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外省人」趙樹信:戲劇性的大陸創業經歷

2021-01-17 環球網

中國臺灣網6月26日無錫訊 家住臺灣桃園的趙樹信,因父親祖籍在東北而產生了來大陸發展的念頭,2010年,他在江蘇無錫開辦了自己的第一家餐飲店,正式開啟了大陸創業之旅並且大獲成功。他希望憑藉自己多年的經驗,幫助那些想要創業的年輕人成功闖出自己的一片天。

「浪子回頭金不換」

趙樹信的職業生涯是從志得意滿的福特4S店銷售開始的。業績總是排名第一的他,相較於做公務員或在IT公司上班的兩位兄長,過著更為富裕瀟灑的生活。4年後,沒有節制的揮霍將年少輕狂的他推向了負債纍纍的泥濘之路。在他最困頓的日子裡,是父親與兄長的陪伴和鼓勵,才讓他走出人生的低谷。懷著對家人的愧疚與感恩,趙樹信重新振作起來。由於他打小喜歡美食,十幾歲便能在家掌廚,而且只要吃過一次的東西,看一下食譜,就能做出個七八分,所以再入職時,趙樹信選擇了一家餐飲加盟管理公司。之後的8年多,趙樹信從自己擅長的市場和銷售開始,一路努力,躍升為公司執行副總,發展並管理500多家大大小小的加盟店,累積了豐富的餐飲從業及管理經驗。

「外省人」的大陸情懷

趙樹信一家住在臺灣桃園,因其父親祖籍在東北,被稱為「外省人」。趙父常常與兒女們說起老家的事,一家人也曾考慮過是否要來大陸發展。2010年,趙樹信受無錫健鼎工作的一位老同學的啟發和鼓勵,決定到大陸來開辦自己的餐飲店。他將開店目標鎖定在經濟發達的長三角,先後考察了上海、蘇州、杭州等地,發現這幾個流動人口、觀光客數量大的城市並不是理想落腳點,無論新店產品的好壞都很難影響到回頭客。而無錫相對來說是本地人多,且很捨得在「吃」上面花錢。就這樣,趙樹信的創業之旅選擇從無錫開始。

「事業與愛情雙豐收」

2010年末,趙樹信在清揚路家樂福超市下面租了個不到15㎡的店面,專賣臺灣臭豆腐。他對自己的手藝非常自信,但如何讓「阿信臭豆腐」吸引更多市民卻是一個外鄉人苦惱的問題。某晚,他正與健鼎的老同學探討該如何推廣自己門店,恰好電視裡播放著江蘇衛視的《非誠勿擾》,「你單身啊,既可以露臉打廣告,還能找女朋友,多好啊!」在同學的玩笑起鬨中,趙樹信真的報名並幸運地上了這個節目。雖然節目中被遺憾滅燈,但後續的效應還是大大地出乎了他的意料。1個月內,他收到了8000多封電子郵件,有相親的,也有要加盟開店的,還有很多好奇心強的人直接找到清場路門店。一下子,無論是他個人還是臭豆腐店都名氣大漲。突如其來的爆紅,讓趙樹信措手不及。由於準備不充分,雖然當時南京、北京、濟南、東北都有了他的加盟店,但後續效果都不太理想,先後關閉。這件事讓趙樹信發燙的腦子冷靜下來,堅定了「踏實才是根本」的信念。

2011年7月,「阿信臭豆腐」更名為「臭熱鬧」入駐無錫遠東百貨的臺灣美食街,趙樹信經營的產品擴大到蚵仔煎、牛肉麵、滷肉飯等多種臺式風味小吃。新奇的菜式、不錯的口味、親切的服務,以及收銀臺前循環播放的店主上《非誠勿擾》節目的視頻,讓新店鋪的銷售額不斷攀升,趙樹信賺足了第一桶金。此間,趙樹信還一次私人聚會上與一位貴州姑娘結緣,並順利走進婚姻的殿堂。

「風雨之後的彩虹」

由於無錫市中山路改造、周邊寫字樓物業用途變更、遠東百貨提租等多種因素,趙樹信撤出商場,轉戰企業團餐服務。為了搶下一個大單,最辛苦的時候,他與妻子、妻舅帶領手下三天三夜幾乎不停歇地呆在廚房設備安裝現場。當一切都走上正軌的時候,誰也沒想到團餐接發包的中間商卷錢跑路,辛苦掙來的幾十萬元就這麼打了水漂。在他傷心苦悶的時候,一位既友亦兄的臺協會幹部用自身的慘痛經歷開解他,讓他再燃鬥志。

2014年5月,趙樹信與朋友一起承租下清揚路茂業百貨七樓的430平方場地開辦「樂食薈」美食街,希望藉由緊鄰的電影院和人氣王「辛香匯」餐廳來延續其在遠東百貨的輝煌。2015年,意外再次降臨,電影院突然取消網絡團購票價,客流驟減,連帶著,趙樹信的美食生意也遭受重創。不過,趙樹信沒有倒下,憑藉對市場的敏感,他積極調整營銷策略,一方面加入美團外賣等網絡售賣平臺,一方面積極招商,引入新門類的餐飲店鋪,如吳小姐炒酸奶、愛8寸、MISS宋抹茶美食等。隨著電影院團購價格恢復,客流增長,「樂食薈」終於撐過長達9個月的低迷期。

趙樹信在管理「樂食薈」的同時,自己也經營著「臭熱鬧」臺灣小吃專賣店,除延續早前的經營產品外,還在團餐基礎上新開發了「木片便當」。為了讓便當食客放心安心,他對包裝盒進行改良,採用更為環保衛生的木片進行加工。為了呈現地道臺灣風味,他堅持採用金蘭醬油、工研醋等臺灣產食材輔料。為了爭取回頭客,他研究市場,推出針對汽車銷售等大型展會的服務菜單。他還引入妻子家鄉的口味,增加「酸辣」菜式。貼心周道的服務與多口味選擇的套餐使他的便當生意日漸紅火。

「幫助年輕人實現夢想才是最有意義的事」

當被問到下一步有什麼計劃時,趙樹信真誠地說:因為自己是從一家小店做起的,十分理解草創的辛苦,希望能與「樂食薈」的小店鋪年輕人分享自己的經驗,並與大家共同面對來自出租方、市場的壓力。

談到未來,趙樹信表示,希望能發揮自己多年加盟管理的經驗,將自己的便當做成一個連鎖品牌。他還計劃在將來開辦一個加盟顧問公司,幫助那些想要創業的年輕人找到最為合適的品牌加盟,成功闖出自己的一片天。(中國臺灣網、無錫臺商服務中心聯合報導)

相關焦點

  • 臺灣青年直播分享大陸創業經歷
    中國青年報客戶端訊(盧興靖 中青報·中青網記者陳強)6月12日晚,臺灣籍青年陳奕帆在廈門市啟達海峽雙創基地的直播間向兩岸青年分享了自己在疫情期間的大陸創業經歷,並為那些想來大陸工作的臺灣青年答疑解惑。
  • 臺灣「外省人」的身世與「國家」認同
    1949年,國共內戰後國民黨蔣介石政府撤退到臺灣,除了少數高官家庭搭飛機來臺之外,眾多逃難以及軍官家庭搭渡輪來到臺灣,計有120萬左右的大陸居民成為島上的「外省人」。原以為跟隨國民黨「反共復國」的夢想,也因為歷史政治變遷,最終從居住的眷村開始在臺灣安居,「日久他鄉是故鄉」——休養生息,繁衍後代。也有許多人移民到美國,成為美國人。
  • 新井一二三專欄:臺灣外省人
    新井一二三專欄:臺灣外省人 新井一二三 2015-07-19 14:13 來源:澎湃新聞
  • 為什麼我聽起來不像臺灣人 臺灣本省人和外省人的差
    很多大陸朋友聽我講話,都以為我是大陸人,我說我是臺灣人,他們還不信。因為我說的一口很流利的普通話(當然離京片子還不夠),不像很多臺灣人說的那種「臺灣狗以」,也就是不捲舌的臺灣國語。大陸的朋友還希望我多講一些臺灣腔,我說,我身上有一個開關,只要和大陸朋友講話,我的開關就切換到大陸腔,如果和臺灣人講話,我就自動切換到臺灣腔。這有點不太受我控制。哈哈。
  • 「失根的一代」:臺灣「外省人」的本土化歷程
    然而宮鈴從小對大陸、對北京並不陌生,因為她是跟隨姥姥長大,姥姥是北京人,當年就住在離故宮不遠的南池子,宮鈴從小就喜歡姥姥做的麵食,會說很多老北京的歇後語。  今年37歲的宮鈴坐在北京一家臺灣人開的餐廳裡,對記者侃侃而談。她的樣子符合現今大陸中國人對臺灣人的想像嗎?她溫文有禮,操一口標準的國語,這是想像中臺灣人的樣子;她打扮得比較隨意,還抽菸,這又不太像想像中的臺灣人,特別是臺灣女人。
  • 1982臺灣的族群及 外省人 (1)
    所以啦,在臺灣可以發現一個現象,少數民族大部分都是住在山上--其實他們本來是住在平地的,但漢人來了之後他們被趕走,只好往山上去。而漢人之間的閩南人與客家人又常械鬥,客家人因人口較少處於劣勢,也被趕離平地,所以在臺灣的客家人到現在為止,還是聚集在半山腰地區為多。
  • 我們臺灣這些年:臺灣族群和外省人
    相對的,女兒如果嫁到客家人家裡,客家婆婆常認為閩南女人愛漂亮又懶。一定不會做很多家事, 不會吃很多苦之類的。當然,這些觀念隨著時代的進步也越來越淡了。 1949年前後, 約兩百萬人隨著國民黨來臺, 除了少數高官高級將領外, 大部分都是乘船來臺,而後國民黨當局將外省人安遷至臺灣各地。
  • 短評:臺灣的"本省人"與"外省人"到底是個什麼鬼?
    短評:臺灣的本省人與外省人到底是個什麼鬼?         ——不是問題的問題今天本站推送信息所選的封面圖片是1996年筆者一位臺灣親友贈送的,一晃二十年過去了。 在臺灣,「外省人」指1945年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從大陸移居臺灣的民眾,特別是1949年國民黨當局在國共內戰失利後,來臺定居的大陸各省籍人士。同理,1945年前來臺定居的大陸人士,在臺灣就理所當然的成了「本省人」。
  • 怎樣理解外省人臺獨
    今天,我就試著理解一下外省人臺獨的邏輯思路。臺獨,有複雜的內涵和面向,比如法理臺獨、事實臺獨、臺灣獨立、維持現狀、臺灣自決等等。外省人本來應該僅僅指1949年左右跟隨老蔣撤退到臺灣的這批大陸人(主要是士兵),約50-90萬人。到1987年小蔣開放老兵大陸探親的時候,這些外省人還有約40萬。
  • 《看見臺灣》導演齊柏林罹難,「臺獨」組織問:外省人怎麼可能愛臺灣?
    齊導逝世後,就有「獨派」組織聲稱「外省人怎麼可能愛臺灣?」在他們的眼裡,似乎只有出身臺灣本省的人才有資格「愛臺灣」,國民黨及外省人「標籤」,就已經決定了他們「天然沒有愛臺灣」的屬性,哪怕齊柏林對於臺灣的環保事業作出極大貢獻,甚至被稱為「臺灣空拍第一人」也無濟於事。
  • 臺灣外省人用來嘲諷本省人的貶義詞了解一下
    臺灣外省人用來嘲諷本省人的貶義詞了解一下時間:2020-04-24 14:25   來源:小雞詞典   責任編輯:沫朵 川北在線核心提示:原標題:臺妹什麼意思什麼梗? 臺灣外省人用來嘲諷本省人的貶義詞了解一下 臺灣方言中,原本指穿戴豔俗,不懂時尚,言談過時,舉止老土的女性。與男版的臺客相對。是臺灣外省人用來嘲諷本省人的貶義詞。
  • 細看臺灣原住民的「政治觀」 統一意願度僅次外省人
    【環球時報赴屏東特派記者範凌志】臺灣原住民本是樂天派族群,卻不得不面對島內火藥味十足的藍綠紛爭,在過去幾十年,經歷了日據、國民黨遷臺以及臺灣「解嚴」之後,這個54萬人的族群境遇如何?他們如何看待過去的榮辱悲歡以及未來的兩岸關係?近日,《環球時報》記者與中華民族團結促進會一起走訪了臺灣原住民部落,試圖揭開那隱藏在「高山平埔」中的秘密。
  • 臺灣青年薛皓的大陸印象:想像與現實並不一樣
    對於自己的「外省籍」身份,薛皓認為,其實現在在島內的日常生活中,所謂「本省」「外省」並沒有特別不一樣,就像他的高中同學李政軒所說,「臺灣社會還是蠻包容的,一般在生活層面不會有省籍衝突。」2014年3月中旬,臺灣島內的「太陽花學運」讓他經歷了一些思想上的變化(參考前文),「同學都比較『傾獨』,媒體也在灌輸『覺醒青年』的思維,我好像發現自己還有一個『臺灣人』的政治層面的身份,但這個『臺灣人』到底是怎麼一回事,我感覺很複雜、很矛盾。」加上來自同儕之間的一些壓力,薛皓在想,他是不是要重新考慮是否到大陸上學。  不過最後,當政治的潮水退去,薛皓變得清醒許多。
  • ...可以在大陸放飛,擼起袖子幹吧!」——臺灣青年暢談大陸創業機遇論
    「只要用心紮根,很容易在大陸的各個城市生存和發展。」這三位臺灣青年在大陸創業經歷不同,但都得出共同結論。19日在廈門舉行的第十八屆海峽青年論壇上,臺灣青年薛穎穜、鄭明嘉、朱慧寧分享了自己在大陸的奮鬥故事和真切感悟。
  • 被點破身份 臺灣外省籍女主播叫囂:我不是中國人
    年代老闆叫練臺生,聽著名字就可猜出他是個外省二代,其父母大概是1949年從大陸倉皇逃臺,次年,練臺生在花蓮縣出生。上世紀80年代末,兩岸開放交流後,島內外省人對大陸的態度有兩極分化之勢,一部分懷有對故土深沉的眷戀,也有一部分看大陸哪都不順眼,叫囂「臺灣只有獨立才有前途」。作為一個生意人,練臺生則是把「反中」作為一門生意。
  • 投靠臺灣綠營的「外省人」都有誰?——不完全名單
    1949年,部分大陸人士跟隨國民黨敗退臺灣。這部分人和他們的後代一度被稱為「外省人」。在他們當中,有些人投入了民進黨懷抱,有的則是政治認同傾向偏向綠營。1.顧立雄:民進黨當局「國安會秘書長」,曾任民進黨「不分區立委」、民進黨當局「黨產會首任主委」、「金管會主委」。(祖籍:江蘇南通)2.唐鳳:民進黨當局「行政院政務委員」。
  • 【遠望社論】錯把政權當國家: 外省菁英對臺灣的最大誤導
    這群外省菁英及其後代在兩蔣反共教育的洗腦下,終其一生無法放下對中共的仇恨與偏見,更錯把國號、政權當成國家,以「中華民國」取代中國做為效忠對象,即便日後「中華民國」已被臺獨借殼上市亦仍如此。他們先被兩蔣的反共宣傳裹脅,進而又成為散播反共思想的源泉,深刻影響與中共毫無過節的臺灣人,誤導本省人的國家認同,培育出難以化解的拒統、分離、反中意識。
  • 我是在臺灣長大的「外省人」丨袁瓊瓊和大家談談
    眷村子民存在於歷史洪流中,每個人都是漂流的星球。眷村在臺灣,通常是指1949年起至1960年代,於國共內戰失利的國民政府,為了安排被迫自中國大陸各省遷徙至臺灣的國民黨軍及其眷屬所興建的房舍。六十年後這裡已凋零,但它孕育的人才和影響力,意外地成為臺灣軟實力的亮點。
  • 大陸新娘在臺灣系列報導:張少紅的創業夢
    張少紅,1969年生於河南,1995年來臺灣定居,一直在中醫診所工作,朝九晚五,收入穩定,工作環境也不錯,原本計劃在中醫診所做到退休的。但後來經歷的一些人和事,讓她有了創業的念頭。  2010年,張少紅經朋友介紹進入臺灣的教會,在教會中他常常參與探訪病人、關懷老人的公益服務。在探訪過程中,她發現臺灣有很多的來自外來配偶處於弱勢族群。讓她記憶尤深的是,有次參與一個慈善機構的探訪,那裡的姊妹大部分是被家暴的,有來自祖國大陸的,也有來自越南、印尼和泰國的。
  • 臺灣創業青年的「擺渡人」:為登陸創業牽線搭橋
    【同期】臺灣創業青年 盧介凡  兩地不管是從文化,從祖籍,從食物從整個氣候來講,都和臺灣非常相近,臺灣青年或者是新一代過來大陸的臺灣朋友臺灣同胞,那他們到登陸的這一塊之後,第一他會有一個熟悉感,不會陌生感,等於是一個緩衝。  【解說】盧介凡告訴記者,在漳州創業,對於臺灣青年來說並沒有太多的陌生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