古濡養萬代的精神食糧。
現在已進入科技時代,一部方寸間的手機外加看不見的網絡便可知曉天文地理,查閱古今中外。這是知識數千年間傳承,尤其近200年來工業文明的結晶。這也是科技對當代求知者的饋贈,但很多人擁有如此優渥條件反而不懂感恩,不思進取,蹉跎一生。更可怕的是很多治學者只想不勞而獲沽名釣譽,以至於出現了很多抄襲剽竊的醜聞。更有甚者為謀私利或博眼球者不惜造謠傳謠引起恐慌,自己也身陷囹圄,害人害己,可悲可嘆,令鑄鼎刻碑的先人們情何以堪?
由於學習機會的難得,古時學者不敢不珍惜。孔子和他的高足曾子顏子均是勤奮好學之人,夫子曾言十室之邑必有忠信,而都不如他好學,自信自豪之情溢於言表。顏子顏回更是安貧樂道終身求學的千古典範。曾子自己有自述,天一亮就開始學習,傍晚則自省反思。「日旦就業,夕而自省」。並且,孔子讓曾子傳孝道,然後曾子著有《孝經》,後世評價曾子言論深得孔夫子要旨,並使「師資之法無絕,先王之道不湮」。
同時治學也隱含著為人處世的「忠義」要旨。古時學者凡是講經述義時必講為先師所傳,否則等同叛逆,對老師所傳學說不重視,不做為重要事業研習則等同毀棄師說,同樣為叛徒。曾子每日自省故為忠厚之人。
處世,也稱處事,自己一生做人做事的信念風格稱為處世,具體接人待物稱為處事。曾子一分為二,為人謀盡忠;與朋友交講誠信。人無信不立,篤行誠信才能築牢人生基石。
曾子後裔人才輩出,遍布全國並遷徙海外,與今日傳世亦有七十餘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