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專欄】臺灣的溫度

2021-02-15 小梅訪談
唐·顏真卿《寒食帖》:「寒食只數日間,得且住為佳耳。」安住當下就是最佳。金剛經文眼,云何且住,指的是怎樣才能不退初心。自有一種活在當下的態度。


曉佳,女,80後,民族工作者,策展人,新手作家。從事貴州民族文化工作十餘年,做過紀錄片,辦過專題展,現致力於少數民族文創的深耕。在探索貴州少數民族瑰寶的路上不斷修行,見過的人,聽過的故事,路過的風景都成為自我修行的道場。「且住為佳」只是想把聽到的、看到的分享出來,一起思考,一起感悟。

作為一個土生土長的貴州人,我熱愛這片土地上一切有溫度的人和事。後來因為極愛聽侗族大歌,誤打誤撞投身到民族文化方面的工作中去,一紮就是十年。十年間經歷過許多有意思的故事,新奇的、沉重的、繁盛的、動容的……每一個感動的瞬間都像一張珍貴的照片,被珍藏在記憶的小寶匣裡。幸得小梅老師之邀,準備把點點滴滴感動過我的人和事逐漸梳理出來,與各位分享。

首先,說說最鮮活最明媚的記憶吧,那是關於臺灣的。

因為工作的關係,曾多次到臺灣辦展。記憶裡的臺灣和貴州有很多相似的地方,空氣也是潮溼的,太陽總是很明媚,人和人之間總是很和善,當然,美食也是一樣的繽紛誘人。所以,臺灣於我而言,有種自來的好感和親近。再後來,隨著工作交流的深入,對於臺灣的印象也就更加深刻。臺灣有著和我們太多的共鳴,這一切也許是基於我們同宗同祖的文化根基吧。

第一次到臺灣辦展,是受臺北故宮博物院之邀,把貴州少數民族之美帶進臺北故宮。展覽開展時值臺北故宮博物院成立九十周年大慶,我們是大陸首個進入臺北故宮的民族類展覽,所以臺方特別重視,為了展覽能達到最好的效果,臺灣輔仁大學服裝設計系也投入到策展中來。兩岸聯手,工作做到了精益求精。

在布展期間,我看到了故宮方一位年近七十的老館員孜孜不倦的對著一件展品精細地進行處理和加固,他找來一顆大頭針,然後去匹配直徑差不多的小膠管,再將膠管一點一點套在大頭針外面,最後把膠管和大頭針一起彎成想要的形狀,輕輕地卡在展品上。也許我們已經固定好十件展品的時間,他才妥妥的完成了一件展品的陳列擺放。我很好奇,過去看他慢慢的拾掇,輕輕地問為什麼要這樣,他雙手捧著一件銀手鐲,注視著這件展品,就像看一件稀世珍寶一樣。他說每一件都是寶貝,不用膠管保護,固定的金屬和展品之間硬碰硬,展品會被磕傷。而且臺灣會有地震的可能,如果加固不牢,就是把展品置於危險之中,所以每一件寧可慢,也要做到最細緻最穩固。聽他說完,我默默地走回自己負責的展品前,一件一件拆下來,然後找來大頭針和膠套一點一點地加工,三兩件展品下來,手指頭已經被扎了數個小血泡,既痛又感動,這份感動一直迴蕩至今。

在數件展品中,有一件貴州苗族百鳥衣,整套服裝全手工絲線繡制,還是繡法中最為繁複的剖線繡。展品有了些年頭,而且裙擺都是輕盈的羽毛,很容易破損,處理起來十分麻煩。故宮方一位資深的文物專家經手這件展品,從檢查、拍照、消毒、修補、定型、固定……就擺弄這一件展品她用了整整兩天時間。展廳裡所有工作人員來往穿梭,她都旁若無人,仿佛時空凝固。她的世界裡只有她和這件展品,不急不躁處理展品,手法之輕柔,就像對待一個襁褓裡的嬰兒,灌注了她全身心的專注和耐心。也許在貴州長大的孩子對於這些銀飾、刺繡、蠟染甚至有些見慣不怪了,但是對於他們而言,這些都特別珍貴,是難能可貴的手工佳作,更是彌足珍貴的文化傳承。在臺北故宮的幕後,我看到了對岸同胞對於我們共同文化的敬仰,他們的專注和嚴謹讓我心生敬意。當我退出自己熟悉的土壤,站在他人的視角再去審視我們一直習以為常的文化,才發現它的絢爛和珍貴。

2015年6月12日,喧譁了一天,本應回歸寂靜的臺北故宮博物院在那個傍晚燈火通明,高朋滿座。盛大的開幕式在臺北故宮博物院的登錄大廳隆重舉行,臺北故宮博物院馮明珠前院長說,這樣的開幕式在故宮的歷史上是沒有的,這個第一次留給了貴州。馮院長說貴州和臺北故宮很有淵源:1937年「七七事變」後,戰爭全面爆發,當時故宮的馬衡院長為了國寶的安全,當即呈請選擇精品文物,先行撤往安全地區。1938年,為保故宮博物院國寶不落入日寇之手,該院將文物分批轉至我國西部進行隱藏和保護,其中,80箱共計1022件國寶於1939年初轉移至貴州安順華嚴洞,並在洞中秘藏六年。秘藏文物都是「國寶中的國寶」,比如現存臺北故宮博物院的富春山居圖(殘卷)、東坡肉石、玉白菜等。所以這次和貴州的再次結合,也算是一種時空的相聚。

開幕式上,輔仁大學時裝設計系的師生們提取貴州民族元素,融入時尚設計,打造了一場驚豔四座的時裝秀。他們的思維不受限,完全打破貴州多彩的思路,做出純白和深邃黑兩種高對比的時裝風格,用高冷的形式襯託出貴州元素的珍貴和華麗。完全想像不到,當雷公山大牛角的銀冠用全黑的金屬來表現時,那種耳目一新的震撼,完全拓展了心中對傳統民族文化之美認知的外延。這是一場成功的秀,讓不懂貴州的人被時尚的元素緊緊抓住眼睛,走進,慢慢去讀懂貴州;讓懂貴州的人,再一次重新審視貴州,從而發現深更的貴州之美。

這次兩岸聯手打造的精品展覽在臺北故宮博物院展出了3個月,期間吸引了100餘萬人次參觀,還在次年被英國《藝術新聞報》評為「2015年全球最受歡迎展覽第七名」。這是貴州少數民族文化站在巨人肩膀上的亮相,就像展覽的名字「銀璨黔彩」——珍藏在貴州的寶貝被展示出來,閃耀著璀璨的光芒,這是民族智慧的璀璨,更是同心同力託舉出的結晶的光芒。通過這次深度的合作,我對臺灣有了很深的眷念,愛她的陽光和潮溼的空氣,更愛這片土地上的人,他們總是很嚴謹、很認真,卻又很溫和,所有的事一定會做到極致。就是溫溫柔柔地和你說話,但是一定會把自己的要求堅持到底,最後做到完美,然後說這是大家一起努力的結果。這樣的人,太可愛,太溫暖。有一本書,書名是《臺灣,最美的風景是人》,一句話說出了臺灣的溫度,像春天的陽光,和煦明媚,暖暖的。



貴州日報小梅訪談全媒體工作室


2017年1月11日,貴州日報《文化遺產》專刊創刊,由貴州日報小梅訪談全媒體工作室運營,半月刊,每月雙周周三見報。

執行主編  王小梅

辦公地址:貴陽市寶山北路372號貴州日報傳媒集團
聯繫電話:085186690370
電子郵箱:963812803@qq.com 
新浪博客/微博:小梅訪談http://blog.sina.cn/dpool/blog/u/2376789924#type=-1

相關焦點

  • 員工專欄|香港的「溫度」
    真正的溫度不需要濃墨重彩,像是一杯溫潤的白開水,感覺不到特別,卻好像又離不開。這就是香港,吸引人的是他的高度和精度,但真正讓人回味的卻是潤物無聲的溫度。也許,只有一個城市的溫度才會讓人「來了就不想走」。
  • 專欄|《交子》的溫度
    該書作者奉友湘先生是川內資深媒體人,曾先後擔任過幾家報紙的老總。關於宋代政治的、生活的、科學文化的書籍,一概囊括;為了了解宋代的那些名人,跑到舊書店去淘需要的《宋史》卷本。誘人的交子終究讓奉友湘一想起就放不下,把交子的故事變成文學作品的願望像荒地裡的野草一樣,在他腦子裡瘋狂地生長。他覺得如果不把它寫出來,不僅對不起交子,也對不起他自己。就是夜以繼日的思索,堅持不懈的琢磨,持之以恆的熱度,終究成就了今天眾人關注的《交子》。
  • 臺灣青年看兩岸文創:「和而不同」中追尋速度與溫度
    項菁 攝   中新網紹興11月18日電(記者 項菁)「臺灣有溫度,大陸有速度;臺灣有深度,大陸有廣度。」海峽兩岸公共事務協會文創部部長王俊評深耕兩岸文創事業多年,其暢想,「兩岸攜手將臺灣的溫度與大陸的速度結合,一定能讓兩岸文創走向世界舞臺。」
  • 朱立挺專欄丨「三皮絲」—解讀陝菜文化的密碼
    千百年來,文化的傳承不是空泛的。中國的四大發明創造了人類物質的歷史,而中國的飲食文化和文字卻創造了人類的精神歷史。歷史上的四大文明古國,僅剩下中國,原因在於文明的延續依靠的是文化和精神,依靠的是具體的民俗活動和日常生活。腸胃的記憶是很頑強的,是可以改變一個人的思維和信仰。
  • 臺灣文化部長龍應臺:文化很難靠政策打造出來
    在臺灣,龍應臺似乎跟文化劃上了等號。她是知名文化人,也是臺灣如今的「文化部部長」,也曾經是臺北市的「文化局局長」。中國人常講「學而優則仕」,在她身上確實得到了明顯印證。龍應臺的影響力從何而來?1984年,她在《中國時報》撰寫「野火集」專欄,引起華人社會熱烈迴響;來年正式結集成書後,在短短21天內再版24次,成為1980年代對臺灣社會發展極具影響的一本書。她當時批判臺灣的執政者「一介不取是基本操行,誠實是第一原則」,一句話就刺破了臺灣虛偽的政壇結構,詩人余光中當時稱她颳起了「龍捲風」。但文化很難量化。作為臺灣當局領導人馬英九的親信,「文化明星」龍應臺一路都被質疑。
  • 張鐵志:定義青年亞文化,解讀臺灣青春密碼 跨年看臺灣系列直播預告
    定義青年亞文化,解讀臺灣青春密碼張鐵志@華山19141月2日13:00 華山1914創意文化園區,是臺灣最早啟動的文創場地,園區內的倉庫建築,透露出古樸的氣質,有進入時光隧道的感覺;牆面留下了許多現代藝術的塗鴉與創作,與現化藝術的並陳,卻沒有突兀。
  • 在臺灣,感受「人的溫度」
    此行程來自窮遊er heliophill 的行程《(完)Goodday in Taiwan 豆豆八天遊灣灣(臺北→花蓮→墾丁) 2014.4.26-5.3 感受#人的溫度#》(實際遊玩天數為6天)有人愛它的繁華潮流,而我最迷戀它隨處的精緻細節和細心保留的古樸韻致,能隨時感受到的「人的溫度」。在8天的臺灣行程中,我們在灑滿陽光的淡水街頭聽歌手輕吟淺唱;在花蓮七星潭邊聽海的掌聲;在墾丁細數著太平洋的朵朵浪花;在臺北街頭與當地人暢快的聊天,感受著臺灣人的溫暖。
  • 跟隨方序中在臺北找尋工業的溫度
    平日忙於專輯設計的他,其實非常喜歡有溫度的空間,他說:「我喜歡有溫度的東西,有故事的空間、舊文化所產生的痕跡,那是無法刻意營造,也無法被模仿的。」問起方序中放下工作後,最喜歡去哪裡?他說:「臺北的華山文化創意園區,是我非常喜歡的地方,特別是紅磚區。」 方序中1978年生,究方社負責人、音樂專輯設計師。
  • 新井一二三專欄:臺灣外省人
    新井一二三專欄:臺灣外省人 新井一二三 2015-07-19 14:13 來源:澎湃新聞
  • 那一年,他們感受到的臺灣溫度
    有時候會羨慕去臺灣念書的交換生,可以用幾個月甚至是一年的時間
  • 聽說你也喜歡臺灣有溫度的品牌文案
    聽說你也喜歡臺灣有溫度的品牌文案一直對臺灣品牌的文案都有一種莫名的好感,或有一種執念:「啊,我也一定要寫出這樣的文字來。」但其實認真讀過臺灣文案之後會發現,它們並沒有多麼華麗的辭藻,更多的像是在跟身邊的好友說話,親切而真實,甚至毫不誇張地說似握手傳導過來掌心的溫度。
  • 毗鄰臺灣最美摩天輪!在這座親山面河的新奢華酒店感受臺北溫度
    每一座城都有自己獨特的氣質,而國人對於臺北這座城市更是用情至深,處處流連,恨不得去感知每一處臺灣的溫度。除了美濃的傳統紙傘、鹿港的手工燈籠、賽夏族的藤編這些人工手作的溫暖物什,臺灣的溫度還有著很多很多.22℃是利用黃金分割測算出的人體感知的最舒適的溫度。
  • 香港的早茶與臺灣的夜市:感受它們的性格與溫度
    倫敦大酒樓和添好運倒是一去再去,前者多是帶遠道而來的親朋體驗在地文化,後者屬於放工放學後三五好友的小聚時光。飲完早茶,打上飛的,是時候出發去臺灣,逛逛熱鬧的夜市。夜市在中華文化圈有上千年歷史,在臺灣,夜市文化在百年前生發,從六零年代開始蓬勃發展,許多臺灣人以攤販生計賴以為生。
  • 兩岸三地文化差異:臺灣比大陸更「傳統」
    以各自差異的歷史和文化背景寫出這些公共話題中的私人記憶,並於互相對照中折射出半個世紀兩岸三地的滄桑變化,這是該書迅速引起關注的原因。  現今,內地不少普通百姓挎著「名牌包」,去香港購物「血拼」,去臺灣遊山玩水,已不是什麼新鮮之舉。然而,彼此對存於生活血脈中記憶、細節的感知、理解,又能有多少?  書中,可見的是橫向與縱向兩種對照。
  • 心聲||名家專欄:年景,燈彩紛繁(散文)
    心聲散文:    年景,燈彩紛繁          京城,辛丑年序幕拉開,氣象一反常態、溫度跌宕起伏,一如詭異多變、跨年膠著的疫情。除夕至初二暖似三春。初三,開窗望遠,但見雨霧迷離、氣溫驟降。因此,我愈發懷念過往的年景燈彩,尤其是少兒時燈彩絢爛之夜。
  • 臺灣文化是中國文化的一部分
    兩岸相同的文化,相同的習俗,臺灣是世世代代中國人生存、勞動的地方,兩岸人民血脈相連。臺灣文化就是中華文化的一部分。漢文化進入臺灣有二種途徑,一是官方所為,以維護統治秩序、宣揚儒學等統治倫理、主辦官學和科舉考試為主;一是移民的到來,帶來先進的生產方式、生活習慣、語言文字、宗教信仰、民間技藝,加快臺灣的開發。
  • 臺灣的生活,處處充滿文化創意!
    臺灣一直堅持沿用繁體字,如此強調傳統文化的行為,無疑是一種文化堅守和傳承的體現。
  • 創雅文化古典音樂免費專欄段召旭第一講《獻給愛麗絲》
    創雅文化在你的印象中,古典音樂是什麼樣子的呢?我們將對感興趣的夥伴們免費開放古典音樂基礎知識分享專欄 歡迎訂閱!創雅文化古典音樂專欄段召旭鋼琴家、中央音樂學院博士、北京師範大學副教授,碩士研究生導師三聯中讀古典音樂專欄籤約作家
  • 臺灣親子遊學暑期招募中《給孩子一場有溫度的旅行》分享會
    我偶然聽說《給孩子一場有溫度的旅行》這本書,發現我的大V店有售,很想買來看看,順便問問群裡朋友是否也要買,誰知牽出了作者的朋友,後來他把作者殷茵也拉進了我們的群裡
  • 臺灣的「不好意思」文化
    對此,英國《BBC》撰文介紹臺灣特有的「不好意思」文化,專家認為臺灣人講「不好意思」的文化,和日本殖民歷史及儒家思想有關,代表臺灣的禮貌,這已貫穿臺灣文化的整個思想體系。據《BBC》報導,長住美國的紐約市立大學布魯克林學院副教授張嘉如受訪時解釋,臺灣人一直愛用「不好意思」,這是臺灣的一種口頭禮貌,「當我們打斷別人或尋求幫助時,我們會使用這句話,甚至經常用這句話當作對話的開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