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井一二三專欄:臺灣外省人

2021-01-17 澎湃新聞
新井一二三專欄:臺灣外省人

新井一二三

2015-07-19 14:13 來源:澎湃新聞

我曾經長期都覺得很奇怪:為什麼在臺灣電影裡,經常出現山東口音挺重的老頭子,例如侯孝賢作品《冬冬的假期》(1984)裡的瘋女寒子之父親、興起了環島熱潮的《練習曲》(2006)中娶了原住民妻子的業餘雕刻家。前些時候看了龍應臺的《大江大海一九四九》(2009)以後才曉得,原來他們是跟著國民黨部隊渡過了臺灣海峽,後來回不到家鄉去了的原少年兵。獲得2015年上半期日本直木三十五文學獎的長篇娛樂作品《流》,是這麼一個山東老兵的孫子用日文撰寫的成長小說,可讀性非常高。

作者東山彰良原名叫王震緒,1968年生在臺灣臺北,5歲時移居日本九州,從9歲起在福岡縣長大;西南學院大學經濟學研究院畢業後,到吉林大學經濟管理學院博士班留學,卻中途退學下來,而後任職於航空公司,亦在大學兼課教中文,還替警察當過漢語翻譯。2002年發表的第一部推理小說《逃往作法》在日本賣了20萬本,並贏得寶島社主辦的「這本推理小說了不起!」大獎銀牌;2009年出版的長篇小說《路旁》則獲得了頒給優秀推理小說的大藪春彥賞;如今被視為中堅小說家。

旅日作家東山彰良,也是《火影忍者》劇場版電影《血獄》的編劇。

雖說是臺灣出身的作家,看東山彰良的照片,皮膚白皙、個子高瘦,顯然是一副中國北方人模樣。這回以1975年臺北為背景的長篇小說《流》受到注目,各家媒體紛紛報導作者的身世,此間讀者方才知道:原來他爺爺是山東省出身的國民黨軍人,在臺灣長大的父親曾一度經歐洲到山東老家尋根,使得在日本成長的第三代想要寫出跨過臺灣海峽的家世小說。

1975年蔣介石去世,17歲的葉秋生住在臺北老地區大稻埕,開布行的「外省人」爺爺葉尊麟在自己的鋪子裡給謀殺,做孫子的下決心:有朝一日,非得親自找出兇手不可。猶如在侯孝賢電影《童年往事》(1985)裡或者楊德昌電影《牯嶺街少年殺人事件》(1991)裡,小說《流》中的臺灣中學生圈子也充滿著暴力,恐怕跟當年兩岸仍然對峙、全民當兵的世相直接有關係,何況在臺北日式老房子的天花板上,人們經常發現1945年日本人給遣返時候無法帶走而留下來的真貨日本刀。

雖然作品裡的臺灣社會殺氣騰騰,人際關係亦相當複雜,但是小說《流》始終給讀者以非常爽快的印象,因為它本質上是一部年輕人成長的小說。17歲的主人翁受好朋友牽連而被精英學校給開除,又不明不白地被從小要好的女朋友甩掉,甚至重複被鬼魂騷擾。然而心中一直保留著一顆純粹的心靈,使他一步一步成長,逐漸翻身為一名有為的青年。前幾年在臺灣走紅的影片《艋舺》(2010)也一樣描繪了戒嚴時代末期的臺北中學生和黑社會分子相接觸的狀況,小說《流》卻在土裡土氣的臺灣現實中,發掘出來了美國成長小說的經典《麥田裡的守望者》一般的天真和健康。

東山彰良回答日本媒體的訪問說:自己取的筆名反映著對山東老家的憧憬和驕傲。對於「臺灣外省人」,外界的印象至今停留在侯孝賢、楊德昌等「臺灣新電影」的中心人物。《艋舺》的導演鈕承澤,雖然是1966年在臺北出生的外省人第二代,但是當執導起《愛》(2012)之際,似乎輕鬆飛越臺灣海峽而恢復中國人身份,恐怕跟旗人名門的血統和曾作為童星參加過多部「新電影」的經歷有關係。相比之下,東山彰良倒一直保持著「臺灣外省人」的自我意識;對他來說,故鄉是曾不看見而早被失去,因而絕對回不了的地方。這大概是他長期居住日本,沒有親身經歷臺灣社會近三十年的變化所致。

在小說《流》中,主人翁的爺爺在臺北火車站南邊,位於軌道旁的中華商場裡開設廟宇要賺善男信女的錢。中華商場是當年臺北很著名的大商場,既繁華又複雜,好比王家衛電影《重慶森林》(1994)裡的香港尖沙咀地標重慶大廈。目前頗受國際注目的臺灣作家,1971年出生的吳明益,就以中華商場為背景寫短片小說集《天橋上的魔術師》(2011)出的名,今年在日本翻譯出版以後讀者反應又特別好,據說已經三刷了。吳明益是土生土長的臺灣人,還說可能有原住民血統。他小時候,父母親在中華商場裡開鞋店,包括老七明益在內的一家九個人都在小鋪子裡過日子。小說《流》的作者好像也對中華商場有第一手的回憶,但是在外省人第三代而言,那兒是異鄉中的異鄉。反之,對吳明益來說,中華商場就是充滿著兒時記憶的家鄉,雖然已經給拆掉,卻在他作品裡擁有了永遠的生命。兩個同代臺灣作家的視線在他們記憶中的大商場交叉,給讀者建立起虛構世界裡的臺北地標來。

臺灣出身的直木獎作家,之前有1955年以《香港》贏得了獎賞的邱永漢。他是在日本統治下的臺灣出生長大,光復以後從事臺灣獨立運動,被國民黨政府通緝而逃亡去香港,後來到日本發表小說和食經,打出名氣,之後往實業界發展,在日本和中國臺灣、大陸地區都創下事業,晚年被譽為「財神」。60年以後獲獎的東山彰良,成長背景完全不同,無非是包括臺灣在內,整個東亞地區過去60年的轉變很大所致。於是說,以東亞近現代史為背景的新穎小說,出現的餘地也非常大了。東山說,《流》的主人翁葉秋生的原型是他父親,而他真正要寫的其實是山東漢子——祖父。即使他這次不能贏得直木三十五賞,我相信他的小說事業今後會繼續發達。大家耐心期待看葉尊麟活躍於山東和臺灣的格鬥長篇小說吧。

(本文來自澎湃新聞,更多原創資訊請下載「澎湃新聞」APP)

關鍵詞 >> 臺灣,外省人,東山彰良

相關推薦

評論(78)

相關焦點

  • 新井一二三簡介
    目前擔任明治大學講師,定居東京,專職中文寫作,出版過《新井,心井》、《東京人》、《櫻花寓言》、《可愛日本人》、《讀日派》、《東京的女兒》、《123成人式》、《東京時刻八點四十五》、《我和閱讀談戀愛》、《無性愛時代》。她用中文來寫文章並出書,文字真誠細膩很有魅力。文風清淺自然,又饒有婉趣;富有日本文學的韻味,又有中文的美感。
  • 新井一二三專欄:日本神道式整理法迷幻美國人
    新井一二三專欄:日本神道式整理法迷幻美國人 【日】新井一二三 2015-06-25 18:30 來源:澎湃新聞
  • 臺灣「外省人」的身世與「國家」認同
    還是反思外省人如何成為特定的政黨支持者?本省與外省之間的劃分,在2019年的臺灣還有什麼樣的意義?鵬客在此分享朋友派特森的文章給各位,探尋兩位對臺灣立場持不同看法的外省第二代如何看待當下。第二次國共內戰之後,兩個截然不同的政權自此於海峽兩岸對峙。
  • 1982臺灣的族群及 外省人 (1)
    所以啦,在臺灣可以發現一個現象,少數民族大部分都是住在山上--其實他們本來是住在平地的,但漢人來了之後他們被趕走,只好往山上去。而漢人之間的閩南人與客家人又常械鬥,客家人因人口較少處於劣勢,也被趕離平地,所以在臺灣的客家人到現在為止,還是聚集在半山腰地區為多。
  • 我們臺灣這些年:臺灣族群和外省人
    相對的,女兒如果嫁到客家人家裡,客家婆婆常認為閩南女人愛漂亮又懶。一定不會做很多家事, 不會吃很多苦之類的。當然,這些觀念隨著時代的進步也越來越淡了。 1949年前後, 約兩百萬人隨著國民黨來臺, 除了少數高官高級將領外, 大部分都是乘船來臺,而後國民黨當局將外省人安遷至臺灣各地。
  • 為什麼我聽起來不像臺灣人 臺灣本省人和外省人的差
    和很多臺灣人不同呢?因為我是臺灣的「外省人」。­  「本省人」指的就是蔣介石敗逃臺灣前,已經在島上生活的那群人(例如原住民以及鄭成功的子孫);「外省人」就是蔣介石帶去的那幫逃兵殘將,其中就有我的爺爺奶奶,他們住到了眷村,眷村就是外省人的群聚之地。­  1949年那時的本省人,大約有600多萬人,而蔣介石帶過去的外省人呢,大約有150萬人。比例大概是四比一。
  • 「失根的一代」:臺灣「外省人」的本土化歷程
    然而宮鈴從小對大陸、對北京並不陌生,因為她是跟隨姥姥長大,姥姥是北京人,當年就住在離故宮不遠的南池子,宮鈴從小就喜歡姥姥做的麵食,會說很多老北京的歇後語。  今年37歲的宮鈴坐在北京一家臺灣人開的餐廳裡,對記者侃侃而談。她的樣子符合現今大陸中國人對臺灣人的想像嗎?她溫文有禮,操一口標準的國語,這是想像中臺灣人的樣子;她打扮得比較隨意,還抽菸,這又不太像想像中的臺灣人,特別是臺灣女人。
  • 《看見臺灣》導演齊柏林罹難,「臺獨」組織問:外省人怎麼可能愛臺灣?
    齊導逝世後,就有「獨派」組織聲稱「外省人怎麼可能愛臺灣?」在他們的眼裡,似乎只有出身臺灣本省的人才有資格「愛臺灣」,國民黨及外省人「標籤」,就已經決定了他們「天然沒有愛臺灣」的屬性,哪怕齊柏林對於臺灣的環保事業作出極大貢獻,甚至被稱為「臺灣空拍第一人」也無濟於事。
  • 怎樣理解外省人臺獨
    今天,我就試著理解一下外省人臺獨的邏輯思路。臺獨,有複雜的內涵和面向,比如法理臺獨、事實臺獨、臺灣獨立、維持現狀、臺灣自決等等。外省人本來應該僅僅指1949年左右跟隨老蔣撤退到臺灣的這批大陸人(主要是士兵),約50-90萬人。到1987年小蔣開放老兵大陸探親的時候,這些外省人還有約40萬。
  • 短評:臺灣的"本省人"與"外省人"到底是個什麼鬼?
    短評:臺灣的本省人與外省人到底是個什麼鬼?         ——不是問題的問題今天本站推送信息所選的封面圖片是1996年筆者一位臺灣親友贈送的,一晃二十年過去了。 在臺灣,「外省人」指1945年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從大陸移居臺灣的民眾,特別是1949年國民黨當局在國共內戰失利後,來臺定居的大陸各省籍人士。同理,1945年前來臺定居的大陸人士,在臺灣就理所當然的成了「本省人」。
  • 臺灣外省人用來嘲諷本省人的貶義詞了解一下
    臺灣外省人用來嘲諷本省人的貶義詞了解一下時間:2020-04-24 14:25   來源:小雞詞典   責任編輯:沫朵 川北在線核心提示:原標題:臺妹什麼意思什麼梗? 臺灣外省人用來嘲諷本省人的貶義詞了解一下 臺灣方言中,原本指穿戴豔俗,不懂時尚,言談過時,舉止老土的女性。與男版的臺客相對。是臺灣外省人用來嘲諷本省人的貶義詞。
  • 投靠臺灣綠營的「外省人」都有誰?——不完全名單
    1949年,部分大陸人士跟隨國民黨敗退臺灣。這部分人和他們的後代一度被稱為「外省人」。在他們當中,有些人投入了民進黨懷抱,有的則是政治認同傾向偏向綠營。1.顧立雄:民進黨當局「國安會秘書長」,曾任民進黨「不分區立委」、民進黨當局「黨產會首任主委」、「金管會主委」。(祖籍:江蘇南通)2.唐鳳:民進黨當局「行政院政務委員」。
  • 林楠:他如此愛臺灣,死後還因外省人身份被嗆
    【文/觀察者網專欄作者 林楠】 6月10日中午,《看見臺灣》導演齊柏林在為同名紀錄片續集《看見臺灣Ⅱ》勘景時不幸墜機身亡,當時一同進行拍攝任務也遭逢不幸的還有齊導演25歲的助手陳冠齊及機師張志光。 很快這則消息就在朋友圈傳播開來,大家紛紛表示惋惜和悼念。
  • 齊柏林遭酸外省二代 兒子:他比本省人還愛臺灣
    但在這一片緬懷、不舍聲中,臺灣有部分網民掀起陰謀論,更質疑齊柏林是外省人第二代的身份。對此,齊柏林的兒子也親上火線PO文說,「沒錯,家父是所謂外省二代,但是我相信(他)愛臺灣的心,愛到命都可以不要,甚至比很多賣國土的本省人還多、還深,愛不愛臺灣,跟省籍、出生什麼的都無關」。齊柏林兒子還強調空拍相當危險,「愛臺灣賺不了錢,票房2億如果真的實拿,也不會連房貸都還付不完了。」
  • 陳昇的新專輯《南機場人》,想談臺灣社會中的」外省文化」
    繼 7 月出了專輯《歸鄉》之後,今年 12 月陳昇打算再出一張新專輯《南機場人》。這張專輯距離他在 1988 年發表第一張專輯《擁擠的樂園》,已經快超過 30 年。隨著《南機場人》的消息發布,陳昇也打算在年底於臺灣開一系列的演唱會,名為 「說故事的自由人」。
  • 臺灣「外省人」趙樹信:戲劇性的大陸創業經歷
    中國臺灣網6月26日無錫訊 家住臺灣桃園的趙樹信,因父親祖籍在東北而產生了來大陸發展的念頭,2010年,他在江蘇無錫開辦了自己的第一家餐飲店,正式開啟了大陸創業之旅並且大獲成功。他希望憑藉自己多年的經驗,幫助那些想要創業的年輕人成功闖出自己的一片天。
  • 我是在臺灣長大的「外省人」丨袁瓊瓊和大家談談
    眷村子民存在於歷史洪流中,每個人都是漂流的星球。眷村在臺灣,通常是指1949年起至1960年代,於國共內戰失利的國民政府,為了安排被迫自中國大陸各省遷徙至臺灣的國民黨軍及其眷屬所興建的房舍。六十年後這裡已凋零,但它孕育的人才和影響力,意外地成為臺灣軟實力的亮點。
  • 細看臺灣原住民的「政治觀」 統一意願度僅次外省人
    為了改善原住民狀況,臺灣有很多政策照顧,原住民族委員會主委林江義表示,以參政比例來講,原住民佔臺灣總人口的2.33%,但參政比達到5.6%,而漢人卻只有約0.04%。「三四十年前,我們怕被認出是原住民,會被人看不起,但現在,很多漢人削尖了腦袋想當原住民。」
  • 被點破身份 臺灣外省籍女主播叫囂:我不是中國人
    年代老闆叫練臺生,聽著名字就可猜出他是個外省二代,其父母大概是1949年從大陸倉皇逃臺,次年,練臺生在花蓮縣出生。上世紀80年代末,兩岸開放交流後,島內外省人對大陸的態度有兩極分化之勢,一部分懷有對故土深沉的眷戀,也有一部分看大陸哪都不順眼,叫囂「臺灣只有獨立才有前途」。作為一個生意人,練臺生則是把「反中」作為一門生意。
  • 【遠望社論】錯把政權當國家: 外省菁英對臺灣的最大誤導
    這群外省菁英及其後代在兩蔣反共教育的洗腦下,終其一生無法放下對中共的仇恨與偏見,更錯把國號、政權當成國家,以「中華民國」取代中國做為效忠對象,即便日後「中華民國」已被臺獨借殼上市亦仍如此。他們先被兩蔣的反共宣傳裹脅,進而又成為散播反共思想的源泉,深刻影響與中共毫無過節的臺灣人,誤導本省人的國家認同,培育出難以化解的拒統、分離、反中意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