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蒂芬·弗萊
「演而優則寫」在今天已經不是什麼新鮮事。許多影視明星都出過書,有的還成功登上暢銷書榜單。不過,大多數演員寫書都是玩票,實際多由影子作家代筆或潤色,體裁也多限於自傳,偶爾出一兩本就作罷。英國著名演員史蒂芬·弗萊(Stephen Fry)則不一樣。他畢業於劍橋大學王后學院,獲英國文學學位。自1991年發表首部小說《說謊者》(
The Liar
)以來,已經出版了多部小說、三本自傳,甚至還有一本詩歌寫作指南。2017年,他推出了新書《神話:希臘神話重述》(
Mythos: The Greek Myths Retold
)。同所有的經典神話一樣,希臘神話在不同時代都有人重新編輯改寫,演繹出面向普通讀者的通俗讀本。國內流傳最廣的讀本,當數德國浪漫主義作家古斯塔夫·施瓦布(Gustav Schwab)的《古希臘神話與傳說》(1840),先後有高中甫、楚圖南、曹乃雲等多個譯本。在英語世界,影響較大的有霍桑(Nathaniel Hawthorne)改寫的《給女孩男孩們的奇書》(
A Wonder-Book for Girls and Boys
, 1851)《坦格林故事集》(
Tanglewood Tales
, 1853);美國作家託馬斯·布爾芬奇(Thomas Bulfinch)的《神話時代:神祗和英雄的故事》(
The Age of Fable, or Stories of Gods and Heroes
, 1855),美國著名古典學家和教育家伊迪絲·漢密爾頓(Edith Hamilton)的《神話:諸神與英雄的永恆故事》(
Mythology: Timeless Tales of Gods and Heroes
,1942),英國詩人、歷史小說家羅伯特·格雷夫斯(Robert Graves)的《希臘神話》(
The Greek Myths
, 1955)。這些讀本是數代英美青少年接觸希臘神話的首選讀物,漢密爾頓和格雷夫斯的書至今仍有重印,也都陸續有了中譯本。近年,國內還譯介了英國古典學者菲利普·馬蒂塞克(Philip Matyszak)寫的《希臘羅馬神話》導讀、著名的兒童繪本《多萊爾的希臘神話書》。既然市面上已經有了如此眾多的選擇,弗萊的《希臘神話重述》有什麼特別之處值得我們關注呢?
《神話:希臘神話重述》
念英文系的時候,《希臘羅馬神話》是一年級的必修課。用的哪一本教材記不清了,但令我印象深刻的是各種繞口難記的專名。為了對付課堂小測,不光要記住各位大神小神、英雄怪物的名字怎麼拼寫,希臘和羅馬名字如何對應,擅長什麼法力,擁有什麼神器,還得記住眾多神祗的家族世系、神祗與被保護者之間的關聯。儘管幾乎每一本入門書都會附有一幅主神譜系圖,但對初次接觸希臘神話的小白來說,往往讀了後面忘掉前面,不知不覺就繞暈了。弗萊這本書搭建了一個相對清晰的主幹結構,引導初讀者循序而入,讓我們既能欣賞豐富精彩的眾神八卦,又不容易繞進去。該書分為兩大塊:「起源」(The Beginning),講述諸神的由來;「宙斯的玩偶」(The Toys of Zeus),講述人間的傳奇。每一塊再分為兩個部分。弗萊從卡俄斯(Chaos混沌)開始,將神祗劃為三代:第一代為原始神祗(primordial deities);第二代包括提坦巨人(Titans)、獨眼巨人(Cyclopes)、百臂巨人(Hecatonchires)。「起源」第二部分講述提坦巨人之戰,宙斯出世,擊敗父親,聚齊奧林匹斯山上的十二主神。接下來故事轉向「宙斯的玩偶」。第一部分講述宙斯和普羅米修斯共同創造人類,而後又因普羅米修斯盜火而反目成仇,還有珀爾塞福涅(Persephone)、丘比特和普緒刻(Cupid and Psyche)的故事。第二部分則講述凡人的故事,包括法厄同、卡德摩斯、西西弗斯、厄科和那喀索斯等等。弗萊用一些小主題,例如傲慢(hubris)、憤怒的女神(angry goddesses)、罪與罰(crime and punishment)將故事串起來,但因為牽涉人物眾多,這部分讀起來仍然感覺有些繁雜零散。古典神話並非出自一家之手,在不斷地講述流傳中,新的故事常常會融入進來,越積越多,枝蔓叢生。如何在容納儘可能多的故事細節的同時,保持敘事線索的連貫,這恐怕是所有改寫者面對的難題。弗萊盡力在敘述中梳理出一條清晰的時間線,為讀者導航。我們偶爾迷失一陣,也不必慌張。
弗萊書中的第一代神祗,包括源自混沌的厄瑞波斯(Erebus黑暗)、尼克斯(Nyx黑夜女神)、赫墨拉(Hermera白晝女神)、埃忒爾(Aether光明)、塔爾塔洛斯(Tartarus 深淵)、蓋亞(Gaia大地),以及蓋亞的兩個兒子蓬託斯(Pontus 大海)和烏拉諾斯(Ouranos天空)。熟悉希臘神話的讀者,可以看出弗萊的代際劃分主要依照了赫西俄德的《神譜》,但《神譜》裡第一代神祗還包括厄洛斯(Eros 愛神)。根據更廣為人知的說法,厄洛斯乃是愛神阿芙洛狄忒和戰神阿瑞斯的兒子。弗萊在這裡漏掉厄洛斯,不是無心之失,而是為了避免衝突。從這個小細節可以看出,他在寫作時既對前人著作有所借鑑,又有自己的精心取捨。
然而,弗萊的取捨並非所有的讀者都買帳。與常見的希臘神話讀本不同,這本書竟然沒有包括俄狄浦斯、赫拉克裡斯、伊阿宋追尋金羊毛、特洛伊木馬等讀者耳熟能詳的人物和橋段!弗萊在前言中對此的解釋是:如果我把這些英雄的故事和特洛伊戰爭的細節都包括進來,「這本書會重得連提坦巨人也拿不起來」。《衛報》的書評人伊迪絲·霍爾(Edith Hall)就對此十分不滿。她認為該書的副標題有誤導讀者之嫌。「希臘神話重述」聽上去涵蓋全面,可是弗萊實際上只揀選了其中一小部分故事。她尖刻地批評道:「弗萊的故事集相當於一本書打廣告號稱是『莎士比亞故事重述』,卻遺漏了哈姆雷特、奧賽羅、李爾王、裘力斯·凱撒、羅密歐、朱麗葉和亨利五世。」她還指出,該書
(2017年 Michael Joseph出的第一版)
沒有目錄和索引,使得讀者在購買前匆匆瀏覽時並不容易發現弗萊奇怪的選目缺陷。英國亞馬遜讀者留言區被頂到第一條的「有用評論」也建議增加索引。我讀的是企鵝版
(Penguin Books,2018)
,雖然仍舊沒有目錄,但書後附上了長達三十六頁的索引,可見弗萊對讀者意見的積極回應。Kindle 電子書有目錄,方便在不同章節間切換,還能隨時查單詞,喜歡讀電子書又嫌翻字典麻煩的朋友不妨讀這個版本。2018年,弗萊又推出了續集《英雄》(),專門講述珀修斯、俄狄浦斯、忒休斯等英雄的歷險。不知道伊迪絲這回是會滿意呢,還是會批評出版商雞賊?
Heroes: Mortals and Monsters, Quests and Adventures
《英雄》
雖然沒有包括希臘英雄的故事,但是這本書僅正文就將近四百頁,比大多數同類讀本都要厚,讓人不禁懷疑弗萊是不是在「灌水」。然而細品之後,弗萊增添的許多情節卻好似眾神的「甘露」(nectar),令人久久回味。在後記中,弗萊以讚賞的口吻提到奧維德的《變形記》對他寫作風格的影響。在他看來,奧維德的寫作「多產豐富,敢於冒犯神祗,開不雅的玩笑,敘述視角不斷切換而富有電影的畫面感」。他說奧維德改寫時樂於增添、刪減、發明,這也給了他在重述時大膽「想像」的勇氣。無論是施瓦布,還是漢密爾頓的版本,為了在有限的篇幅內儘可能全面地介紹眾多神祗和英雄,往往重在敘述故事情節,而對人物的內心性格、情感變化著墨不多。人物之間的對話也較為簡短,缺乏戲劇性,並不能突顯人物個性。我們讀了之後,雖然也能夠記住一些神祗的特徵,但像是讀一系列簡短的人物小傳,不夠過癮。而弗萊的大膽「想像」,增添了大量細節,正可補這方面的不足。在大學時代,弗萊就是劍橋著名的戲劇團體「腳燈社」(Footlights Dramatic Club)的活躍分子,後來又長期從事喜劇和電影演出,有著豐富的戲劇經驗。他改寫的最大特色就是將情節充分地戲劇化,給人物加了不少「內心戲」,力求通過對話來塑造人物。
在希臘神話中,人類的創造者是普羅米修斯。施瓦布的書開篇就是創造人類
(楚圖南譯本)
,只用了一個自然段就講完了這件事:普羅米修斯用泥土依照神祗的形象捏了一些人偶,從動物的心攝取善與惡,封進人的胸膛;雅典娜把靈魂吹進去,最初的人類就誕生了!至於普羅米修斯為何要造人,根本沒有交代。而弗萊則抓住這個空白大做文章,用了十頁篇幅來展開。在他的筆下,促成人類誕生的想法不是來自普羅米修斯,而是宙斯,而且這兩位在鬧翻之前還是最好的基友。只要宙斯有空,兩人常常結伴在鄉野散步,無話不談。有英文評論者指出弗萊對二人關係的描繪暗含基情。考慮到弗萊本身的性取向,這並不奇怪。書後「致謝」中,他第一位感謝的就是自己的丈夫埃利奧特(Elliott)。
普羅米修斯
宙斯
我們還是來看弗萊如何將這短短的一個自然段鋪排到十頁。以下撮要轉述,感興趣的讀者還請去讀弗萊的原文。為了慶祝十二主神齊聚奧林匹斯山,舉行了一場盛大的慶典。此時的宙斯,擊敗了所有對手,建立起自己的統治,成為了眾神之主。他本該志得意滿,享受權勢所帶來的安逸生活。奇怪的是,他非但不滿足於鮮花與掌聲,反而心中生疑,仿佛瞥見了被他放逐的父親克羅諾斯揮舞鐮刀的陰影。自此之後,普羅米修斯注意到,他的好基友宙斯仿佛變了一個人。平素擁有王者威儀、幽默大度的眾神之王,變得喜怒無常,因為一點小事就大發雷霆,再也不是那個他熟悉和喜愛的宙斯了。一天早晨,宙斯忽然把普羅米修斯從睡夢中叫醒,興奮地對他說:「今天我們要幹一件大事,一件億萬年後世界還會大聲宣揚的事。」「你一定注意到最近我心情不好。我告訴你為什麼。你知道有時候我想化為一隻雄鷹,在世界上空盤旋嗎?」
- 「去搜尋仙女?」
- 「這個世界,」宙斯繼續說,裝作沒聽見普羅米修斯的回答,「非常美麗。萬物都各安其位 —— 河流、山川、飛鳥、走獸、海洋、叢林、平原和峽谷…… 但是你知道,當我俯瞰這世界,我發現自己為它如此空虛而悲傷。」
- 「空虛?」
- 「噢,普羅米修斯,你簡直不知道在一個完整又終結的世界,做一位神祗是多麼的無聊。」
- 「無聊?」
- 「是的,無聊。有時候,我意識到自己無聊又孤獨。我是說更大意義上的『孤獨』。在宇宙的意義上。我感到宇宙般的孤獨(I am cosmically lonely)。以後就會這樣子直到永遠嗎?我坐在奧利匹斯山的王座上,大腿上放著雷霆,每個人都朝我俯首鞠躬、大唱讚歌、乞求恩惠?永遠如此。這樣的日子有什麼快樂?」
- 「嗯……」
- 「誠實點,你也討厭這樣的生活。」「假設,」宙斯接著說,「假設我要創造一個新的種族。」(Suppose I were to start a new race.)
- 「在皮提亞運動會上?」(In the Pythian Games?)
- 「不,不是賽跑。是物種那樣的種族。一代新的生命。和我們相似,直立,兩條腿。」(No, not a running race. A race as in a species. A new order of beings. Like us in particular, upright, on two legs.)
(117-118頁)
這段對話裡面,宙斯作為一位不甘寂寞的王者形象呼之欲出,他不安於現狀,渴求新的變化與活力。英文的race既可以表示「種族」,又可以指「比賽」。為了突顯普羅米修斯的笨拙,弗萊巧妙地在對話中嵌入了一個雙關,令普羅米修斯顯得很傻很天真,跟不上宙斯的思路,理解不了好友的孤獨。弗萊是知名的喜劇演員,又曾長期主持BBC的幽默問答節目QI (
Quite Interesting
,或可譯為《非常可樂》),因此他在敘述中暗藏了大量類似的雙關、頭韻、悖謬、誇張等文字遊戲,常令讀者忍俊不禁,這也是與其他讀本的一大不同。如果你喜歡卡羅爾和李爾創作的那種無釐頭「荒唐」(nonsense)詩作,或是《糟糕歷史》(
Horrible Histories
)中的英式幽默,你也一定會喜歡弗萊活潑風趣的敘述風格。對英語學習者來說,本書還有另外一重驚喜。出於對文字的痴迷,弗萊在正文和腳註裡穿插了大量的詞源解說,介紹了很多英語詞彙的來龍去脈,在輕鬆享受故事的同時可以順便刷單詞,何樂而不為。雖然這只是一本普及讀物,但腳註多得堪比學術著作。弗萊旁徵博引,時而解釋詞源,時而比較同一故事的不同版本,時而又點出莎士比亞、黑塞、尼爾·蓋曼等作家如何將其挪用。討厭的人恐怕會嫌他「掉書袋」。然而,同一則希臘神話常有多個版本,在後世也有不同的解讀和徵引,弗萊把這些豐富的相關信息挪到腳註中加以說明,既擴充了我們的見識,又不影響敘事的生動,可謂對讀者十分體貼。
《非常可樂》節目
希臘眾神本就以七情六慾的生活著稱,弗萊對情節的大膽想像,加之當代口語風格的對話,讓讀者覺得眾神並非高高在上,而更像生活在人間的飲食男女,跟凡人一樣面對世間的喜怒哀樂,忍受日常的雞毛蒜皮。這樣的寫法拉近了神與人之間的距離,讓零起點的普通讀者也得以親近希臘神話,然而,過於貼近當代的文風和措辭,也引發部分讀者的質疑。例如,弗萊將法厄同(Phaeton)描寫為一位被生父阿波羅拋棄的孩子。他跟母親和繼父一起在人間生活。因為繼父是平庸的凡人,他在學校裡常被出身顯貴的同學厄帕福斯(Epaphus,宙斯和伊娥之子)取笑奚落。雖然從未見過自己的生父,但法厄同常聽母親講述太陽神的英雄事跡,也自覺不凡。暑假將至,厄帕福斯炫耀地邀請他去自己家在北非的別墅度假,還故作輕鬆地說宙斯、赫爾墨斯和德墨忒爾等大神也會去赴宴。出於敏感的自尊,法厄同藉故推託,回答說:「噢,真不巧。我父親,阿波羅,你知道的,已經邀請我下周去……去駕駛他的太陽戰車遨遊天際。我不能令他失望。」「我沒聽錯吧?你是認真告訴我……吹牛。兄弟們,快過來聽聽!」厄帕福斯顯然不信,還招來了好些其他同學,逼法厄同當著大家的面再說一次。有人還是不信,說:「我們都知道你老爸是那個又老又蠢又無聊的墨羅普斯(Merops)!」法厄同又羞又怒,急得哭了出來:「他只是我的繼父!阿波羅才是我真正的父親。他才是!你們等著瞧。我要花些時間才能到達他的宮殿,不過很快,有一天——朝天上看,我會在天上朝你們招手。我會驅車向前。你們等著瞧!」謊言一出就再也收不回來,法厄同雖然找到了太陽神阿波羅,並得到駕駛戰車的許諾,但他妄想去做一件超出自己能力的事,結果只能是車毀人亡的悲慘結局。
對比其他常見版本,弗萊的改寫雖然保留了我們熟悉的基本情節,但他筆下法厄同的「人設」和同學間的對話,跟時下很多流行的歐美青少年小說(Young Adult fiction)太過相似,所以有讀者抱怨很難想像古希臘的諸神會這樣說話,給人一種奇怪的「年代錯置」(anachronistic)的感覺。《衛報》的書評人也暗示了這一點,說有時候讀起來故事背景不像是古希臘,而是今天的北倫敦(North London)。還有人認為弗萊刻意討好口味低俗的讀者(downmarket),降低語言門檻,使得對話讀起來仿佛浪漫言情小說。這種當代風格的對話雖然不討大人喜歡,但或許恰恰是該書大獲成功的又一大原因。弗萊不僅是一位電影演員,還是著名的聲優。他給《愛麗絲夢遊仙境二》中的柴郡貓配過音,錄製過《哈利波特》系列、《福爾摩斯探案集》、《銀河系漫遊指南》和王爾德作品等多部有聲書。喜歡有聲書的中國聽友,在網上親切地把他稱作「油炸叔」。我不知道弗萊寫作時是不是一邊寫一邊大聲念,但我覺得書中的好些對話都特別適合錄製有聲書,初讀的時候甚至會腦補弗萊的聲音出來。該書的有聲版長達十五小時二十五分,由弗萊親自錄製。風趣的對話加上弗萊生動的朗讀,大受青少年讀者的歡迎。在一則有聲書評論中,書評人索菲·羅爾(Sophie Roell)提到她的三個孩子(分別為十、十一、十二歲)完全被吸引住了,聽了一遍不夠,還要求再聽。
與格雷夫斯和漢密爾頓等人相比,弗萊更像是一位沉迷故事的粉絲,而非研究神話的學者。他急切地想把自己閱讀希臘神話的快樂與人分享。在前言中,他告訴讀者不用事先具備任何相關知識。因為希臘神話不是高深的學術話題,它令人愉快、引人親近、讓人上癮,而又充滿人性。他強調只意在
講述
telling
()故事,而不試圖去解釋或是探究故事背後的人類真理和心理洞見。對他來說,「你把自己沉浸在希臘神話的世界之中,只是為了快樂」。這樣一位狂熱的粉絲,縱然他的重述添油加醋,不免誇張,甚至偶爾讓人略感膩味,也是可以理解的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