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在說「普通人」,但誰是普通人?

2020-12-25 新京報

撰文 | 劉亞光

「普通人」在此意味著絕大多數平凡的人,還有生活。聲稱代言「普通人」即可收穫「接地氣」的美譽。

在b站與歌手毛不易合作的《入海》MV中,「風催著我們出發,那個平凡的背影,去遠方還是故鄉」的歌詞配合溫柔而有力的旋律,呈現了一個「平凡畢業生」的敘事。

由快手推出的《自己的英雄》更是聚焦於「普通人」,在片尾快手紅人冬泳怪鴿就為「普通人」做了一段鏗鏘有力的代言:「我們是世間的塵埃,卻是自己的英雄」,「不要冷漠地走入普通人,每個人都在追求自己的幸福」。

我們不妨問自己一句:我是「普通人」其中的一員嗎?好像是,好像又並不是。實際上,圍繞英劇《Normal People》的討論就十分能說明這種困惑。

這部英劇直接以《普通人》為中譯名,表面上看,在編劇細膩而真實的劇情構架下,女主角瑪麗安和男主角康奈爾一次次甜蜜的相聚和遺憾的分離,的確讓每一位普通的觀眾回想起自己親密關係中的真實經歷,但這段關係卻也有許許多多「不普通」的地方。比如,兩人都擁有絕非普通的天生聰穎、天賦異稟,兩人的相處也遠比「普通人」敏感和糾結。瑪麗安和康奈爾在選擇「normal」還是「abnormal」之間反覆掙扎,觀眾們也在用自己的愛情與劇中進行對照時,產生對「普通人」的愛情究竟是什麼的疑惑。

《普通人》(Normal People 2020)劇照。

如果我們把視野放寬,繼續深究,會發現我們對「普通人」這個概念的使用遠比我們看到的頻繁。「大眾」「芸芸眾生」「平凡人」……這些大量出現在學術期刊、大眾讀物、媒體文章中的近義詞在被使用時,其實都與「普通人」指向同樣的社會觀念——而它們也都與「普通人」同樣的「面目模糊」,令我們不明具體所指。

「普通人」究竟是誰?為什麼我們在其實不明白「普通人」是誰的情況下,還會喜歡經常使用相關的概念?今天,我們就希望和大家一同來探討,我們對「普通人」的偏愛與困惑。

1

「精英主義」:

我們與「普通人」不同

如果要在中國導演中找最擅長拍攝「普通人」題材的導演,賈樟柯一定會是被最先想到的之一。在電影《天註定》中,賈科長對中國社會普通老百姓遭遇的四個真實事件進行了改編後的呈現。他對這片土地上最平凡的芸芸眾生的同情隱而不發,全部情節的千鈞力量都在最後一個鏡頭裡落下、彌散,然後戛然而止。那個令人印象深刻的群像鏡頭構成了一個微妙的隱喻,它揭示著賈樟柯希望講述的「普通人」的故事,總是一個「群像」的故事。

賈樟柯《天註定》(2013)劇照。

這其實也是一個潛藏於我們日常集體無意識中的思維慣習:普通人總是以「群像」的方式出現,他們是無名的「大眾」,是和少數「精英」相對的「沉默的大多數」。正如西班牙政治學者加塞特在《大眾的反叛》中做出的界定:「少數精英是指那些具有特殊資質的個人或群體,而大眾則是指沒有特殊資質的個人和集合體」。「普通人」被指認為「資質平平」「沒有個性」的均質化「群體」。

在人類歷史上的「精英」們眼中,作為「群體」的「普通人」經常是一種需要被警惕的危險。這一傳統肇始於古希臘的柏拉圖,老師蘇格拉底被一群「普通人」組成的公民大會賜死,這令柏拉圖對民主制度失望至極,在他對理想中的政體劃分等級時,他就認為越是偏向於由多數平民掌握權力、施行治理的政體,越是敗壞的政體。在柏拉圖看來,由擁有理性的「哲人王」治理的精英政體才是真正值得追求的。

而到了19世紀,法國心理學家古斯塔夫·勒龐更是為「普通人」的群體貼上了一個堪稱「臭名昭著」的標籤:「烏合之眾」。在勒龐看來,只要一個人深陷「群體」之中,即使是原本天賦異稟、才華橫溢的精英,也會墮入平庸,並變得歇斯底裡、神志不清,被裹挾於群體性狂熱之中。勒龐的說法在託克維爾那裡也獲得了迴響,託氏所謂「向下的民主」同樣強調作為群體的「普通人」掌握權力,會將整個社會的智識水平拉低至平庸的水平。

及至20世紀初,這種精英主義對作為群體的「普通人」的恐慌堪稱達到巔峰。加塞特寫道:

「20世紀30年代,歐洲正在經歷一場『野蠻人』的垂直入侵……大眾正在把一切優秀的、與眾不同的、個人的、合格的以及精華的事物打翻在地、踩在腳下。任何一個與其他人不相像的人,沒有像其他人一樣考慮問題的人,都面臨著淘汰出局的危險」。

這種恐慌的急劇上升有著複雜的時代背景,社會生活的劇烈變動與觀念的更替是其中重要的因素。隨著現代化的浪潮席捲全球,作為現代化最重要標識之一的城市化大規模推進,使得原本固守鄉土中的人民被拋擲到城市中無處容身,貧困、失業問題在這一時期顯著上升。著名的群眾理論家埃裡克·霍弗在《狂熱分子》中指出,這種時代背景造就了在20世紀大量出沒的「邊緣人」和「失意者」,他們很容易對於當下的生活全然不在意,厭倦當下,渴望改變,因此只需要一個契機,就能形成一呼百應的革命群眾,成為不穩定的因素。霍弗指出社會中的失意者和窮人是組成群眾的「潛在皈依者」。

其次,現代社會也是一個「解除禁錮的世紀」,宗教的失落一方面讓個人的思想空前解放,卻也讓人的意義感無處安放。尼採的「上帝之死」是現代思想狀況重塑的宣言,也宣告著在精神領域人類的流放。在心理學家弗洛姆看來,自由突如其來的降臨反倒令人焦慮,因為它意味著人要在缺乏終極指引的情況下承擔起自主地規劃自己人生的責任,這使得獲得自由的人們,詭異地開始「逃避自由」,渴望尋找讓自己依附於其中的團體和依靠,讓自己隨波逐流,免於焦慮。在他看來,這種尋找「免於自由的自由」的心理,最終孕育了納粹——一個對「大眾」的焦慮感達到巔峰的著名表徵。

《大眾的反叛》,[西班牙] 奧爾特加·加塞特著,劉訓練、佟德志譯,山西人民出版社·漢唐陽光,2020年5月。

除此之外,社會學、心理學、傳播學等學科的完善使得普通人群體能夠從「知識」的角度予以刻畫。例如,弗洛伊德對潛意識的研究發現了人格中「非理性」因素的根本地位,他基於精神分析的方法在《群體心理學與自我分析》中提出:「集體暗示是一種不以知覺和推理為基礎,而是以愛的聯繫為基礎的確信」,仿佛也進一步驗證了勒龐曾經粗糙的斷言。然而知識對非理性普通人群體的刻畫並非僅僅只是起到批判的作用,以上種種精英主義對「普通人」話語的大量使用刻畫出他們作為非理性、平庸的「群體」的形象,也不斷強化著「精英主義」自身的合法性。

然而令人困惑的是,縱觀這些文本,這些精英主義者似乎也沒有一個能夠真正客觀地界定他們論述的「普通人」「平庸者」「大眾」到底是哪些人。

2

「平民主義」:

就能代表「普通人」嗎?

如果說精英主義大量使用「普通人」概念是為了通過刻畫自己的對立面強化自身的合法性,那麼這種偏向於「平民主義」的立場則恰恰相反,「為普通人代言」反倒成為其自身合法性的象徵。

在這種平民主義的視角下,精英們有著不接地氣的狹隘,他們執著於精英、大眾的二分,因為一種高高在上的倨傲而難以容忍多元的價值——這恰恰也是快手短片《自己的英雄》中反覆強調的。

然而,與精英主義對「普通人」話語使用所造成的困惑類似,我們似乎也不能從《自己的英雄》中看到它希望代言的「普通人」的面貌。「潛入最深的海底,登上最高的山峰」的人是「普通人」嗎?對於城市中產階級來說,「漠河冬天開水潑出能成霧霜」真的是一種「普通人」的體驗嗎?

雷蒙·威廉斯在《文化與社會》中曾用一段精闢的表述道出了我們在此遭遇的這種困惑:「整個『群眾』觀念出現了一個難題……我們通常所持的個人觀念中的個人,是指『普通人街道居民』而言,但是沒有誰感到自己只是個『普通人』……普通人是個集體意象,但是我們歷來都知道自己與他有所區別」。

或許,在我們使用「普通人」及其相近概念的大多數場合,我們都不清楚自己指向的是哪群人,其中又是否包含自己,但唯一明確的,是我們使用這些概念的「目的」。

當我們需要像「精英」們一樣標榜自我與他人的不同,凸顯自己立場的卓越時,我們將「普通人」建構為非理性的「群體」,並將我們自己與其區隔;當我們需要通過證明我們才代表了「多數人」的聲音時,我們又將「普通人」建構為「真實」「接地氣」「包容多樣」的「老鐵」,並欣然加入這支隊伍。實際所指模糊的「普通人」,就這樣成為一個被爭奪的「合法性證明」,隨時在特定的目的的燭照下,變化它的面孔。

《文化與社會》,[英]雷蒙·威廉斯著,高曉玲譯,三輝圖書·商務印書館,2018年9月。

3

「向正常人靠攏」:

自我與社會的規訓

除了用於指認「平庸的群體」和「真實的大多數」,我們在社會生活中經常用到「普通人」一詞的場合也與「正常人」和「非正常人」這對範疇的劃分相關。在英文中,「Normal」一詞同時對應著「普通」和「正常」兩個意思,本文引語中提及的英劇《Normal People》的原著同名小說在翻譯為中文時就定名為《正常人》而非《普通人》。

《Normal People》中的感情或許糾結到許多人感覺不真實,但瑪麗安和康奈爾在陪伴彼此的過程中,反覆穿梭於「正常」與「非正常」這對評價範疇界限的種種經歷,一定能和絕大多數人的真實經驗產生共振。

劇中,高中時期的康奈爾是全校最受歡迎的明星,而瑪麗安則顯得孤僻怪異,與所有人都合不來。到了大學,情形似乎突然反轉,康奈爾選擇遠離人群,瑪麗安則成為社交圈子中的明星。然而,如果考量到兩人內心的真實感受,就會發現這種反轉僅僅是表面的。高中時期的康奈爾表面迎合大家,內心對於歧視女性等自己不認同的行為依然有著獨立判斷,也正因此他會感受到瑪麗安身上的吸引力。而大學時期的瑪麗安雖然看起來是一枝交際花,實際也經常感到心靈的空虛,時刻希望回到康奈爾身邊。他們都渴望能夠做自己,但被評價為「異類」而受到冷落的恐慌時刻如達摩克裡斯之劍高懸,迫使兩人不得不在離群索居和隨波逐流間徘徊,走一趟平衡「人設」的獨木橋。

《普通人》(Normal People 2020)劇照。

如果說瑪麗安和康奈爾的經歷還是局限在虛擬的故事、小範圍的校園中,那麼在真實、廣闊的社會的各個角落,「正常/非正常」這套評價體系堪稱無處不在,每一個人都曾經感受到它的力量的存在。

被評價為「不正常」,意味著遭遇冷落、譴責,甚至是各種隱形的「改造」和「懲罰」。然而,被評價為「不正常」人真的就是不正常的人嗎?他們理應被如此對待?1975年,福柯在法蘭西研究院就發表了一篇著名的演講《不正常的人》,探討了三種「不正常的人」的歷史。福柯認為,「不正常」並非一種客觀屬性,而是一種出於特定需要被社會建構出的類別。例如,在古代,許多身有殘疾的人並不被界定為畸形,是因為法律可以對此進行協調和規範。比如在處理「連體兄弟犯法」的問題時,如果要判處其中一人死刑,是否也要處死另一個,這是福柯看來現代社會的畸形對法律提出的難題。於是,包括精神病學在內的一系列知識被發展出來,將「畸形」界定為對社會存在威脅、需要予以矯正的「異類」。

福柯將這種對「正常/非正常」話語範疇的建立稱為一種「新種族主義」,將一種事實判斷中的「不同」轉換為價值判斷中的「異類」,它的延伸體現在性別、階級、種族等方方面面。近日,有言論評價著名舞蹈家楊麗萍「不生孩子的人生是失敗的」,其實恰恰也遵循了這樣一種話語範疇。在「正常/非正常」的劃分中,「結婚生孩子」成為大多數「正常人」「普通人」的選擇,而相對的選擇則被視為異類,需要被予以否定並加以「引導」。

《不正常的人》,[法]米歇爾·福柯著,錢翰譯,上海人民出版社,2018年11月。

值得注意的是,恰如社會學者伯格和盧克曼所言,一個社會總是會通過發展概念解釋「越軌」與「偏離」的方式,來讓社會觀念維持穩定和一致。從近代的「麻風病人」,到現代的「同性戀」「不婚主義者」「不生育的女性」,「正常/非正常」範疇權力的運作幾乎難以擺脫。這更加凸顯出我們對「普通人」的話語進行反思的必要:在我們頻繁地使用「普通人」(正常人)這個概念進行自我評價與評價他者時,我們可能都在有意無意地在參與一場自我和對他人的規訓,在這個過程中,「正常/非正常」這對評價範疇的力量也被鞏固和加強。

4

超越「普通人」的自我反諷

行文至此不難發現,不論指的是「平凡人」還是「正常人」,「普通人」的話語都往往並不指向具體的群體,而只是作為服務於特定目的的「策略」。這也使得「普通人」話語構成了一種奇特的自我反諷:「普通人」的字面意思明明是我們「最熟悉的人」,但在不同話語策略的交錯又使得「普通人」的所指實際是我們「最陌生的人」。

這種反諷正是「普通人」話語大量流行的真正風險所在。

相較於對話語背後特定目的的察覺、對話語所施加的社會規訓的反思,「普通人」話語最終導致我們無法走近真實的普通人更值得警惕。這種風險其實非常類似於普林斯頓大學教授揚·維爾納·米勒對民粹主義危險性的理解,在米勒看來,批評精英只可算作成為民粹主義者的必要條件,但不是充分條件。

民粹主義者宣稱只有他們才「代表人民」,但這裡的「人民」僅僅是一種「在政治領域內一群道德純潔、完全統一,純屬虛構的人民」,實際上不了解真實的內心訴求,也無法真正地代表人民。米勒在此援引了哈貝馬斯的名言:人民一詞,只能以複數形式出現。「普通人」一詞又何嘗不是如此?

《什麼是民粹主義?》,[德]揚-維爾納·米勒著,錢靜遠譯,譯林出版社,2020年5月。

或許,真實地認識每一個普通人的途徑恰恰是放棄使用「普通人」的話語。恰如雷蒙·威廉斯的另一段話所言:「實際上沒有群眾,有的只是把人看成群眾的看法,我們看到的是其他人,許許多多的其他人,是我們不了解的其他人。實際上,我們只是根據某種方便的公式把他們聚集成群並加以詮釋。」

作者|劉亞光

編輯|西西,張婷

校對|劉軍

相關焦點

  • 別一聽清華大學教授說孩子會成為普通人,就不忿,普通人怎麼了
    起因是政治學副教授劉瑜進行了一次名為《不確定的時代,教育的價值》的演講,她在演講的時候說了一句話:我的女兒正勢不可擋地成為一個普通人。就是這句話引發了網民的集體高潮,就連自媒體作家九邊都發文說:「清華教授說自己的女兒要做個普通人,可她沒跟你說『學術可以近親繁殖』」。
  • 冷焰|每一個人反抗者都來自普通人——電影《普通人》觀後感
    冷焰|每一個人反抗者都來自普通人——電影《普通人》觀後感  最近兩年
  • KillerSoap歌曲普通人完整版歌詞介紹 普通人好聽嗎
    KillerSoap歌曲普通人完整版歌詞介紹 普通人好聽嗎  普通人  歌手:KillerSoap  作曲 : 文文  作詞 : 陳樂基  編曲:殺手鐧  監製:Adrian Chan  音樂推廣:北京YuGe音樂  宣傳專員:孟慶宇
  • 你眼裡的「普通人」並不是別人眼裡的「普通人」
    對於「公眾或社會的成員」這種解釋,可以說是最通常的概念,也是被廣泛認可的概念,在這種概念下,一個社會中幾乎所有的人都可以被稱為普通人。如果我們採用的是「公眾或社會的成員」這個概念,那麼可以說:當個普通人沒什麼不好。如果我們使用「一般的人」或者相似的那兩種概念,只能說這個社會存在著嚴重的分化,分化成了特殊階層、特殊群體和普通階層、普通群體,這個社會是一個存在著嚴重不平等的社會,存在著一個有著特殊權利、特殊利益的階層。
  • 扮演一個普通人
    不久前剛在鎂光燈下萬眾矚目,與現在滑稽的樣子對比如此之大,於是他得出了"我不是誰的偶像"的感悟:儘管他已經是個取得不錯的成績的歌星,但他在那一刻很深刻意識到自己是個普通人,是私底下也會打嗝放屁,去超市買可樂一分錢也不能少的普通人。
  • 普通人都有機會投資成功
    來源:雪球為了避免歧義,這裡所說的普通人是指家庭條件一般,自身收入也一般的普通人;投資成功並非指從股市賺到幾百萬上千萬實現財務自由,而是指能夠在這個市場上穩定的盈利。財務自由是很多人夢寐以求的,天天不用工作還能享受不錯的生活水平,做自己喜歡的事。
  • 《普通人》--- 愛是說不出的秘密
    現實生活中,我們是做著漫畫英雄夢的普通人,正如《普通人》一樣。劇中的男女主角是同一個小鎮上生活的少男少女。兩個普通人的戀愛故事。遇到了愛,卻不敢認,患得患失,伸出手卻縮回來。女主Marianna跟誰都是形同陌路。
  • 明星也是普通人,演員也是普通人,高偉光也只是一個普通人
    畢業多年工作多年的我,每當做夢回到高中時,醒來都是一陣後怕。有很多人年輕時有夢想,但是隨著時間的流逝,慢慢地失去心中的熱情和堅持。很慶幸,高偉光那個時候能夠勇敢選擇重新開始,也很佩服他堅持至今。讓我們甚至以後越來越多的人認識到他。明星也是普通人,演員也是普通人,他也只是一個普通人。我真的發自內心佩服他。想到這一點,就想一直支持他。
  • 歐洲中世紀的普通人,都穿什麼樣的衣服?
    今天,咱們就聊聊中世紀普通人的服裝。當他脫掉身上的衣服泡進浴池之後,看著周圍不認識的人都沒穿衣服,忽然覺得有點恐懼,不知道自己是誰了。於是,他用旁邊的稻草做成十字形,黏在自己的肩膀上,才稍微安心一點。旁邊的人一看,覺得可以逗一逗他,於是將這根稻草搶走,大笑著說:「哈哈,現在我是你了,快離開,你已經死了!」驚恐的皮毛商人,竟然真的死了。
  • 丁真抽菸「人設」崩塌:那些迅速走紅的普通人都怎麼樣了
    一時間,全國各地都蹭他的熱度,邀請丁真來做客,妥妥的做了一波宣傳。不得不說,丁真是全國人民看著他走紅的,從一個素人到各大媒體的關愛和力捧,連央視都像慈父般的誇獎過他,甚至連線進行採訪。還從沒有哪一個普通人有過如此待遇,就連現在頂級的流量明星都沒有過。但是人紅是非多,是逃不過的一個事實。
  • 和周迅一起度過的時光,誰都逃不過「普通人」三個字
    網友發彈幕建議周迅摘下墨鏡,她沒有答應,即使在直播的節目中,她也從來沒有想過去迎合誰,她只是自在的做著自己。在互動環節,可能不知當年萌的阿雅一本正經地說:「周迅,有網友說想看你說哇,好多人啊的表情。」周迅壞笑了地看了鏡頭一眼,說:「就不」,然後轉身就離開了。
  • 普通人中的影帝,影帝中的普通人
    「姜武表面上看起來樸實善良,其實都是裝的,他是個特別野性的人。」這句話來自導演楊樹鵬。在《我的唐朝兄弟》中,姜武飾演狂野魯莽的陳六,伴隨誇張的肢體語言與面部表情,姜武逐漸釋放身上的「野性」。到了《讓子彈飛》,姜武已形成了自己的風格,氣焰囂張的武舉人,將野性與狡黠完美融合。在《暴裂無聲》中,他再次顛覆形象,飾演表面熱心公益、內心陰暗狠毒的昌萬年。
  • 周秉德:「伯伯(周恩來)說我就是『普通人』」
    習近平總書記說:「不論時代發生多大變化,不論生活格局發生多大變化,我們都要重視家庭建設,注重家庭、注重家教、注重家風。」紅色家風的「紅」,是革命的顏色,是中國共產黨人的底色,它蘊含著我們在前進道路上不能忘記的初心。
  • 悅 讀 | 王小二的「普通人」書法
    特別令王小二感動的是,有時他去拜訪楊達,教授還沒回家,教授夫人依然為他端茶水、削水果,把他帶到楊達的工作室去隨便塗抹,只是每次都把他寫的字收起來,說是要留給楊先生看看。王小二心想,大概是楊教授看中自己是個寫字的苗子,不如早日拜楊先生為師學字。可他一開口,楊達就拒絕了。他說王小二有靈性,字寫得有意思,不用向他學。
  • 為什麼說他以後會娶個「普通人」媳婦?
    我覺得現在有很多00後95後喜歡王俊凱,大部分都想嫁給王俊凱,就像我的朋友都努力學習,保持身材體重,就是想考進科班進入娛樂圈嫁給他,但是他們忽略了王俊凱是不是喜歡自己,不管娶明星還是普通人,大家都不介意,因為每個妹子都有千萬分之一的機會嫁給我男神,我覺得王俊凱以後跟誰結婚取決於他喜歡誰,當然如果王俊凱喜歡上了普通的女孩子
  • 《長恨歌》裡的主角王琦瑤,演繹的正是普通人的一生
    她像一個普通人一樣出身,像普通人一樣奮鬥,像普通人一樣失意,也像普通人一樣死亡。如果將她的名字遮住,這就是那個年代裡每一個普通人千篇一律的人生軌跡。《長恨歌》的架構其實和老舍的《茶館》有一些相似的地方,都是分為三個時代來描寫。只不過,老舍是用三個時代裡茶館的興衰來反襯時代的特色,而王安憶卻在用時代的變化來講述普通人的故事。
  • 王小二的「普通人書法」——一個虛構的故事
    以後的幾天,他都到麵館前駐足觀看那塊招牌,越看越覺得有味道,讚嘆不已。終於有一天,他看顧客不多,踱進店裡坐下來,要了一碗麵。為他端面的正是王小二。楊達問道﹕「外面的招牌是誰寫的?」王小二如實作答。楊達聽後十分興奮,卻不動聲色地和王小二隨便聊了幾句。從那以後,楊達又去過幾次發發麵館,漸漸和王小二熟了起來,他邀王小二閒時到家中坐坐。
  • 《一拳超人》非凡的普通人
    如果沒有怪人爆發,無疑他是個普通人,而且是世俗意義下的loser。但他生活在這個充滿危險的世界裡(可能對於他來說不是),那他成功了嗎?並沒有。他並沒有像排名靠前的S級怪人一樣具有令人嫉羨的聲名,也沒有一擲千金的財富。他沒有獲得足夠的外在物質,同時內心世界也未必富足(劇中認為)。從第二季和king的那段對話來說,他錯誤地以為強大就是英雄的唯一追求。
  • 嫁給普通人當妻子四位女明星,都被老公寵上天,至今沒有一對離婚
    娛樂圈有很多的女明星,長得非常漂亮,但是並沒有找圈內人結婚,而是嫁給了普通人當妻子,生活一直都是很甜蜜和幸福的,不僅被老公寵上天,最重要的是結婚多年都是沒有任何一對離婚的,這樣的婚姻生活也真的是很令人羨慕了,你能夠想到的第一對是誰呢?
  • 普通人與NBA巨人大手對比,差距多大?博班和誰比都是大1倍碾壓
    在國內喜歡看NBA的球迷可以說是數不勝數,但真正能去現場看球的球迷卻是少數,這也就讓球迷們對球員沒有太多現實的觀感。也許提到球員們的各項數據可以如數家珍,但真要說到普通人跟NBA球員有什麼不同,可能就說不上來了。今天我們就單單說下球員們的大手比普通人能大多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