熟悉上海音樂廳的觀眾們肯定知道,在每個工作日的中午,上海音樂廳南廳都會有那麼一杯午茶、一場音樂會等候大家。本周的音樂午茶厲害了,香港早期音樂協會陪伴午茶一周,帶來了5場以不同古樂器為主題的系列音樂會。
2016年10月,上海音樂廳全新購置了一臺羽管鍵琴,琴身外漆藍色,內部紅色,金色鑲邊,黑白雙排鍵,猶如一位披著藍色絲綢的婉約女子,優雅寧靜,她的亮相讓「海上藍」音樂廳更添古典氣質。這架純手工打造的羽管鍵琴由世界著名羽管鍵琴製造商德國紐珀特(J.C.NEUPERT)承擔製作。
此次在音樂午茶首秀,嗯…可以說是非常「扎臺型」!
這幾天古樂系列音樂會,香港早期音樂協會還帶來了許多罕見樂器,這些樂器均是他們前往博物館,測量比例而製作的仿古樂器,實屬難得。
讓我們認識一下這些樂器:
接下來讓我們一睹音樂會精彩片段吧!
7/10 義大利巴洛克時期的作曲家維瓦爾第一生寫有近500部協奏曲,他也被稱為「協奏曲之王」。《D大調柔音提琴協奏曲》(RV.392)是以柔音提琴為主奏樂器,巴洛克小提琴、巴洛克中提琴、巴洛克大提琴及羽管鍵琴協奏的一首器樂作品。維瓦爾第所處的時代柔音提琴已經過時,但是他卻非常喜愛這種樂器,並且演奏得相當出色,並寫了許多優美的柔音提琴協奏曲,現在流傳下來的只有8首。下面請欣賞由香港早期音樂協會的音樂家們帶來的這首作品的精彩演繹:
7/11義大利小提琴家、作曲家科雷利生前譽滿天下,同時期的作曲家都對他無不推崇之至。他作品5號的奏鳴曲集本來是為小提琴與通奏低音而作的,是他作品中再版次數最多、並且最經常被改編成其他樂器或編制演奏版本的作品。此次來自香港早期音樂協會的演奏家們帶來的是這個曲集中的《D大調第一號奏鳴曲》,改成巴洛克小提琴、羽管鍵琴和巴洛克大提琴演奏的版本。科雷利的這部作品是「開放式」的,他的原作提供的是音樂的基本「骨骼」,而改編後重新演繹的作品,是演奏家們為這些骨骼添加的血肉和自己對作品的審美表達。下面請欣賞香港早期音樂協會的演奏家們帶來的其中的第一樂章:
7/12今年是作曲家、管風琴架泰勒曼逝世250周年,作為當時德國最著名的音樂家,他的聲望甚至比巴赫更高。他的作品數量及種類極多、極廣,其音樂標示著從巴洛克時期到古典時期音樂風格的轉變。《餐桌音樂》出版於1713年,從字面意思理解,餐桌音樂用以指在宴席上演奏的音樂,但實際上根據學者研究,這些音樂並非用於宴會場合,而是特地寫給室內樂合奏的。泰勒曼的「餐桌音樂」一共有3卷,每一卷從序曲開始,由終曲結束。下面請欣賞香港早期音樂協會的演奏家們帶來的《E小調「餐桌音樂」組曲》(TWV:55E1)中的序曲:
如果覺得內容還不錯,請點擊右上角…,就能分享給朋友們。
關注微信官方帳號:上海音樂廳
加入我們,一起進入「古典音樂的殿堂」吧!
點擊 閱讀原文 進入音樂午茶購票指南。
↓↓↓↓↓