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
早年在家具工廠做設計,當時畢業有幾年了,一個不常聯繫的同學,讓我幫忙設計一個2200*900的儲物櫃,然後由工廠加工,我嘴上答應,實質上什麼也沒做。
同學反覆催促我有三、四次吧,終於不耐煩了,直接通過官網,聯繫到我的上級領導,領導問了我一句,我推說忘了,又說大客戶逼得緊,實在沒時間,矇混過關。
領導請實習設計師為同學做了設計圖。
轉過天來,實習設計師過來跟我說:「你的同學不靠譜啊!」
「怎麼呢?」
「圖做完了,沒動靜了,你幫我問問,要不我的活不是白幹了嗎!」
我自然是答應了的,只是,我沒問,第二天告訴同事,同學打算在網上買。
同事是不高興地,埋怨了一句:「難怪你不做啊!」
「哎呀,客戶都這樣,你習慣就好了!」
過了些日子,同學打電話過來,跟我抱怨工廠的報價實在太高了,在網上買如何便宜。
我好言應承,沒告訴同學「我就知道你會嫌貴」,也沒跟同學講「定製的東西成本更高」,等等。
事情就這樣過去了,我們的關係仍然停留在朋友圈點讚,偶爾聯繫的程度。
後來,我有事求到同學頭上,同學毫不猶豫地幫了我:事實證明,同學還是很靠譜的。
但是,我並不會為當初「偷偷」地拒絕同學,而感到後悔和愧疚。
同學的家境一般,而當年工廠定製的東西也的確貴,如果設計圖是我出的,情況會變得很尷尬:
圖出了,價報了,同學是買還是不買?
如果同學不買,白幹活的是我,我心裡肯定不舒服,不願意;如果同學礙著面子,硬著頭皮買了,同學會不舒服,而我得到的實惠很小,卻要領很大的人情。
如果真的是那樣,我和同學的關係會如何呢?
如果以曾子「三省」來衡量我當時的作為:我沒有盡心竭力地幫助同學,是為「不忠」;我對同學沒有實心相與,對同事虛情假意,是為「不信」;我最終改行,可謂「不習」。
「三省」是修身、修心的好方法,但是再好的方法,也要聯繫實際情況,不能盲目亂用。
現在好多人,以「朋友就應該實話實說」為由,以「忠、信」為理據,大行毒舌之道,還抱怨「耿直」的人沒有出路,不過是對聖賢智慧的褻瀆。
孔子談「中庸」,多次說「做不到」,如果我能做一兩件「中庸」的事,也算不錯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