怯懦是人類最可怕的缺陷 —— 讀《大師和瑪格麗特》

2021-02-19 KEY可以文化

 《大師和瑪格麗特》俄文版

 一 

1930年的蘇聯。肅反、騷亂、饑荒……空氣中瀰漫著不安。被視為國家英雄的詩人馬雅可夫斯基,在莫斯科寓所開槍自殺。一個文學的肅殺時代到來了。

 馬雅可夫斯基

該年3月28日,小說家布爾加科夫給史達林寫信,希望得到莫斯科藝術劇院助理導演職位,「如果不能任命我做助理導演,我請求當個在編配角演員;如果不行,就當個管劇務的工人;再不行,請蘇聯政府以任何方式儘快處置我,只要處置就行……」

39歲的布爾加科夫,寫作已有七個年頭。他的小說《魔障》和《孽卵》,諷刺筆法觸怒了「拉普」(全俄無產階級作家聯合會)頭頭阿維爾巴赫。後者說:「一位不給自己穿上同路衣帽的作家正在出現。」布爾加科夫有了不妙預感。如同「水正漸漸漫過他的船」,鋪天蓋地的批評果然淹沒他,他被指控為「嚴重反對蘇維埃」。至1929年,所有作品無法通過審查。

▲《大師和瑪格麗特》概念插畫

1930年3月,布爾加科夫的《莫裡哀》被禁。彼時,他已開始創作《大師和瑪格麗特》——作家本人最重要的著作,也是整個二十世紀最好的俄語小說之一。但在當時,沒人知道它的長遠命運。能夠知道的是當下命運:它不能被發表。一位處於上升期的作家從公眾視野消失了。以布爾加科夫之名活在世界上的,是莫斯科小劇院的一名普通職員。他焚毀了《大師和瑪格麗特》的手稿。

被禁第二年,布爾加科夫與伊萊娜·希洛夫斯卡婭結婚。這位妻子正是「瑪格麗特」的原型。如我們在小說中讀到,瑪格麗特的愛情支撐大師。她是騎著刷子飛翔、具有女巫般力量的女性。她是一位保護者。

 布爾加科夫和伊萊娜·希洛夫斯卡婭

結婚的同年,布爾加科夫開始重寫《大師和瑪格麗特》。六年寫成,四年修改。期間還著有其他戲劇、評論、小說、翻譯。它們無一發表,只擁有包括伊萊娜在內的寥寥幾位讀者。

1940年——整整十年封殺之後,布爾加科夫因家族遺傳的腎病去世。1966年,《大師和瑪格麗特》終於初版,但刪改嚴重,被刪章節以手抄本形式秘密流傳。1967年,在法蘭克福,有了第一個較為完整的版本。但在布爾加科夫的祖國,第一個完全版本的出現,則要等到1973年。這時,距離作者過世已有三十三年。

▲《大師和瑪格麗特》俄文版

作家是孤獨的職業。與內心搏鬥,和文字糾纏,所有的驚心動魄,都在一個人範圍內完成。與此同時,作家又最不孤獨。他與讀者的相遇,是不限時空的相遇,是靈魂與靈魂的相遇。文字是凝固的生命,閱讀是偉大的復活。倘若作家知道,他不能與讀者相遇,那會怎樣?——會不會面對一種絕對的、死寂的孤獨?

在此境況中寫作的布爾加科夫,內心究竟發生了什麼?我們不妨打開《大師和瑪格麗特》,喚起布爾加科夫的靈魂,開始一場遲到的相遇

 


 二 

 

《大師和瑪格麗特》可歸納出三條線索:魔鬼在人間(莫斯科)、大師與瑪格麗特、彼拉多與耶舒阿(耶穌)的故事。它們建構起現實、個人、信仰三個維度。彼此交錯,互為映射,使整部小說猶如一座拓向無限縱深的玻璃迷宮。

魔鬼在莫斯科」部分,是交響樂式的寫法,誇張又逼真,詭異且幽默,發揮了布爾加科夫一貫充沛的諷刺才能。魔鬼沃蘭德帶著四名隨從,來到1930年左右的莫斯科,將這個城市攪得天翻地覆。1930,是現實飄搖的年份,也是布爾加科夫被禁的年份。這部小說,從最直接的當下開始書寫。

 魔鬼和隨從

5月的傍晚,牧首湖畔,「莫文聯」領導柏遼茲和詩人無家漢坐著聊天。「忽然,柏遼茲不再打嗝了,只覺得心臟咚地跳了一下,便無影無蹤了。過了一會兒心臟回到原處,上面卻像是插了一根鈍針。不僅如此,他還突然感到一種莫名其妙的恐懼,恨不得馬上不顧一切逃離這牧首湖畔。」

這是魔鬼的出場描寫,讓人聯想《聖經》所言:「撒旦入了他的心」。(約翰福音13:27)柏遼茲的心先於眼睛感受到魔鬼。但在最初恐懼之後,他迅速鎮定,重拾被打斷的話題。

他們正在聊的,是柏遼茲約無家漢寫的反宗教題材的長詩。柏遼茲認為必須重寫——雖然無家漢把耶穌寫得不討喜,但柏遼茲認為,耶穌根本不存在。

 魔鬼加入討論

這個時候,魔鬼化身而來,加入討論。博學的柏遼茲,不屑於阿奎那關於上帝存在的五項論證,以及康德的第六項論證。魔鬼追問:「如果沒有上帝,那麼,請問,人生由誰來主宰,大地上萬物的章法由誰來掌管呢?」

無家漢搶答:「人自己管理唄!」

對此,魔鬼反駁道:人的生命是有限的,人連自己的命運都無法管理

魔鬼的回覆,涉及兩個終極問題:苦難和死亡。這是人本身無法支配、管理、解決的兩個問題,也是理解生命意義的兩把鑰匙。聖經最古老的一卷書,不是《創世紀》,而是《約伯記(好人受難記)》。人為什麼有苦難?《約伯記》對此有啟示。我們看到,耶和華問撒旦:「你從哪裡來?」撒旦答:「我從地上走來走去,往返而來。」(約伯記1:8)接著,耶和華向撒旦談論完全正直的約伯,並允許撒旦降苦難於約伯,「伸手毀他一切所有的」,「伸手傷他的骨頭和他的肉」。

▲ 05年劇集《大師和瑪格麗特》中的牧首湖畔場景

《大師和瑪格麗特》中,魔鬼沃蘭德大鬧莫斯科,正是描述「撒旦從地上走來走去,往返而來」。但在魔鬼之上,有一個更高存在:上帝。魔鬼在人間走動,是經過上帝允許的,是上帝旨意的一部分。一切苦難皆在於上帝的掌控,一切苦難裡皆有上帝的恩典。人不是被盲目拋擲到世界上,白白受苦,然後白白死掉的。布爾加科夫隱而未述的含義,可從上帝是否存在的辯論裡窺見,也在小說結局中被映證:耶穌派遣門徒利未·馬太指示魔鬼,「帶走大師並賜給他安寧」。

牧首湖畔的辯論,仿佛全書的關鍵詞提示。關於上帝、魔鬼、苦難、死亡的思考,波瀾不驚地展開了。

魔鬼沃蘭德肯定耶穌存在,柏遼茲表示自己另有觀點,還讓魔鬼拿出證明。沃蘭德說:「什麼觀點都不需要!這個人存在過,如此而已!……並不需要任何證明。」

▲ 魔鬼和隨從

並不需要任何證明。信仰不是被擺到桌面上的東西。它不可見,也不能被演示。然而,肉身所能見、理性所能認知的,是不是絕對領域?如果人尚未驕傲到自以為真理,就得承認:此領域只是人類存在乃至整個存在的一個層面,該層面裡的事物不具備終極性質。在肉身之外、理性之上,也許有一個終極秩序——上帝。

柏遼茲否認上帝,進而連魔鬼的存在也否認。沃蘭德說:「我還是想懇求您一件事:您哪怕只相信魔鬼的存在也好嘛!我對您就不再有更多的請求了。您要知道,這是有第七項論證可以證實的,是最可靠的證明!它馬上就會擺到您面前。」

在柏遼茲反駁了康德關於上帝的第六項認證後,魔鬼展開「第七項論證」。小說第三章標題,就叫「第七項論證」,描寫柏遼茲之死。這場死亡完全吻合魔鬼的預言——柏遼茲滑到軌道上,被電車車輪切下腦袋。

▲《大師和瑪格麗特》概念插畫

魔鬼是存在的,他以柏遼茲預定的死亡,論證了上帝的存在。淵博卻驕傲的「莫文聯」主席死了,他的下一次出場,是作為一顆死人頭顱,出現在撒旦狂歡舞會上。「在這張死人的臉上,眼睛竟還活著,而且還充滿思想、飽含痛苦。」沃蘭德對這位唯物主義者說:「一個人有什麼樣的信仰就會得到什麼。」他使柏遼茲永死,將他變成一件物品——杯子,讓他不復存在。

柏遼茲之死,讓無家漢震驚。他想抓住魔鬼,卻被人們當作神經錯亂,送進精神病院。「無家漢」的俄文原意是「流浪漢」、「無家可歸的人」,隱喻看不見上帝的生存狀態。具有反諷意味的是,在精神病院裡,無家漢認識到上帝的存在,承認自己的詩歌糟糕透頂,並將過去的自我推倒重來。這位寡學而魯莽的詩人得救了。他在院中結識了本書主人公「大師」。兩人的入院原因,都是因為揭示真理——無家漢堅持自己看見了魔鬼,大師創作了一部關於本丟·彼拉多與耶舒阿(耶穌)的小說。

正當大師向無家漢款款講述與瑪格麗特的愛情故事時,平靜的精神病院外,沃蘭德將整個莫斯科攪得發了瘋。謊言被揭穿,貪慾遭戲弄,好戲一出接一出。布爾加科夫筆下的魔鬼,讀來既不可怕,也不可惡。荒誕中有真實,邪惡裡有快意。他猶如一面鏡子,照出人性之惡。也許,魔鬼早就來了,在人心之中,在謊言與貪慾之間,在莫斯科這座地獄之內。

▲ 魔鬼和隨從

魔鬼沃蘭德,又被稱為「撒旦」、「黑暗之王」、「罪惡的精靈與陰暗統治者」。「沃蘭德」源於《浮士德》,此名被提及過一次,即在瓦爾瓦普吉斯之夜,梅菲斯特要求讓路時說:「讓路,沃蘭德公子來了!」

小說開篇引用《浮士德》詩句:

「……那你究竟是誰?」

「是那種力的一部分,

總欲作惡,

卻一貫行善。」

這正是前面提到的《約伯記》中的魔鬼觀。魔鬼「總欲做惡」,但在上帝這個更高秩序之下,惡卻成為善的一部分,惡的存在成就了善。魔鬼,你究竟是誰?是「那種力的一部分」,是上帝掌控之下,行走於人間的力量。

▲ 耶穌面對彼拉多(Brian Jekel 繪)

小說中的耶舒阿(耶穌),把即將處死他的總督彼拉多、殺人犯巴拉巴,甚至出賣他的叛徒猶大,都稱為「善良的人」。人類內心的道德秩序,也是上帝安置於其中的。人因罪而惡,卻因上帝的光照成為善。「耶和華所造的,各適其用,就是惡人,也為禍患的日子所造。」(箴言16:4)彼拉多、巴拉巴、猶大……何嘗不是「那種力的一部分」。

小說中的魔鬼沃蘭德,對耶穌門徒利未·馬太說:「假如世上不存在惡,你的善還能有什麼作為?假如從地球上去掉陰暗,地球將會是個什麼樣子?要知道,陰影是由人和物而生的。

在上帝的秩序裡,有善,也有惡。有光,也有暗。創世之時,「神看光是好的,就把光暗分開了。」(創世紀1:4)神並不因為「光是好的」,就消滅暗,他允許暗的存在,並將光與暗分開,形成秩序。有暗的存在,才能辨別光;有惡的存在,才能認識善。

正如光與暗是上帝秩序的兩面,耶穌與撒旦也構成《大師和瑪格麗特》的兩面。魔鬼的篇章是實寫,耶舒阿(耶穌)的部分則為虛寫。他與本丟·彼拉多的故事,以不同形式反覆出現:夢境、人物口述、小說手稿……時或,敘述者與故事中人重疊(比如結尾處,伊萬夢見自己走上月光路);時或,敘述者是布爾加科夫,是大師,是魔鬼。《大師和瑪格麗特》的作者,重構了與《聖經·四福音書》不同的耶穌受難記,將之打碎成片斷,貫穿進整部作品。


▲ 《大師和瑪格麗特》概念插畫

即使最為清晰完整的「魔鬼在人間」章節,也非「老老實實」講故事,敘述者不斷更替,全知視角與有限視角時時切換,使人讀來不禁疑問:這是真的,假的?他是好的,壞的?正如沃蘭德所言:「陰影是由人和物而生的。」小說中的人和物,也呈現陰影般明暗不定的色彩。這使得複雜精妙的敘述技藝,不再只是技藝,而成為思想的一部分。

 三 

《大師和瑪格麗特》共分兩卷,第一卷主線是沃蘭德大鬧莫斯科;第二卷才是大師與瑪格麗特。這對真正的主角,在整本書中姍姍來遲。第一卷第十三章「主人公登場」,大師單薄的身影匆匆登了個場,而瑪格麗特僅僅存在於情人的口述之中。到了第二卷,從第十九章「瑪格麗特」開始,這對情侶走到前臺,整座莫斯科城退至背景。

這樣的交錯安排,使得小說呈現從眾相到個人、從外部到內心的轉向。當整個世界群魔亂舞、惡相叢生,萬物以令人暈眩的速度旋轉而起時,瑪格麗特突然出現。她身穿黑衣,手捧黃花,「靜靜地走在蜿蜒、乏悶的小胡同裡。」她是漩渦中央微弱卻堅定的力量,將大師從毀滅邊緣拯救過來。有什麼能夠抵擋絕對的黑暗?只有愛。愛就是光。

▲ 《大師和瑪格麗特》概念插畫

大師和瑪格麗特,是一個愛情故事,也是一個關於個人苦難的故事。

大師是個「黑髮男子」,大約三十八歲,鬍子颳得很乾淨,鼻子高挺,眼神焦慮。寫作《大師和瑪格麗特》時的布爾加科夫,也是「大約三十八歲」,從照片看,有著與大師相似的外貌。是的,「大師」就是布爾加科夫——經過文字掩飾、技巧變形之後的布爾加科夫。

「這個自稱大師的人狂熱地寫著小說,女人也被小說深深地吸引著……她預言他會揚名天下,並鞭策他、鼓勵他。從那時起她開始稱呼他『大師』。她焦急地等待大師寫到『猶太的第五任總督』的故事結局,用歌聲般的嗓子一遍遍大聲朗讀她喜愛的句子。她說自己的生命就存於小說中。」

然而,當大師「帶著小說走向生活」時,他的「生命也從此結束」。批評家阿里曼撰文警告,有人「企圖在報刊中混進一篇對上帝道歉的文章」。大師被批判是「彼拉多主義」,「這樣的文章越來越多」。大師起初吃驚,既而恐懼,最後害怕。「小說的失敗猶如惡魔,仿佛帶走了我的一部分靈魂……我被焦慮情緒籠罩著,甚至出現了幻覺。」他焚毀了小說手稿。

▲ 焚燒書稿的大師

這些情節讓人聯想布爾加科夫的真實遭遇。被剝奪發表權利的他,藉助大師之口,「哀傷又鄙夷」地說:「我已經沒有了名字,我拋棄了名字,正如我拋棄了生活中的一切。忘了它吧。」

也許正因大師與作者本人高度重合,這個主角反被寫得面目蒼白。大師的寫作如有神授,他的恐懼、脆弱滑向虛空。當他被瑪格麗特拯救,仍堅持自己的寫作無用,宣稱要放棄。他始終被環境裹挾,被外力推送。他是一個怯懦的人。

布爾加科夫寫道:「怯懦是人類缺陷中最最可怕的缺陷。」彼拉多是怯懦的,不想處死耶舒阿(耶穌),卻忌憚大祭司和猶太民眾;大師是怯懦的,焚燒手稿,試圖放棄寫作。布爾加科夫也是怯懦的,他描寫大師的怯懦,從而省視自己的怯懦。然而,大師形象的蒼白,何嘗不是因為布爾加科夫有所保留?當他剖析自己的內心時,手術刀在最沉痛的那個部分止住了。在我看來,這也是怯懦的一種。十年沉寂和苦難,布爾加科夫與外界搏鬥,更與內心搏鬥。他拷問自己的脆弱猶豫,拷問寫作的意義。這些灼痛靈魂的問題,並未真正得到解決。

▲ 大師和瑪格麗特

與大師的怯懦相比,瑪格麗特勇敢非凡,讓我聯想《浮士德》詩句:「永恆之女性,引導我們上升。」她是布爾加科夫第三任妻子伊萊娜·希洛夫斯卡婭的化身。正如瑪格麗特拯救大師手稿,伊萊娜也拯救了《大師和瑪格麗特》。

為了愛情,瑪格麗特不惜變身魔女,主持撒旦的午夜舞會。她「眼眸中有著女巫的目光、臉上兇殘又冷酷」。然而,舞會結束後,她居然願意犧牲與大師的重聚,去幫助女鬼弗麗達,使她免於永恆的懲罰。魔鬼沃蘭德對此評價道:「仁慈有時候出其不意、鬼鬼祟祟地從最小的縫隙裡爬進來。」兇殘冷酷又仁慈,唯獨沒有怯懦——相比大師,瑪格麗特是一個更生動迷人的角色。

布爾加科夫最為華麗的文字,也獻給了這位女主角。《飛翔》一章,瑪格麗特化身女巫,騎掃帚飛翔。「隱形!自由!隱形!自由!」整部小說倏然超拔,峰迴路轉,由莫斯科的現實狂歡,轉入地獄盛宴的夢幻狂歡。瑪格麗特連接起了生與死兩個世界。

▲ 魔鬼四人組降臨莫斯科

「撒旦的盛大晚會」,是小說真正的高潮和華彩。閱讀過程中,我不斷聯想保羅·德爾沃的繪畫:濃重陰鬱的色彩中,骷髏和美麗的裸女並置。不同的是,保羅·德爾沃幽深寧靜,撒旦晚會則血腥猙獰——一具具腐爛的屍體,復活成俊男倩女,經過一夜狂歡,重新歸為塵土。我們常說,浮生若夢,是虛空,是捕風,布爾加科夫卻把死亡描寫得猶如一場夢。撒旦舞會一次次舉行,死者們被一次次召回。他們死去了,卻仍因生前所犯的罪而不得安寧(比如弗麗達,用手帕捂死親生兒子,死後每天清晨醒來,都在床頭柜上看到那條手帕)。

在布爾加科夫眼裡,永恆的家園就是安寧。安寧的本質是自由。小說結尾處,利未·馬太說,耶穌已讀大師的小說,請魔鬼「帶走大師並賜給他安寧。」沃蘭德問:「你為什麼不自己把他帶到光明之處?」利未說:「他不應該得到光明,他應該得到安寧。」

大師死了,跟隨魔鬼離開世界,他終於擁有「冷漠的寧靜」,再也不需要寫作。「大師的記憶、大師的焦慮,那如針刺的痛苦回憶慢慢開始消失。有人賜予大師自由,正如大師賜予自己創作的主人公自由一樣。」大師為彼拉多的故事添上結局——他「赦免了佔星術師的兒子、猶太的第五任總督、金矛騎士本丟·彼拉多。」

▲ 話劇作品中的瑪格麗特和大師

布爾加科夫為自己創作的主人公,安排了這樣的「大赦和永遠的避難所」,可以窺見寫作之於布爾加科夫,是自我拯救之道,卻難以成為「永遠的避難所」。他所企盼的安寧,是在肉體死亡之後,在放下紙筆之時。這種絕對而永恆的內心秩序,是自由,是天堂,是耶和華的賜予。「耶和華必為你們爭戰,你們只管靜默,不要作聲。(出14:14)」而彼時彼刻,身處死寂般的孤獨之中的布爾加科夫,也許並未藉著寫作《大師和瑪格麗特》,撫平靈魂深處的不安寧。

寫於2013年5月25日星期六

※ 本文原標題為「只管靜默,不要做聲——讀《大師和瑪格麗特》」

※ 現標題系作者在個人公眾號發布本文第三章所採用標題

◆  ◆  ◆  ◆  ◆

本文經作者授權發布 | 部分圖片來源於網絡

轉載請聯繫後臺 | 歡迎分享至朋友圈

本期編輯:普照

▼購買全新、權威、精裝版《大師和瑪格麗特》,掃碼前往

▲ 浙江文藝出版社京東自營店

▓ 京東、噹噹、亞馬遜等網店及各地書城均有銷售

▼更多精彩內容,請點擊往期:

 王家新:也談「範雨素」與「文學性」

 布爾加科夫:一枚不祥時代的怪蛋

 諾獎作家十一部長篇小說的開篇方式

 三角戀、招魂術與中世紀:魔法師作家勃留索夫其人其作

 我是一個講故事的人,因為講故事我獲得了諾貝爾文學獎

 黃燦然:布羅茨基有著「一個人對一個帝國」的氣概 | 譯者訪談

 只有死神,才能給予他寧靜和平安:在俄羅斯尋訪布爾加科夫

 ▍他是一位美化者,他在美化我們的世界 | 慶馬丁·瓦爾澤九十華誕

 我們有故鄉,亦有遠方——浙江文藝上海分社周年慶暨新書展望(內有福利)

 -KEY- 

更多好書佳作,請關注 KEY-可以文化

 KEY-可以文化:浙江文藝出版社上海分社

▼點擊「閱讀原文」可以將閱讀進行到底

相關焦點

  • 為了找到失蹤的情人,她與魔鬼做交易——讀《大師和瑪格麗特》
    英國學者卡提斯:「《大師和瑪格麗特》是一部包羅萬象的傑作,在俄羅斯和西歐文學中很難找到一部作品可以與之媲美。」……這部想像奇麗、包羅萬象的作品出版之後,被公認是20世紀俄羅斯最偉大的小說之一,引發了持續經年的超越國界、超越文學領域的「布爾加科夫熱」。
  • 【賞析】布爾加科夫《大師和瑪格麗特》
    布爾加科夫及《大師和瑪格麗特》正受到外國文學研究者越來越多的關注。對《大師和瑪格麗特》的研究從一開始就呈現出多視點、深拓展的面貌,劉亞丁、劉錕、吳澤林、唐逸紅等學者紛紛對它的構思、寓意、結構和怪誕技巧等各個方面作出了富於創見的闡釋。
  • 餘華:布爾加科夫與《大師與瑪格麗特》
    所以,作家往往只有出於無奈,才會在這時候讓新的人物出來,作家這樣做是因為新的人物能夠帶來新的情節和新的細節,將它們帶入停滯不前的敘述中,從而推動敘述。    在這裡,大師和瑪格麗特的出現顯然不是出於布爾加科夫的無奈,他們雖然帶來了新的情節和新的細節,但是他們不是推動,而是改變了敘述的方向。這樣一來,就註定了這部作品在敘述上的多層選擇,也就是說它不是一部結構嚴密的作品。
  • 劉文飛|誰是大師:布爾加科夫與《大師與瑪格麗特》
    據布爾加科夫本人統計,在他從事創作的頭十年間,各類報刊登載的有關他創作的評論共有301篇,其中持批評態度的就有298篇(也許正因為此,布爾加科夫對批評家似無好感,在《大師與瑪格麗特》中,批評家又照例受到了作家的漫畫和抨擊)。在這樣的環境下,布爾加科夫被迫沉默,淡出文壇,直到1940年去世。
  • 文學 | 超現實主義狂歡——《大師與瑪格麗特》
    《大師與瑪格麗特》是布爾加科夫最具代表性的作品之一,被看作是魔幻現實主義的先驅。
  • 【大師與大師】從「奧菲利婭」到「瑪格麗特」:女演員還是女模特?
    正在中華藝術宮「大師與大師」展出的《安息日的瑪格麗特》是一件曾在1912年法國沙龍畫展展出的作品,它的靈感來源於偉大德國作家歌德的神話《浮士德》
  • 《與瑪格麗特的午後》關於愛的故事,並不只有愛情
    在那個溫暖的午後,一個睿智優雅的老太太瑪格麗特,和一個粗俗肥胖的中年男人查爾曼,在一個公園的長椅上相遇相識了。查爾曼的出生是老媽一夜情的產物,老爸是誰都不知道。他的性格自卑怯懦,他還患有「閱讀障礙症」,因此他的生活有無數的麻煩,小時候老師同學嘲笑,長大了朋友鄰居欺負,就連他的老媽也一直討厭他,好在有個好女孩安妮愛著他。
  • 觀看《與瑪格麗特的午後》,帶來善良和愛,有情感陪伴和精神支柱
    昨晚看了一部電影,叫《與瑪格麗特的午後》,這一部電影其實是耐人尋味的,雖然平平淡淡,沒有什麼大的波瀾,但是折射出來的是一種溫情和善良,以及人世間的那種愛。沙茲是一位幾乎文盲的50歲男人,而瑪格麗特是一位95歲高齡的知識淵博的老奶奶。在一個陽光明媚的午後,他們邂逅了。這一種邂逅,是一種順其自然,沒有特意的安排。
  • 關於《與瑪格麗特的午後》
    看完《與瑪格麗特的午後》時就想到了這句話。影片的主人公Germain, 就是一個童年不太幸運的孩子。他是母親和一個男人短暫風流後的產物,如果他聰明或者漂亮,日子或許還能好過一點。可惜,他肥胖,笨拙,甚至還有閱讀障礙。
  • 觀看《與瑪格麗特地午後》,帶來善良和愛,有情感陪伴和精神支柱
    昨晚看了一部電影,叫《與瑪格麗特的午後》,這一部電影其實是耐人尋味的,雖然平平淡淡,沒有什麼大的波瀾,但是折射出來的是一種溫情和善良,以及人世間的那種愛。沙茲是一位幾乎文盲的50歲男人,而瑪格麗特是一位95歲高齡的知識淵博的老奶奶。在一個陽光明媚的午後,他們邂逅了。這一種邂逅,是一種順其自然,沒有特意的安排。當他們邂逅之後,開始聊的話題是鴿子。
  • 《與瑪格麗特的午後》|生命世界的三個維度:工作、情感和精神
    《與瑪格麗特的午後》便是一部有著濃厚法國人氣質的經典電影。男主熱爾曼是私生子,又天生呆傻,所以被父母、老師和朋友嘲笑。學識淵博的女主瑪格麗特與他結為忘年交,並通過努力幫助他完成了一次生命的蛻變。縱觀影片,熱爾曼從工作世界、情感世界、精神世界三個維度重構了自己的生命世界。
  • 在愛的世界裡,並非只有愛情—與瑪格麗特的午後
    他認為最快樂的事情就是在公園裡餵鴿子,並且分別為這些鴿子取上了名字。但是他也是有不完美的,他唯一的缺陷就是他並不認識很多的字,其實不認字也算是很好的,因為它可以以一個簡單的生活方式來過完他的一生。小編認為其實童年的陰影對他來說是無處不在的,他無論在什麼時候他也都是感覺到非常的孤獨,並且他依舊渴望著母愛。當他在公園裡遇到90多歲的瑪格麗特的時候,他的人生就從此刻開始變得不一樣了。
  • 說說-瑪格麗特雞尾酒...
    《Café Royal Cocktail Book》 而關於瑪格麗特起源的諸多說法中,最被人們廣為接受的說法是Don Carlos Orozco在1941年十月發明了瑪格麗特。
  • 《與瑪格麗特的午後》詮釋世界最美好的情感就是人與人之間的交流
    然而,他的內心卻有著不為人知的脆弱和苦楚,母親在不想要他的情況下懷上了他,從來不知道父親是誰;老師因為他的愚笨嘲弄;哥們兒喜歡他卻又常常嘲笑他。女友想要個孩子,他卻因自卑一直不肯答應,導致兩人關係緊張。  有一天,基曼在公園裡遇到了一邊養著鴿子一邊在大聲讀小說章節的瑪格麗特(吉賽勒·卡扎德絮 Gisèle Casadesus 飾),他荒蕪的腦袋裡開始萌芽。
  • 《與瑪格麗特的午後》:人生至美的情感
    卡扎德飾演的孤獨老人瑪格麗特的出現,像是上天給予從沒得到過母愛和家庭溫暖的老實人熱爾曼一個補償。片尾,因為費用問題,已經轉到一家便宜而簡陋的養老院的瑪格麗特,被熱爾曼偷偷帶了出來,而熱爾曼想要照顧如祖母般的瑪格麗特的願望,則讓影片閃爍著美好的人性光輝。
  • 《大師與瑪格麗特》:魔幻現實主義的開山之作
    正如帕烏斯託夫斯基說的那樣:「實質上,莫斯科藝術劇院只有過兩個作者:契訶夫和布爾加科夫。」從這個角度而言,布爾加科夫比巴別爾和曼德爾施塔姆要幸運一些——肉體並沒有被消滅,據小道消息稱:史達林同志比較喜歡看布爾加科夫的話劇——《圖爾賓一家的命運》,無意中,史達林充當了他的「藝術庇護人」。這也使得布爾加科夫有機會從事《大師與瑪格麗特》的寫作。
  • 《與瑪格麗特的午後》:只愛陌生人
    ,時而和年輕女友安妮特(索菲·吉耶曼 Gisèle Casadesus 飾)在小窩裡浪漫溫存,過著平靜的生活。然而,他的內心卻有著不為人知的脆弱和苦楚,母親在不想要他的情況下懷上了他,從來不知道父親是誰;老師因為他的愚笨嘲弄;哥們兒喜歡他卻又常常嘲笑他。女友想要個孩子,他卻因自卑一直不肯答應,導致兩人關係緊張。 有一天,基曼在公園裡遇到了一邊養著鴿子一邊在大聲讀小說章節的瑪格麗特(吉賽勒·卡扎德絮 Gisèle Casadesus 飾),他荒蕪的腦袋裡開始萌芽。
  • 瑪格麗特花
    瑪格麗特花瑪格麗特花一個很高大上的花名,其實它就是菊花中的一種,或許是因為瑪格麗特花是一種預測戀愛的花,備受人們的喜愛。接下來,和小編一起了解一下瑪格麗特花吧!瑪格麗特花的生長習性瑪格麗特是菊科蓬蒿屬的植物,原產自澳洲和南歐,每年十二月和第二年的五月開花,可以作為盆栽觀賞,亦可做背景的綠葉起到很好的襯託作用。瑪格麗特花喜歡溼潤的環境,怕積水怕水澇。不耐炎熱,夏季高溫時,會出現葉子脫落的現象。耐寒力不強,冬季需要控制好溫度,保證其安全越冬。
  • 《與瑪格麗特的午後》是一部溫情滿滿的法國電影
    正是因為一個陽光明媚的午後查爾曼來數鴿子,他在公園的長椅上邂逅了女主瑪格麗特。一位95歲的老太太,頭髮花白,帶著金色邊框眼鏡,穿著蕾絲領花裙子、粉色鏤空毛衣外套、棕色高跟小皮鞋,拎著酒紅色的皮包。幾乎每天都來公園的長椅上讀書,說起話來滿臉的皺紋會上下起伏,但無時無刻舉手投足間都散發著優雅的氣息。於是陽光明媚的午後,瑪格麗特和查爾曼便會在公園相見。
  • 武魂缺陷哪家慘?七寶琉璃塔和破魂槍上榜,大師默不作聲
    武魂殿黃金一代的邪月和胡列娜便是一個典型的例子,他們二人分別繼承了父母雙方的武魂,而沒有出現雙武魂的情況。鬥羅大陸中出現的武魂品級各有差異,甚至有些武魂本身就有缺陷。一部分武魂因為太過強大或者魂技太過逆天,導致這些武魂無法像其他武魂一樣晉級到封號鬥羅的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