鐺鐺鐺~ 今年的諾貝爾獎得主都已經揭曉啦!你都知道了嗎?
不知道也沒關係哦,跟著小知來一起了解一下吧!
今年的諾貝爾獎於2018年10月1日開始揭曉。截止目前,除了因瑞典文學院捲入性醜聞等事件陷入信任危機導致諾貝爾文學獎由2018年改為2019年頒發,物理獎、化學獎和醫學獎等自然科學獎均已揭開面紗。大家來一起了解一下吧!
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免疫療法為癌症病人帶來新希望!
2018年10月1日,2018年諾貝爾獎生理學或醫學獎首先揭曉,詹姆斯·艾利森( James P. Allison,美國)和本庶佑(Tasuku Honjo,日本)共同獲獎,以表彰他們「發現負性免疫調節治療癌症的療法方面的貢獻」。
免疫療法就是指通過自身的免疫系統來抗擊癌症的療法。
在研究中, James(Jim) P. Allison教授一直致力於研究免疫系統(特別是T細胞)和癌症的相互作用,將免疫療法治療癌症並應用於CTLA 4的實踐中,也為後續的免疫療法治療癌症提供了新的思路。
而日本京都大學免疫學家Tasuku Honjo 本庶佑教授發現了另外一宗位於T細胞上的重要免疫抑制受體分子PD 1(programmed death 1),為癌症的免疫療法的研究做出了重要貢獻!
而這一研究成果的日益完善也必將給眾多苦苦與病魔作戰的癌症患者們帶來希望與堅持下去的勇氣,為他們的治療康復帶來新的轉機!(圖為兩種常用免疫療法)
諾貝爾物理學獎---光之力顯威 雷射領域迎來新突破!
2018年10月2日,諾貝爾物理學獎揭曉,亞瑟·阿斯金(Arthur Ashkin,美國)、傑哈·莫羅(Gerard Mourou,法國)和唐娜·斯特裡克蘭(Donna Strickland,加拿大)三位科學家共同獲獎,以表彰他們「在雷射物理領域的突破性發明」。
其中 Arthur Ashkin發明了光鑷技術,也就是利用雷射光束,像鑷子一樣去「夾」起微觀粒子(原子、分子等)和微小物體(比如細胞、病毒等)。這項技術利用了輻射壓力,而背後的原理可以藉助動量這一概念來理解:光具有粒子性,自然也具有動量。當照射在鏡面上的光被鏡子反射時,光的動量發生改變,從而對鏡子產生一個壓力(推力),這種壓力也被稱為輻射壓力。自Ashkin1970年發明了這種光鑷技術以來,該技術被廣泛應用於生物學研究,用於操作生物大分子或者細胞等,開闢了許多嶄新的領域。
而 Gerard Mourou和 Donna Strickland因發明啁啾(zhōu jiū)脈衝放大技術而平分今年一半的諾貝爾物理學獎獎金。這項技術關注的是如何通過不斷的放大從而提高一個超短脈衝的峰值功率。啁啾是形容鳥叫的聲音,是用來形容被放大之前的脈衝經過光纖展寬後,由於不同頻率成分傳輸速度不一樣,導致脈衝的瞬時頻率會隨著時間變化。在超快光學中,啁啾已經成為一個異常重要的物理術語!而啁啾脈衝放大技術已經成為產生超強超短脈衝雷射必須採用的技術。
2018年10月3日,諾貝爾化學獎揭曉,弗朗西斯·阿諾德(Frances H. Arnold,美國)、喬治·史密斯(George P. Smith,美國)和格雷戈裡·溫特爾(Gregory P. Winter,英國)三位科學家共同獲獎,以表彰他們在酶的定向演化以及用於多肽和抗體的噬菌體展示技術方面取得的成果。
在這我想說一點題外話:關於Frances Arnold,她是今年Berkeley chemistry commencement speaker,她的故事說來讓人唏噓,作為那個時代絕對少數的女性PhD (Berkeley chemical engineering, 1985)與正教授,她本應擁有一個璀璨的人生。而她在伊拉克失去了自己的大兒子,又在車禍中失去了自己的小兒子;在剛剛從乳腺癌康復後,她的丈夫卻自殺離世。命運待她不是玩笑,甚至應該是折磨!可即使這樣,她仍忍著病痛成就了獨一無二、耀眼奪目的自己。(圖為Frances Arnold演講)
回到正題,三位科學家的研究成果的意義在於它不僅是蛋白質的進化,更是人類對微觀世界的操縱能力的進化。定向進化的實現,標誌著人類不僅可以控制有機、無機小分子的反應,還可以操縱生物大分子的相互作用;不僅可以通過試驗尋找催化劑,還可以從原理上理解其機理,甚至可根據所需功能,針對性地創造新的結構與反應。這更是科技與人類的進步!
引人熱議,扣人心弦的2018諾貝爾獎頒獎終於落下帷幕,讓我們恭喜各位優秀的科學家們!
2018年諾貝爾獎的頒布已然落幕,我們心中或有疑問,或有遺憾,或有感慨,或有敬仰。但無論如何透過它,我們欣慰的看到,有更多更先進的技術儀器產生,有越來越多的奇思妙想變成現實,有一個又一個新領域被我們涉足,有一個有一個科研成果產生以造福人類!
時代在進步,科學在發展,未來的無限可能在向我們招手!讓我們繼續期待明年更多的驚喜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