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冬了,天氣日漸寒冷,這時候最適合裹著毯子、捧著一杯熱氣騰騰的咖啡,看一部溫暖人心的好劇。
今天就給大家推薦一部無比治癒的新劇——
《摩登情愛》
《摩登情愛》是一部Amazon出品的8集劇,改編自《紐約時報》的同名專欄,每集都是不同主角的獨立故事,每個故事都是紐約市的普通人投稿的真實經歷。這部劇形式像《真愛至上》,基調像《我們這一天》。
《摩登情愛》的劇集製作人是約翰·卡尼,從他編劇並執導的《曾經》、《再次出發》、《初戀這首情歌》等作品中不難看出,音樂與愛情是他作品中的兩大主題。
喜歡他前作的觀眾,很可能也會喜歡上《摩登情愛》。
不同於講述一男一女甜甜戀愛的傳統愛情劇,《摩登情愛》用8段耐人尋味的小故事,探討了現代社會中「愛」的多元形態,柏拉圖式的愛、失而復得的愛、隱瞞自我的愛、不對等的愛、老年的愛……
這陣容,是不是全是熟面孔?
這世界很大,容納得下各式各樣的愛,每一種愛都有其存在意義。
第一集的故事就十分獨特,這是一個關於門衛與房客的故事,是整部劇中討論度最高的故事之一。女主演是《老爸老媽的浪漫史》中的「老媽」,她飾演的瑪姬剛到紐約、無依無靠,卻和門衛古思敏有種特別的情誼。
古思敏外表冷峻嚴肅,卻總是像父親一樣處處關照著瑪姬,瑪姬的每一任約會對象都會受到古思敏嚴苛的審視,並且結論總是:他們都配不上瑪姬。
古思敏默默為瑪姬提供著依靠與關愛,而瑪姬也與古思敏分享著她生活中的美好消息。於是,年齡、職業、經歷、性格都差異極大的兩人,竟成為了關係密切的忘年交,也成為了某種意義上的家人。
這段特殊的深厚情誼十分動人,你無法對它做出一個準確定義,也無須定義,因為它真真切切地存在,誠摯而美好。「愛」可以有很多形態,或許這就是其中之一。
《摩登情愛》中有傳統意義上的戀愛故事,有第一集的親情式的愛,也有學會接納自己的愛。
同樣話題度很高的第三集,就講述了這樣一個「愛自己」的故事。安妮·海瑟薇飾演了一個躁鬱症患者萊克西,她的病症使她經歷情緒的亢奮期與抑鬱期,生活中充滿了巨大的不穩定性。
故事一開始,正值亢奮期的萊克西情緒格外高漲,清晨去趟超市都要穿著亮片上衣,光彩奪目,並且幾句閒聊就為自己找到了一次約會。
在超市的停車場裡,萊克西還開心地來了一段仿佛《愛樂之城》的歌舞片段,充分表現出她心中無法抑制的快樂。
但是一回到家,萊克西的病症發作,由亢奮期轉入抑鬱期,整個人的身體都仿佛垮了下來,勉強挪步到床上,再也沒動力起身,和之前的她判若兩人。
萊克西所患的躁鬱症,使得她不得不在這兩種極端的狀態中切換,導致她失去了一份份工作和一個個男友,兩者她都難以維繫長久。
然而,造成這種局面的不單單是因為萊克西的病症,也更是因為她的應對方式。萊克西一向將自己抑鬱的一面遮蓋起來,永遠以亢奮狀態示人,因為亢奮期的她雖也是病態的,但卻充滿個性魅力,效率驚人。
萊克西害怕自己的真實狀態會嚇走身邊的朋友,因此將其深深隱藏起來,卻也使得朋友們無法深入了解她。她只接納了自己的一半,而無法去愛全部的自己。將朋友們都拒之門外的萊克西,實際上內心該有多孤獨?
所幸,她沒有一直孤身待在黑暗之中。而當萊克西終於鼓起勇氣向朋友坦白時,朋友的回應深深令人動容。原來,只要她主動打開門,光明就會傾瀉進來。
在我看來,《摩登情愛》是一部將「新」與「舊」的特點結合在一起的劇。
「新」在於,劇中的角色在種族、年齡、階級、性取向方面非常多元化,細節中處處體現出了一種自由的文化觀念。這其中,既有對不同性質的愛的包容,也有對各式各樣生活方式的平等展示。
「舊」在於,在當今這個時代,不少美劇似乎都有把政治表達與劇情質量本末倒置的傾向,但《摩登情愛》並非是其中一員。它仍然執著於踏踏實實地講好每一段故事,用儘可能真誠的情感去打動觀眾,這幾乎也顯得有幾分懷舊。
劇中這八段關於愛的故事交織在一起,勾畫出了一幅屬於紐約的都市愛情畫卷。
《摩登情愛》或許不是一部對愛與感情關係進行深入挖掘探討的劇,但是它仍能帶給觀眾一份溫暖治癒的觀劇體驗,是對世上各類美好的「愛」的一曲讚歌。
有時候,我們都需要這樣一部簡單純粹的劇。期待第二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