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外省人」的身世與「國家」認同

2021-02-11 鵬客港

站在臺灣,北望大陸

導語1分鐘前

七月仲夏,人生中第二次到臺灣。

飛機即將抵達臺北上空,透過舷窗俯瞰波光粼粼的海面和港口,遙想當年,上百萬大陸人正是由此移民到臺灣這片土地。

白日裡天氣澄明,風物閒美,用一種純粹的眼光,看見另一個世界。

"民國三十八年,國府遷臺..."這句話在臺灣地區出版物及日常交流中常常出現。跟著這個"府"遷往臺北的,還有上百萬來自大陸各省市的軍人、無數家眷及各界士紳名流。1949年,國共內戰後國民黨蔣介石政府撤退到臺灣,除了少數高官家庭搭飛機來臺之外,眾多逃難以及軍官家庭搭渡輪來到臺灣,計有120萬左右的大陸居民成為島上的「外省人」。
原以為跟隨國民黨「反共復國」的夢想,也因為歷史政治變遷,最終從居住的眷村開始在臺灣安居,「日久他鄉是故鄉」——休養生息,繁衍後代。也有許多人移民到美國,成為美國人。這一批外省移民,多半來自福建、山東以及江浙等地,他們對國民黨政府的忠誠以及兩岸統一的盼望,一直表現在投票取向上。

如今年老的「外省第一代」及其後代如何回看這段70年的旅程?是繼續緬懷當年的外省菁英在臺的美好時光?還是反思外省人如何成為特定的政黨支持者?本省與外省之間的劃分,在2019年的臺灣還有什麼樣的意義?鵬客在此分享朋友派特森的文章給各位,探尋兩位對臺灣立場持不同看法的外省第二代如何看待當下。



第二次國共內戰之後,兩個截然不同的政權自此於海峽兩岸對峙。

上百萬大陸人隨著國民黨政府遷臺,鄉愁成了詩人口中「一彎淺淺的海峽」,「外省人」三個字也逐漸化為遷臺大陸人甚至其子孫後代揮不去的代號。

國民黨將軍胡璉也是這批遠走他鄉的外省人之一。

70年過去,胡璉的孫子胡敏越仍然記得陪伴爺爺四年時光中他對家鄉的思念與不舍,但也在身份認同問題上深陷泥沼。

胡璉是陝西華縣人,1926年畢業於黃埔軍校第四期,在北伐戰爭、抗日戰爭與國共內戰中立下赫赫戰功,隨國民黨軍隊遷往臺灣後,還曾帶兵參與金門炮戰,擔過臺灣駐越南大使。1972年,他晉升為陸軍一級上將。1977年,他因心肌梗塞在臺北病逝,享年71歲。

胡敏越年少時不太理解爺爺的鄉愁,只記得爺爺在過世前曾經畫過一張老家地圖,「他說你們是胡家第三代,你們這樣走,這邊左轉進去第二家,一定可以回去的。」

胡敏越出生於1964年,從小乖乖的他從8歲到12歲一直陪伴在爺爺身邊。他記得,幼時陪爺爺在院子散步,爺爺常說,院子不夠方正,因為那時來臺灣只想短暫地呆一會兒,「沒想到一呆就是這麼多年」。

胡璉的故居客廳牆壁上的華山圖

胡璉的故居藏身於臺灣新北市新店的一條小巷中。在故居的客廳牆壁上,掛著一幅濃墨重彩華山圖,從這幅畫中也能感受到胡璉的濃濃鄉愁。胡敏越說,這幅畫是爺爺從越南回臺灣後請人畫的,畫華山是因為胡家老家在陝西華縣,離華山很近。

「找一個畫家畫了華山,當然就是思鄉親切,但他回不去他沒有辦法,(當時)連通信都沒辦法,」胡敏越說。

兩岸開放探親之後,胡家子孫可以回到大陸尋親。胡敏越就曾找到胡家當年留在大陸的親人,還帶自己的女兒去了華山,為爺爺完成心願。

「我就跟她講說,華山是代表我們老家最高的一個山,也是我的爺爺一心想回來的地方,可是他始終沒完成這個心願。」胡敏越說。

作為外省人第三代,胡敏越自小在臺灣出生長大,中學時期就讀於臺北再興中學,身邊同學幾乎都是外省人後代。

大家都說國語,他從來沒意識到,自己是「少數」。

位於臺灣新北的胡璉的故居

直到進入臺灣世新大學就讀,周圍的同學來自臺灣各地,比如金門、澎湖,他們幾乎都講臺語。這時候胡敏越才發現,「原來我是外省人」。

1980年代,胡敏越大學畢業、服完兵役後留學美國,現在是臺灣的一名牧師。他坦言,他們這批外省人身份認同的問題在留學時就初現端倪。

胡敏越說,當他初到美國進行自我介紹時,「你講I'm coming from Republic of China(我來自中華民國),人家就覺得你來自China(中國),那一定是中國大陸;但如果你講I'm coming from Taiwan,人家還以為是Thailand(泰國)」。

「這對當時的臺灣留學生來說是非常沮喪的事情,誰不希望自己的國家強大?誰不希望你拿護照出去,人家第一次就聽明白?」他說,「我解釋兩次,人家還是不知道你從哪裡來。」

即使幾十年過去,他仍然存在身份認同的問題。每次回中國大陸,那邊一定會說「歡迎臺灣同胞」;而在臺灣工作生活,臺語講得不好,其他人會自動把他歸類到「外省人」。

「你會覺得自己裡外不是人,」胡敏越總結。

兩岸問題綿延至今,短暫的蜜月期之後大陸和臺灣似乎又陷入了僵局:

民進黨政府上臺之後未承認「九二共識」,大陸方面的壓力慢慢溢出:今年7月31日,中國大陸首次宣布暫停向大陸居民發放赴臺灣自由行的籤注;8月7日,中國大陸又宣布將暫停中國電影及人員參與2019年第56屆臺北金馬影展。

明年1月,臺灣將舉行領導人選舉,統獨問題仍是臺灣政界人士甚至平民百姓爭論的熱門話題。

胡敏越說,他不懂「九二共識」到底是什麼,因為「好象怎麼解讀都可以」,「我們這邊一般人過日子也不太喜歡談統獨的問題,或者九二共識的問題」。

他表示,臺灣過去十年經濟不太好,收入低物價卻一直在漲。「我覺得不管是統也好獨也好,這些在百姓的邏輯和價值體系裡頭並不是那麼的重要,」他說,「我們當然是希望過好日子比較重要。」

2020年領導人大選,他會把票投給國民黨的候選人韓國瑜,因為韓也是國民黨軍隊後代,讓他感覺親近。

如今掉頭回看1949,胡敏越覺得那是民族的宿命。

「中國近100年都是苦難的時代,內亂或者是外族的侵略讓我們一直沒有喘氣的機會,」他說,「我是基督徒,當然希望大家都能夠彼此相愛。就像家裡頭的爸爸媽媽,如果吵架了不和了,辛苦的當然是孩子們,對不對?」

1953年生於臺灣高雄市小說家及公知平路(本名路平)也是典型的二代外省人。其父母是從中國大陸遷居自臺灣的大學教授。

1970年代末,臺灣退出聯合國,與美國斷交,國際地位風雨飄搖,但美國對臺灣學生開放特殊留學名額,不論富有或貧窮都想辦法定居美國,開啟新的人生旅程。「來來來,來臺大,去去去,去美國」,是當年臺灣社會流傳的口號。和當時許多臺灣年輕人一樣,平路畢業後選擇留美。

呂秀蓮在美麗島事件中被捕,平路眾多朋友牽扯其中

生長在學術家庭、父親是被稱「臺灣心理測驗之父」的前臺灣師範大學教授路君約,母親也在大學任教。身為家中獨女,出生時父母已經四十多歲了,她一路在父母嚴格的教育下成長,在1970年代末臺大畢業後拿獎學金到美國讀統計,一路念到博士,之後到華盛頓特區任職統計師,「沿著階梯一部一部往上爬,過標準的移民生活,」平路說。

然而,她表示,她從不認為住郊區的房子、開著車,過著安穩的美國中產階級生活是她的未來。

反而如前所述,她沒有一天不在心中思念臺灣,這種莫名的鄉愁,只能借著文字抒發。

她開始在辦公室午餐時間的時候,從抽屜拿出稿紙在桌上寫小說 (反正同事看不懂中文),投稿回臺灣,陸續得了幾座重要文學獎項。她也開始寫社會評論,在當年自由派文人尚有立錐之地的《中國時報》,以女性主義者的觀點針貶海內外時事,廣受矚目,與臺灣的距離越來越近。幾年後,她搬回臺灣。

「70年代末,我去了美國,沒多久『美麗島事件』發生,大學認識的許多朋友都牽扯其中。當時人在美國,你會感到很深的罪惡感。但我好像是一艘船,看起來越走越遠,可是心底始終沒有真正離開臺灣這個島嶼所處的海域。因為你所有的參考坐標依然是臺灣,包括就是在華盛頓特區參加群眾活動,你都會想到那些在臺灣的朋友現在怎樣了.」

2004年冬天,平路在港工作,參加梅豔芳的葬禮

平路同意,搬回臺灣的決定,與她周遭移民美國的許多同學或朋友十分不同。但她說她能明白外省人過來臺灣的「不容易」。

前幾年平路接受港媒訪問時說,「外省族群本來就應該有自知是少數族群,但不管是我上一代,甚至到我這一代,對這件事所知有限。在解嚴之前,所有的媒體信息,都刻意規避這樣的真相,甚至連人口統計資料都不公開,目的是讓人誤以為,外省族群人數不是那麼少的少數。沒有機會體認自己的真實處境,這屬於外省族群的集體困境。」

平路認為,「陸地思維的大陸人」歷經戰亂來到這座四面環海的臺灣要學習如何做一個島民(islander),本來就很不容易。「我父母親那一輩,我想很多外省人都一樣,始終沒有沒有足夠的時間,或者說沒有足夠的機會,去做一個島民,因為他們來的時候,已經是中壯年。」她說。

她又說,對外省人來說,做一個島民,是一個非常陌生之經驗,尤其戒嚴教育是不讓臺灣人感覺到自己身處海島,讓臺灣人跟海的關係都很遠。「因為海島就代表會往外跑,海島被是為亂源,所以那時候才會有「海防」。

平路認為她的世代,就是1949年後在臺灣出生的世代,雖然經歷幾十年的戒嚴時代,「總是有足夠的時間去體認作為一個海島上的人民。而海洋的呼喚原本就代表遼闊多元,各種不可能到可能的想像,天生被外面的更新鮮事給吸引。」

「跟我父母那一代或者說更概括來說,就是第一代外省人,他們是生於以北京為中心,某個意義上,不管你生於多麼偏遠的地方,可是北京一定是中心的那種大陸思維中成長。」

她說,大陸思維強調儒家的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倫理,但「我從小就是個叛逆的小孩,在心中總是對『非黑即白』的歷史或人性保持質疑。」也許,這種叛逆,也是平路說的海洋性思維。

戒嚴令讓臺灣在長達38年時間中處於軍事緊急狀態中

雖然不同於大陸思維,但平路認為1949年過來的外省第一代,他們因為戰亂逃離家鄉的「不容易」,也需要被理解。

「1949年過來臺灣的很多人生命是破碎的,重組這個破碎的生命,是個艱難的過程;我們只能盡力去理解或者同情,真是個不容易的時代。」平路說。舉例來說,平路觀察到她的父親因為被教悔不能「忘本」,因此就算年輕時在北平念書,但仍然一口山東鄉音。之後,遷移到臺灣,不管日常生活或教書,都會遇到溝通困難。

此外,思鄉心切的父親,總是要年幼的平路背誦一首又一首的古詩,古詩內容是中國古代詩人國破家亡的流離失所。當年平路不在父親面前背完詩,就不能離開書桌用餐。當年兩岸開放探親後,平路也曾經陪父親回山東故鄉,看著父親對著雙親的祖墳下跪痛哭,故鄉親友們絡繹不絕的來訴說父親離鄉之後,在動亂期間受的折磨,平路在這一刻了解了父母那一輩人在戰亂中所受的苦。

蔣介石父子一直是許多臺灣"外省人"緬懷的領袖

尤其,父親的大哥當年追隨共產黨革命,被國民黨政府處死,平路的父親未滿20歲就需要幫大哥收屍。之後留在大陸的兄長,又在社會主義新中國建立後受罪。此外,父親在山東的友人逃亡到臺灣,被蔣介石政府視為匪諜,許多人被判刑甚至處死,她可以明白父親逃難前後的不容易。

她在書中提到,晚年時,父親有時做惡夢,夢中的情景都是當年逃難的種種痛苦遭遇。

英文中「離散」(diaspora)來源是比喻猶太民族的流離失所,「那時候猶太人是真的無處可去,但我們有臺灣可以回來啊!」平路表示。

平路說,雖然很多人說臺灣現在沒有本省與外省的「省籍情結」,但若要真正梳理出來,卻要在很多方面有很深的同理心。她也認為臺灣社會在快速的幾次政黨輪替當中,沒有足夠的時間讓人民彼此了解。「了解1949來的人不容易,1945年剛結束日本殖民統治的本省人也很不容易。」

平路說,這也是因為「臺灣戒嚴的時間實在太長了」。因此解嚴之後,民眾很難好好的相互傾聽。這些不了解可能就浮現在臺灣熱鬧的政治選舉中。

兩次的臺灣經歷,記憶是否還有斷裂的地方?果真了解臺灣麼?臺灣的真實面貌又是怎樣的?隔著一灣海峽,兩個世界。這如同烏託邦一樣的小島,或許這遇到的一切只是一場意外。

·  END  ·

相關焦點

  • 【遠望社論】錯把政權當國家: 外省菁英對臺灣的最大誤導
    這群外省菁英及其後代在兩蔣反共教育的洗腦下,終其一生無法放下對中共的仇恨與偏見,更錯把國號、政權當成國家,以「中華民國」取代中國做為效忠對象,即便日後「中華民國」已被臺獨借殼上市亦仍如此。他們先被兩蔣的反共宣傳裹脅,進而又成為散播反共思想的源泉,深刻影響與中共毫無過節的臺灣人,誤導本省人的國家認同,培育出難以化解的拒統、分離、反中意識。
  • 新井一二三專欄:臺灣外省人
    新井一二三專欄:臺灣外省人 新井一二三 2015-07-19 14:13 來源:澎湃新聞
  • 短評:臺灣的"本省人"與"外省人"到底是個什麼鬼?
    短評:臺灣的本省人與外省人到底是個什麼鬼?         ——不是問題的問題今天本站推送信息所選的封面圖片是1996年筆者一位臺灣親友贈送的,一晃二十年過去了。 在臺灣,「外省人」指1945年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從大陸移居臺灣的民眾,特別是1949年國民黨當局在國共內戰失利後,來臺定居的大陸各省籍人士。同理,1945年前來臺定居的大陸人士,在臺灣就理所當然的成了「本省人」。
  • 《看見臺灣》導演齊柏林罹難,「臺獨」組織問:外省人怎麼可能愛臺灣?
    中興大學隨後發表聲明表示,校方完全無法認同張明強對齊柏林的言辭,批評已經年逾不惑、為人師表的張明強,不應該逾越對人性的尊重與厚道的實踐。 齊導逝世後,就有「獨派」組織聲稱「外省人怎麼可能愛臺灣?」在他們的眼裡,似乎只有出身臺灣本省的人才有資格「愛臺灣」,國民黨及外省人「標籤」,就已經決定了他們「天然沒有愛臺灣」的屬性,哪怕齊柏林對於臺灣的環保事業作出極大貢獻,甚至被稱為「臺灣空拍第一人」也無濟於事。 當一群熟知的「人設」被現實所打臉,這批人跳出來發聲也不足為奇,但是這樣的聲音太多,未免是對罹難者的不敬以及家屬的「二次傷害」。
  • 1982臺灣的族群及 外省人 (1)
    所以啦,在臺灣可以發現一個現象,少數民族大部分都是住在山上--其實他們本來是住在平地的,但漢人來了之後他們被趕走,只好往山上去。而漢人之間的閩南人與客家人又常械鬥,客家人因人口較少處於劣勢,也被趕離平地,所以在臺灣的客家人到現在為止,還是聚集在半山腰地區為多。
  • 投靠臺灣綠營的「外省人」都有誰?——不完全名單
    1949年,部分大陸人士跟隨國民黨敗退臺灣。這部分人和他們的後代一度被稱為「外省人」。在他們當中,有些人投入了民進黨懷抱,有的則是政治認同傾向偏向綠營。1.顧立雄:民進黨當局「國安會秘書長」,曾任民進黨「不分區立委」、民進黨當局「黨產會首任主委」、「金管會主委」。(祖籍:江蘇南通)2.唐鳳:民進黨當局「行政院政務委員」。
  • 我們臺灣這些年:臺灣族群和外省人
    相對的,女兒如果嫁到客家人家裡,客家婆婆常認為閩南女人愛漂亮又懶。一定不會做很多家事, 不會吃很多苦之類的。當然,這些觀念隨著時代的進步也越來越淡了。 1949年前後, 約兩百萬人隨著國民黨來臺, 除了少數高官高級將領外, 大部分都是乘船來臺,而後國民黨當局將外省人安遷至臺灣各地。
  • 臺灣人的國家認同數據,扎心!不過,蔡英文正在「促進」統一!
    時,認為自己是「臺灣人」的島內民眾比例為56.4%,認為兩者「都是」的佔34.1%,另外還有不到10%的人認為自己是中國人。也就是說,不認為自己是中國人的至少佔56.4%,認為是中國人的臺灣人頂多是4成左右,與不認同的比例還有十幾個百分點的差距。由此可以看出,臺灣的國家和民族認同度,的確依然不高。
  • 為什麼我聽起來不像臺灣人 臺灣本省人和外省人的差
    和很多臺灣人不同呢?因為我是臺灣的「外省人」。­  「本省人」指的就是蔣介石敗逃臺灣前,已經在島上生活的那群人(例如原住民以及鄭成功的子孫);「外省人」就是蔣介石帶去的那幫逃兵殘將,其中就有我的爺爺奶奶,他們住到了眷村,眷村就是外省人的群聚之地。­  1949年那時的本省人,大約有600多萬人,而蔣介石帶過去的外省人呢,大約有150萬人。比例大概是四比一。
  • 怎樣理解外省人臺獨
    今天,我就試著理解一下外省人臺獨的邏輯思路。臺獨,有複雜的內涵和面向,比如法理臺獨、事實臺獨、臺灣獨立、維持現狀、臺灣自決等等。外省人本來應該僅僅指1949年左右跟隨老蔣撤退到臺灣的這批大陸人(主要是士兵),約50-90萬人。到1987年小蔣開放老兵大陸探親的時候,這些外省人還有約40萬。
  • 看法08年之後到底發生了什麼讓「臺灣人」認同上升?
    隨著「臺灣人」認同的攀升,認同自己是「中國人」的比例已跌落谷底,政大選研中心與中研院的數據分別是3.3%與不到2%;認為自己「是中國人也是臺灣人」的雙重認同者,政大選研中心的數據是2015年的33.7%(2007年時還有44.7%),而中研院2013年的數據則僅有24.4%。
  • 孫力珍(博士生):父權的式微與認同的焦慮——論張作驥電影中「真實臺灣」的在地性探析
    而這種形象的產生,再現了臺灣真實的社會圖景——「外省人」自始至終無法獲得身份認同與國族認同的尷尬與無奈。《黑暗之光》中有其樂融融的盲人家庭,也有如阿平一般無家可歸的青年,阿平的父親逃離臺灣去往大陸,這一逃離行為頗具文化意指含義。即阿平的父親(外省人)通過「歸鄉」找到了自己的歸屬,但是其子阿平卻處在一個十分尷尬的環境中——既不能與父輩的鄉愁遙相呼應,也無法獲得腳下這片土地的認同。最終,阿平慘死在黑社會暴力的毆打之中。
  • 「失根的一代」:臺灣「外省人」的本土化歷程
    然而宮鈴從小對大陸、對北京並不陌生,因為她是跟隨姥姥長大,姥姥是北京人,當年就住在離故宮不遠的南池子,宮鈴從小就喜歡姥姥做的麵食,會說很多老北京的歇後語。  今年37歲的宮鈴坐在北京一家臺灣人開的餐廳裡,對記者侃侃而談。她的樣子符合現今大陸中國人對臺灣人的想像嗎?她溫文有禮,操一口標準的國語,這是想像中臺灣人的樣子;她打扮得比較隨意,還抽菸,這又不太像想像中的臺灣人,特別是臺灣女人。
  • 臺灣人看《國家寶藏》會激發他們的文化認同感嗎?
    大型文博探索節目《國家寶藏》在央視的火爆,大陸網友尤其是90後、00後不斷刷屏,看到很多國寶跌宕起伏的故事,圍繞著國寶的不同國人護寶的經歷,都讓人熱淚盈眶,深深覺得中華民族的偉大和光榮!海峽對岸的臺灣,現在也很有很多喜歡看大陸電視劇、大陸電綜藝節目的觀眾,《國家寶藏》也有很多收看的朋友。在臺灣PTT論壇,就有專門討論節目的版塊,當然主要是由王凱的人氣吸引。臺灣的電視節目《胡聊不無聊》節目,專門有一期討論《國家寶藏》這個節目。節目主持人童一寧大大誇贊了《國家寶藏》,並認為大陸節目飛速發展,這樣的節目臺灣做不出來。
  • 臺灣外省美女圖鑑(一)
    隨性、自由一直是齊豫的風格,鮮少從她歌曲裡聽到讓人鬱結哀愁的情緒,所以被人稱為:天籟之音。 齊豫、蔡琴、林志炫一起被稱為全臺灣最漂亮的三把嗓子,這三位的組合,也是臺灣樂壇強而有力的證明。齊豫的弟弟齊秦同樣是一位出色的歌手,其父親為臺灣國大代表齊濟。
  • 細看臺灣原住民的「政治觀」 統一意願度僅次外省人
    為了改善原住民狀況,臺灣有很多政策照顧,原住民族委員會主委林江義表示,以參政比例來講,原住民佔臺灣總人口的2.33%,但參政比達到5.6%,而漢人卻只有約0.04%。「三四十年前,我們怕被認出是原住民,會被人看不起,但現在,很多漢人削尖了腦袋想當原住民。」
  • 鄭振清:臺灣新世代社會運動中的「認同政治」與「階級政治」
    因此,有必要拉長時間軸線,拓寬研究視野,探究在臺灣延宕三十多年的「國家認同」爭論對當前臺灣新世代社會心理的塑造,分析二十多年來臺灣貧富差距與階層分化對當前社會運動態勢的影響,才能透視這場學運所折射出來的臺灣社會變遷,把握今後一段時間臺灣社會思潮演化的方向。
  • 臺灣外省人用來嘲諷本省人的貶義詞了解一下
    臺灣外省人用來嘲諷本省人的貶義詞了解一下時間:2020-04-24 14:25   來源:小雞詞典   責任編輯:沫朵 川北在線核心提示:原標題:臺妹什麼意思什麼梗? 臺灣外省人用來嘲諷本省人的貶義詞了解一下 臺灣方言中,原本指穿戴豔俗,不懂時尚,言談過時,舉止老土的女性。與男版的臺客相對。是臺灣外省人用來嘲諷本省人的貶義詞。
  • 消費早逝父親「老芋仔」,這就是「外省第二代精神」?
    據臺灣媒體報導,29日,王定宇推出競選短片,公開投入參選臺南市長。值得注意的是,這支視頻短片中,王定宇自述自己的父親是戰爭前後來到臺灣的「外省人」,還用到了這個字眼:「老芋仔」。翻開歷史檔案,在上個世紀60年代的臺灣島內,「老芋仔」曾經指代以國民黨老兵群體為主的外省人,可以說是一個帶有歧視性的稱號,它見證了臺灣曾經的族群撕裂,也飽含了歷史對外省人的不公。
  • 許紀霖:你真的了解臺灣這個亞細亞孤兒的迷離身世嗎?
    1949年,國民政府在大陸潰敗兵退海島,200萬「外省人」避逃臺灣,此為第二波移民高峰。縱觀四百多年的臺灣歷史,這個「亞細亞的孤兒」可謂身世離奇:被「紅毛番」統治,由鄭成功奪回,經清朝兩百年管束教養,又作為戰敗國的貢品,送給日本人當養子;戰後二度回歸祖國,卻遭了一頓毒打,最後「父親」逃亡到海島,反認他鄉為故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