拉祜族群眾載歌載舞慶祝美好生活!瀾滄縣人社局供圖
「充滿信心跟黨走,我們共築中國夢,
脫貧致富奔小康,拉祜兒女齊歡唱!」
這首《頌黨恩》,如今經常在雲南省瀾滄拉祜族自治縣唱響。
「這首歌唱出了我們拉祜族群眾的心聲,告別了貧苦,迎來了新生活,我們要把內心的快樂和感恩都大聲唱出來!」瀾滄縣酒井鄉勐根村老達保村民小組黨支部書記彭娜兒說。
作為從「刀耕火種」的原始社會直接過渡到社會主義社會的「直過民族」,拉祜族群眾一直生活很貧困。而瀾滄縣是全國唯一的拉祜族自治縣,是國家592個扶貧開發工作重點縣、雲南省27個深度貧困縣之一,是全國「直過民族」區域最大、人口最多的縣,承擔著守邊固邊的重任。
近年來,瀾滄縣把脫貧攻堅作為第一民生工程和頭等大事,堅定不移下足脫貧「繡花」功夫,走出了一條具有瀾滄特色的「民族直過區」精準扶貧、精準脫貧之路。
載歌載舞奔小康
9月15日下午,在瀾滄縣酒井鄉勐根村老達保村民小組,鑼鼓聲聲、笙歌悠揚,男女老少身著民族服裝,載歌載舞,吸引了眾多遊客的關注。
「自從老達保快樂拉祜演藝公司成立後,遊客逐漸增多。有遊客時,我們就全力表演拉祜族歌舞,遊客一走,我們就下田勞動。大夥都有演出收入分紅,現在的生活比以前幸福太多了!」57歲的李石開說著,臉上露出由衷的喜悅之情。
李石開是拉祜族蘆笙舞蹈的傳承人。「小時候,父輩經常講族人的歷史和故事,拉祜族人生活在大山深處,住山洞、住茅草屋,刻木記事、結繩計數、火炮傳信,吃野菜、野果充飢,生活很苦。」李石開說,如今的拉祜族群眾生活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家家住新屋,人人能就業。
老達保村是瀾滄著力打造的文化扶貧示範點,共有村民119戶494人,村民們扛起鋤頭能下地、拿起吉他能上臺,獨特的拉祜文化植根於代代相傳的血脈之中。
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牡帕密帕》傳承人李扎戈說,老達保村有114戶村民參與演出,每年演出的村民拿到分紅就有一萬元左右。2019年末,老達保村民小組農村經濟總收入已經達到670萬元,實現旅遊綜合收入927萬元,人均可支配收入達11240.98元,90戶398人建檔立卡貧困人口實現脫貧。
近年來,瀾滄縣委、縣政府充分利用民族文化優勢,以酒井鄉勐根村老達保村民小組為示範典型,著力在開發民族歌舞樂表演等民族文化資源上下功夫,引導少數民族群眾在「唱歌跳舞」中實現脫貧致富。
2019年,瀾滄縣實現鄉村休閒旅遊業收入5億元,覆蓋群眾2.5萬戶10萬人,其中建檔立卡戶8000戶3.04萬人,人均收入5000元。
外出務工斬窮根
9月17日下午,刀婭芬撥通了瀾滄縣就業服務中心李學珍的電話,詳細溝通了瀾滄縣幾十名貧困戶在上海圓通速遞公司工作的具體情況。
刀婭芬是瀾滄縣駐上海圓通速遞勞務服務站穩崗專員。這兩天她正忙著給其他30名瀾滄籍建檔立卡貧困人員統計身份證和銀行卡信息,幫大家向縣裡申報工作滿3個月獎勵2000元穩崗補貼的事宜。
今年3月以來,瀾滄縣共向上海輸送5批共213名農村勞動力,其中170人在圓通公司工作。
刀婭芬和丈夫是第一批來圓通工作的員工。幾個月來,刀婭芬不僅成了分揀能手,還擔負起勞務服務站穩崗專員的重要職責。
「公司包吃住,我們夫妻倆第一個月工資收入加起來有近萬元,一個月掙得比在家務農一年都多!」刀婭芬說,現在她除了幹好本職工作,還積極與老鄉溝通交流,讓大家能安心工作。
一人就業,全家脫貧。作為瀾滄縣就業扶貧工作的親歷者,李學珍被貧困務工人員親切地稱為「李姐」。2020年以來,李學珍先後4次送農民工到上海。
一路同行,一路溫暖。
「李姐已經成為我們的知心人,從崗位、住宿、夥食到工資、福利,甚至是飯卡,她都精心為我們安排。雖然遠離家鄉,但有了她的幫助,我們覺得心裡很溫暖、很踏實。」刀婭芬感慨地說。
一路陪伴,一路成長。
「一個貧困家庭通過一個穩定的就業崗位就能實現脫貧,這是多麼有意義的事情,我們再辛苦都是值得的!」李學珍說。
幾年來,瀾滄縣以幫扶貧困勞動力穩定就業為首要任務,綜合施策、精準發力,全力推動就業扶貧工作取得實效。截至9月14日,當地實現農村勞動力轉移就業163966人,其中建檔立卡貧困勞動力85953人;成立157個村級勞務合作社,實現行政村勞務合作社全覆蓋,並在瀾滄籍務工人員達到100人以上的上海圓通速遞公司、廈門廣納百川人力資源服務有限公司設立2個勞務服務站(點),輪流駐廠為務工人員解決工作和生活中的實際困難。
就近就業冀未來
9月18日下午,51歲的李小昌忙著在自己家承包的中藥材種植基地裡鋤草、施肥。
李小昌一家住在勐朗鎮勐濱村。2020年,李小昌選擇在離家比較近的就業扶貧車間打工。
「我們承包了40畝種植基地,主要負責管護。現在我們夫妻二人每月工資5500元,離家又近,比以前外出打工好多了!」李小昌說,現在家鄉發展很快,很多村民都選擇在家附近打工掙錢。
李小昌所在的中藥材種植扶貧車間是由瀾滄縣引入的良寶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建立的。該公司種植了3000畝中藥材,不僅從周邊村寨吸納了大量臨時工,還招收了一批固定工人。
目前,瀾滄縣已建立扶貧車間39個,吸納建檔立卡貧困勞動力914人。「我們積極探索就近就地就業的渠道,將就業崗位開拓與產業發展緊密結合起來。」瀾滄縣人社局局長張常富說,一方面積極為拉祜族群眾提供技能培訓,提升貧困勞動力就業創業能力,另一方面積極引進種植項目,為地區產業發展布局。
2017年12月,中國工程院林下中藥材有機種植基地落戶瀾滄縣大塘子村,為這個貧困村帶來了發展機遇。如今,大塘子村的林下中藥材有機種植基地已經鬱鬱蔥蔥,生機一片。
竹塘鄉大塘子村拉祜族村民李娜努說,在朱有勇院士和各位專家的指導下,她一共種了兩畝三七,去年收入6萬多元,再加上土地出租、種水稻等,年收入10萬多元,已經實現了小康。
「就業扶貧是最直接、最快速的脫貧方式之一。我們在組織村民轉移就業的同時,因地制宜開展就地就近就業的探索和試點,深受群眾認可。」瀾滄縣就業服務中心主任錢麗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