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刷了一天劇,《摩登情愛》,豆瓣8.8分,爛番茄的爆米花指數也有88分。
整部劇一共八集,每集是一個三十分鐘的小故事,都是真實事件改編的。
它來自《紐約時報》一個叫「Modern Love」的專欄,都是讀者投稿寫自己的愛情故事,而編輯們會從來信中選擇他們覺得最動人的故事刊登。
評論中有人說它是年度第一愛情劇,年度第一這話沒錯,不過嘛,它倒真不完全是講「愛情」。
在「Modern」這個定義之下,「Love」也有了更廣泛的指向。不過這個我們稍後再說。
先看故事。
獨居紐約的瑪姬是個有著博士學位的文學編輯,她總和不同的男人約會,但這些男人,無一能過她關係最「親密」的那個男人的法眼。古斯敏隔著十幾米就能斷定,這個男人和瑪姬沒有下文。即便是度過了一次完美的約會,男方第二天早上還買了早餐回來,古斯敏也說他不行。直到瑪姬意外懷孕,決定生下孩子,才發現,古斯敏是唯一陪在她身邊的男人。多年後,搬走的瑪姬帶著新伴侶回到這棟公寓前,古斯敏只看了一眼,就讓這個男人通過了「測試」。這集的主題大概可以被總結成,判斷真正的愛情的標準是什麼,古斯敏顯然有他的標準。愛情是這世上最讓人捉摸不定的事情之一,但事物越是捉摸不定,人們越是喜歡為它尋找某種規則,即便這規則永遠尋找不到。有意思的是,現實中寫下這個故事的瑪姬原型,在自己的女兒出生後,就再也沒有談過戀愛。約會軟體的CEO約書亞,在記者採訪的追問下,終於講出了自己的戀愛故事。作為交換,記者也跟約書亞講了自己的愛情。他在一次面試的時候,和他的競爭者艾瑪一見鍾情,他甚至放棄了這次有著不菲薪水的面試機會,等著艾瑪面試結束。但後來艾瑪出軌了自己的前男友,她坦誠了自己的錯誤,並表示自己愛的還是約書亞,但約書亞無法接受,戀情截然而至。約書亞在失戀中做出了這款約會軟體,發現原來愛情還有這麼多種模式。直到有一天,他在街頭和艾瑪擦身而過,才意識到,自己身邊的女人再好,那都不是艾瑪。不管是記者還是CEO的愛情故事,裡面都有兩個人錯過的部分,但這並不是它要說的重點。相比起錯過,用「重新定義愛」來形容這個小故事或許更合適。人們都有著自己關於愛情的定義,並希望走進自己的生活的人也能在自己的愛情邏輯裡和自己相處。約書亞和艾瑪對愛的定義不同,這才是導致他們分開的根本原因,而非背叛。安妮·海瑟薇在這一集裡飾演了一個在外人看來堪稱精英的律師,平時光彩照人,但只有她自己知道,她的光鮮永遠只有一半。因為她是個雙相障礙患者(Bipolar Disorder)。躁狂的時候精神百倍,可以連夜工作,扮演社交狂人,抑鬱發作的時候甚至動都動不了。她在自己躁狂的時候,遇見了非常喜歡的男人,可是在好不容易請對方來家裡約會的時候,卻抑鬱發作,連回應門鈴的力氣都沒有。她後悔,要是第一次見面,就告訴對方,我是個雙相障礙患者,該多好。當她終於對自己的同事說出這句話的時候,覺得「一頭大象從我的胸裡邁出了一隻腳。」現實中的我們,絕不僅僅只是在愛情中掩飾自己,離開那個獨處的房間,世界就是一個充滿了扮演的舞臺。人很多時候自己都會討厭自己。說出真話,雖然並不一定能讓別人喜歡上真正的你,但至少能讓你多接受一點真正的自己。丈夫在路上遇到熟人,把妻子晾一邊。家庭聚會時候丈夫遇到粉絲,妻子毒舌地想要趕走對方。這段婚姻,就像是一場兩個玩家都不想再繼續下去的遊戲。第二個是心理諮詢,為了挽救婚姻,他們一起去找諮詢師,但即便是這個求助也顯得像是走過場的某種任務遊戲。後來,諮詢師建議他們找點能真正一起做的事,於是他們就去打網球了,一開始很不好,兩人甚至都打不上一個回合,這也就像他們的婚姻,某一方給出信號,另一方卻沒有回應。到這裡也就很明顯了,這個故事,說的是一個關於「回應」的主題。親密關係就像一個遊戲,它是動態的,需要兩人共同參與,相互配合,有信息輸出,也要有情感反饋。網紅女和話癆男雖然剛認識不久,但特別投機,正當他們要奔向正題的時候,話癆男劃傷了手臂的大血管。約會約去了醫院,話癆男還得動手術。狂野之夜變成了急診室之夜。在這個不長不短的夜晚裡,兩人得以去掉那些關乎激情的東西,聊起了自己的過去。那些內心深處的害怕、不安、自以為是和不夠好的自己,讓這兩個人靠得更近。網紅女說自己擅長約會,但是不擅長維持一段關係。話癆男總是焦慮發作,還在吃抗抑鬱藥,和網紅女相比,他覺得自己的人生太過普通。這個晚上和愛情無關,而是兩個人對自己所習慣的生活模式的審視。她處處關注他,甚至在他辦公室門口假裝撿掉落的文件來偷看他。因為,她覺得上司太像父親了。夜晚去到上司家吃晚餐,兩人躺在一張床上,當你以為會發生什麼的時候,瑪德琳卻跟上司說,要他假裝一分鐘是自己的父親。數次「約會」以後,上司忍不住吻了瑪德琳,卻被她一把推開。因為在她看來,這真的就是一段模擬父女的關係而已。她想要得到那種不計較回報的,毫無目的愛。那種她從未獲得過的,來自父親的愛。雖然她自己也知道從一個「他人」身上要求這樣的愛,太索求也太不切實際。在現實中,女孩和上司之間的關係在那個夜晚以後就再也沒有繼續下去。因為對於大多數成年人而言,關係必然要有回報才有存在的意義。片中的瑪德琳雖然已經二十多歲,卻談不上是真正意義上的「成年」。就像這個故事的原作者說的那樣:「父親的問題永遠是個問題。」解決了它,你才算是真正長大。一對同性愛人託賓和安迪,想要擁有自己的孩子,最終他們選擇了開放式收養。孩子的親生母親可以和孩子隨意接觸,但兩個爸爸是孩子的法定監護人。最終他們選擇了女孩卡拉,一個總是旅行在各個城市之間、沒有家的都市遊蕩者。卡拉問了他們兩人很多問題,但都跟物質無關,她只是想要確定坐在自己面前的這兩個男人是真心相愛的,這樣自己的孩子就能在一個充滿愛的家庭中成長。在等待孩子降生的三人同居生活中,他們度過了非常愉快的時光,也有過非常激烈的爭吵。因為與託賓和安迪的狀態相反,卡拉是一個沒有愛的人。在與卡拉大吵一架之後,他終於意識到自己對卡拉的那些要求,其實是因為自己完全還沒有做好準備,在自己的生活裡加入一個人,甚至是孩子。雖然與相愛的人在一起,但他的世界裡,其實也只有他自己。在表面上,這個同性愛人收養孩子的故事,很容易讓人想起《朱諾》或者《孩子們都很好》這樣的議題,但《她的世界只有她自己》並沒有把核心聚焦在同性愛人收養孩子與主流父母的不同和艱難上。迎接一個孩子,是在自己的生活中納入新的元素,也直接意味著過往那種個人中心化的世界觀必須發生改變。從這個角度上來說,《她的世界只有她自己》指向了更加廣闊的議題。瑪戈特和肯在老年長跑比賽中相識。瑪戈特的經驗和體力都好得多,她對自己的的好友說——黃昏戀最難的一點在於,兩個人都已經走過了人生的大半程,對世界的認知,生活的模式,舒適區的標準都已經成型,最適合自己的生活狀態就像馬拉松長跑時候的步調一樣,已經確定下來了,很少有人會願意改變自己的節奏。那些她曾經以為會阻礙他們走入這段愛情的人生經驗,那些消化生活中變故的老年人的能力,並沒有在對方離去的時候成為自己的保護傘,反而讓她更加確定自己對對方的愛。在第八集的最後,瑪戈特跑在下雨的街上,之前幾個故事中的主人公也因為這段奔跑被串聯了起來,《摩登情愛》散焦式的敘事手法也最終得以被拼貼成這座城市裡生活著的人們的群像。《摩登情愛》是個典型的都市情感輕喜劇小品,由於來自現實,它的故事很容易勾起我們的共鳴,並不完全拘泥於愛情,讓它有了更大的寬容度和現實指向,但這種現實卻並非等同於真實。對比一下這些故事背後那些真實原型最後的情節走向就會發現,現實往往和故事是不一樣的,網紅女沒有和話癆男在一起,渴望父愛的瑪德琳和上司沒有下文,瑪姬沒有遇見能通過古斯敏測試的真愛,倒是那個約會網站創始人真的和自己的前女友複合了,不過在他們的分手故事裡,並不存在出軌這樣的狗血劇情。影視劇的戲劇化當然是必須的,這並不是要批評這部劇不忠於現實,而是在這樣的原型參照下,我們能更清晰地發現這八個故事之間的相通之處。那當然不是愛情,甚至都不一定是情感,而是「失衡」。每個故事的主人公,在一開始都會處在一種生活失衡的狀態,遇不見真愛、失戀、無法面對自己、婚姻失敗、自我懷疑、無法處理自己的父親問題、個人中心化的生活方式,在人生終點依然無法用自己的方式解讀透徹這個世界。而每個故事的發展,就是要在這種失衡中,去最終尋找到一種平衡,即便是暫時的。這當然首先是戲劇化敘事的需要,但從另一個角度看來,這也揭示了這部劇集所指向的Love的主題。劇集名字直譯叫「現代愛情」,比起來我更喜歡「摩登情愛」的譯名。
「現代」主要是個時代的概念,「摩登」更包含一層價值觀的意思,和摩登的愛情相對的是羅密歐與朱麗葉、梁山伯與祝英臺、許仙和白娘子這樣的古典愛情。
幾乎每一則古典愛情故事,都是關於愛情的神話,主人公們都抱有某種不愛情毋寧死的決心,家族世仇也好,時代現實也罷,只是幫助促成愛情神話的障礙,在這樣愛情裡,現實生活永遠隱身而不在場。
這部劇之所以「摩登」,有兩層含義,一是它在日常生活中脫去了愛情的神話外衣,還它本來面目;第二個層面上,它破除了愛情影視劇一直戮力打造的完美愛情觀,不再做愛情春藥的販賣者。
這兩點加起來,正是它最為摩登之處。
合作郵箱:irisfilm@qq.com
微信:hongmomg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