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傻大鬧寶萊塢》。
這部豆瓣評分9.2的經典影片,相信很多人都已經看過。影片中描寫的填鴨式教育、社會公認的成功模式,無一不和我們當下的社會環境契合,而幽默詼諧的表現形式,讓我們在爆笑中思考。關於教育教什麼?是我看了電影之後的反思。
最高層次的教育是活出希望教育分三個層面:低層、普通和高層。最高層次是什麼?四個字——活出希望。最低的層次是活在恐懼裡,是解決生存層面,正如影片裡的拉朱,就代表低層的學習目標。拉朱家住在貧民窟,好不容易才考上了帝國工程學院。他學習的目的是什麼?媽媽的服裝、姐姐的嫁妝、父親的醫藥費,終日活在恐懼和不安當中。低層次的教育,目的是為了生存。
而普通的教育是什麼?是功利型的、極端的,是打著「為了將來生活更美好」的旗號,逼迫孩子學習。影片的代表就是法蘭的父母——竭盡全力幫助孩子過上美好的生活,逼迫孩子放棄他感興趣的攝影專業,而選擇了「有前途又體面」的機械工程專業。反觀我們現在的教育,反觀我們當下正在給予孩子的教育,是否也是如此?
如果說普通的教育是為了解決問題,那麼高層次的教育就是讓問題消失,活出希望。主人公蘭徹一開始手握人生的一副爛牌,但卻打出了王炸。誰能想到,真正的蘭徹其實是富豪家裡園丁的兒子。只不過因為從小學習好,所以才被迫冒充主人家的兒子去考取富豪家庭所需要的一紙文憑,文憑到手,他便消失。蘭徹這個「怪咖」入學之後,憑一己之力把素來刻板的帝國理工學院攪得「雞飛狗跳」,但最終,校長的女兒愛上了他,「相看兩生厭」的校長開始佩服他,還讓影片裡那些無路可走的眾生都喜歡上了他……為什麼蘭徹能打動這麼多人?因為他絕處逢生的魅力和感染力。世界上有很多人為了生存而活、為了父母而活,而蘭徹是為了自己、為了真理、為了規律而活。他追求真理和規律,敢於面對真相,讓重重問題消失,生命之花就綻放在這絕處逢生之處。生命最大的快樂莫過於讓問題消失。教育最大的成功也莫過於喚醒了一個人面對挑戰積極應對全力以赴永不放棄的內在力量。內在的問題解決了,外在的問題就會消失。
什麼決定了能力?如果從心態、行為、思維的角度來看。首先,心態決定命運。積極的心態是什麼呢?就是主人公常說的「All is well」,一切都會好的。 △蘭徹告訴法蘭:時常寬慰自己「All is well」不管遇到什麼問題,告訴心:一切都會好的。第二,思維決定命運。積極的思維是什麼?誠如蘭徹所說:學校不是工廠,教育不是培養工具,學習不是死記硬背,而是學以致用,用我所學解我所難。興趣是最好的老師,積極的心態會讓一切問題消失。第三,行為決定命運。積極的行為是什麼?太多了,積極的行為創造積極的命運,影片無處不在呈現這個觀點。
學習到底是為了什麼?學習是為了競爭嗎?校長在入學伊始就告誡新生:生活就是賽跑,如果跑不快,就會被別人踩倒。影片裡所有的反面角色都是把一切都置於了競爭之中。 這是一種病毒式的思維模式:為了自己的成功,務必把別人擠下去,要麼競爭要麼死。但其實,弱者的思維是競爭,而強者的思維是幫助。愚者認為佔有才是得到,而真正的得到其實是創造,不是死記硬背、默守陳規。
真正的教育不是泯滅我們的創造精神,而是教會我們積極面對。人的神聖在於面對問題去尋找答案的能力,這也是教育的目的之一。不管遇到什麼問題,放棄的結果就是悲劇,無論是校長的兒子、農民的大學生還是蘭徹的朋友。自殺就是自我放棄,投降和自我逃避就是教育的悲劇。影片中蘭徹是如何面對困境的?不管是面對挑釁的學長、機械式教學的教授、給自己難堪的校長、放棄了畢業作業而自殺的學長、不堪壓力而跳樓的朋友拉朱、分娩卻無法去醫院的女朋友的姐姐、沒有救護車而無法去醫院的朋友的爸爸、因為遲到導致老師拒收考卷的困境……無論遇到什麼問題,蘭徹始終在想方設法解決,都是積極的,不是消極的,就像影片最後說的——追求卓越,成功自然相隨。這就是成功的教育。
什麼是讓學習變得更好的內驅力?恐懼、偽裝還是希望?
法蘭一直在偽裝,他喜歡攝影,卻被父母逼著學習機械工程。在他萬分糾結時,蘭徹開導他:「因為我喜歡機械工程學,這就是我的興趣所在,所以我考第一名。可你明白你的興趣嗎?和工程學拜拜吧,去找攝影,去發揮你的才能。」
而拉朱一直在恐懼,是個害怕失敗的懦夫,他的求神戒指比手指還多,終日惶惶,明天怎麼可能好於今天?又怎麼能夠專注學習呢?
一個人懷著偽裝和恐懼的人,學習是永遠不會變好的,生活是永遠無法繼續的。只有丟掉自己的恐懼,把命運放在自己的手裡,積極面對工作和學習,我們才能找到最好的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