曉佳,女,80後,民族工作者,策展人,新手作家。從事貴州民族文化工作十餘年,做過紀錄片,辦過專題展,現致力於少數民族文創的深耕。在探索貴州少數民族瑰寶的路上不斷修行,見過的人,聽過的故事,路過的風景都成為自我修行的道場。「且住為佳」只是想把聽到的、看到的分享出來,一起思考,一起感悟。
作為一個土生土長的貴州人,我熱愛這片土地上一切有溫度的人和事。後來因為極愛聽侗族大歌,誤打誤撞投身到民族文化方面的工作中去,一紮就是十年。十年間經歷過許多有意思的故事,新奇的、沉重的、繁盛的、動容的……每一個感動的瞬間都像一張珍貴的照片,被珍藏在記憶的小寶匣裡。幸得小梅老師之邀,準備把點點滴滴感動過我的人和事逐漸梳理出來,與各位分享。
首先,說說最鮮活最明媚的記憶吧,那是關於臺灣的。
因為工作的關係,曾多次到臺灣辦展。記憶裡的臺灣和貴州有很多相似的地方,空氣也是潮溼的,太陽總是很明媚,人和人之間總是很和善,當然,美食也是一樣的繽紛誘人。所以,臺灣於我而言,有種自來的好感和親近。再後來,隨著工作交流的深入,對於臺灣的印象也就更加深刻。臺灣有著和我們太多的共鳴,這一切也許是基於我們同宗同祖的文化根基吧。
第一次到臺灣辦展,是受臺北故宮博物院之邀,把貴州少數民族之美帶進臺北故宮。展覽開展時值臺北故宮博物院成立九十周年大慶,我們是大陸首個進入臺北故宮的民族類展覽,所以臺方特別重視,為了展覽能達到最好的效果,臺灣輔仁大學服裝設計系也投入到策展中來。兩岸聯手,工作做到了精益求精。
在布展期間,我看到了故宮方一位年近七十的老館員孜孜不倦的對著一件展品精細地進行處理和加固,他找來一顆大頭針,然後去匹配直徑差不多的小膠管,再將膠管一點一點套在大頭針外面,最後把膠管和大頭針一起彎成想要的形狀,輕輕地卡在展品上。也許我們已經固定好十件展品的時間,他才妥妥的完成了一件展品的陳列擺放。我很好奇,過去看他慢慢的拾掇,輕輕地問為什麼要這樣,他雙手捧著一件銀手鐲,注視著這件展品,就像看一件稀世珍寶一樣。他說每一件都是寶貝,不用膠管保護,固定的金屬和展品之間硬碰硬,展品會被磕傷。而且臺灣會有地震的可能,如果加固不牢,就是把展品置於危險之中,所以每一件寧可慢,也要做到最細緻最穩固。聽他說完,我默默地走回自己負責的展品前,一件一件拆下來,然後找來大頭針和膠套一點一點地加工,三兩件展品下來,手指頭已經被扎了數個小血泡,既痛又感動,這份感動一直迴蕩至今。
在數件展品中,有一件貴州苗族百鳥衣,整套服裝全手工絲線繡制,還是繡法中最為繁複的剖線繡。展品有了些年頭,而且裙擺都是輕盈的羽毛,很容易破損,處理起來十分麻煩。故宮方一位資深的文物專家經手這件展品,從檢查、拍照、消毒、修補、定型、固定……就擺弄這一件展品她用了整整兩天時間。展廳裡所有工作人員來往穿梭,她都旁若無人,仿佛時空凝固。她的世界裡只有她和這件展品,不急不躁處理展品,手法之輕柔,就像對待一個襁褓裡的嬰兒,灌注了她全身心的專注和耐心。也許在貴州長大的孩子對於這些銀飾、刺繡、蠟染甚至有些見慣不怪了,但是對於他們而言,這些都特別珍貴,是難能可貴的手工佳作,更是彌足珍貴的文化傳承。在臺北故宮的幕後,我看到了對岸同胞對於我們共同文化的敬仰,他們的專注和嚴謹讓我心生敬意。當我退出自己熟悉的土壤,站在他人的視角再去審視我們一直習以為常的文化,才發現它的絢爛和珍貴。
2015年6月12日,喧譁了一天,本應回歸寂靜的臺北故宮博物院在那個傍晚燈火通明,高朋滿座。盛大的開幕式在臺北故宮博物院的登錄大廳隆重舉行,臺北故宮博物院馮明珠前院長說,這樣的開幕式在故宮的歷史上是沒有的,這個第一次留給了貴州。馮院長說貴州和臺北故宮很有淵源:1937年「七七事變」後,戰爭全面爆發,當時故宮的馬衡院長為了國寶的安全,當即呈請選擇精品文物,先行撤往安全地區。1938年,為保故宮博物院國寶不落入日寇之手,該院將文物分批轉至我國西部進行隱藏和保護,其中,80箱共計1022件國寶於1939年初轉移至貴州安順華嚴洞,並在洞中秘藏六年。秘藏文物都是「國寶中的國寶」,比如現存臺北故宮博物院的富春山居圖(殘卷)、東坡肉石、玉白菜等。所以這次和貴州的再次結合,也算是一種時空的相聚。
開幕式上,輔仁大學時裝設計系的師生們提取貴州民族元素,融入時尚設計,打造了一場驚豔四座的時裝秀。他們的思維不受限,完全打破貴州多彩的思路,做出純白和深邃黑兩種高對比的時裝風格,用高冷的形式襯託出貴州元素的珍貴和華麗。完全想像不到,當雷公山大牛角的銀冠用全黑的金屬來表現時,那種耳目一新的震撼,完全拓展了心中對傳統民族文化之美認知的外延。這是一場成功的秀,讓不懂貴州的人被時尚的元素緊緊抓住眼睛,走進,慢慢去讀懂貴州;讓懂貴州的人,再一次重新審視貴州,從而發現深更的貴州之美。
這次兩岸聯手打造的精品展覽在臺北故宮博物院展出了3個月,期間吸引了100餘萬人次參觀,還在次年被英國《藝術新聞報》評為「2015年全球最受歡迎展覽第七名」。這是貴州少數民族文化站在巨人肩膀上的亮相,就像展覽的名字「銀璨黔彩」——珍藏在貴州的寶貝被展示出來,閃耀著璀璨的光芒,這是民族智慧的璀璨,更是同心同力託舉出的結晶的光芒。通過這次深度的合作,我對臺灣有了很深的眷念,愛她的陽光和潮溼的空氣,更愛這片土地上的人,他們總是很嚴謹、很認真,卻又很溫和,所有的事一定會做到極致。就是溫溫柔柔地和你說話,但是一定會把自己的要求堅持到底,最後做到完美,然後說這是大家一起努力的結果。這樣的人,太可愛,太溫暖。有一本書,書名是《臺灣,最美的風景是人》,一句話說出了臺灣的溫度,像春天的陽光,和煦明媚,暖暖的。
貴州日報小梅訪談全媒體工作室
2017年1月11日,貴州日報《文化遺產》專刊創刊,由貴州日報小梅訪談全媒體工作室運營,半月刊,每月雙周周三見報。
執行主編 王小梅
辦公地址:貴陽市寶山北路372號貴州日報傳媒集團
聯繫電話:085186690370
電子郵箱:963812803@qq.com
新浪博客/微博:小梅訪談http://blog.sina.cn/dpool/blog/u/2376789924#type=-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