持續的疫情不僅威脅著我們的身體健康,也侵蝕著我們的心理健康,鋪天蓋地的信息讓大家惴惴不安。科普一下疫情心理問題,大家來做個自我檢測吧。
一、何為應激反應?
各種緊張性刺激物(應激源)引起的個體非特異性反應。
面對應激事件,人們會產生應激反應,主要包括情緒反應、認知反應、自我防禦反應和生理反應。
需要注意的是,適度的應激反應對於應對病毒的挑戰是有益的,但是過度的、不適當的應激反應會損害防禦能力和免疫系統。
二、疫情暴發時大眾常見應激反應有哪些?
普通大眾
認知:對身體的各種感覺與變化特別關注,對別人和自己是否戴口罩、是否咳嗽會特別在意,將身體的任何不適都與「疫情」關聯起來,甚至引發注意力不集中,記憶力下降等情況。
情緒:對疫情過度緊張、焦慮或恐懼,擔心疫情無法控制。容易煩躁,容易被惹怒。對與疫情相關的「負面」信息感到憤怒。
行為:反覆查看疫情的進展消息、反覆測量體溫。參與支持性社交活動明顯減少,生活懶散,懶言少語。做事衝動、莽撞,手足無措,或者坐立不安等。
軀體:容易出現輕微的胸悶、氣短、胸痛、食慾下降、腹脹、腹部不適、腹瀉、尿頻、出汗、肌肉緊張、發抖、全身乏力等症狀,有些還會頭痛、心慌、心悸。睡眠差,入睡困難、睡眠淺、早醒、多夢且多噩夢。甚至出現心率加快、血壓升高、體溫升高等情況。
兒童
不同年齡段的孩子對疫情的反應不同。
嬰幼兒(0~6歲),年齡越低對 「疫情」的理解越不深刻,疫情本身對他們的心理影響不大,但是如果主要撫養人因病被隔離,或周圍的人表現出過度焦慮,有些兒童也會出現焦慮的反應。低幼兒童可能會表現出:作息混亂,飲食變差,特別黏人或冷漠,哭鬧不止,重複的動作(如吮指),發育倒退(在分離焦慮的案例中常見到兒童語言的倒退,原本可以說10字的句子,變為只能說單詞、疊字等;本來會自己解便的兒童頻繁尿床、尿褲子等等)。
兒童(6~12歲),對疫情有了一定的理解。與疫情的距離決定了兒童的反應。兒童通常不會主動尋求疫情信息,但如果主要撫養人因病被隔離,或周圍的人表現出過度焦慮,兒童往往也會焦慮,表現形式多樣。如,過度擔心自己和家人的健康,脆弱、容易哭泣,莫名的煩躁、易激惹,反覆洗手、什麼都不敢摸不敢碰,睡眠差、入睡困難、容易驚醒,黏人等。
青少年(12歲以上),年齡越大的青少年應激反應越接近成人,可以參見成人的應激反應。但需要注意青少年的學業壓力,不要忽視青少年對學業的擔憂。
家長請注意:並非所有孩子面對疫情都會出現強烈的情緒反應。大部分孩子都可以維持正常的狀態。年齡越小,越容易受到父母和成年家庭成員的影響,從而出現情緒、行為的變化。因此,家長保持自身穩定的心態,是孩子平穩度過疫情期的後盾。
被隔離的人員
認知:災難化的意識變得嚴重,認為生病是老天不公。將工作人員的正常行為看成是針對自己,變得敏感、多疑、容易較真。有的人會過度自責,認為是自己的錯誤行為導致了生病和被隔離。記憶力下降,注意力下降。還有少數病人會否認自己生病。
情緒:對人身自由突然受限,感到恐慌、不知所措,或感到憤怒。過分擔心健康、家庭、財產、工作和未來。害怕死亡。感到沮喪、孤獨、被拋棄。
行為:有些人會反覆洗手,挑剔環境衛生。拒絕或反覆要求醫學檢查,反覆確認是否安全。挑剔病友或醫務人員的行為。有些人會拒絕或要求服用某些藥物。拒絕病房活動。有些人變得過於依賴家人、醫生。有些人因為小事而有過激行為。
軀體:原有呼吸道、消化道等症狀加重,表現出與肺部感染嚴重程度不相符的胸悶、氣促、失眠、食欲不振等。
一線醫護或管理人員
認知:注意力不集中,記憶力下降。對生命和社會失望。對自我工作無價值感。
情緒:面對大量病患出現的緊張、焦慮。因為疫情發展不符合預期而導致情緒壓抑和耗竭。面對批評,感到絕望、孤獨、壓抑和悲憤。擔心自己和家人患病。對家人愧疚,無助,悲傷。
行為:飲食過度或食欲不振。衝動行為等。
軀體:長期情緒緊張,導致的肌肉緊張,坐立不安。睡眠差。血壓、體溫升高等。長期過勞導致的身心疲憊。
三、過度應激反應帶來的身體負面影響有哪些?
重大事件激活的應激狀態,對身體的影響是多方面的。
呼吸系統疾病與應激
精神壓力可能誘發哮喘,出現氣道內異物感、氣道緊迫感、氣緊、胸悶、乾咳、氣道哮鳴聲等症狀。哮喘發作時,缺氧引發的憋悶感會進一步激活緊張,導致惡性循環。另外,慢性支氣管炎、肺氣腫的發病或加重,也可能與應激有關。通過釋放壓力,可以促進呼吸道疾病的康復。
內分泌系統疾病與應激
內分泌系統疾病與應激的關係非常明顯。甲狀腺激素、腎上腺皮質激素、性腺激素、胰島素等對身體有著調節作用。應激狀態會導致內分泌紊亂,從而導致身體代謝出現紊亂。比如,糖尿病患者長期穩定的血糖突然變得不穩定了。甲狀腺功能紊亂也會誘發精神疾病,比如躁狂或抑鬱。
心血管系統疾病與應激
高血壓、冠心病心絞痛發作與應激有明確的關係。長時間不能放鬆,血壓就會升高,誘發高血壓病或冠心病心絞痛發作,甚至誘發心肌梗死。通過釋放壓力,也可以降低血壓,減少心絞痛的發作頻率等。
消化系統疾病與應激
消化不良、食慾下降、腹脹、便秘等症狀均與應激和壓力有關。很多人被氣得吃不下飯,傷心得沒有食慾。嚴重者應激甚至會導致消化道出血。急慢性消化道疾病患者,通過放鬆和休息,可以逐漸康復。
四、簡便易行的心身調適方法有哪些?
總體原則:健康宣教、積極應對、管理不良情緒、促進環境適應、家庭和諧、科學調適。
1.增強免疫力,保持身體健康是心理健康之本。
2.學習應對方法,積極面對因重大改變而產生的問題。
3.積極參與家庭活動,促進家庭和諧。
4.學會自我評估與調適,降低不良情緒的負面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