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麗絲·萊辛 我只是一個講故事的

2021-02-08 南方人物周刊

編者按:今天一早看到新聞:英國女作家、2007年諾貝爾文學獎獲得者多麗絲·萊辛在昨天凌晨平靜地離世,享年94歲。萊辛被譽為繼伍爾芙之後英國最偉大的女性作家,代表作有《金色筆記》《野草在歌唱》等,她獲得諾獎時已經88歲,是獲獎時年齡最大的女性諾貝爾獎得主。這是我們2007年10月的報導,不妨再讀一遍,懷念這位老太太。

 

都說多麗絲·萊辛(Doris Lessing)是個挺厲害的老太太,這兩天卻笑容可親,她北倫敦家門口外堆滿了花束,起居室裡也滿是花,大都是橙色和紅色,萊辛笑言:「很明顯,人們想到我,就想到夕陽。」馬上要88歲了,被人視為夕陽未嘗不可。惟一不高興的是她的貓們,全世界把注意力都給了女主人,貓們有些嫉妒。

 

諾貝爾文學獎宣布得主時,萊辛正陪著兒子彼得在醫院,然後她又去買了點東西。兩小時後回到家,看到門口一群拿著照相機攝影機的人,還以為又是什麼劇組在她家那條街上拍電視劇。雖然每年差不多都是這天這時,諾貝爾文學獎公布結果,但萊辛沒有刻意等消息。這位滿頭白髮的老婦人邁下計程車,左手拿著手提包,右手拎著塑膠袋,記者們捕捉到的是她滿臉的驚訝:「你們找我麼?出了什麼事?」

 

她一直認為諾獎不喜歡她,得獎後她接受採訪時說, 早在60年代,她在瑞典的一次文學晚宴上碰巧坐在一個灰白頭髮的矮小男人旁,此人是諾獎委員會的成員,他對萊辛說:「你永遠得不到諾貝爾文學獎,因為我們不喜歡你。」 可能因為她曾是共產黨員,或因她被視為女權主義,也可能因為她總是直言不諱。反正,她覺得,如果他們願意她得獎,那她早該得了。她可沒想到,她居然能成為文 學獎有史以來最高齡的得主。為什麼現在?大家都問,她也問,「可能因為他們不能把獎頒發給一個死人,所以他們想在我翹辮子之前趕快把獎頒發給我。」這是她的回答。

 

除了鮮花,更有許多遠近的祝賀,英國首相說她是英國的驕傲,南非總統說她是南部非洲的自豪,還有姐妹作家們,美國的奧茨(Joyce Carol Oates), 英國的拜厄特(AS Byatt), 加拿大的阿特伍德(Margaret Atwood),最讓萊辛得意的是她的偶像馬爾克斯也打電話來恭喜她,還有庫切稱她為「最有遠見的作家之一」。

 

祝賀中,大家都免不了要用「總算」二字,奧茨的話最直率:這個獎來得雖然好,但確實是晚來了20甚至是30年。

 

不管文學能否改變現實,我們還是繼續寫作

 

想到1972年5月奧茨在萊辛家中對她的採訪,仍是我至今讀到的最好的一篇評訪。專訪開頭寫道:「這是倫敦明亮,清新,寒冷的一天,一個許諾著春天的冬日。其實從掛曆上看,早已是春天了,1972年的春天,不是冬天,所以,一個人的期望就有些落空 ——花已經盛開了好幾個月了,樹上也枝葉茂盛,天空上陽光燦爛,但還是出奇地冷,時間仿佛成了一個永恆的懸念……」

 

奧茨對萊辛崇拜已久,滿懷敬意,是位真正的粉絲,她提早半個小時到萊辛所住的地區,為的是要看看萊辛日常生活的鄰裡,「終於見到了她,在這個風格明晰,自信,和藹寬厚的女人面前,我幾乎要昏過去 ——一切不再真實,我一下子變得如同透明一般。」

 

奧茨盛讚萊辛的作品影響了一代人,推動了社會的進步。對於文學是否有此功用,萊辛卻表示懷疑。萊辛說:「一開始,作家可能希望通過文學來改變社會,但後來,社會沒有改變,他就有一種失敗感。之後的問題就很簡單,他為什麼覺得自己能改變社會?能改變任何事?」她也說:「不管文學是否能實現任何目的,我們還是繼續寫作。」

 

因此,奧茨寫道:「當我離開萊辛的公寓,順著下坡路走向地鐵站時,我感到一種更強烈的懸念。對我來說,這是生活中謎一樣的矛盾,一些真正才華橫溢的天才,卻無法意識到自己的價值,他們在歷史中的地位……多麗絲·萊辛,這位溫和,冷靜,非常有趣,剛與我交談了兩小時的女人,居然還不知道她就是多麗斯·萊辛!」

 

差一點崩潰

 

萊辛屬於「大英帝國」的孩子(雖然她後來曾因不承認大英帝國的存在而拒絕接受皇封),於1919年出生於現今的伊朗,父母都是英國人,5歲 時全家遷往南羅得西亞(今津巴不韋),南部非洲的生活對她的寫作影響極大。她在第一卷自傳中動情地描寫非洲原野的聲音、顏色和味道,「真正的原野,活著的,運作著的,滿是動物和鳥類的原野樹叢……你很可能驚動一隻野貓或是豪豬……我家門口有一棵大樹,淺色的樹身上有雷擊的傷痕,大樹裡藏滿了蜜蜂和蜂蜜。」同時,她也親眼看到白人移民生活的艱苦,更體驗到白人與黑人的關係的不平等。她的母親雖讓人受不了,但是是母親從歐洲運來許多書籍,大多是經典文學作品。13歲時,萊辛輟學在家,開始了自學生涯。她生活的一面是原野上的玩耍和探險,另一面是讀萬卷書的強烈的內心世界。16歲時,因家境困難,她出去工作,做過電話接線生、打字員和秘書。

 

1939年,萊辛與弗蘭克結婚,育有一子一女。1943年,婚姻破裂,她離開丈夫和兩個孩子。對於拋夫棄子,她一直多受批評,她在自傳中寫道:「事實是,我無法生存下來。精神分裂是最起碼的。在我和弗蘭克的4年婚姻期間,我喝酒非常厲害,賽過那之前和那之後。我肯定會變成一個酒鬼,永遠和自己過不去,憂鬱,仇恨我自己。」她說至少她知道她的孩子能在外公外婆和父 親那裡得到足夠的愛。在最近的一次採訪中,她仍說:「我很自豪我有膽量那麼做,如果我沒有離開那種殖民者圈子裡厭倦無比的生活,我會崩潰,會變成一個酒鬼,會精神分裂。」

 

她很快結識了第二任丈夫,一位德國流亡的馬克思主義者,他們於1945年結婚,兒子彼得出生,這次婚姻也以離婚告終,但是萊辛留用了前夫的德國姓氏。1949年,萊辛攜帶幼子,手提箱裡裝著《野草在歌唱》的手稿,來到倫敦。

 

1950年,此書出版,好評如潮。

 

女權主義把男女關係簡單化了

 

萊辛是位女作家,但絕不是小女子作家。她的作品充滿著蓬勃的氣派和排山倒海的力度,主題宏大:種族歧視,共產主義,恐怖主義,人類的生存環境,她探索膚色,人種,性別,社會的隔膜,人(男人和女人)在社會、自然和宇宙中的地位。

 

她著作等身,風格迥異,如果做一個粗略的劃分,她的創作可以分三段:一是五六十年代時以南部非洲為背景的作品,處女作《野草在歌唱》,1952年到1969年間的5本半自傳體系列長篇《暴力的孩子》,以及一系列短篇小說。

 

第二階段從60年代起,她開始探索人類,特別是女性的心靈和情感,代表作是1962年出版的《金色筆記》。諾獎盛讚此書為「先鋒性的作品」,是「闡述了20世紀男女關係的為數不多的幾部小說之一」。

 

此書亦被視為「女權主義」的豐碑之作,但幾十年來,萊辛一直要和女權主義劃清界限,她認為女權主義把男女關係過分簡單化。小說主人公是位文思枯竭的女作家,通過5本筆記來清理自己的思路,探討政治、非洲、性、心理分析、夢境、殖民主義、種族主義、共產主義與男女間的愛情,小說結構複雜,不分章節,後現代的敘述手法,層層迭迭,剪不斷,理還亂。

 

從70年代起,萊辛基本拋開了非洲的主題,專心於科幻小說的創作,她也沉浸在伊斯蘭教的神秘主義之中。這個時期的作品爭議最大,許多批評家和讀者覺得失望。

 

今年年初接受英國《衛報》採訪時,萊辛談到為什麼寫作:「對我來說,寫作是我非做不可的事。如果不寫作,我就會發瘋。我不能不寫作,也許我真有什麼不對頭的地方吧。」她說批評家們在她身上用了「所有的標籤」,「一開始說我是寫膚色種族的作家,然後是共產主義,女權主義,現在是神秘主義。其實我就是我,一直都一樣。」

 

萊辛對自己有個謙虛而又簡單的定義:「我只是一個講故事的。」她確實是個講故事的高手,但她的作品的許諾遠遠大於懸念,所以,我更喜歡奧茨30多年前給她的定義:「她就是多麗絲·萊辛!」

 

————————————————

這是《南方人物周刊》微信公眾帳號,提供「有種、有趣、有料」的閱讀,歡迎關注。

方法1:點擊微信右上角的按鈕,選擇「查看公眾帳號」,再加關注。

方法2:在微信添加朋友中搜索 peopleweekly

相關焦點

  • 短篇小說是多麗絲·萊辛特別正確的打開方式
    近日,諾貝爾文學獎桂冠作家多麗絲·萊辛的兩部短篇小說代表作《到十九號房間去》和《對傑克·奧克尼的考驗》由人民文學出版社出版。文珍、鄧安慶與讀者暢談了萊辛的短篇小說創作。鄧安慶則從萊辛的成長經歷和人生軌跡入手,提到萊辛非常廣闊的「世界性視野」,並藉由諾貝爾文學獎頒獎詞中所述之萊辛,指出「萊辛有一個非常大的特點就是清晰,兩部短篇小說裡面寫了各種各樣的人物,各種各樣的事件,都是以非常清晰、有力的筆觸寫的」。有讀者問多麗絲·萊辛來北京了嗎?應該有不少人跟這位讀者一樣,內心始終覺得萊辛從未離開,即便事實上她去世已七年有餘。
  • 多麗絲·萊辛:以懷疑、激情和遠見審視了一個分裂的文明
    2007 年,榮獲諾貝爾文學獎,頒獎詞稱她為「女性經驗史詩的抒寫者,以懷疑、激情和遠見審視了一個分裂的文明」。本文為多麗絲·萊辛2007年諾貝爾文學獎受獎詞。論沒有獲得諾貝爾文學獎——多麗絲·萊辛2007年諾貝爾文學獎受獎詞楊振同 譯(本篇演講獲諾貝爾基金會授權,收入萊辛《到十九號房間去》中)我站在一個門口,看著那烏雲般翻滾的塵土,就在這裡,有人告訴我說,還有未被砍伐的森林。
  • 多麗絲·萊辛:去十九號房
    她告訴自己,她一定得強迫自己對他說:沒錯,可是你曉不曉得,我從來沒有真正閒過,我沒有一刻時間不需提醒自己這個、那個的。我從沒真正閒過半個鐘頭、一個鐘頭、兩個鐘頭……  可是她只是說:「我覺得身體不太舒服。」  他說:「你或許該到外頭走走,度個假。」  她嚇了一跳,說道:「你當然會陪我的艹果,對不?」她不敢想像獨自一人外出會是什麼滋味,可是那正是他原本的意思。
  • 秦明:我只是一個愛講故事的法醫
    在知乎上有讀者提過這樣一個問題:「秦明老師會不會因為寫書就不再當法醫了?」這個帖子在獲得兩個回答後便很快被終結,秦明親自「下場」回覆:「我會一直是法醫。」秦明始終覺得,自己只是個法醫,一個愛講故事的法醫。
  • 多麗絲·黛去世,她的孫子終於說出她晚年的秘密
    她實際上對女人有興趣,在小棚子裡搭了一個家,而這了不起的情節轉折以及她的《暗戀》(Secret Love)使得有人認為多麗絲·黛是一位同性戀偶像——雖然她缺少朱迪·加蘭那樣的懇切、熱情與哀傷,這讓加蘭真正能夠擔起這樣的身份。
  • 《姜子牙》與《哪吒》,隔了一個「抓人」的故事
    但是在故事敘述上,卻出現了一些問題,比如姜子牙本身的前因後果描述太單薄,情節不夠曲折,無論正派反派,都流於臉譜化,人物自我成長的過程似乎拖沓不清晰。換句話說,也就是沒有講好一個故事。那麼,終究要如何才能講好一個故事呢?我在保拉·穆尼埃寫的《如何寫出「抓人」的故事》一書中,找到了答案。
  • 多麗絲凱蒂手工妝限量收藏版-莫迪娜
    就是多麗絲娃娃。多麗絲凱蒂手工妝限量收藏版-莫迪娜Modina是否還在為閨蜜趴、生日趴、節日趴送什麼禮物而苦惱?看到這裡你就不用再煩惱了,想要有面子還實惠的禮物已經找到嘍!就是多麗絲娃娃。在魚龍混雜的市場上,想要買到正版的多麗絲娃娃不容易,不是資深玩家是看不出來仿製版的。小編搜羅了很久,找到了這家叫安蒂妮絲的店鋪。
  • 徐曦評《神話》︱希臘眾神在北倫敦:聽史蒂芬·弗萊講故事
    施瓦布的書開篇就是創造人類(楚圖南譯本),只用了一個自然段就講完了這件事:普羅米修斯用泥土依照神祗的形象捏了一些人偶,從動物的心攝取善與惡,封進人的胸膛;雅典娜把靈魂吹進去,最初的人類就誕生了!至於普羅米修斯為何要造人,根本沒有交代。而弗萊則抓住這個空白大做文章,用了十頁篇幅來展開。
  • 歷史名人小故事之三百三十八辛憲英
    辛憲英智慧有才,善於知人斷事。當時曹丕與曹植爭奪世子之位,經過一番角逐,後來曹丕如願以償。欣喜若狂的他竟然抱著辛毗的脖子說:「您知道我有多開心嗎?」有一次辛毗和女兒說起來了這件事,沒想到辛憲英卻說:「太子是將來繼承大統的人,要代替皇帝主理社稷的人。這樣的人需要懷著憂慮之心,保持戒懼之心。可是他在該莊重的時候卻表現的如此輕浮,又怎麼會長久呢,國家又怎能繁榮昌盛呢?」
  • ...記者確診新冠肺炎|nba比賽|波波維奇|espn|馬刺|多麗絲-伯克|籃球
    多麗絲-伯克多麗絲-伯克(Doris Burke)1965年1月4日出生於美國紐約州艾斯利普市,是ESPN一位知名的籃球記者和評論員。她在北美地區有很大的知名度,關心NBA的人應該都見過她,她經常作為什麼記者採訪球員和教練,有時在解說席也能見到她。
  • 混沌:孫堯與多麗絲·厄恩斯特對話展續篇
    我覺得「混沌」是一種先於語言的狀態。你無法用詞語來描述它。我不是一個邏輯思維很好的人,很多時候我甚至覺得邏輯思維是反人性的,它將人和機器等同起來。推理按部就班,讓人痛苦,但如果哪天科學最終證明我們所謂的感覺或者情緒都只是身體或頭腦中的某種化學反應鏈的話,那人實際的存在似乎也就變得毫無意義了。
  • 「辛拉麵」背後的故事
    自六食的鐵板飯後,新一輪掀起校園食堂熱潮的菜就是五食堂火了近一個月的辛拉麵了。早在辛拉麵剛剛推出的時候,就有不少校媒報導過,不過褒貶不一。
  • HBO 新劇《我的天才女友》:她們在那不勒斯,講我們的故事
    《我的天才女友》講述了兩個出生在義大利那不勒斯貧困街區的女孩,莉拉和萊農的成長故事。故事從友情開始,描繪了女性友情的微妙變化 —— 她們相互支持、妒忌和猜疑,但又絕不僅於此。她們不斷地向外拓展,在與外部世界的試探中為自己塑性,這不僅是女性,也是所有人在成長中都有過的經歷。對《我的天才女友》這個名字望而卻步的你,不應該因為名字而拒絕一部好作品。
  • 我父親講了一個超自然的故事:「她們」只是孤獨,一開始不傷害人
    我父親年輕的時候,他是一個很好的絲瓜手,當絲瓜生長的時候,他需要掛上藤蔓,也就是說,找到樹枝東西並把他們放在土裡讓他們爬起來。這種棍子必須軟硬兼備,只有一種植物能生產他,我不知道他的名字,所以我叫他軟竹。那一年,我父親在山上到處尋找柔軟的竹子,為絲瓜掛藤。我父親找了找,然後去了對面的山,離我們村有點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