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子》一書,是以蜀商的偉大發明創造——世界最早紙幣交子為題材的首部文藝作品。全書以世界最早紙幣交子發明創造中的曲折故事為載體,反映了宋代成都的詭譎商戰,經濟危機,官場黑幕,武林爭奪;商場、情場、官場、戰場相互交織,美女、富商、達官貴人同臺亮相。該書面世至今僅短短數日,卻引發了學界與媒體界的熱烈關注,筆者未能免俗地翻開書探尋緣由,讀罷方知,《交子》有著令人生暖的溫度。
該書作者奉友湘先生是川內資深媒體人,曾先後擔任過幾家報紙的老總。他1983年畢業於四川大學經濟系,現任四川日報首席編輯,四川大學創新創業導師,四川大學文學與新聞學院碩士生導師,四川新聞出版行業領軍人才。2013年1月出版公關專著《遠離危機》,在業內廣受歡迎,兩次重印;2016年5月出版勵志專著《機會是種出來的》,在青年讀者中引起較大反響;而今,他又寫出影視文學作品《交子》,似乎很有跨界的力度。用他自己的話來說,也確實有著莫大的偶然。
那是在5年前,奉友湘因幫朋友的公司策劃一部電視劇而想到交子這個題材。他抱回《四川通史》和《成都通史》細讀相關章節,交子產生中的波瀾曲折讓他怦然心動,在他看來,如果用藝術的形式將交子的產生表現出來,它會是一個好故事。可惜,最初邀約他的那位兄弟因公司資金轉向,使得項目擱淺。但是奉友湘並未放棄對項目的跟進,他陸續跑到書店抱回一摞一摞影視劇本、影視編劇、製片管理之類的書,悉心揣摩;同時,對史書上記載的交子產生過程,一遍又一遍地研讀,試圖用自己虛構的故事,在腦子裡慢慢把那些斷裂的歷史鏈條焊接起來。用奉友湘自己的話來講,他的創作,就是當斷裂歷史鏈條的「焊工」。他從此變得特別喜歡宋史,特別喜歡宋代的成都。關於宋代政治的、生活的、科學文化的書籍,一概囊括;為了了解宋代的那些名人,跑到舊書店去淘需要的《宋史》卷本。
誘人的交子終究讓奉友湘一想起就放不下,把交子的故事變成文學作品的願望像荒地裡的野草一樣,在他腦子裡瘋狂地生長。他覺得如果不把它寫出來,不僅對不起交子,也對不起他自己。就是夜以繼日的思索,堅持不懈的琢磨,持之以恆的熱度,終究成就了今天眾人關注的《交子》。
《交子》塑造了一個勇於創新,勇於探索,勇於擔當,勇於犧牲,富有良心,儒雅瀟灑的蜀商形象代表——卓鉞。在書中,交子的發明者及民間推行者卓鉞讓人看到了蜀商遇難必克的「一根筋」精神,這既反映堅韌,也充滿智慧。但是不容忽視的是,卓鉞這人也有弱點,明知可為而不為,明知不可為而為之,所以才導致了最後的悲劇。
書中,卓鉞卓老闆是個很有個性的人,算得上是一位典型的儒商。他急公好義,扶危濟困,智慧超人,敢為天下之先,創新破難。但他在為人處世上也有缺陷,比如他不像胡雪巖,用銀子開路,送人好處。更不像書中的李雲,同官場的人打得火熱。卓鉞是當時的成都首富,他懂得官場之道,送錢是沒問題的,但他不願意做類似的事,他厭惡這種官場腐敗,即便要送也是點到為止,這正是卓鉞的知其可為而不為。倘若他與官場的某些人同流合汙,可能結果就大不一樣。再看他的明知不可為而為之,書中寇簡知益州,要廢除交子,眾交子鋪戶要卓鉞領頭出首,建議官府緩行。他明知此事有風險,卻義不容辭,挺身而出,結果送上門去,被寇簡關押。卓鉞稟承的就是儒家的仁義理智信,故而書中也常常看到他人對卓鉞的定位,即「一介儒商」。
較之卓鉞在處事風格上弱點,更讓人關注的是這位儒商在科學上的創新與擔當精神。在書中,卓鉞這位卓越的蜀商帶領讀者了解到世界上最早的紙幣是如何「偶然」發明的,印製交子的楮紙是怎樣「撈」出來的,紙幣最早的防偽術是什麼、是怎樣問世的,世界上最早的彩色印刷是怎樣誕生的,世界上最早的銀行是什麼樣子的……如上種種,無不閃爍著宋代蜀商的求索與創新精神。
通過這種蜀商形象的塑造,作者奉友湘似乎在告訴世人,中國經濟史上浙商,徽商,晉商非常優秀,但蜀商創新、科學、擔當、堅韌的精神,亦是早在千年前就已名聞天下。
事實上,近年來以晉商、徽商等為素材的文藝作品已經產生了較大影響。在電視螢屏上,反映晉商題材的影視劇影響最大,電視劇《喬家大院》等儼然已成為極具號召力的IP,打出了晉商的品牌,那之後又有舞臺劇版本推出並全國巡演。徽商題材的電視劇則有製作精良的《大清徽商》、《徽娘宛心》、《徽州女人》等。在這樣的大背景下,蜀商題材文藝作品《交子》突破性的問世,似乎有著別樣的意義。
《交子》以宏大的場面,展示了歷史上成都的繁榮商貿,流光夜市,蜀府宴飲,園林奇景,繁華益州,蜀國山水,重現了浣花溪大遊江等歷史盛況,還原了一幅宋代成都「清明上河圖」;該書作者還依據重要史實,顛覆性地提出了宋代「益一揚二」的全新觀點。《交子》雖說是文學作品,但也可說是一部「非虛構」文學作品。裡面的許多東西,包括人物、產品、美食、景點、活動等等,都是真實可稽的。交子產生過程中的幾次大的轉折起伏,也是史書上的真實記載。
書中多處場景的描寫,都讓人隨著作者的文字去回望與探尋曾經歷史上的成都究竟是什麼模樣。如書中第一章開篇一段:「北宋大中祥符7年 (公元1014年),益州成都。仲春時節的成都,氣候宜人。青瓦樓房,粉牆厚磚,青石鋪地,街道整潔,酒帘高挑,商鋪林立。蜀錦、蜀繡莊,糖霜(冰糖)鋪,卓井鹽鋪,楮紙及文房四寶店,珠寶鋪星羅棋布,各色物品琳琅滿目。街上人流如織,熙熙攘攘。紙坊、交子鋪、印坊忙忙碌碌。茶館、酒樓,熱氣騰騰。好一幅益州『清明上河圖』。城東,錦江碼頭,江水清徹,江邊帆檣林立,上船的、下貨的,繁忙不已。沿著不高的石階,拾級而上,前行不遠便是東門。巍峨的城牆上鑲嵌著一方石匾,上面兩個隸書大字:成都。進入城門,往南,便是一條繁華的街道——交子街。」這般生動的描摹,如一個個鏡頭,令人嚮往並沉醉其中。彼時的成都,竟然是這般生動鮮活。
書中對那時的成都美食有哪些、當時的成都人喝什麼酒、品什麼茶、吃什麼菜、喜歡玩什麼遊戲,甚至女子們出行坐當時的「的士」雞公車等,都有著詳盡的描述,從這個角度上講,《交子》也可視作為一卷民俗風情畫。
作者的溫度、蜀商的溫度、成都的溫度,最終融匯成為《交子》的溫度。初春時節,感受這樣的溫度,最是宜人。
作者/潘乃奇
編輯/唐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