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刻新聞
—分享—
□本報記者 熊建平 譚志文 張紅萍 通訊員 謝古 李日文
2012年度,資興市再次入選全省縣域經濟十強縣。從去年開始,該市通過實施「一戶一產業工人」培訓工程,讓農民有了技能、企業多了技工、政府漲了財稅、百姓鼓了腰包,為縣域經濟發展提供了強有力的人才支撐。夏末秋初,記者深入資興採訪,下企業、進農戶、到機關,解讀這項普惠式培訓工程為縣域經濟發展所帶來的良好效益。
資興市因東江湖而有靈氣。
美麗的東江湖,湖面浩瀚,綠水剔透,青山疊翠,風光旖旎。
從去年開始,一項浩瀚的工程在資興市實施:全市近20萬勞動力被正式納入「一戶一產業工人」培訓計劃之中。
記者在資興市採訪時發現,這個普惠式的培訓計劃,在資興快速發展的縣域經濟中,初步顯示出人力資源對經濟社會發展的強勁推動力。
「『一戶一產業工人』工程,不僅直接解決勞動力轉移和就業的問題,還有力緩解了園區用工荒,也讓大量農村家庭逐步實現由傳統農民家庭向城鎮居民家庭轉型,成為加快城鄉統籌發展和社會和諧穩定的重要基礎。」資興市委書記陳榮偉在接受記者採訪時說。
農民「洗腳上岸」活躍工業園區
資興市清江鄉大遠村農民黃存雄,原來在家務農,去年4月參加了「一戶一產業工人」維修電工培訓班,畢業後被京翔電子公司聘為電工,並成為電工班班長,月薪3300元,實現了由農民到技工的轉變。
而來自七裡鎮的王彬,原來是粵興汽配廠的一名普工,之前月薪在1000元左右。去年,他參加了焊工技能培訓而成為一名技工,因技術過硬和勤奮,現在月薪已經漲到了4000多元。「技工和普工,差別還真是挺大的。」王彬笑著說。
他們只是資興市2萬多名享受過普惠式免費職業技能培訓隊伍中的例子。
在加速承接產業轉移和園區經濟迅猛發展的背景下,資興市面臨著兩大難題:一邊是結構性用工荒,資興經濟開發區八成企業招工難;一邊是就業難,龐大的下崗職工、困難職工、庫區移民需要就業。
在這個背景下,資興市每年安排5000萬元,用於「一戶一產業工人」培訓,同時整合各個領域的培訓資源,集中力量,力爭用3年時間,為全市每個家庭培養一名以上產業技術工人或致富能手,讓每位勞動者掌握1至2項就業技能和致富本領,讓已從業人員技能得到不斷提升,實現「培養一人、就業一人、致富一家」的目標。
資興市「一戶一產業工人」培訓辦公室的幹部李雄彬,原來在電子政務中心工作,因為熟悉網絡信息業務,被抽調過來負責全市勞動力資源資料庫建設。李雄彬介紹說,目前,全市共錄入16—60歲資興戶籍81686戶,195286人,其中已參加培訓家庭66546戶,佔全市勞動力總數的79%。
通過「訂單培訓、工學交替、頂崗實習、產學互動」等模式,這些「洗腳上岸」的農民開始成為新型產業工人。資興經濟開發區經濟發展部工作人員曹振輝說,該區目前已經培訓技工2000多人,這些經過培訓的技工已經成為「香餑餑」,有些人還離開了資興,到郴州的園區企業工作。
據初步統計,資興市針對園區企業舉辦的技術培訓班134期,培訓人數6345人次。這些培訓因地制宜,既不影響企業正常生產,又有效提升了企業工人技能,因而很受企業歡迎。「我們廠培訓了10多個人,現在全部成為生產線上的骨幹。」粵興汽配廠質量企管部經理蔣斌斌對政府主導的這項技能培訓讚不絕口。
受益於本土技術工人的快速成長,資興市園區經濟持續快速增長。截至目前,資興經濟開發區入園企業達150多家,其中規模企業79家,今年上半年,技工貿總收入達173.6億元,完成規模工業增加值145.3億元,園區綜合實力躍居全省第七位,成為「湖南省十強經濟開發區」。
新型「技術能人」帶活旅遊經濟
資興市程水鎮境內有著美麗的丹霞景觀,碧水、翠竹掩映中,不少農家遊雨後春筍般冒了出來,很多遊客常常自駕來這裡觀光休閒。
「三文魚不僅僅是一種美食,也是一種文化。」在接受我們採訪時,程水鎮程江口村農民謝發坤說出的一番話,讓記者愣了愣。
今年43歲的謝發坤,去年10月免費參加了三文魚烹飪技術培訓,並且榮獲技術比武優勝獎。謝發坤活學活用,將三文魚烹飪技術運用到程江野生的中華鱘等優質魚類加工上,進一步拓展了三文魚的內涵,她家經營的酒店,也因為三文魚美食而名聲大漲。為此,丈夫袁作雄還放棄了收益頗豐的河沙生意,兩口子專心做農家遊。與去年同期相比,今年他家收益翻了一個番。
作為資興市縣域經濟的重要支撐,旅遊業的發展至關重要。資興市大力實施三年旅遊百億投資計劃,大手筆推進東江湖、小東江、東江灣等核心景區提質改造,實施了東江漂流、霧漫小東江、黃草風情小鎮等24個旅遊精品項目。
呼應旅遊業迅猛發展,「一戶一產業工人」培訓工程把旅遊從業人員技術培訓作為重點,尤其是在提升鄉村遊服務水平上下工夫。
資興市把黃草、白廊、清江、湯溪4個旅遊優勢鄉鎮列為發展鄉村旅遊示範點,對旅遊從業人員進行法律法規、禮儀禮節、烹飪服務等方面的重點培訓,帶動了鄉村旅遊和農家休閒產業的蓬勃發展,全市大小農家休閒山莊已經超過了110家,形成了旅遊休閒新品牌,為東江湖創建國家5A級風景名勝區增加了新亮點。
連坪瑤族鄉地處深山,漫山遍野的南竹和林木是當地村民重要經濟來源。為提升林木產品的附加值,去年起,該鄉採取「公司+農戶」的運作模式,大規模組織當地農民參加竹木雕刻、根雕等旅遊工藝品加工技能培訓。頗具特色的竹雕、根雕工藝品,既為資興市旅遊業發展提供配套旅遊產品,也成為東部林區鄉鎮致富的一條新門路。
據統計,去年至今,資興市「一戶一產業工人」培訓旅遊業人員達3400人次,他們分布在旅遊業鏈條的各個環節,成為旅遊業發展的直接推動力。去年,全市共接待遊客505.9萬人次,實現旅遊總收入32.45億元。今年,旅遊業發展繼續保持高速增長勢頭。
產業帶頭人助力農村轉型
謝紹蘭是資興市三都鎮大坪村人,在接受了養豬技術培訓後,她來到位於三都鎮石拱村的玥帆生豬養殖場工作,月薪1000多元,還管吃住。和她一樣,經過培訓後,石拱村及周邊村莊有近80人在這個養殖場工作。
這個養殖場是由下崗工人周慧開辦的,周慧不僅積極組織、贊助附近村民參加「一戶一產業工人」培訓,還與附近村民籤訂「幫扶協議書」,免費提供養豬和疾病防疫技術,按市場優惠價提供仔豬、收購農戶散養的生豬,並為殘疾人創業提供便利。這樣一來,既為養殖場附近村民增收創造了條件,也為養殖場降低集中養殖風險,開展生態養殖打下了基礎。
與三都鎮一樣,在資興市各鄉鎮,「一戶一產業工人」培訓工程正在加速推動農業產業轉型——
州門司鎮與省農科院建立長期合作關係,該院的專家每年定期為農戶傳授東江梨種植栽培技術,培養了一批「永久牌」農民技術員,形成了獨具特色的農民致富產業;
龍溪鄉中洞村農民黎滿根自費到湖南農學院學習牛羊繁殖技術,取得了省級「草食動物高級品改員」證書,目前他家已成為全市最大的養牛專業戶;
湯溪鎮農民王三軍大膽引進主產熱帶地區的羅漢果種植技術,並成立「湘東藥材合作社」,帶領67名社員從事羅漢果、玉竹等藥材種植,成功實現了由販運藥材到種植藥材的產業轉型;
東江街道辦事處泉水村農民胡孟文,刻苦鑽研養蜂技術,充分利用東江湖獨特的生態資源優勢,發展壯大蜜蜂養殖產業,目前擁有蜜蜂超過100箱,單戶養蜂數量居全市第一,蜂蜜質量上乘,供不應求……
記者了解到,資興市大力推廣種植、養殖等實用技術,從資金、信息、項目等扶持農民創業,對於參加培訓的農民,實行免學費、免生活費和發放誤工補貼等優惠措施,同時,實行「上門式、訂單式、車間式」的培訓模式。截至目前,「一戶一產業工人」培訓工程已經完成農業實用技術培訓223期,共培訓11321人次。
「一戶一產業工人」工程開展以來,不僅富了農民的「腦袋」和「口袋」,更是增強了群眾的品牌意識,東江魚、東江果、狗腦貢、神和酒、東江湖酒等品牌知名度不斷提高,產品附加值不斷提升,農業產業轉型實現了新的跨越。僅2012年,資興市新增東江蜜梨1000畝、狗腦貢茶1500畝、油茶3000畝,全市規模以上農產品加工企業達34家,成為「全國油茶生產示範市」和「全國生豬調出大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