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聲散文:
年景,燈彩紛繁
京城,辛丑年序幕拉開,氣象一反常態、溫度跌宕起伏,一如詭異多變、跨年膠著的疫情。除夕至初二暖似三春。初三,開窗望遠,但見雨霧迷離、氣溫驟降。因此,我愈發懷念過往的年景燈彩,尤其是少兒時燈彩絢爛之夜。憶往昔,鉛灰色門樓、昏黃白熾燈連同簡約樸真的生活方式……行至過大年時段,便揚起一片喜興的高潮——胡同內,到處高懸大紅燈籠,家家戶戶的院門,門神、對聯紅紅火火。
入夜,即便是北風呼嘯雪花飄舞,北京內城胡同中,依然不減繁麗輝煌之景。孩子便提著價格不同、大小有別的紙燈籠,結伴從四合院湧出,在蜿蜒胡同中,為寒夜帶來五彩斑斕。
記得當時,孩童們手提的燈籠皆為手工製作,或如粗竹、或如西瓜、或以鯉魚為題,或現奔馬之狀。或顯龍虎之威,或呈神話人物……歡欣的小夥伴,近距離比較、賞讀,光焰把一張張笑臉映得通紅。那夜,總覺得很短,誰在意冬寒雪飄、北風刺骨?
每逢春節,我常把收藏的傳統宮燈取出,點一支紅蠟,迎一份喜慶感。
老北京城,歷來注重燈彩藝術。明永樂年間,北京燈市口大街一帶,是京城住戶與外地進京客「夜遊觀燈」首選地。冬未遠、春未至,京城內外景貌蕭索之時,這條商業街便閃動一片燈市的璀璨之光、花樣百出。明內閣首輔張居正在《元夕行》中,對京城燈彩大加讚美:「今夕何夕春燈明,燕京女兒踏月行。燈搖珠彩張華屋,月散瑤光滿禁城。」聊以慰藉的是,儘管燈市口的花燈舊貌已遠,但讓眾多看客陶醉其中的傳統燈彩、環保燈彩、科技燈彩、文創燈彩等「五彩光效」,依然顯現在京城街巷、景區、酒店……略感缺憾的是,手工製品、燈謎猜想、鄰裡情懷、燈彩民俗逐漸模糊、日漸淡化。
燈彩文化,趣味多多。「燈謎讖語」為《紅樓夢》全書重要看點之一。寶釵念的《寄生草》預示了寶玉出家、乞討的結果。大觀園內,眾人寫的燈謎詩,也暗示「紅樓人」各自不同的命運和結局。當年,上元節期間,八方來客在京城燈市口猜燈謎的景況,被很多知名作家寫入文章內。嘆如今,很多公園在元宵節舉辦燈展時,會見到有些「擰巴」現象——很多年輕人,面對花燈上的燈謎,不細細欣賞,凝思猜測,而是掏出手機,上網找答案,而後,拿著手機去領獎。如此,沿革千百年的燈謎文化被扭曲,猜謎底過程中的深思、聯想,與猜中後的歡欣,被一指輕按所泯滅。
無奈無奈!如今,即便欣逢「正月十五雪打燈」時段,也難見民俗感強烈的燈彩文化。惋嘆到此,忽見社區一家業主在窗口吹起清脆笛聲。但願這支《春江花月夜》,能驅散瘟疫,迎來春風春雨。我欣慰——燈彩遠去,還有柳綠桃紅草長鶯飛。
(責編:晨曦)
連結:
心聲||新春,古蹟感懷(組四首)
心聲||名家專欄:年景,另類紅梅(散文)
心聲||名家專欄:愛意,在峰巒縈迴(散文)
心聲|| 名家專欄:餐敘,應避隱憂(散文)
辛冬妹||思考的狀態(外二首)
丁欣華||牽引(外二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